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多平衡态快子系统所诱发的簇发振荡及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章耀 陈亚光 毕勤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9-706,共8页
通过引入子电路模块,并选取适当的参数及非线性电阻特性,建立了多时间尺度下具有多平衡态的四维广义哈特利(Hartley)电路模型.基于快子系统的多平衡态及其稳定性,给出了参数空间的分岔集,得到了不同区域中的动力学特性及其相应的分岔模... 通过引入子电路模块,并选取适当的参数及非线性电阻特性,建立了多时间尺度下具有多平衡态的四维广义哈特利(Hartley)电路模型.基于快子系统的多平衡态及其稳定性,给出了参数空间的分岔集,得到了不同区域中的动力学特性及其相应的分岔模式和临界条件.针对两种典型具有不同分岔特征的情形,分别给出了多平衡态参与下的两种不同的周期簇发振荡行为,结合快子系统的分岔分析,揭示了沉寂态和激发态之间相互转化的产生机制,指出多平衡态不仅会导致多种沉寂态和激发态同时参与同一周期簇发振荡,也会导致簇发振荡模式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衡态 多时间尺度 簇发振荡 分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的多平衡态及其转换
2
作者 林贤超 李克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气候模式,求得三个平衡态的全球平均温度值分别为:T1=248.5K,T2=271.9K和T3=288.1K,其中对应于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的T3和T1是稳定的。若要使现代温暖气候转变为寒冷气候,太阳常... 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气候模式,求得三个平衡态的全球平均温度值分别为:T1=248.5K,T2=271.9K和T3=288.1K,其中对应于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的T3和T1是稳定的。若要使现代温暖气候转变为寒冷气候,太阳常数约需比现代值减少3%;若从寒冷气候转变成温暖气候,太阳常数需增加约6.3%。这表明寒冷气候的状态要比温暖气候的状态相对稳定些。然后讨论了随机扰动对气候平衡态之间转换的作用。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多平衡态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衡态下簇发振荡产生机理及吸引子结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邢雅清 陈小可 +1 位作者 张正娣 毕勤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共9页
以周期激励下受控Lorenz模型为例,考察了多平衡态共存下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之间存在量级差距也即存在频域上的不同尺度时的耦合效应.由于激励频率远小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因此将整个激励项视为慢变参数,分析随慢变参数变化下的各种分... 以周期激励下受控Lorenz模型为例,考察了多平衡态共存下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之间存在量级差距也即存在频域上的不同尺度时的耦合效应.由于激励频率远小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因此将整个激励项视为慢变参数,分析随慢变参数变化下的各种分岔模式及其相应的分岔行为,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平衡点会产生Hopf分岔和fold分岔.根据分岔条件的不同,给出了两种典型情况下的簇发振荡,并通过引入转换相图,揭示了不同簇发的产生机理,指出多平衡态和多种分岔共存不仅会导致沉寂态和激发态的多样性,而且会使得不同沉寂态和激发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转换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尺度耦合 多平衡态 簇发振荡 分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多平衡态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鲁棒容错控制
4
作者 赵胜凯 奥顿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针对一类多平衡态非线性系统,考虑系统具有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存在执行器故障时的绝对稳定控制问题.对于Lur’e型多平衡态非线性系统,基于将Leonov的频域判据转化为H∞次优问题,考虑系统具有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且系统的... 针对一类多平衡态非线性系统,考虑系统具有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存在执行器故障时的绝对稳定控制问题.对于Lur’e型多平衡态非线性系统,基于将Leonov的频域判据转化为H∞次优问题,考虑系统具有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且系统的执行器出现故障时,采用动态输出反馈控制,给出系统鲁棒容错控制器存在性问题的判据,进一步给出了基于LM I(线性矩阵不等式)的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衡态 绝对稳定 执行器故障 LNI(线性矩阵不等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赤道惯性急流的多平衡态 被引量:1
5
作者 巢纪平 刘飞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发展了Anderson和Moore跨赤道惯性急流理论,应用非线性等值浅水模式,根据与急流相联系的有旋大尺度气流(大气)或洋流(海洋)特征定出新的普适函数,从而求出跨赤道惯性急流区中沿流线的位势涡度和能量守恒式,由于最后的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 发展了Anderson和Moore跨赤道惯性急流理论,应用非线性等值浅水模式,根据与急流相联系的有旋大尺度气流(大气)或洋流(海洋)特征定出新的普适函数,从而求出跨赤道惯性急流区中沿流线的位势涡度和能量守恒式,由于最后的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因此可以有条件的存在跨赤道的多平衡态的惯性急流解.通过急流区外不同的大尺度气流或洋流的特征分析,讨论了跨赤道惯性急流区中可能存在平衡态的条件,并给出多平衡态的解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衡态 跨赤道惯性急流 位势涡度 能量守恒
