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负载MCR-WPT系统耦合线圈的优化方法研究
1
作者 江兵 王子博 +1 位作者 刘响 陶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针对传统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实际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用电设备摆放不齐或者是没有完全对准的情况,进而导致系统充电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方法。... 针对传统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实际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用电设备摆放不齐或者是没有完全对准的情况,进而导致系统充电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负载径向偏移、负载数量、传输距离和负载阻值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并使用Maxwell和Simplorer联合仿真进行验证。其次,通过所提出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影响系统传输效率的几个重要参数:负载径向偏移距离、传输距离和负载阻值寻求最优解,获得系统最佳传输效率。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的总体传输效率达到了83.2%,比优化前提高了7.7%。最后搭建了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的总体传输效率达到了81.6%,比优化前提高了8.2%。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多负载 参数优化 偏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转动的正交双发射MCR-WPT系统研究
2
作者 陈旭玲 田婷 +2 位作者 董硕 张帆 孙永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6-883,共8页
目前,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MCR-WP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止状态下的双发射单负载和三发射单负载系统。本文对双发射多负载低速转动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双发射多负载系统... 目前,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MCR-WP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止状态下的双发射单负载和三发射单负载系统。本文对双发射多负载低速转动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双发射多负载系统的理论模型,结合COMSOL软件进行仿真,并搭建接收端转动的二维全向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实验平台,验证了正交发射线圈不同相位差、不同接收线圈数量及线圈相对位置改变对转动系统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交双发射线圈存在90°相位差时,系统在接收端线圈固定距离内能够维持稳定的磁场传输特性,随着负载线圈数量的增加,系统的总传输效率波动幅度有所改变,当负载为4个时波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谐振 转动 正交双发射 多负载 传输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多负载WPT系统效率最大化研究
3
作者 杨云虎 李钰 +3 位作者 梁大壮 薛建志 贾维娜 杨志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173,共11页
针对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问题,采用多端口网络理论分析并将系统效率最大化下的最优负载值问题转为求解广义特征值问题。首先,搭建单输入多输出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结合端口网络理论和广义瑞利商深入研究系统最... 针对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问题,采用多端口网络理论分析并将系统效率最大化下的最优负载值问题转为求解广义特征值问题。首先,搭建单输入多输出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结合端口网络理论和广义瑞利商深入研究系统最佳负载和最大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参数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系统负载值进行设计,可以实现系统达到最高效率运行的状态,并应用对偶原理将理论成果推广至多负载电容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其次,采用遗传算法对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进行寻优,确定最佳负载值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搭建了基于S-S拓扑的电感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将单输入两输出、单输入三输出、单输入两不同、单输入三不同输出负载系统作为样本,仿真和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最佳负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多负载 最大效率 最佳负载 端口网络理论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遥感相机多负载制冷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汪瑜 王新皓 +1 位作者 郝中洋 刘成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1260,共10页
制冷控制器是红外遥感相机的重要部组件,其温控精度直接影响着相机成像质量。随着控温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相机部组件的制冷需求也越来越多,多功能、高性能、低重量、少成本的新型制冷控制器的研制变得越来越迫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 制冷控制器是红外遥感相机的重要部组件,其温控精度直接影响着相机成像质量。随着控温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相机部组件的制冷需求也越来越多,多功能、高性能、低重量、少成本的新型制冷控制器的研制变得越来越迫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计集中型多负载红外遥感相机制冷控制器,采用电路模块复用与测控温分离的方法实现多负载控制。硬件上,在传统制冷控制器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复用小型化设计,实现由“单电源、单主控、多驱动”组成的集中型硬件产品;提出“控制器+测温盒”的测控温分离方法,就近采集温度数据以保证测温精度,从而提高控温精度。软件上,配合硬件方案完成软件架构设计、测控温匹配设计、多负载驱动独立设计、温度数据可靠性设计。以此设计方案为基础,“一带三”制冷控制器的实验数据显示,该设计满足测控温匹配、驱动独立、精密控温的功能性能要求,同时±8mK的制冷控温精度完全满足了高质量成像要求,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遥感相机 制冷控制 多负载 复用设计 测控温分离 精密控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5
作者 刘伟 王赟 符气叶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10期110-119,共10页
