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视域下的《阿凡达2》与多物种民族志想象
1
作者 李彬 杜文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虽然潘多拉魔盒里的灾祸已在“人类世”被不幸释放,但《阿凡达》作为重要的影像人类学载体,以多物种民族志想像的关怀作为集合,关注“主体间性”的影像书写对人类与非人类二元边界的超越作用,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同一个生活的异域星球,展现了多物种共同体作为主导力量的救世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达2》 人类世 人类学想象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近的纠缠”: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
2
作者 吴恩楠 郝金华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14-124,共11页
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时期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穿了... 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时期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穿了当代青年的整个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人能在“抱树”期间获得或拟物或拟人的跨物种生命体验;从线下参与到线上社群营造,“抱树”群体经历了从“玩”到“微政治”的过程,对“抱树”日常分享的鼓励将“远方的自然”转化为“身边的日常”;“抱树”的零成本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风险,但仍须时刻关注“附近的纠缠”,认识到生命体之间不仅仅在空间上接近,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缠 抱树 多物种民族志 现代性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民族志的关键词与研究理念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义强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4期102-109,共8页
随着近期几部重要的多物种民族志作品的出现,动物、植物、真菌以及微生物在最近的人类学民族志中悄然成为了书写的对象,并被推到了学术前沿。多物种民族志研究中的编织、缠绕、多声道等关键词从不同的角度塑造着多物种民族志的品味与气... 随着近期几部重要的多物种民族志作品的出现,动物、植物、真菌以及微生物在最近的人类学民族志中悄然成为了书写的对象,并被推到了学术前沿。多物种民族志研究中的编织、缠绕、多声道等关键词从不同的角度塑造着多物种民族志的品味与气质。面对“人类世”中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隔,多物种民族志希望重塑人与物种的关系。多物种民族志因其独特的视角与理念对以人类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反思的思想利器,跨越了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思维,消弭了人与自然的边界。在多物种民族志的视域中,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一个生活的世界。作为近些年人类学和相关学科最具有生命力的议题,多物种民族志为人类学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多物种民族志也让一些被忽略的主题和边缘的对象走上前台,让人类学这门学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本体论转向 编织 缠绕 多声道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间性:多物种民族志的意涵、演进与对话传播学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9,共9页
“人类世”概念引发了学术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变化的思考,多物种民族志的浮现正是一种面向人类世理论视角与方法论的应然回应。通过梳理多物种民族志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从多物种民族志中的人—动物间性、人—植... “人类世”概念引发了学术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变化的思考,多物种民族志的浮现正是一种面向人类世理论视角与方法论的应然回应。通过梳理多物种民族志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从多物种民族志中的人—动物间性、人—植物间性、人—微生物间性分析了多物种民族志研究应用的演进历程。多物种民族志可以拓展传播学这一重视关系研究的学科视野,一方面其跟传播学中常采取的民族志研究有众多可沿袭的学术生产传统,另一方面其在研究过程中又因主体异质性需生产大量不同于过往的视觉媒介材料,从而拓展了传播学研究范畴的反身性以及学术表征范畴的开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种民族志 人类世 物种间性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民族志:西方人类学的物种转向
5
作者 冯琳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9,M0004,共23页
在人类学百余年发展历史中,指向“他者”的研究旨趣出现了文化转向、性别转向、物种转向等三次转向,完成了文化“他者”、性别“她者”、物种“它者”三次转型。多物种民族志是西方人类学物种转向的产物,开启了后人类主义研究与书写物... 在人类学百余年发展历史中,指向“他者”的研究旨趣出现了文化转向、性别转向、物种转向等三次转向,完成了文化“他者”、性别“她者”、物种“它者”三次转型。多物种民族志是西方人类学物种转向的产物,开启了后人类主义研究与书写物种“它者”的尝试。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族志类型,多物种民族志一方面强调“它者”的主体性,正视人与“它者”共生的关系世界;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展民族志的方法论工具箱,以超越“自然一文化”分析框架的复调叙事揭示人与“它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经验现实。厘清多物种民族志何以生成,既能够捕捉多物种民族志之于西方社会的理论诉求与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西人类学“它者”研究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种民族志 “它者”物种亲密性 “与之共生” 超越人类的人类学
原文传递
跨越物种边界的生命共同体——多物种民族志的书写呈现与学术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徐义强 邓晓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在“人类世”中,人类已成为整个生物圈物种中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力量,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隔也日益加深,多物种民族志是在“人类世”中书写并理解世界。人类学的“本体论”正是多物种民族志的理论基础,多物种是本体论的表征... 在“人类世”中,人类已成为整个生物圈物种中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力量,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隔也日益加深,多物种民族志是在“人类世”中书写并理解世界。人类学的“本体论”正是多物种民族志的理论基础,多物种是本体论的表征,本体论与整体论奠定了多物种对话与互视的可能性。论文从近些年来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入手,结合近些年人类学界热议的“本体论转向”,以近期几部重要的多物种民族志作品为例,试图对其书写对象、叙事手段进行阐述并提炼多物种民族志的重要学术意义。多物种民族志的理念提醒我们面对自然万物,当以体恤之心看待,以谦卑之心尊重。唯此,人类建立一个跨越物种边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乃至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真正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本体论转向 多物种民族志 生命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山地民族传统赛马研究:回眸、困境与进路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江龙 龙宇晓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5-34,共10页
