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肿瘤细胞与其多巴胺受体1表达联合检测在乳腺癌疗效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彬 杨清峰 +5 位作者 赵小玉 余元勋 李建平 刘萍 冷雪峰 王迎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其多巴胺受体1(DRD1)的表达水平对乳腺癌进展、疗效监控的影响。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20例未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集其外周血,通过差相富集-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SE-iFISH)及荧光定...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其多巴胺受体1(DRD1)的表达水平对乳腺癌进展、疗效监控的影响。方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20例未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集其外周血,通过差相富集-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SE-iFISH)及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CTCs、CTCs DRD1的表达水平。之后在20例患者中,选择6例进行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并在术后3、6个月,采集外周血,检测CTCs和CTCs DRD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出CTCs;20例未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检出CTCs 18例(90.0%),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例T2期乳腺癌患者术后3、6个月时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CTCs和CTC DRD1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3例T3期乳腺癌患者术后3、6个月时出现了复发和转移,CTCs和CTCs DRD1的水平呈现升高趋势。结论在CTCs高检出率和CTCs DRD1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随访常会提示预后不良;相反,在CTCs低检出率和CTCs DRD1低表达的患者中,随访提示疾病控制佳、预后较好。因此,无创的CTCs和CTCs DRD1检测,在乳腺癌疗效监控中,可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多巴胺受体1 乳腺癌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严俨 潘家浩 +3 位作者 陈东泰 陈泳花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3-840,共8页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癌组织中DRD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同时使用SKF38393和SCH23390分别作用于肝癌细胞Hep G2,利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在147例肝癌组织中DRD1阳性表达的有89例(6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D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乙肝表面抗原以及血管侵犯相关(P<0.05)。DRD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DRD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SCH23390明显抑制HepG2增殖(P<0.05);SKF38393明显促进HepG2增殖(P<0.05)。【结论】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与侵袭转移相关;DRD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DRD1可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多巴胺受体1 肝癌细胞株HEPG2 COX多因素分析 预后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红 李继 孙志刚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1基因(dopamine receptor 1 gene,DRD1)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13例健康无关个体和173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PCR扩增-DNA测序方法对样...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1基因(dopamine receptor 1 gene,DRD1)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13例健康无关个体和173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PCR扩增-DNA测序方法对样品进行基因分型,对2组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所构成的单倍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5326位点的AG+GG基因型和rs4532位点的AG+GG基因型均会降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风险。各个单倍型在2组间未观察到频率分布差异。男性群体中rs532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女性群体中rs4532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疾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D1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具有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1基因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SNP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RK2调节纹状体神经元多巴胺受体1含量及机制
4
作者 杨璇 刘小鹏 +4 位作者 彭宇 甄然 宋彬彬 李阔 于佳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相关蛋白LRRK2对纹状体神经元中多巴胺受体D1R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突变基因敲入小鼠和R1441C突变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中D1R含量的改变。并利...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相关蛋白LRRK2对纹状体神经元中多巴胺受体D1R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突变基因敲入小鼠和R1441C突变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中D1R含量的改变。并利用cathepsin D免疫荧光标记溶酶体,检测LRRK2基因敲除、LRRK2 G2019S和R1441C突变对蛋白降解的影响。结果 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和R1441C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中D1R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和R1441C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中溶酶体数目均显著增加,LRRK2 G2019S和R1441C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中溶酶体大小增加,LRRK2基因敲除小鼠、LRRK2 G2019S和R1441C基因敲入小鼠纹状体神经元内与溶酶体共定位的D1R显著增加。结论 LRRK2基因敲除、LRRK2 G2019S和R1441C突变导致纹状体D1R的含量下降。LRRK2基因敲除、LRRK2 G2019S和R1441C突变提高小鼠纹状体神经元蛋白降解水平,D1R降解加强,从而使得纹状体神经元内D1R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 多巴胺受体1 溶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动机缺乏行为及伏隔核多巴胺受体的作用
5
作者 张建军 吴双 +2 位作者 薛冰 张潞潞 于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尝试建立“躺平”的动机缺乏动物行为模型,模型的建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鼻触一次高回报侧获得一粒糖丸,第二阶段学习多次鼻触低回报侧获得一颗糖丸,第三阶段观察大鼠在高回报侧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奖励的情况下,还是否愿意多付出努力在低回报侧获得糖丸。结果结合自给食训练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大鼠在第三阶段出现“躺平”现象,即在高回报侧获得最大奖励的90%及以上,且低回报侧努力程度增大到断点时,大鼠放弃努力获得更多糖丸奖励。(2)与“未躺平”组的大鼠相比,“躺平”组大鼠伏隔核内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显著升高,而D2受体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可表现出“躺平”样行为,伏隔核中D1受体表达上调可能是“躺平”动机缺乏的重要分子基础,该模型的建立扩展了对“躺平”的理解,并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缺乏 伏隔核 “躺平” 多巴D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帅 安书成 +1 位作者 陈慧彬 李菲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结合眶额叶微量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和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运用糖水偏爱测试、悬尾实验和敞箱实验等方法检测动物的行为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来检测眶额叶内谷氨酸、多巴胺含量及NR2B和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变化,且眶额叶多巴胺含量降低,其D1型受体表达降低,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注射SKF38393后可明显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NMDA受体的NR2B亚基表达也有所降低;正常大鼠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大鼠表现出和CUMS模型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能使眶额叶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使谷氨酸过量释放,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抑郁发生。