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海面大气长波辐射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魏传杰 于非 +4 位作者 吕连港 葛人峰 郭景松 刁新源 王辉武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利用了"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南黄海区获得的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对一些常用的计算海面大气长波辐射通量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Clark和Josey各自提出的经验公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 利用了"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南黄海区获得的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对一些常用的计算海面大气长波辐射通量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Clark和Josey各自提出的经验公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利用Bignami和Bunker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的海面大气长波辐射通量值与实测资料则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出现差别的原因可能与不同经验公式所选参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气通量观测 海面大气长波辐射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纬向非均匀基流对大气长波调整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黎爱兵 张立凤 +1 位作者 张亮 罗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4-1113,共10页
大气长波的发展和演变影响着大气的可预报性,并对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大气长波演变的因子中,除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外,基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利用非均匀基本场下Rossby波运动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分析了... 大气长波的发展和演变影响着大气的可预报性,并对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大气长波演变的因子中,除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外,基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利用非均匀基本场下Rossby波运动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分析了基本场结构和初始场对Rossby波演变的影响,揭示了纬向非均匀基本场对长波调整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流纬向非均匀时,线性Rossby波也会出现长波调整现象,基流随纬向变化是长波发生调整的又一个重要机制;大气长波调整对波动的初始振幅不敏感,但基本场振幅影响着长波调整能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基本场纬向平均西风基流的大小除影响波动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外,还影响长波调整出现的时间和规律;长波调整的出现还与基本场和初始场的结构有关,不同基本场时,波动是否发生调整、向高波数还是向低波数调整都决定于基本场结构,相同基本场时,不同初始结构的波动也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非均匀 大气长波 调整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厄尔尼诺事件下2016年1月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施春华 蔡雯昳 金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7-834,共8页
本文采用Plumb三维波活动通量和局地Eliassen-Palm通量诊断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分析了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2016年1月下旬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前期2015年1... 本文采用Plumb三维波活动通量和局地Eliassen-Palm通量诊断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分析了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2016年1月下旬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前期2015年12月的北大西洋海表热通量正异常,有助于后期大西洋阻塞形势的维持。大气长波能量沿大圆路径从大西洋阻高经乌拉尔地区向东亚中低纬度传播并在此辐合,导致了乌拉尔阻高和华北横槽的经向结构,更多强冷空气聚集在异常偏南的纬向槽线附近。寒潮爆发前夕,2支瞬变波列活跃在亚欧大陆。北支瞬变波列调制了北方的大气长波,使横槽转竖;南支瞬变波列协同调控了南方的大气长波,使南支印缅槽减弱;两者共同作用,促使冷平流大举南下,直达华南沿海,南方寒潮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寒潮 大气长波 瞬变波 阻塞高压 横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大气长波调整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立凤 黎爱兵 高建华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0-465,共6页
为了分析影响大气长波调整的因子,揭示长波调整的机制和规律,以β平面准地转正压位势涡度方程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非线性、初始场、基流和纬度对大气长波调整的影响,并分析了真实基流下的长波调整情况。结果发现:长波... 为了分析影响大气长波调整的因子,揭示长波调整的机制和规律,以β平面准地转正压位势涡度方程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非线性、初始场、基流和纬度对大气长波调整的影响,并分析了真实基流下的长波调整情况。结果发现:长波纬向调整的出现与基流在y方向的结构无关,但长波调整出现的时间与调整结果与基流切变有关,非线性作用是长波调整的重要机制之一。长波调整出现时间和调整方向与初始波动结构、基流的分布和波动所处在的纬度有关,非线性Rossby波一般向低波调整,初始纬向波数越大,调整出现的时间越早,切变基流也能加速长波调整的出现;非线性Rossby波所处的纬度越高,其纬向波数变化越早且变化趋势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长波 调整 非线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大气层结下斜压大气长波的线性及非线性增长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平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本文应用多重尺度方法研究了球面斜压大气中非均匀大气层结下长波的线性及非线性振幅及能量方程。结果表明大气中被激发出的长波扰动最初主要是从基本状态的层结不均匀性中得到能量,然后可从波的相互作用中获取能量。
