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与碳储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伟 杨帆 +3 位作者 贡桑旦珍 益西拉姆 次仁央拉 次仁吉吉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样地71块(阔叶混交林36块、针阔混交林24块、蒙古栎纯林11块),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下各林层物种多样性、碳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各林分类型之间来看,针阔混交林内的物种多样性... 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样地71块(阔叶混交林36块、针阔混交林24块、蒙古栎纯林11块),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下各林层物种多样性、碳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各林分类型之间来看,针阔混交林内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其他林型更高,在各林分类型下,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各林分类型的单位面积碳储量为针阔混交林(144.12 t·hm^(-2))>阔叶混交林(106.85 t·hm^(-2))>蒙古栎纯林(77.53 t·hm^(-2)),在各林分类型下,乔木层碳储量在整个林分碳循环过程中占主要地位。随着各多样性指数的增加,林分植物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拟合发现,均以二次项函数拟合效果最佳,R^(2)值分别为0.6779、0.5643和0.5571。因此,在东北天然次生林经营过程中,可通过适当控制林分内多样性指数来提高植被碳储量,从而促进林分正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中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乔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孙越 马宏博 +5 位作者 程福山 张忠辉 罗也 刘婷 包广道 何怀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为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研究与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按照地理网络布点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区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0... 【目的】研究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为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研究与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按照地理网络布点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区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0.1 hm^(2)(半径为17.85 m的样圆)样地183块,并对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径级结构和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调查区内胸径(DBH)≥5 cm乔木数量共15 601株,隶属于15科31属60种,主要以蔷薇科和槭树科物种种类最多,以壳斗科和槭树科物种数量最多,以蒙古栎、紫椴、色木槭、春榆和桦树为主要构成树种,该地区物种组成丰富,物种科分属6个区系,以北温带与南温带间断分布为主;物种属共包含9个区系,以北温带分布为主;重要值排名前3的树种,除长白山地区蒙古栎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呈现正态分布、树种个体集中在8~18 cm径级外,长白山地区春榆,张广才岭地区蒙古栎、色木槭和春榆以及老爷岭地区蒙古栎、黑桦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分布,树种个体主要集中在18cm径级以下,整体林分更新良好。3个地区物种丰富度相似,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外,老爷岭地区物种与长白山和张广才岭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多样性指标在各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3个地区物种相似性均属于中等相似。【结论】我国东北中东部山区森林乔木种类较为丰富,林分中小、中径级林木居多,更新状况良好,未来该区域森林仍能较为稳定发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研究和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重要值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林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子豪 崔鸿侠 +4 位作者 沈琛琛 陈吉臻 肖文发 刘常富 黄志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30-7139,共10页
神农架林区气候、土壤类型和森林具有明显海拔梯度分布特征,且存在大量植被组成丰富、林分结构复杂的天然次生林。以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样地调查、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探索土壤有... 神农架林区气候、土壤类型和森林具有明显海拔梯度分布特征,且存在大量植被组成丰富、林分结构复杂的天然次生林。以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样地调查、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探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气候、海拔、土壤和林分结构之间的多变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200—2500 m海拔区间,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17.45 g/kg(1200—1600 m)<21.56 g/kg(1600—2000 m)<27.37 g/kg(2000—2500 m)。在0—20 cm、20—40 cm和40—60 cm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随土层加深而逐步降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0.5 g/kg、21.7 g/kg和13.73 g/kg,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海拔、土壤密度、pH和树种多样性(TSD)在各土层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拔梯度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密度和pH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具有一致性;20—40 cm、40—60 cm土层,树种多样性变化影响土壤密度间提升进土壤有机碳含量。树种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正向影响强烈依赖于土壤深度,深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树种多样性更为敏感。天然次生林维持较高的树种多样性有助于提升森林土壤碳汇能力,本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的森林经营与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天然次生林 分布特征 树种多样性 神农架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泽龙 李泽义 +3 位作者 陈邑烜 马孟良 姜在民 蔡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实现对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的科学评价。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最优导向曲线方程分别为H=18.073/{1+exp[-(A-22.571)/9.144]}、H=19.793/{1+exp[-(D-12.218)/6.588]};确定基准年龄为40 a,基准胸径为20 cm,指数级距为2 m,划定10~20 m共6个立地质量等级,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检验结果表明,两表的卡方值均小于临界值,落点检验精度分别为95%和97.5%,达到编表精度要求,均能够良好地反映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2种方法在对4个地区的立地质量评价中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中陕西火地塘林场立地质量最优,宁夏二龙河林场次之,青海北山林场和甘肃洮坪林场立地质量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桦天然次生林 立地质量评价 立地指数 立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辉 满秀玲 李海兴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探究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途径选择及恢复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落叶松母树-白桦林(MB)、林下抚育-白桦林(FB)、无干扰白桦林(BB)3种不同类型的白桦林... 探究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途径选择及恢复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落叶松母树-白桦林(MB)、林下抚育-白桦林(FB)、无干扰白桦林(BB)3种不同类型的白桦林为研究对象,落叶松人工林(LL)为对照,测定0~5、5~10、10~2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1)土壤MBC、MBN含量变化为239.16~852.09 mg/kg和37.08~114.99 mg/kg,除10~20 cm土层外MBC、MBN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MB、FB、LL、BB。2)MB土壤ACP、CAT和URE活性最高,FB的ACP、SUC、CAT活性均值要高于LL,BB的URE、ACP活性均值低于LL。3)冗余分析表明,0~5 cm土层土壤SOC、SAP、MBN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率达到了46.8%、24.9%和4.5%,5~10 cm土层土壤NO-3-N、pH、MBC的解释率分别为61.8%、11.4%和4.0%。10~20 cm土层土壤NO-3-N、pH、TN的解释率为53.3%、14.7%和12.4%。研究表明火后保留具有繁殖能力的树木作为母树恢复森林和及时森林抚育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游景晖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李坚锋 毛述震 潘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4,共6页