为了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单体容量和整体传输能力,提出采用基于三相逆变器的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采用电压型双极性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控制桥式逆变器,接收端为3个采用并联谐振电路的独立单元。通过耦合电路理论推导了系... 为了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单体容量和整体传输能力,提出采用基于三相逆变器的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采用电压型双极性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控制桥式逆变器,接收端为3个采用并联谐振电路的独立单元。通过耦合电路理论推导了系统传输效率公式,分析了传输效率与负载、互感系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输系统恒流输出自适应PID控制方案和负载切入切出控制方法。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实物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及拓扑和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三相传输系统每相的输出功率达到60 W左右,传输效率分别达到90%以上,与单相无线系统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相当,有效提高了传输系统的单体容量和传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逆变器 多负载 建模分析 自适应 PID控制 恒流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环境下微加速度计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6
作者 关存贺 许高斌 +3 位作者 蒋京奇 王焕章 陈兴 马渊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0-868,共9页
针对多负载环境下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加速度计易出现的敏感结构断裂及材料疲劳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微加速度计可靠度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齐次泊松过程和Wiener退化过程,分别表征单位时间内作用在微加速度计上的冲... 针对多负载环境下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加速度计易出现的敏感结构断裂及材料疲劳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微加速度计可靠度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齐次泊松过程和Wiener退化过程,分别表征单位时间内作用在微加速度计上的冲击载荷次数以及器件在振动负载下的疲劳退化过程,完成了微加速度计在广义极端冲击、广义δ-冲击和广义混合冲击条件下的可靠度建模。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型预估的可靠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广义混合冲击模型的可靠度计算结果更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对广义混合冲击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强度与冲击次数对微加速度计的可靠度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加速度计 多负载环境 可靠性 全概率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负载变拓扑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17
7
作者 夏晨阳 庄裕海 +3 位作者 邵祥 刘志远 童为为 孙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3-960,共8页
为解决传统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多负载变拓扑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该新型ICPT系统主要采用可变拓扑的高频逆变器,通过检测负载信息,系统可根据任一时刻供电... 为解决传统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多负载变拓扑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该新型ICPT系统主要采用可变拓扑的高频逆变器,通过检测负载信息,系统可根据任一时刻供电负载的数量,自动改变逆变器工作结构,只让需要供电的负载所对应的原边线圈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基于"点对点"模式实现负载高效无线供电。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该新型多负载变拓扑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可行性,对桌面多负载无线供电领域的设计与应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多负载 变拓扑高频逆变器 控制策略 传输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供电系统多负载自适应技术 被引量:30
8
作者 苏玉刚 唐春森 +1 位作者 孙跃 王智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从功率传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并联调谐拾取电路和串联调谐拾取电路对系统参数和系统功率传输容量的影响。提出采用固定频率控制和动态无功参数调谐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系统的工作频率恒定,并使开关器件工作在软开关状... 从功率传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并联调谐拾取电路和串联调谐拾取电路对系统参数和系统功率传输容量的影响。提出采用固定频率控制和动态无功参数调谐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系统的工作频率恒定,并使开关器件工作在软开关状态。最后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供电 动态调谐 多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L补偿的多负载移动式感应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50
9
作者 邹爱龙 王慧贞 华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000-4006,共7页
针对多负载移动式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ICPT)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进行研究,分析LCL电路的输出特性和阻抗特性,当其电感之比等于1时,其谐振频率与负载无关,满足多负载ICPT的要求;介绍多负载移动式ICPT... 针对多负载移动式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ICPT)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进行研究,分析LCL电路的输出特性和阻抗特性,当其电感之比等于1时,其谐振频率与负载无关,满足多负载ICPT的要求;介绍多负载移动式ICPT系统的结构,并建立其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对等效模型的分析,提出原副边独立控制的控制策略和补偿电路设计原则,补偿电路要能够实现谐振频率与负载无关,以实现负载可变;分析LCL补偿电路的设计方法,分析副边LCL补偿和串联补偿的区别,当副边品质因数小于1时,LCL补偿输出功率更大;建立多负载移动式ICPT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平台,对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 多负载 移动式 LCL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雷阳 张剑韬 +3 位作者 宋凯 魏国 朱春波 陈清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87-192,共6页