原文传递
一种针对代谢网络多平衡态性质的强连通分解方法
6
作者 毕文健 郭金 +1 位作者 赵延龙 张纪峰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3-665,共13页
针对反应速率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谢网络,提出了一种强连通分解方法对网络进行分解,通过研究分解后的子网络来分析整体网络的多平衡态性质.基于代谢网络的拓扑结构,构造了其对应的代谢反应图和相互作用图,引入了紧缩运算的定义,构造了强连... 针对反应速率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谢网络,提出了一种强连通分解方法对网络进行分解,通过研究分解后的子网络来分析整体网络的多平衡态性质.基于代谢网络的拓扑结构,构造了其对应的代谢反应图和相互作用图,引入了紧缩运算的定义,构造了强连通分解算法;给出了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证明了分解的唯一性以及分解后子网络的强连通性,阐明了子网络与整体网络在多平衡态性质意义下的关系,举例说明了强连通算法和所得主要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网络 强连通分解算法 相互作用图 多平衡态性质 紧缩运算.
原文传递
粗糙度和稳定度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郭亚娜 潘益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 研究了粗糙度和稳定度等对绿洲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是控制地气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绿洲中植被的温度不仅受反照率、空气温度影响而且受大气稳定性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气稳定度越高(低),植被的温度越高(低),地表粗糙度越小(大)植被的温度也越高(低).研究还发现,绿洲中总的蒸散量的多平衡态特征只有在稳定度低的时候出现.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低矮的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发展起来.另外研究了层结不稳定和层结稳定的情况下绿洲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生态系统 能量平衡 粗糙度 稳定度 多平衡态形式 能量交换 植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能量平衡模式对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耀锟 巢纪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0-891,共12页
回顾并分析讨论了二维能量平衡模式在冰界纬度和太阳常数的关系、荒漠化的演变及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一系列气候问题中的应用。同一个太阳常数最多可以对应3个平衡态,一个对应着目前的气候状态,一个对应着冰期气候,另一个对应着几乎全球... 回顾并分析讨论了二维能量平衡模式在冰界纬度和太阳常数的关系、荒漠化的演变及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一系列气候问题中的应用。同一个太阳常数最多可以对应3个平衡态,一个对应着目前的气候状态,一个对应着冰期气候,另一个对应着几乎全球冰封的气候,平衡态的数目及其稳定性与反照率的分布关系密切,反照率不连续性越大,平衡态的数目越多。荒漠带会随着荒漠反照率的增大分别向南、向北扩张,恶化荒漠植被交界地区的生态环境,危及人类的生产生活,荒漠化对中低纬度(高纬度)的温度变化影响较弱(显著)。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并不会使极冰迅速消融,全球平均温度缓慢升高,冰界纬度缓慢向北退却,时常会出现"停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能量平衡模式 多平衡态 冰期 荒漠化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及变率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天军 王绍武 张学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4-343,共10页
围绕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以三维原始方程大洋环流模式(OGCM)和海气耦合模式为重点,兼顾理想概念模式,总结了近年来模拟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几个主要前沿方向———大洋温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数十年/年代际变率... 围绕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以三维原始方程大洋环流模式(OGCM)和海气耦合模式为重点,兼顾理想概念模式,总结了近年来模拟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几个主要前沿方向———大洋温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数十年/年代际变率以及百年到千年尺度的变率特性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内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环流 多平衡态 变率模拟 大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进展 被引量:38
10
作者 李建平 丑纪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3-673,共21页