以江西省安福县闽楠(Phoebe bournei)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根据2015、2018、2022年3期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及国际林联(IUFRO)林层划分标准,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差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 以江西省安福县闽楠(Phoebe bournei)天然次生林为对象,根据2015、2018、2022年3期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及国际林联(IUFRO)林层划分标准,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差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层碳密度变化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5—2022年间,主林层碳密度显著提高(P<0.05),但其增量呈减慢趋势;次林层碳密度提高且呈加快趋势;林下层碳密度下降且呈加快趋势;整个林分的碳密度显著提高且呈加快趋势。株数密度是影响主林层、次林层、林分碳密度变化的主导因子,坡度是影响林下层碳密度变化的主导因子。坡向、平均胸径对碳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为持续提高闽楠天然次生林固碳能力,应适当采取人工干预手段,实施林分结构调整,改善幼苗幼树生长环境等经营措施,促进林分自然更新及其正向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天然次生林 林层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树抚育间伐对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熊子月 周春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研究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目标树抚育前后的直径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林分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实测的31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老山林场5种主要林分类型(杉木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硬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 研究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目标树抚育前后的直径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林分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实测的31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老山林场5种主要林分类型(杉木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硬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Weibull、Logistic和Cauchy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对抚育间伐前后的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对比分析林分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抚育后,5种林分类型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都得到提高,针叶混交林和硬阔叶混交林增加的幅度最大。(2)对比抚育前后的分布函数拟合效果,Weibull分布函数更适合于拟合杉木纯林(R2最大分别为0.85、0.79),Cauchy分布函数则在阔叶混交林中拟合表现较好(R2最大分别为0.96、1.00)。目标树抚育间伐调整了研究区的林分直径结构和树种组成,为老山林场的科学合理经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抚育间伐 函数拟合 天然次生林 直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樱 尹信忠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总结防治效果。方法样地选择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根据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差异分为不同处理,A1(农业防治)、A2(农业防治+生物防治)、A3(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分析... 目的分析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总结防治效果。方法样地选择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根据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差异分为不同处理,A1(农业防治)、A2(农业防治+生物防治)、A3(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分析不同处理后的天然次生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效果。结果A3处理次生林健康度的优质和健康个数多于A1和A2处理,亚健康和不健康个数少于A1和A2处理;林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A3>A2>A1;A3处理的群落层次更复杂、郁闭度最高、叶面积更大,病虫害清除更为彻底。结论个旧市白云山国有林场天然次生林病虫害类型较多,不同的防治措施均能起到防治效果,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综合防治效果最佳,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掌握区域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特点,掌握动态变化因子,结合病虫害的类型、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绿色防治对策。实践中应当提高森林病虫害防范意识,完善森防体系建设,并少量应用清除虫害的化学药剂,通过各种绿色防治措施以及营造混交林、对林木进行抚育间伐等措施获得更为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从而促进林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天然次生林 病虫害 绿色防治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对林下植被组成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明英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1-32,64,共3页
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三道川林场4种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共出现植物32科64属7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和草... 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三道川林场4种不同密度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共出现植物32科64属7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呈现增大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减小趋势。综合来看,为改善油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组成及土壤物理性质,可适当降低林分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天然次生林 植被组成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周来 程小芳 张梦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目的】研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窗大小和光因子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面积等级选取12个林窗,于各林窗内设置3个5 m×5 ... 