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大城市边缘区中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1
作者 陈晓怡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84-86,共3页
城镇化趋势明显、城乡发展混合的大城市边缘区,其村庄发展及城乡问题比一般乡村地区更为复杂。文章分析了2007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开展的两轮村庄规划实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语境和“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对大城市边缘区内村庄规... 城镇化趋势明显、城乡发展混合的大城市边缘区,其村庄发展及城乡问题比一般乡村地区更为复杂。文章分析了2007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开展的两轮村庄规划实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语境和“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对大城市边缘区内村庄规划编制如何协调城乡矛盾、提升规划实用性、解决落地难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大城市边缘区 广州市番禺 规划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祁新华 程煜 +3 位作者 胡喜生 陈烈 林小阳 周燕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512-4520,共9页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演替序列。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综合运用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分析方法,从边缘区与核心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划分为4类,即入侵(渗透、跳跃、蚕食、延伸)、竞争(分化和共生)、反应和调控,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概念模型。生态-地理过程研究对理解大城市边缘区演变机理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人居环境系统 演变 生态-地理过程 生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1 位作者 王婧 王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市延伸型和乡村内生型三类典型的发展模式;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便利的旅游区位导向、广泛的旅游政策支持和多元化的产业经济背景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大城市边缘区 乡村旅游地 旅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30
4
作者 祁新华 程煜 +1 位作者 陈烈 朱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1-430,共10页
文章以广州市为例,揭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首先,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特... 文章以广州市为例,揭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首先,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其次,提出了人居环境容量概念,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边缘区人口密度不断地增加,人居环境容量逐步趋于饱和;第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呈现出不均衡的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借鉴Verhulst逻辑斯蒂方程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阶段性、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模型。揭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规律,可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充实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城市 人居环境系统 演变规律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模拟——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区域的发展需要重点保护水体和自然风景区。其方法及成果可为大城市边缘区制定发展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DPSIR CLUE-S 空间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北京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巧芹 吴克宁 +3 位作者 潘瑜春 赵华甫 马建辉 郭爱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和南部区域内部重点镇高于一般镇的等级梯度分异格局。(2)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集中分布在村镇和道路附近,生产便利性和成本是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各类土地破碎化严重,集聚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亟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重构村庄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和农用地多功能性的优势,优化农业产业间及其与非农用地间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蒙吉军 严汾 赵春红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成为GLP的研究热点.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因变化剧烈而特殊,一直都是LUCC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国际前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空间建模方法——CLUE-S模型,基于GIS分析和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成为GLP的研究热点.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因变化剧烈而特殊,一直都是LUCC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国际前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空间建模方法——CLUE-S模型,基于GIS分析和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运用1996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CLUE-S模型,对2007—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政策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得到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模拟图.结果表明:(1)专门针对中小尺度区域的CLUE-S模型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较好的模拟和预测,其中对分布相对集中的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而对比较分散的园地、耕地和城市绿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2)在Markov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明显;粮食安全情景下,山前平原区质量比较好的耕地没有转换为建设用地;而生态安全情景下,林地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并且林地的增加在靠近城区和高速公路的两侧最为明显.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土地利用变化 CLUE-S模型 模拟 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化测度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晓军 刘庆生 张宏业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0-265,共6页
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作为分析样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研究。分析数据显示,其分布与交通干线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交通干线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空间分布格局 定量化测度 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 大城市边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祁新华 程煜 +1 位作者 陈烈 沈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采用层次分析、加权求和等方法,在30名专家和近900名居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角度评价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并与客观参照系统共同组成综合评价系统,构建了综合评价的"天平"模型.研究发现:主客观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加权求和等方法,在30名专家和近900名居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角度评价广州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并与客观参照系统共同组成综合评价系统,构建了综合评价的"天平"模型.研究发现:主客观评价以及专家与居民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以及专家的优化度评价与居民的满意度评价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有助于全面地、科学地衡量人居环境状况,为制定人居环境的优化调控措施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人居环境 评价 “天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LUCC驱动力的时空分异研究——以北京昌平区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蒙吉军 严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1-318,共8页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大城市边缘区 驱动力 空间分异 时间分异 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地与空间权威运作--一个土地政策视角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冷方兴 孙施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76,共10页
提出了以"争夺和实现土地发展权"为核心内容的"争地"的概念,并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大城市边缘区实际情况与特殊性,提出国家-集体-市场关系的理论命题,用于分析争地过程中各争地主体之间的行动与互动关系... 提出了以"争夺和实现土地发展权"为核心内容的"争地"的概念,并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大城市边缘区实际情况与特殊性,提出国家-集体-市场关系的理论命题,用于分析争地过程中各争地主体之间的行动与互动关系。由此进一步提出了"空间权威"的核心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与机制。从中发现,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是国家、集体与市场争夺土地发展权即争地的历史,国家、集体与市场之间基于空间权威的运作过程决定了争地的胜负,并导致了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相应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演变 大城市边缘区 争地 国家-集体-市场关系 空间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心体系构建推动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融合——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媛 杨廉 +1 位作者 马晓亚 袁奇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式,选择区位中心型,明确对内、对外的职能关系等多种规划手段,有效促进边缘区各类地域的空间融合,完善各类功能区的有效配套,以期为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升级、空间融合和功能提升提供有益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体系 大城市边缘区 空间融合 东山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的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来璐 李世峰 +1 位作者 谭建欣 程昊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沿,其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适应了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要求,该区域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大城市边缘区农...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沿,其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适应了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要求,该区域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初级动力、二级动力、调节与刺激动力。城市居民去城市边缘区旅游观光的意愿、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从业意愿,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观光休闲产业流动,是产业发展的初级动力;比较效益驱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是产业发展的二级动力;政策也是导致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在大城市边缘区集聚的重要因素,是该产业发展的调节与刺激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农业观光休闲产业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轶 刘涛 +3 位作者 李子豪 尹俊超 陈文珺 羊妍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5,共6页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居村农民群体就地城镇化意愿强烈。务工形式、住房类型等对居村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外出工作意愿、土地流转支持度对其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居村农民 LOGISTIC回归 就地城镇化意愿 南京江北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探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衍毓 刘彦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共6页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战略 大城市边缘区 统筹城乡 东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以天津东丽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勇 张红亮 +1 位作者 王介勇 王艳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116,共5页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其未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的逐步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向集约化。提出了保障东丽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 大城市边缘区 天津东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演进及发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婕 朱定国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2-28,共7页
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边缘区的基本理论 ;然后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 ,从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度的改革 ,建立监察、责任追... 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边缘区的基本理论 ;然后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 ,从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度的改革 ,建立监察、责任追究和完善用地制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土地管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世峰 白人朴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为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协调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界定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模型。对北京城市边缘区... 为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协调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界定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模型。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结果表明: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界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所提出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地域特征属性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宰娟 曹荣林 邵振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443-1447,共5页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可持续发展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昆明市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来璐 李世峰 +1 位作者 谭建欣 卢凤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77-180,共4页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以昆明市为例,在分析昆明市城市边缘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乡村民...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以昆明市为例,在分析昆明市城市边缘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特色产业展示观光、资源依赖型观光休闲,并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观光休闲农业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