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部位心脏起搏 被引量:1
1
作者 宿燕岗 何梅先 《中国临床医学》 2000年第4期466-468,共3页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三腔心脏起搏 双室同步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部位心脏起搏
2
作者 江洪 陈元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9期714-715,共2页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病理生理学 临床应用 双房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部位心脏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附1例报告)
3
作者 郑海涛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455-456,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多部位心脏起搏 扩张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乔万海 朱参战 +1 位作者 王小闯 李小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87-789,共3页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血流动力学 QRS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多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与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俞杉 陈启旸 +2 位作者 陈欣 夏旻 张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QRS宽度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分别于术中行RVA、RVOT及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测定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QRS宽度(QRSd)和电轴(QR...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QRS宽度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分别于术中行RVA、RVOT及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测定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QRS宽度(QRSd)和电轴(QRSa)。结果与RVA起搏相比,RVOT和RV-Bi起搏的EF、SV和CO均增加,以RV-Bi增加明显(P<0.01);RV-Bi和RVOT起搏较RVA起搏的QRSd分别缩短43ms和17ms,而RV-Bi则比RVOT缩短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比较三种起搏方式,RV-Bi起搏的QRSd最窄,心功能最优,RVOT起搏次之,RVA起搏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QRS宽度 心功能 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点组合双室同步起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刘晓堃 傅向华 +3 位作者 马宁 谷新顺 郝国贞 刘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1-562,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双室同步起搏模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7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每一只动物随机组合为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RARVALVPL)、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尖(RARVALVA)和右房... 目的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双室同步起搏模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7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每一只动物随机组合为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RARVALVPL)、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尖(RARVALVA)和右房-右室心尖-左室后侧壁-左室尖(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分别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的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松弛时间常数(τ)。结果RARVALVPLLVA起搏模式的±dp/dt分别较RARVALVPL、RARVALVA起搏模式显著提高,τ值明显下降(P均<0.05),而RARVALVPL起搏模式和RARVALVA起搏模式之间±dp/dtmax、τ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在保持房室激动顺序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同时,还能改善心室内的电机械同步性,较其他双室起搏模式具有更好的心肌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同步性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起搏治疗应用进展
7
作者 孙姗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现代起搏技术包括多部位心脏起搏,如双心房起搏、双心室起搏、三心腔起搏及四心腔起搏等,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起搏 适应症,本文就现代心脏起搏技术在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多部位心脏起搏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起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