多负载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由于加入了谐振补偿拓扑,可能存在多谐振点,从而导致系统频率控制中的不稳定现象。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工作条件。本文利用互感耦合模型获得了多负载系统次级侧到初级侧的等... 多负载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由于加入了谐振补偿拓扑,可能存在多谐振点,从而导致系统频率控制中的不稳定现象。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工作条件。本文利用互感耦合模型获得了多负载系统次级侧到初级侧的等效反映阻抗;为了保证最大功率传输能力,获得了初、次级系统谐振频率一致时的初级谐振电容值;最后,根据多负载系统初级侧存在唯一零相角谐振点的条件,得到了多负载系统的稳定条件:当所有初、次级绕组之间的耦合系数的平方和与次级系统品质因数满足稳定条件时,系统工作在稳定区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多负载 谐振补偿 反映阻抗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机理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溯奇 谭建平 +1 位作者 薛少华 文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84-90,共7页
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存在一个电能发送端同时为多个负载端提供电能的实际需求问题,对多负载系统的功率、效率之间的互相转化机理及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定义广义失谐因子、广义耦合因子、初次级电阻比例因子和负载阻抗比例因子... 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存在一个电能发送端同时为多个负载端提供电能的实际需求问题,对多负载系统的功率、效率之间的互相转化机理及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定义广义失谐因子、广义耦合因子、初次级电阻比例因子和负载阻抗比例因子,据此建立多负载系统的理论模型,推导出电压增益、输出功率增益和传输效率的基本特性公式。其次,研究了广义失谐因子、广义耦合因数、初次级阻抗比例因子及负载阻抗比例因子对多负载系统电压增益、输出功率增益和传输效率影响的一般化规律。最后,设计开发了无线电能传输实验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论为分析与设计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耦合机理 多负载 频率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国强 安慧林 +1 位作者 李艳红 张超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94,共3页
根据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原理,建立了谐振式单线圈发射三线圈接收系统的电路模型,同时在三接收线圈采用对称结构的情况下,推导和研究了系统输入电流、负载电压、负载电流和传输效率与谐振频率、负载电阻、发射与接收线圈和接收与接收线... 根据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原理,建立了谐振式单线圈发射三线圈接收系统的电路模型,同时在三接收线圈采用对称结构的情况下,推导和研究了系统输入电流、负载电压、负载电流和传输效率与谐振频率、负载电阻、发射与接收线圈和接收与接收线圈间的互感等系统特性的关系,根据已知负载特性,通过Matlab仿真选取了系统工作频率、发射和接收线圈电感量最佳范围,并研究了发射接收线圈电感量、传输距离和负载变化对传输效率的影响,最后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和仿真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能量传输 磁耦合谐振 多负载 传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双向传输的仿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芳勋 孙跃 戴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865-3871,共7页
针对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单向传输特性所产生的电能回馈困难与系统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双向传输模式,以实现能量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能量双向传输。阐述在软开关工作状态下运行于能量注入模式... 针对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单向传输特性所产生的电能回馈困难与系统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双向传输模式,以实现能量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能量双向传输。阐述在软开关工作状态下运行于能量注入模式和自由振荡模式双工作模式的多负载感应耦合电能双向传输原理,并提出基于谐振软开关的多负载高频电能双向变换拓扑。以状态空间法构建并分析系统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论证了本文所提的多负载能量双向传输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双向 多负载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IPT系统效率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跃 吕潇 +2 位作者 唐春森 王智慧 李玉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793-2800,共8页
针对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多负载条件下能量传输效率问题研究频率与效率的关系,并从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解释效率特性。为了验证最大传输效率结论的正确性,采用双工作模式切换的电流调节方法和离散准滑模控制... 针对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多负载条件下能量传输效率问题研究频率与效率的关系,并从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解释效率特性。为了验证最大传输效率结论的正确性,采用双工作模式切换的电流调节方法和离散准滑模控制策略来维持原边谐振电流(激磁电流)的恒定。基于系统能量平衡函数关系,建立关于激磁电流峰值包络的系统离散变结构模型,构建具有重置积分环节的切换函数来改善系统的稳态响应。实验结果表明,当工作频率偏离副边固有谐振频率时,系统效率最大,合理的积分增益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对于负载大范围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如当负载完全拿开时,控制器经过时长约为5 ms的调节,激磁电流最终稳定在参考值,表现出较好的抗扰动性,且系统效率均保持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多负载 效率 能量函数 离散准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多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各路输出的恒压特性设计 被引量:17
15
作者 卢伟国 陈伟铭 李慧荣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7-1147,共11页