【目的】研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窗大小和光因子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面积等级选取12个林窗,于各林窗内设置3个5 m×5 m样方,以调查样方中的灌木。同时,在每个5 m×5 m样方内设置1个1 m×1 m的草本调查样方。设置12个面积相同的林内对照样方(CK),并采用同样的方法调查植被。应用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Margalef丰富度指数(D)4种多样性指标,分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不同面积等级林窗中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调查不同面积林窗的光因子指标,并分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不同面积林窗中光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在调查的12个林窗中,共记录到灌木植物8种,草本植物32种。林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林内,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仅有Ⅲ级林窗和Ⅳ级林窗大于林内;对于灌木层,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H值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其中Ⅲ级林窗内的H值最大,Ⅰ级林窗内的H值最小,均大于CK,但草本层的H′指数与林窗面积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对于草本层,H、H′、Jsw、D在小林窗最大,随林窗面积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均大于CK。草本层的D值较灌木层高,其随林窗面积增加的变化趋势比灌木层更加明显。林窗内的直射辐射量、散射辐射量和总辐射量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显著变化(P<0.05)。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散射辐射量和总辐射量也随之增大,而直接辐射量是随着林窗的面积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林窗面积为50~100 m^(2)时,直接辐射量最小。【结论】林窗面积在100~150 m^(2)时有利于提升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在0~50 m^(2)时有利于提升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而在50~100 m^(2)林下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林窗内适宜的光因子有利于增加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而过高的光因子反而不利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形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应以中小面积的林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林窗 光因子 物种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结构模型研究
11
作者 陈晨 刘光武 陈德成 《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目的]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径级结构变化规律,建立了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和数学函数法建立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 [目的]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径级结构变化规律,建立了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和数学函数法建立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模型,[结果](1)随着坡位变换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类型不同,上坡为反J形分布,中坡为正态分布,下坡为单峰左偏分布。(2)建立了不同坡位的神经网络径级分布模型,拟合精度分别为0.9979、0.9943、0.9959。(3)负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径级分布,不同坡位拟合精度分别为0.9527、0.9594、0.9641。[结论]林分生长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拟合任意非线性的能力,并且不受树种、立地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区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神经网络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山南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群落空间结构特征
12
作者 赵育鹏 武秀娟 奥小平 《林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本文通过研究吕梁山南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该区域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的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以研究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混交度、... 本文通过研究吕梁山南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该区域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的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以研究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以及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分析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伴生树种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辽东栎作为竞争优势树种单种聚集现象明显,群落的混交度下降;不同海拔群落间大小比数相差不大,整体大小分化不严重,处于中庸状态;低海拔处群落角尺度以均匀分布为主,高海拔处群落以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水平分布格局总体上不够合理。该区域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群落尚处于演替过程中,预期会发展为辽东栎纯林顶级群落。在调整林分结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空间结构指标及树种组成配置等因素,使林分组成更丰富、结构更趋合理,促进群落的发展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 天然次生林 空间结构 吕梁山
原文传递
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研究
13
作者 陈晨 王亚楠 +1 位作者 刘光武 陈德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 以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碳密度大小及空间变化规律,为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估算和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确定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乔木层碳密度随坡位上升而增大,下坡碳密度平均为83.875 1 t/hm^(2),中坡为93.402 7 t/hm^(2),上坡为101.182 4 t/hm^(2)。不同营养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其中树干碳密度约占46.8%,树叶碳密度仅占2.8%。不同坡向,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南坡与北坡碳密度最大相差可达42.5 t/hm^(2)。(2)在海拔400~1000 m,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最大平均碳密度出现在900~1000 m,但垂直变化不显著,这可能与海拔区间不大有关。伏牛山区,栓皮栎在海拔1000 m以下是建群种,碳密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受立地环境、树种特性等因素影响,阳坡碳密度大于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碳密度 伏牛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抚育对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甘肃党川林场栎类天然次生林为例
14
作者 张蕾 《广东蚕业》 2024年第7期40-42,共3页
为探索森林抚育对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改善效果,文章以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中的栎类天然次生林为例,阐述了其生态特征,分析了其林分结构现状,包括林分年龄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林分空间分布等方面存在的问... 为探索森林抚育对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改善效果,文章以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中的栎类天然次生林为例,阐述了其生态特征,分析了其林分结构现状,包括林分年龄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林分空间分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实施定向疏伐、栽培多样性树种、改良土壤及科学规划疏伐区域等森林抚育措施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抚育 栎类天然次生林 林分结构 党川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乡两种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调查分析