赛马运动是栖居西南山区的诸多少数民族中比较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回眸以往的西南山地民族传统赛马研究,可以看到这一领域迄今已形成了一批作者群和研究热点,但又面临着多方面的学术困境。当下亟需大力拓展研究视域,设立一系... 赛马运动是栖居西南山区的诸多少数民族中比较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回眸以往的西南山地民族传统赛马研究,可以看到这一领域迄今已形成了一批作者群和研究热点,但又面临着多方面的学术困境。当下亟需大力拓展研究视域,设立一系列新的研究议题,并引进多物种民族志、行动者网络理论、本体人类学等前沿理论和方法,以实现研究上的创新突破,从而为我国山地民族地区传统赛马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民族 传统赛马运动 多物种民族志 行动者网络 困境与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为他者: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及认识论转变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冰雪 刘世龙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3,共7页
“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 “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认识对象,对他者的关注和阐释贯穿着民族学发展的全阶段。而在目前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对于他者的研究在突破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进入对存在的关注层面,民族志由描述“既定他者”向探讨“成为他者”的过程转变。因此梳理民族学研究对象——“他者”的制造过程、对“他者”研究的视角变化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民族学学科本身时有所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主义 他者 本体论转向 认识论危机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共同体的建构--人类世视野下的《回声制造者》 被引量:1
9
作者 毛凌滢 向璐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87-96,160,共11页
人类世作为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前沿,极大地拓宽文学批评的疆域,使人们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环境问题以及跨物种间的关系。《回声制造者》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理查德·鲍尔斯的代表作,小说将沙丘鹤濒临灭绝的生存危机置于人类世语境... 人类世作为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前沿,极大地拓宽文学批评的疆域,使人们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环境问题以及跨物种间的关系。《回声制造者》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理查德·鲍尔斯的代表作,小说将沙丘鹤濒临灭绝的生存危机置于人类世语境下,试图通过展现环境灾难和物种灭绝,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物种意识,重塑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关系。人类世中的公域、尺度效应和多物种民族志视角呈现出对于物种危机的全新解读。多物种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为公域的归属权问题和由尺度效应引起的漠视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小说实际上是在倡导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跨越时空和地域界限,建构多物种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回声制造者》堪称一部杰出的当代环境启示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公域 尺度效应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水族传统赛马研究的困境与进路
10
作者 张江龙 龙宇晓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25,共8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水族传统赛马理应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与此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应积极回应其现实发展的需求。但既有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议题...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水族传统赛马理应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与此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应积极回应其现实发展的需求。但既有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议题还是研究方法抑或是理论指引等方面,均难以为水族传统赛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为此,亟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议题,创新运用包括多物种民族志法、民族志深描法、拓展个案法等在内的研究方法,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两个结合”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等较为前沿的理论,以此推动水族传统赛马学术研究的创新突破,以期为水族传统赛马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赛马 传统马术 行动者网络理论 地方性知识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族赛马研究述评
11
作者 张江龙 申彦昌 龙宇晓 《体育科技》 2024年第2期97-99,共3页
传统赛马运动在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文化存在,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系民族认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相关论著的梳理和内容分析表明,经过研究者们多年来的努力,水族赛马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 传统赛马运动在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文化存在,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系民族认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相关论著的梳理和内容分析表明,经过研究者们多年来的努力,水族赛马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的学术成果,不仅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基础文献,开拓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学术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研究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深描研究,研究方法较为陈旧、单一,理论借鉴十分有限且明显老化。该研究领域亟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议题,引进前沿理论和新兴方法,以促进水族赛马研究的纵深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水族赛马运动和赛马产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赛马 传统马术 行动者网络理论 地方性知识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与共生:全球生态危机时代下的人类学回应 被引量:30
12
作者 朱剑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141,共9页