关键词 斜压 大气长波 大气层结 正压大气 非线性增长 位涡 气象学者 科里奥利参数 位温 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源强迫对大气长波调整的可能影响
6
作者 余沛龙 张立凤 +1 位作者 黎爱兵 李维东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7,共10页
为了研究热源强迫对大气长波调整的作用,利用考虑热源强迫和涡动耗散的β通道准地转正压位涡方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揭示了热源强迫及热源强迫下基流和初始场对长波调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非线性作用和基流的纬向非均匀性外,... 为了研究热源强迫对大气长波调整的作用,利用考虑热源强迫和涡动耗散的β通道准地转正压位涡方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揭示了热源强迫及热源强迫下基流和初始场对长波调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非线性作用和基流的纬向非均匀性外,热源强迫也是长波调整的机制之一。在有热源强迫时,初始波动和热源强迫在纬向结构上的差异是长波出现调整的关键因子。强迫的纬向非均匀性有利于调整的出现,但调整对强迫的经向非均匀性不敏感。基流较大或较小时,都不利于调整现象的发生;而较大的基流切变能够加速调整的出现。热源强迫相同时,初始波动的振幅越小,流场演变越快,波动出现调整的时间就越早;当振幅取较大值时,则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强迫 大气长波 影响 调整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天气下黑河流域大气长波辐射遥感估算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子超 王春磊 马俊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由于沙尘气溶胶散射和吸收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可应用于沙尘天气的大气长波辐射反演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常见的沙尘、城市、乡村、海洋气溶胶对大气长波辐射强迫和MODIS通道辐亮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气溶胶光学参数对线性... 由于沙尘气溶胶散射和吸收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可应用于沙尘天气的大气长波辐射反演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常见的沙尘、城市、乡村、海洋气溶胶对大气长波辐射强迫和MODIS通道辐亮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气溶胶光学参数对线性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了适用于沙尘气溶胶条件下的大气长波辐射估算模型,并利用黑河流域4个观测站点(花寨子荒漠站、混合林站、黑河遥感站和张掖湿地站)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应用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4个站点遥感反演的大气长波辐射均方误差为17.1~20.4 W·m-2,偏差为-12.3~-1.8 W·m-2。由于考虑了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变化和辐射强迫效应,修正后的模型可显著提高沙尘气溶胶影响下大气下行辐射的反演精度,减少长波辐射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对干旱区地表能量收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长波辐射 沙尘气溶胶 辐射强迫 MODIS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热惯量估算大气下行长波辐射的遥感方法——以Landsat/TM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妙芬 邢旭峰 +2 位作者 刘素红 于凯 程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共7页
利用2004年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星地同步试验中获取的自动气象站和红外辐射计观测资料,建立Landsat卫星过境时刻地表辐射温度T和空气温度T0的关系式,利用北京21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年5景TM图像,建立热惯量与大气水汽... 利用2004年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星地同步试验中获取的自动气象站和红外辐射计观测资料,建立Landsat卫星过境时刻地表辐射温度T和空气温度T0的关系式,利用北京21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年5景TM图像,建立热惯量与大气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将获取的两个关系式代入得到广泛引用的Izion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中,率先提出了根据像元的热惯量、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像元大气下行辐射的空间估算模型。通过利用实际测量值,对一个点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的地表净辐射通量和利用逐个像元估算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结果精度验证表明:利用逐个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值估算地表净辐射通量,比利用单一大气下行辐射值来估算,精度提高了9.5%。这表明利用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来估算非遥感参数大气下行辐射的思路是可行的,而且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TM 热惯量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 地表净辐射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遥感地表净辐射通量所需大气下行长波辐射估算模型改进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妙芬 邢旭峰 +1 位作者 朱启疆 刘素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7-766,共10页