多巴胺抗抑郁作用是通过D1型受体抑制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 眶额叶 多巴D1受体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海马内多巴胺D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团结 陈斯 +6 位作者 方麒林 王博 毛蕾 沈滔 徐玉萍 马文领 史仍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D组和CSD+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SKF)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CSD模型,SKF组在CSD 15~21d腹腔注射SKF38393(1mg/kg)。CSD 21d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超微结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qPCR检测大鼠CSD后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 CSD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可通过使用SKF38393得以改善。与TC组相比,CSD组大鼠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5(Adcy5)、cAMP依赖蛋白激酶α型催化亚基(Prkacα)、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Ras相关蛋白(Rap)1a、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和2(ERK1/2)、磷脂酶Cβ1(PLCβ1)、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和Ⅳ(CaMKⅡa、CaMKⅣ)mRNA表达均降低(P<0.05),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α(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磷酸化ERK1/2、PLCβ1和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CSD组相比,SKF组Prkacα、Darpp32、Rap1a、Rap1b、ERK1和CaMKⅣmRNA表达均增加(P<0.05);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均以及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但PLCβ1和CaMKⅣ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CSD可破坏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使用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可有效改善海马超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PKA和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多巴D1受体 信号通路 海马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下丘脑多巴胺含量和D_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荣霏 温晓飒 马文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9-964,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睡眠剥夺(CSD)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以及对海马、下丘脑中多巴胺(DA)含量和D1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经过筛选后随机分为CSD组、大平台铁丝网格实验对照(TC)组和空白对照(BC)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 目的研究慢性睡眠剥夺(CSD)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以及对海马、下丘脑中多巴胺(DA)含量和D1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经过筛选后随机分为CSD组、大平台铁丝网格实验对照(TC)组和空白对照(BC)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CSD模型,每天剥夺18 h,连续21 d。TC组除剥夺箱底为罩有铁丝网格的大平台外,其他环境与CSD组一致。利用Morris水迷宫和自主活动箱在CSD的第7、14、21天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CSD 21 d后分别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下丘脑中DA含量和D1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BC组和TC组相比,CSD组大鼠毛色无光泽、精神疲惫且易激惹,自CSD 3 d起,体质量在各时间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D组大鼠与其他两组相比,逃逸潜伏期在各时间点延长,穿环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两组相比,CSD组大鼠自主活动总路程缩短(P<0.05)、自主活动次数减少(P<0.01);HPLC-ECD及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CSD组大鼠与其他两组相比,海马及下丘脑中DA含量、D1受体蛋白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与BC组大鼠相比,学习记忆能力、各脑区DA含量和D1受体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D可损害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下丘脑中DA含量和D1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其潜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学习 记忆 多巴 多巴D1受体 海马 下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多巴胺受体D1基因CDS区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潘兰兵 张依裕 +4 位作者 林家栋 李思 李万贵 杨永强 刘若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研究采用PCR-SSCP法与DNA直接测序技术相结合对兴义鸭和樱桃谷鸭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130-587bp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性对樱桃谷鸭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本研究采用PCR-SSCP法与DNA直接测序技术相结合对兴义鸭和樱桃谷鸭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130-587bp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性对樱桃谷鸭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樱桃谷鸭和兴义鸭DRD1基因编码区130-587bp区域内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2个等位基因:A和B;AA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416和0.5643,等位基因A均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8539和0.720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184和0.3217,分别处于低度多态和中度多态位点,樱桃谷鸭群体中该座位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兴义鸭群体则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5);序列比对发现2个SNPs位点,其中c.189T>C为同义突变,c.507T>A为错义突变,导致丝氨酸(S)变成精氨酸(R)。关联分析结果显示,BB基因型樱桃谷鸭个体的8周龄重和12周龄体斜长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10周龄重、12周龄重和12周龄胸深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揭示该多态座位可能是影响鸭生长性状的一个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受体D1基因 编码序列 PCR-SSCP S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貂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及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宁 宁方勇 +1 位作者 王光圣 白秀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6期52-55,共4页