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领域的进展,其中主要介绍了在非线性适应过程、非线性稳定与不稳定、全局分析理论、可预报性、低阶谱方法与多平衡态动力学、非线性波动、波流相互作用、阻塞高压非... 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领域的进展,其中主要介绍了在非线性适应过程、非线性稳定与不稳定、全局分析理论、可预报性、低阶谱方法与多平衡态动力学、非线性波动、波流相互作用、阻塞高压非线性动力学、中小尺度非线性动力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大气适应 全局分析 可预报性 阻塞高压 多平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排放氯化物及氮氧化物的非线性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革丽 杨培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7,共7页
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平流层下部臭氧异相光化学系统,研究硫酸气溶胶表面积浓度以及氯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对系统状态的影响.光化系统由19种分别来自氧族、氢族、氮族、氯族和碳族的化学成分组成.研究结果指出,仅就气溶胶而言,它不是... 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平流层下部臭氧异相光化学系统,研究硫酸气溶胶表面积浓度以及氯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对系统状态的影响.光化系统由19种分别来自氧族、氢族、氮族、氯族和碳族的化学成分组成.研究结果指出,仅就气溶胶而言,它不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光化系统行为的因子.然而,当它与奇氯ClOx或奇氮NOx的外源共同影响系统时,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光化学过程,它将使系统的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可以看到,在某些确定的参数范围内,系统存在多平衡态解,并构成一个“折叠”突变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大气臭氧 气溶胶 非均相化学 多平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洪 王永中 夏友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采用由赤道平衡模式导出的低阶谱模式,考虑了积云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的作用,用多平衡态理论解释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积云对流加强(或辐射冷却减弱)时,南亚季风活跃;当积云对流减弱(辐射冷却加强)时... 采用由赤道平衡模式导出的低阶谱模式,考虑了积云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的作用,用多平衡态理论解释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积云对流加强(或辐射冷却减弱)时,南亚季风活跃;当积云对流减弱(辐射冷却加强)时,南亚季风中断。这与Krishnamurti等提出的云辐射假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季风 活跃 中断 多平衡态 季风 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盐环流稳定性以及年代际变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亮 穆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对近期国内外有关温盐环流的模拟研究作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多平衡态及其转化以及年代际变率问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温盐环流 稳定性 年代际变率 多平衡态 气候变化 海洋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地区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相互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莉红 郑祖光 +1 位作者 夏友龙 吴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0-188,共9页
文中利用简化的海 气耦合模式及低谱方法和多平衡态理论 ,讨论了南亚地区冬夏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季节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 :(1)冬季风较强时 ,冬季海温较低 ,翌年夏季海温也较低 ;反之亦然。夏季风较强时 ,夏季海温较高 ;反... 文中利用简化的海 气耦合模式及低谱方法和多平衡态理论 ,讨论了南亚地区冬夏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季节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 :(1)冬季风较强时 ,冬季海温较低 ,翌年夏季海温也较低 ;反之亦然。夏季风较强时 ,夏季海温较高 ;反之亦然。夏季风强弱对冬季海温的影响不明显。 (2 )海 气相互作用使南亚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加强。海温经向梯度使冬季风加强 ,而夏季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季风 海表温度 海-气耦合 低谱方法 多平衡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研究进展和21世纪发展战略 被引量:12
15