利用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近地层气象观测资料,对得到广泛应用的十种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和两种昙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进行检验。指出其中Izio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是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较适用的估算模型。... 利用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近地层气象观测资料,对得到广泛应用的十种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和两种昙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进行检验。指出其中Izio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是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较适用的估算模型。然而,在有云天空,Iziomon(2003)昙天估算模型误差比较大。本文依据实测资料,对Iziomon(2003)昙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估算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由于应用常规气象站的大气温湿度来估算大气下行辐射仅代表近地层大气对其的贡献,不能反映整层大气的贡献,尤其在近地层与高空大气的水汽状况不一致时,上述模型将有较大的误差。为此本文结合Iziomon(2003)晴天模型中大气比辐射率的表达式,提出了运用红外辐射计以37°高度角对天空的观测值,来推算大气下行辐射的新方法。小汤山的试验数据表明,新模型的反演精度优于上述传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大气温湿度 红外辐射计 37°高度角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 估算模型 近地层大气 辐射估算 模型改进 净辐射通量 定量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快速实验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胡菊旸 唐世浩 +1 位作者 董立新 李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96-1600,共5页
采用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特殊角度随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大气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晴空下该角度不受气溶胶影响,受大气温度影响小,但受大气水汽含量影响显著,因此晴空下热红外光谱仪测量下行辐射时特殊天顶角可只根据大气水汽含量确定... 采用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特殊角度随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大气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晴空下该角度不受气溶胶影响,受大气温度影响小,但受大气水汽含量影响显著,因此晴空下热红外光谱仪测量下行辐射时特殊天顶角可只根据大气水汽含量确定。西部荒漠地区下行辐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据大气水汽含量确定的特殊角度值与实验结果一致,且该角度处辐射作为积分辐射符合精度要求。特殊角度值可用研究区大气水汽含量确定,该快速测量法可广泛用于野外实验,方便快捷测量准确瞬时下行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野外测量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 观测天顶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藏4个站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梦琪 郑向东 赵春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对2011—2016年部分夏季时段分别在西藏那曲、拉萨、林芝和阿里观测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L_↓)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_↓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00前后,而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至10:00,日平均值林芝最高(368 W·m^(-2))... 对2011—2016年部分夏季时段分别在西藏那曲、拉萨、林芝和阿里观测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L_↓)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_↓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00前后,而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至10:00,日平均值林芝最高(368 W·m^(-2)),其次是拉萨(319 W·m^(-2))、阿里(305 W·m^(-2))和那曲(299 W·m^(-2))。晴天L_↓Angstr(o|¨)m(1915)的经验公式最适合林芝,而Konzelmann(1994)的公式则适合那曲、拉萨和阿里;随着人工观测总云量的增加,L_↓增强趋势明显,满云(云量7~10成)情形4个站点云增强效应均从20 W·m^(-2)上升至50 W·m^(-2)以上,低云量对L_↓的增强效应明显高于总云量。云份额数(C_F)上升所对应天顶方向平均云底高度下降,但云增强效应上升。在晴天(C_F为-5%~5%、平均云底高度大于4 km)时,云增强效应仅为5 W·m^(-2)左右(林芝接近20 W·m^(-2)),但当C_F为90%以上(云底高度小于3.5 km)时,云增强效应则上升到60 W·m^(-2)(林芝接近50 W·m^(-2))。固定云底高度,C_F与L_↓云增强效应呈显著相关(r^2为0.91~0.97),远高于云底高度与L_↓云增强效应的相关(r^2为0.32~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向下长波辐射(L_↓) 云份额数(C_F) 云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特征及云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婷 马育军 张午朝 《干旱气象》 2021年第2期288-295,共8页
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对地表能量平衡、水循环等有重要影响。基于青海湖北岸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辐射通量变化特征,对比晴天条件下10个大气比辐射率参数化公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云对... 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对地表能量平衡、水循环等有重要影响。基于青海湖北岸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辐射通量变化特征,对比晴天条件下10个大气比辐射率参数化公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云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的影响。结果显示:青海湖北岸地区各辐射分量均呈现相似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辐射量白天较高、夜间较低;一年中,除向上短波辐射(主要受地表反照率影响)外,其余辐射分量均随气温而变化。晴天条件下大气比辐射率参数化Brutsaert公式在青海湖北岸地区的适用性最高。随着云份额数(C_(f))的增大,青海湖北岸大气向下长波辐射逐渐增强,在C_(f)<10%时,云增强效应低于10 W·m^(-2);当C_(f)>75%时,云增强效应超过60 W·m^(-2)。云天大气向下长波辐射观测值与晴天计算值的比值r随着C_(f)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C_(f)<10%时,r平均为1.04;当C_(f)>75%时,r>1.25,该统计关系能够较好地揭示青海湖北岸地区云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向下长波辐射 云份额数 大气比辐射率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大气下行长波辐射估算模型研究与改进
13
