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多重破裂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环文林 葛民 常向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31,共11页
根据作者等人野外实地考察,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地层断层全长225km,共由6条几何参数不同的次级断层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每一条次级断层都可分为形变性质不同的三段,其中中段以水平走滑性质为主;两端以垂直形变为主,表现为... 根据作者等人野外实地考察,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地层断层全长225km,共由6条几何参数不同的次级断层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每一条次级断层都可分为形变性质不同的三段,其中中段以水平走滑性质为主;两端以垂直形变为主,表现为逆断层和正断层性质.垂直和水平位移的测量数据也表明,每一条次级断层的中段水平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而垂直位移正好相反,中段小,两端大.整个断层的地震位移显示出多个峰值的形变特征.这种形变特征表明,海原大地震的6条次级断层都是各个相对独立的水平位移间断面(即位错面),每个位错面,都可以代表一次独立的次级地震破裂事件.作者等据此认为,巨大的8(1/2)级海原大地震可能是由6次相对独立的次级地震事件接续发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位错面 断层 多重破裂 形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带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多重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平建军 张清荣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2-46,共5页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布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所显示的内在结构异常变化是真实可靠的,这对我们今后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多重破裂 统计分析 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震定位的方法研究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集集地震的破裂过程
3
作者 林仙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1期23-29,共7页
综合分析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的记录特征,认为台湾省集集地震具有多重破裂的特征。根据Pn震相的走时方程构造出双曲线方程组,利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Pn波段震相的到时资料,测定了9.21台湾省集集地震8个破裂点的震中位置。结果表明,集集地... 综合分析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的记录特征,认为台湾省集集地震具有多重破裂的特征。根据Pn震相的走时方程构造出双曲线方程组,利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Pn波段震相的到时资料,测定了9.21台湾省集集地震8个破裂点的震中位置。结果表明,集集地震的最初破裂点位于23.94°N,120.77°E;接着破裂向初始破裂点的南北两侧扩展,且北侧的振幅大,整个过程至少持续了20s;这8个破裂点的位置几乎成一直线排列,其方向与该区地块的运动方向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台网Pn记录 双曲线走时方程组 集集地震 多重破裂 地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实录
4
作者 叶建青 《工程质量》 2008年第10X期53-60,共8页
据许力生等所作的波谱分析,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断层逆冲运动为主,兼有走滑运动分量的破裂过程。在破裂扩展的过程中,震源机制随着空间发生变化。8.
关键词 地表破裂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 多重破裂 破裂过程 逆冲 走滑 同震位错 波谱分析 阶地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中几个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5
作者 郑治真 《地震学刊》 CSCD 1994年第4期41-43,共3页
概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讨论了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中的几个问题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瞬态谱 小波理论 多重破裂 地球物理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