21世纪以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引起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大家从各自学科理论思路和概念框架出发,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尝试。2000年生态科学家提出了'人类纪',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家提出了'资本纪',后现代女权主义学者则发展出&... 21世纪以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引起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大家从各自学科理论思路和概念框架出发,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尝试。2000年生态科学家提出了'人类纪',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家提出了'资本纪',后现代女权主义学者则发展出'克苏鲁纪'(Chthulucene)。人类学家也积极参与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多物种民族志应运而生,成为人类学对这场危机的有力回应。多物种民族志的提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型的并行,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提出崭新的'合作'概念。它以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再现了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跨界共生的状态,具有网络式铺陈、情景化联结和开放与希望并举三个显著的特征,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学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非人类物种 跨界共生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分、解读与批判:人类世人类学的进路与走向--人类世人类学理论与案例研究之二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广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面对人类世的生态环境变迁,人类学天然地具有参与其中的优势,当然也因此备受挑战。人类学家将人类世拆分为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具体表征并加以研究;试图解读人类世的多重面相,提供多样化的认知;批判人类世的真理属性,认为是不平等政治... 面对人类世的生态环境变迁,人类学天然地具有参与其中的优势,当然也因此备受挑战。人类学家将人类世拆分为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具体表征并加以研究;试图解读人类世的多重面相,提供多样化的认知;批判人类世的真理属性,认为是不平等政治的产物。人类学家对人类世的研究,将继续关注人类世的多元表征及其在地方上的表现;发展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分析路径;采取跨学科协作策略,增强人类社会对人类世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类学 气候变化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角度思考全球健康
14
作者 季若冰 程瑜 《医学新知》 CAS 202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跨物种问题已远超生物医学范畴,促使学术界重新思考全球健康面临的新挑战。基于生物-文化的整体性原则,人类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适应性,...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跨物种问题已远超生物医学范畴,促使学术界重新思考全球健康面临的新挑战。基于生物-文化的整体性原则,人类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适应性,以及多物种民族志。例如当人们探究疾病和苦难机制时,政治经济不平等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适应性对于提供合适的医疗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作为一种研究物种间关系的人类学方法,多物种民族志从整体性视角进一步发展了“同一健康”(One Health)和“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的内涵。总之,全球健康不再只是一个生物医学概念,还涉及政治经济体系、文化和多物种因素,人类学为此提供了启发式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健康 医学人类学 整体性 政治经济不平等 文化多样性 文化适应性 多物种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物为伴,让物思考:基于《森林如何思考》等三部民族志的书写评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正府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0-78,共19页
物会思考吗?人一直被各种物所包围,所造之物也定义着人。物具有能动性,并影响着人的生活。人类与非人类(物)的关系是当下社会科学关心的热点话题。如何以超越人类的人类学视野看待身边的人类与非人类(物),这有助于我们改变人类中心主义... 物会思考吗?人一直被各种物所包围,所造之物也定义着人。物具有能动性,并影响着人的生活。人类与非人类(物)的关系是当下社会科学关心的热点话题。如何以超越人类的人类学视野看待身边的人类与非人类(物),这有助于我们改变人类中心主义,加深对人的定义以及人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整体性理解,从而以更为广阔和包容的视野去看待无数非人类(物)与人们生活世界之间的纠缠与关系。本文基于《森林如何思考》《金宝螺胡撇仔》《与帆为乐》三部民族志的书写评析,认为当下的民族志不仅要关注人或物,还要从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性、共生性和开放性上打破封闭的认知循环。为此要提倡从多中心、多维度,交织、共生、纠缠,以及网络化、异质化、平等性和关联性思维研究人与物,同时加大对物的生命传记与叙事功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与非人类 物性 去人类中心主义 纠缠 多物种民族志 整体观
原文传递
Auto-Ethnography: Connecting to the Nearby
16
作者 Ying ZHENG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6期114-120,共7页
This project delve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olving landscapes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lens.It start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of A-Fei,a mushroom forager in Yunnan,China from t... This project delve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olving landscapes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lens.It start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of A-Fei,a mushroom forager in Yunnan,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revealing that place attachment is tied to the nearby,where everyday interac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can evoke memories of hometown and generate meanings of a new residence.Extending these insights,this project adopts auto-ethnography to examine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e multicultural city of Toronto to explore how she as an immigrant builds an attachment to the local landscape.Through sensory engagement,cultural observation,and interviews of the other immigrants,how magnolias facilitate a new sense of belongings has been found.This project aims to transce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expand the real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anthropologic perspectives.By emphasizing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lifeways,it seeks to explore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landscape and build relationship with it and proposes “ethnographiz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value-centered approach for socially impactful and contextuallyrelevant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ETHNOGRAPHY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 Place Attachment Landscape Perception STORYTEL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