作者 叶笃正 吕建华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气候研究的发展,指出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气候多平衡态和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力的认识是气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认为对气候和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的研究是20世...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气候研究的发展,指出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气候多平衡态和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力的认识是气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认为对气候和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气候研究新生的重要方向。展望21世纪,气候研究在全球系统的观测,海量资料的分析及对机理认识的深化和模式的发展方面都将会有所突破。同时,在气候研究的应用领域,如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有序活动与人工调节气候等方面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气候多平衡态 气候突变 气候变化 人类有序活动 人工调节气候 研究进展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伟灿 朱乾根 刘宣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79-286,共8页
简介了大气阻塞动力学在多平衡态理论和外源强迫的共振理论、孤立子及偶极子理论、强迫耗散KDV动力学以及天气扰动的激发等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阻塞 多平衡态 孤立子 KDV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热盐环流研究的一个焦点:北太平洋是否有深水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宇 管玉平 林一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85-1192,共8页
现代大洋热盐环流的特点之一是北大西洋有深水形成而北太平洋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对周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理论上认为大洋热盐环流可能存在对应不同气候的多平衡态,但北太平洋是否曾有过深水形成已成为目前学术争论的一个热点。简... 现代大洋热盐环流的特点之一是北大西洋有深水形成而北太平洋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对周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理论上认为大洋热盐环流可能存在对应不同气候的多平衡态,但北太平洋是否曾有过深水形成已成为目前学术争论的一个热点。简要介绍了最新的热盐环流研究成果,重点分析现代北太平洋无深水形成的原因,其中亚洲季风的水汽输送和低蒸发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全球大洋输运带 多平衡态 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温盐双扩散系统的一种高精度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詹杰民 李毓湘 郑珺婷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358,共6页
引入边界拟合坐标系来研究温盐双扩散系统。为了提高求解的精确性 ,对流项采用四阶精度的迎风格式 ,扩散项和涡量方程的浮力项则采用四阶精度的中心差 ,因此本文的方法是高精度的方法。首先针对温度占优( Rρ=0 .32 )和盐度占优 ( Rρ=1... 引入边界拟合坐标系来研究温盐双扩散系统。为了提高求解的精确性 ,对流项采用四阶精度的迎风格式 ,扩散项和涡量方程的浮力项则采用四阶精度的中心差 ,因此本文的方法是高精度的方法。首先针对温度占优( Rρ=0 .32 )和盐度占优 ( Rρ=1 .6 8)的情形进行了验证性计算 ,得到了与前人一致的结果。进一步 ,本文系统给出了不同的盐度通量强度下的流动形态 ,包括对称结构 ,不对称结构 ,反转结构等 ,结果与前人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双扩散系统 高精度格式 多平衡态 反转结构 有限元法 四阶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大洋温盐环流模式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天军 王绍武 张学洪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5,共8页
围绕着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文章概括总结了理论大洋温盐环流模式的发展及其主要结果。扼要地给出了从理想的箱模式到相对复杂的二维纬向平均模式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模拟结果。重点讨论了海洋温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
关键词 大洋 温度 盐度 环流模式 多平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外激励下BVP耦合电路的簇发行为分析
20
作者 张晓芳 吴磊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了明确多个外激励作用下系统的簇发行为,通过引入2个电压源控制的电路模块,建立了具有双激励的5阶广义BVP耦合电路模型.将2个外激励项转化为1个慢变量并将其视为慢变参数,激励系统转化为广义自治系统,分析了广义自治系统平衡点的稳定... 为了明确多个外激励作用下系统的簇发行为,通过引入2个电压源控制的电路模块,建立了具有双激励的5阶广义BVP耦合电路模型.将2个外激励项转化为1个慢变量并将其视为慢变参数,激励系统转化为广义自治系统,分析了广义自治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以及分岔条件.应用快慢分析法和转换相图探讨了系统分别在3组参数条件的簇发振荡行为及其诱发机理.结果表明,多平衡态共存的情况下,系统轨线所处的吸引域决定了轨线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激励 分岔 簇发 2时间尺度 多平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