作者 张允祥 李新 +1 位作者 韦玮 黄冬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83-392,共10页
大气下行辐射是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在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现有的大气下行辐射测量方法的分析比较,开展了合肥大气下行长波辐射的研究。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计算了合... 大气下行辐射是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在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现有的大气下行辐射测量方法的分析比较,开展了合肥大气下行长波辐射的研究。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计算了合肥大气下行辐射通量,并以该方法获取的大气下行辐射通量为基准,对广泛应用的晴天经验模型进行性能评价,验证了Idso模型和Ångstrom模型对于合肥大气条件的适用性。进而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模拟数据对Idso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了该模型的模拟精度。该研究为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合肥大气下行辐射通量提供了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 经验模型 参数修正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清 缪启龙 +2 位作者 李帅 艾力·买买提明 史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2-646,共5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塔中站)实测的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流动沙漠区的长波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地表长波辐射能具体地反映地表失去热能的状况。在沙漠区,由于地表层的湍流运动较强以及下垫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差值较大,...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塔中站)实测的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流动沙漠区的长波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地表长波辐射能具体地反映地表失去热能的状况。在沙漠区,由于地表层的湍流运动较强以及下垫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差值较大,使得地表向大气传输的热通量较大,所以地面长波辐射值较大,有时接近于总辐射,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云量较少,而沙尘气溶胶含量较高,所以大气长波辐射较大,沙漠区有效辐射也较大,为我国有效辐射年总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地表放射的净长波辐射在太阳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小于地表反射辐射,只有在春、夏季两者较接近,且以反射辐射大些。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中,沙漠加热场的强度是沙漠局地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大气长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辐射的计算理论及其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闫杰 岳鹏 马斌齐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2-44,共3页
在建筑物表面的热负荷计算中,地面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是两个影响热负荷平衡的重要因素.在给出地面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在建筑围护结构热负荷中的计算公式基础上,分析了两者在热负荷计算中的重要性,并对长波辐射在建筑节能中的一... 在建筑物表面的热负荷计算中,地面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是两个影响热负荷平衡的重要因素.在给出地面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在建筑围护结构热负荷中的计算公式基础上,分析了两者在热负荷计算中的重要性,并对长波辐射在建筑节能中的一些应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负荷 地面反射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A/Goddard长波辐射方案在GRAPES_Meso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梦 王宏 黄兴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3-614,共12页
本文将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长波辐射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Meso)模式中,对2006年4月中国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模拟试验,并与相应的NCEP(Na... 本文将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长波辐射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Meso)模式中,对2006年4月中国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模拟试验,并与相应的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区域内,使用GRAPES Meso模式进行24h、48 h预报得到的晴空大气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the clear sk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flux,OLRC)、地面接收到向下长波辐射通量(the clear sky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flux at ground,GLWC)分布形势与NCEP再分析资料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模式预报24 h、48 h OLRC和NCEP再分析资料月平均误差百分比控制在-10%^+10%以内,GLWC月平均误差百分比比OLRC略大,但总体上两者误差都在合理和可接受范围之内。OLRC和GLWC 24 h、48 h的预报和NCEP再分析资料的逐日距平相关系数及标准误差的对比显示,模式24 h预报OLRC、GLWC的距平相关系数月平均值分别为0.96、0.98,标准误差月平均值分别为24.54 W m^(-2)、27.23 W m^(-2);模式48 h预报OLRC、GLWC的距平相关系数月平均值分别为0.9521、0.9804,标准误差月平均值分别为22.43 W m^(-2)、27.64W m^(-2)。总体上,模式24 h、48 h预报OLRC和GLWC的距平相关系数都在0.93以上,标准误差都在31 W m^(-2)以内,且GLWC预报和NCEP再分析资料的相关性比OLRC略好,OLRC预报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的标准误差比GLWC略小。通过和RRTM长波辐射方案对比可知,两者的预报水平基本一致。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引入NASA/Goddard长波辐射方案后的GRAPES_Meso模式整体上能够较好地预报OLRC和GLWC,该辐射方案可以作为模式GRAPES_Meso的备选辐射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方案 GRAPES—Meso模式 晴空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C)晴空地面接收到向下 长波辐射通量(GLW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国荣 沙文钰 +5 位作者 李训强 肖义国 阎俊岳 姚华栋 李江龙 吕战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7,共9页