在多负载多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非期望耦合线圈之间的磁场交叉耦合导致系统建模复杂以及各路负载恒压设计难以实现。为此,本文提出多层结构的隔离方案以实现非期望耦合线圈间的磁交叉去耦,基于此,给出多路负载无源恒压输出设计。在... 在多负载多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非期望耦合线圈之间的磁场交叉耦合导致系统建模复杂以及各路负载恒压设计难以实现。为此,本文提出多层结构的隔离方案以实现非期望耦合线圈间的磁交叉去耦,基于此,给出多路负载无源恒压输出设计。在磁交叉去耦方案中,采用三层结构(铁氧体-铝-铁氧体)的隔离方案对同轴线圈的非期望耦合进行去耦,采用双层结构(铁氧体-铝)实现对非同轴线圈的磁交叉去耦。把所提的磁交叉去耦方案应用到一个三负载六线圈的级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系统中非期望耦合线圈间的互感降低至小于原来的6%,而期望耦合线圈间的互感得到一定提升。进一步利用T参数矩阵法设计出无源补偿网络,实现各路负载恒压特性。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各路负载在10~100Ω的变化范围内负载的最大电压偏差不超过其设计值的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线圈无线电能传输 磁交叉去耦 多负载恒压 无源补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π型补偿网络的多负载CPT系统稳定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智慧 韩信 苏玉刚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30-2132,2136,共4页
CPT系统在多负载投切或负载变化等情况下会出现系统工作效率低、工作不稳定的情况。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在初级回路加入附加电路,降低系统对负载参数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在CPT系统中加入π型补偿网络... CPT系统在多负载投切或负载变化等情况下会出现系统工作效率低、工作不稳定的情况。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在初级回路加入附加电路,降低系统对负载参数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在CPT系统中加入π型补偿网络进行参数调整后系统的各方面性能改变情况。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对各个参数的改变情况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供电 多负载 π型补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源阻抗的多负载法规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佐民 龚农斌 魏化军 《声学技术》 CSCD 1989年第1期38-42,共5页
多负载法是测定声源阻抗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原理;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具体测定了几种声源的阻抗;初步讨论了影响声源阻抗的某些因素;实例分析了声源阻抗在抗性消声器插入损失理论估算中的影响。
关键词 声阻抗 多负载 消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分数阶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敏 张波 +1 位作者 陈艳峰 荣超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64,共5页
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MWPT)技术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进行安全智能供电,已经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科学技术。但传统多负载系统一般实现地是低频、近距离下的小功率电能传输,这大大降低了MWPT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当前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 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MWPT)技术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进行安全智能供电,已经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科学技术。但传统多负载系统一般实现地是低频、近距离下的小功率电能传输,这大大降低了MWPT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当前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大都是基于整数阶元件,而大量研究表明分数阶WPT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此处提出一种分数阶MWPT系统。首先利用电路理论对分数阶多负载系统进行建模;接着分析了系统的频率、功率和效率特性;最后搭建一个1.018阶的实验样机,分数阶多负载系统的谐振频率降低了6.13 kHz、负载功率提高了6.49 W、输出同样功率下耦合系数减小0.049。实验结果证明了分数阶MWPT系统具有谐振频率低、输出功率高和传输距离远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分数阶 多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海燕 李延强 +2 位作者 石浩磊 李亮 李彩莲 《电子产品世界》 2017年第2期62-65,共4页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中多负载的情况,在传统的四线圈单负载磁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结构上,研究了多负载情况下的负载传输特性。运用电路模型分析出传输系统线圈耦合系数和负载对输出电压、传输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有限...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中多负载的情况,在传统的四线圈单负载磁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结构上,研究了多负载情况下的负载传输特性。运用电路模型分析出传输系统线圈耦合系数和负载对输出电压、传输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3D模型对系统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结果证明了在多负载情况下,负载合理的选择对系统的输出电压、传输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且总有一个最佳负载使系统的传输效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 多负载 传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静 刘润杰 申金媛 《电气应用》 2015年第17期66-69,共4页
针对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块之间耦合性强,参数确定困难的问题,首先建立了系统电路模型,阐述了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分析了影响效率和功率的主要因素;然后,详细讨论径向距离和角度偏移对线圈之间互感的影响,进而推导出在... 针对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块之间耦合性强,参数确定困难的问题,首先建立了系统电路模型,阐述了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分析了影响效率和功率的主要因素;然后,详细讨论径向距离和角度偏移对线圈之间互感的影响,进而推导出在同时存在轴向距离和径向距离的情况下,合适的角度偏移会增强线圈之间的互感;最后,通过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设立相关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负载 功率 效率 径向距离 角度偏移 互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