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级水流系统耦合下深部岩溶分异研究——以川东隔挡式构造区中梁山背斜南段为例
被引量:
16
1
作者
钟玲敏
许模
+2 位作者
吴明亮
杨艳娜
张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南段岩溶槽谷横向沟谷的发育特征,将岩溶槽谷划分为渗流区、分流区、外流区;结合横向沟谷控排作用与地形指数,分析多级水流系统耦合的空间分异特征。其次通过隧道建设背景下地表水漏失、隧道涌水情况及隧道施工揭露岩溶现象验证在多级水流系统耦合效应下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渗流区以区域水流系统为主,隧道涌水量巨大,水流通道连通性良好,地表水基本干涸,深部岩溶发育强烈;分流区除了近河谷地带以局部水流系统为主、深部岩溶发育较弱以外,宽缓分水岭地带的地下水流动仍然以区域性流动为主,深部岩溶较发育,隧道涌水量较大,地表水与深部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好,隧道建设对地表水影响严重;外流区以局部浅循环为主,深部岩溶发育程度弱,深部岩溶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较弱,地表水漏失程度一般。本研究不但拓宽了托特多级水流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岩溶发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为深埋岩溶隧道建设的危险性评价及引发的环境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隔挡式构造
多级水流系统
深部岩溶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岩溶水流系统识别方法及其在引调水工程隧洞选线中的应用
被引量:
8
2
作者
颜慧明
常威
+2 位作者
郭绪磊
邓争荣
黄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某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将穿越聚龙山向斜可溶岩地层,可能面临严重岩溶涌突水问题。为了查明隧洞突涌水条件,选择岩溶水害风险较低的引水方案,综合采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聚龙山向斜岩溶水流系统特征...
某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将穿越聚龙山向斜可溶岩地层,可能面临严重岩溶涌突水问题。为了查明隧洞突涌水条件,选择岩溶水害风险较低的引水方案,综合采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聚龙山向斜岩溶水流系统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聚龙山向斜含水系统具有"两含夹一隔"的多层结构,下部二叠系主要为埋藏型岩溶弱发育区,而上部三叠系裸露型岩溶区中发育了具有多级水流系统的巨型岩溶汇水盆地。穿聚龙山向斜段工程论证的3个方案中,A线方案从向斜西段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区穿越,隧洞穿可溶岩段长度短、且全部为埋藏型岩溶,剖面上绕避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发生岩溶涌突水的风险低;而B线方案和C线方案均进入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穿越裸露型可溶岩段的长度大,遭遇高压岩溶突水的风险高,故推荐A线引水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引水隧洞线路比选提供科学依据,对类似深埋长隧洞工程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长隧洞
岩溶
涌突水条件
多级水流系统
线路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水动力量化因子的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泓瑶
杨艳娜
+1 位作者
曾宪明
刘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9-327,共9页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_(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_(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假角山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显示:水动力因子F_(HQ)与地形指数、水动力坡降在空间上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可指示岩溶水流系统向深循环的深度,以此推求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的强发育深度下限。假角山背斜两翼F_(HQ)集中在0.1~0.4之间,岩溶水动力整体偏弱,深沟F_(HQ)值整体高于浅沟。东、西翼深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40~100 m和110~180 m;浅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15~60 m和10~90 m。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川东背斜区岩溶发育评价方法体系,为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预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水流系统
岩溶水动力条件
量化研究
岩溶强发育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级水流系统耦合下深部岩溶分异研究——以川东隔挡式构造区中梁山背斜南段为例
被引量:
16
1
作者
钟玲敏
许模
吴明亮
杨艳娜
张强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13
41472275)
文摘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南段岩溶槽谷横向沟谷的发育特征,将岩溶槽谷划分为渗流区、分流区、外流区;结合横向沟谷控排作用与地形指数,分析多级水流系统耦合的空间分异特征。其次通过隧道建设背景下地表水漏失、隧道涌水情况及隧道施工揭露岩溶现象验证在多级水流系统耦合效应下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渗流区以区域水流系统为主,隧道涌水量巨大,水流通道连通性良好,地表水基本干涸,深部岩溶发育强烈;分流区除了近河谷地带以局部水流系统为主、深部岩溶发育较弱以外,宽缓分水岭地带的地下水流动仍然以区域性流动为主,深部岩溶较发育,隧道涌水量较大,地表水与深部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好,隧道建设对地表水影响严重;外流区以局部浅循环为主,深部岩溶发育程度弱,深部岩溶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较弱,地表水漏失程度一般。本研究不但拓宽了托特多级水流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岩溶发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为深埋岩溶隧道建设的危险性评价及引发的环境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川东隔挡式构造
多级水流系统
深部岩溶发育
Keywords
parallel barrier fold
multistage flow systems
deep karst development
分类号
P642.251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溶水流系统识别方法及其在引调水工程隧洞选线中的应用
被引量:
8
2
作者
颜慧明
常威
郭绪磊
邓争荣
黄琨
机构
长江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281)。
文摘
某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将穿越聚龙山向斜可溶岩地层,可能面临严重岩溶涌突水问题。为了查明隧洞突涌水条件,选择岩溶水害风险较低的引水方案,综合采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聚龙山向斜岩溶水流系统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聚龙山向斜含水系统具有"两含夹一隔"的多层结构,下部二叠系主要为埋藏型岩溶弱发育区,而上部三叠系裸露型岩溶区中发育了具有多级水流系统的巨型岩溶汇水盆地。穿聚龙山向斜段工程论证的3个方案中,A线方案从向斜西段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区穿越,隧洞穿可溶岩段长度短、且全部为埋藏型岩溶,剖面上绕避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发生岩溶涌突水的风险低;而B线方案和C线方案均进入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穿越裸露型可溶岩段的长度大,遭遇高压岩溶突水的风险高,故推荐A线引水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引水隧洞线路比选提供科学依据,对类似深埋长隧洞工程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深埋长隧洞
岩溶
涌突水条件
多级水流系统
线路比选
Keywords
deep-buried long tunnel
karst
water-gushing conditions
multi-stage water system
line comparison
分类号
P641.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水动力量化因子的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泓瑶
杨艳娜
曾宪明
刘洋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勘测院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9-32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13)。
文摘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_(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假角山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显示:水动力因子F_(HQ)与地形指数、水动力坡降在空间上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可指示岩溶水流系统向深循环的深度,以此推求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的强发育深度下限。假角山背斜两翼F_(HQ)集中在0.1~0.4之间,岩溶水动力整体偏弱,深沟F_(HQ)值整体高于浅沟。东、西翼深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40~100 m和110~180 m;浅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15~60 m和10~90 m。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川东背斜区岩溶发育评价方法体系,为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预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多级水流系统
岩溶水动力条件
量化研究
岩溶强发育深度
Keywords
multistage flow system
karst hydrodynamic conditi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karst strong development depth
分类号
P642.254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级水流系统耦合下深部岩溶分异研究——以川东隔挡式构造区中梁山背斜南段为例
钟玲敏
许模
吴明亮
杨艳娜
张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岩溶水流系统识别方法及其在引调水工程隧洞选线中的应用
颜慧明
常威
郭绪磊
邓争荣
黄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水动力量化因子的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
吴泓瑶
杨艳娜
曾宪明
刘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