利用“ 2000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项目现场观测的辐射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太阳总辐射、海面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净余辐射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规律的实际事实。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后、云系增多云层增厚,... 利用“ 2000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项目现场观测的辐射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太阳总辐射、海面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净余辐射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规律的实际事实。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后、云系增多云层增厚,对太阳总辐射、海面反射辐射、海洋和大气长波辐射均有显著的影响。季风爆发期间产生的大浪对海面反射辐射、洋面反射率影响很大,可导致两者的强度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辐射特征 统计分析 太阳总辐射 海面反射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地面辐射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安伦 李建 +1 位作者 刘辉志 孙绩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32-1441,共10页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CNR1净辐射计在长时间连续观测过程中,由于人为维护、传感器零点漂移以及数据采集器和防雷板上连接线虚接等原因,使得辐射观测值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和不同程度的缺失。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2010年太阳总辐射、短波反...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CNR1净辐射计在长时间连续观测过程中,由于人为维护、传感器零点漂移以及数据采集器和防雷板上连接线虚接等原因,使得辐射观测值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和不同程度的缺失。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2010年太阳总辐射、短波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观测数据为例,采用缺测检查、零点漂移订正、"物理上可能值"范围检查、"极端观测值"范围检查以及"与经验公式估算值比较"检查对其进行了质量控制。结果表明:(1)对太阳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以及地面长波辐射所建立的估算方案是合理的,实际观测值与估算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较高,一致性指数均超过0.89以上;(2)短波辐射传感器由零点漂移带来的测量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应用时必须进行订正;(3)经零点漂移订正后太阳总辐射和短波反射辐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高,正确率分别为99.02%和99.92%;而大气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低,正确率分别为70.67%和7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短波反射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在高原建立的路径类型及其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准 郭品文 茅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5-823,共9页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特征及其触发机制。根据高压的移动情况及其环流等特征发现,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分为东路型,南路型和西路型。对比不同路径的温度场、风场及热源整层积分场等特征,发...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特征及其触发机制。根据高压的移动情况及其环流等特征发现,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分为东路型,南路型和西路型。对比不同路径的温度场、风场及热源整层积分场等特征,发现不同路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SVD分析以及合成分析发现,高原附近热源强弱配置的差异是造成路径差异的可能原因;同时,高原地区热力、动力作用造成的中低纬度的大气长波波型配置对路径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移动路径 热源强弱配置 大气长波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涡扰动法在极端天气事件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钱维宏 《气象科技进展》 2012年第5期44-48,共5页
实际天气图上的系统由多尺度波和多尺度涡组成。Rossby对天气预报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大气长波。全球数值天气预报谱模式把观测大气变量分解成了若干尺度的数学波,而没有天气尺度的涡。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可得到逐日气候波、行星尺度的瞬... 实际天气图上的系统由多尺度波和多尺度涡组成。Rossby对天气预报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大气长波。全球数值天气预报谱模式把观测大气变量分解成了若干尺度的数学波,而没有天气尺度的涡。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可得到逐日气候波、行星尺度的瞬变波和天气尺度的瞬变涡。实际的天气变化是由逐日气候波、行星尺度瞬变波和天气尺度瞬变涡的叠加或相互作用形成的。与极端天气事件直接有关的是那些瞬变涡,因此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可用瞬变涡扰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大气长波 瞬变波 瞬变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