15
作者 刘影 陆莹 +3 位作者 金虎 刘芳 贾宝库 魏彪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6期59-61,共3页
天然次生林在我省森林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积和蓄积占全省森林资源的58.43%和49.60%,对天然次生林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林分的质量和生产力。以黑龙江省雪乡森林生态站云冷杉和天然杨桦次生林2种典型天然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在我省森林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积和蓄积占全省森林资源的58.43%和49.60%,对天然次生林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林分的质量和生产力。以黑龙江省雪乡森林生态站云冷杉和天然杨桦次生林2种典型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2种典型森林类型结构和林下植被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林下 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0
16
作者 张明霞 王得祥 +4 位作者 康冰 张岗岗 刘璞 杜焰玲 于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χ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华山松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林区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47
17
作者 吴恒 党坤良 +4 位作者 田相林 孙帅超 陈书军 赵鹏祥 曹田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8,共11页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进行SW正态性检验和株数积累分布曲线检验,论证天然次生林编制立地指数表的可行性;然后拟合优势树高生长方程,根据R2和标准估计误差选择各树种导向曲线模型;依据树高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且趋于平缓、树高变异系数趋于平稳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分别采用相对优势高法、标准差调整法和变动系数调整法形成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曲线簇,编制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运用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树种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差异,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比较通用地位级表与立地指数表、立地形表评价立地质量偏差。【结果】各树种卡方检验值均小于卡方检验临界值,符合精度要求。油松和落叶松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低于立地形,锐齿栎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高于立地形,华山松立地指数与立地形卡方检验平均值差异较小。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立地形适用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而立地指数适用于人工林。与通用地位级表的比较表明,地位级评价立地质量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大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地位级评价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误差显著大于立地指数。【结论】编制的油松、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华山松、锐齿栎立地形表满足立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能够反映林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立地质量差异,可用于林区立地质量评价和森林经营管理。同时如何解决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中混交和异龄的特点、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评价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立地指数 立地形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20个阔叶树种细根形态 被引量:54
18
作者 师伟 王政权 +2 位作者 刘金梁 谷加存 郭大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根形态不但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而且与细根寿命和周转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森林树种的细根形态对了解根系结构与功能、预测寿命与周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文根据细根分...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根形态不但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而且与细根寿命和周转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森林树种的细根形态对了解根系结构与功能、预测寿命与周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文根据细根分枝等级划分方法,研究了东北帽儿山天然次生林20个阔叶树种1~5级根直径、根长和比根长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20个树种中,除5个树种1级根直径略大于2级和比根长略小于2级根外,其余15个树种均表现为1级根直径和根长最小、比根长最高,随着根序增加,直径和根长增加,而比根长降低。20个阔叶树种前3级根的累积根长均占前5级根总根长的80%以上。9个内生菌根侵染的树种的平均直径、根长和比根长均大于11个外生菌根侵染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形态 根序 阔叶树种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被引量:38
19
作者 郑聪慧 贾黎明 +6 位作者 段劼 魏松坡 孙操稳 贾振虎 卢福顺 王志勇 崔向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最终得到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相关系数检验、拟合显著性检验和预报精度检验表明:所编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可用于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地位指数表 立地质量 华北地区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干扰对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谷加存 王政权 +2 位作者 韩有志 王向荣 梅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01-2009,共9页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受到不同强度采伐干扰后(分别为采伐50%和皆伐)林地表层(3~5cm)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结果表明,采伐干扰明显降低了林地表层平均...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受到不同强度采伐干扰后(分别为采伐50%和皆伐)林地表层(3~5cm)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结果表明,采伐干扰明显降低了林地表层平均水分含量,除2002年夏季,采伐50%样地与对照样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p>0.05),不同样地和不同季节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变异函数分析显示,干扰改变了表层水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两年春季和夏季4次取样结果表明,采伐干扰导致平均块金值和基台值降低,平均结构方差比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变程则不随采伐强度增大而改变,采伐后第1年春季土壤表层水分变程较小、夏季较大,在第2年,采伐50%的样地春季变程较大而夏季较小,皆伐样地则与2002年一致.观测的2年内,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50%), 但是,采伐干扰有引起结构方差比降低的趋势.空间格局分析表明,采伐干扰引起土壤表层水分空间格局的改变.对于原来空间格局较强的系统,干扰有降低空间格局强度的作用.这种影响在春季和夏季有明显不同,干扰对春季土壤表层水分空间格局的影响明显大于夏季,干扰导致春季格局比夏季格局明显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空间异质性 采伐 地统计学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