以多巴胺受体D1基因(DRD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首次从美洲黑貂脚部肌肉组织扩增出多巴胺受体D1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并测序,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得到序列号为EU249297。... 以多巴胺受体D1基因(DRD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首次从美洲黑貂脚部肌肉组织扩增出多巴胺受体D1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并测序,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得到序列号为EU249297。通过序列比较,在179位点处发生了(T→C)转换,但并没有导致氨基酸的变化。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在不同个体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RD1多态性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该群体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B等位基因,AA型的基因型频率均高于BB型的基因型频率;自咬行为组AA基因型的频率远低于健康组,BB和AB基因型个体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貂 多巴受体D1基因 自咬行为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1受体参与吗啡介导的小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琳 谭北平 +1 位作者 李勇辉 隋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求吗啡对小鸡的奖赏作用及其相关的多巴胺机制。方法 :ip 2mg·kg-1吗啡对小鸡进行 4次条件化训练后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试 ,测试前 15min分别ip生理盐水、0 .2 5mg·kg-1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 目的 :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求吗啡对小鸡的奖赏作用及其相关的多巴胺机制。方法 :ip 2mg·kg-1吗啡对小鸡进行 4次条件化训练后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试 ,测试前 15min分别ip生理盐水、0 .2 5mg·kg-1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 3390或者等剂量的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雷氯必利 (raclopride) ,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 :吗啡诱导出小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P <0 .0 1) ,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被SCH2 3390阻断 (P <0 .0 5 ) ,而不受雷氯必利的影响 (P >0 0 5 )。结论 :吗啡的奖赏作用在鸟类中也有体现 ,小鸡可以成为研究药物成瘾的合适的模型。多巴胺D1受体可能参与对吗啡药物渴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1受体 吗啡介导 小鸡 条件性位置偏爱 基因表达 药物渴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_1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颖 吴娜 +4 位作者 瞿发林 魏渊 余海鹰 汪广剑 陈方斌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12期1993-1996,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服用氯氮平后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服用氯氮平治疗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氯氮平的疗效。测定氯氮平血药浓度,并通过... 目的:探讨中国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服用氯氮平后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服用氯氮平治疗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氯氮平的疗效。测定氯氮平血药浓度,并通过测定基因序列检测多巴胺D1受体上rs265981、rs5326、rs4532、rs1799914、rs686、rs4867798等6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氯氮平总疗效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rs265981基因型TT、TC、CC及等位基因T、C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05),rs686基因型CC、CT、TC及等位基因C、T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P=0.010)。阴性症状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rs4532基因型GG、GA、AA及等位基因G、A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3)。结论:氯氮平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总疗效个体差异可能与多巴胺D1受体基因rs265981、rs686有关,阴性症状疗效可能与rs453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多巴D_1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激动D1受体在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发作中促惊厥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伟文 廖晓阳 +2 位作者 王建 杨正辉 刘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3203-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激动D1受体在重复给予亚惊厥剂量戊四氮(PTZ)所诱导的大鼠全身性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二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TZ组、LSP组、LSSP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PTZ组大鼠接受重复低剂量... 目的探讨多巴胺激动D1受体在重复给予亚惊厥剂量戊四氮(PTZ)所诱导的大鼠全身性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二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TZ组、LSP组、LSSP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PTZ组大鼠接受重复低剂量的PTZ诱发SE;LSP组大鼠首先接受舒必利、左旋多巴腹腔注射,再接受重复低剂量的PTZ诱发至SE;LSSP组大鼠首先接受舒必利+SCH23390、左旋多巴腹腔注射,再接受重复低剂量的PTZ诱发至SE;对照组大鼠接受与PTZ组相同次数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注射,2 h处死大鼠。比较各组诱导不同程度癫痫发作所用PTZ累积剂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os在皮质、海马及纹状体的表达数量。结果对照组大鼠无癫痫发作。PTZ组、LSP组、LSSP组诱导不同级别癫痫发作所用PTZ累积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SP组较PTZ组和LSSP组的用量降低(P<0.05);PTZ组与LSS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内比较,诱导不同级别癫痫发作所用PTZ累积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Z组、LSP组、LSSP组Fos在皮质、海马及纹状体表达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激动D1受体对PTZ诱导的SE有促惊厥作用,并贯穿于癫痫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多巴D1 癫痫 戊四氮 大鼠 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1类受体在小鼠巨噬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对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迪 韩愈 +5 位作者 寇恂 符金娟 刘渔凯 王震 何多芬 曾春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上的多巴胺D1类受体表达及探讨其对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靶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多巴胺D1类受体的表达。不同浓度的ox-LDL(10、20、40μg/mL)诱导RAW264.7细胞的增... 目的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上的多巴胺D1类受体表达及探讨其对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靶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多巴胺D1类受体的表达。不同浓度的ox-LDL(10、20、40μg/mL)诱导RAW264.7细胞的增殖,观察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10-7mol/L、拮抗剂(SCH23390)10-6mol/L及MAPK信号通路的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10-6mol/L存在的情况下,RAW264.7增殖的变化情况,细胞增殖用3H-TdR掺入量表示。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ERK、总ERK1/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多巴胺D1类受体在RAW264.7细胞上表达。Fenoldopam(10-7mol/L)、PD98059(10-6mol/L)能明显抑制ox-LDL(20μg/ml)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且SCH23390(10-6mol/L)预处理可以逆转Fenoldopam(10-7mol/L)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在MAPK阻断剂PD98059存在的情况下,Fenoldopam作用丧失,此外,Fenoldopam(10-7mol/L)可降低ox-LDL升高的PCNA以及磷酸化ERK水平。结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上有多巴胺D1类受体的表达,且刺激多巴胺D1类受体可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影响MAPK/ERK这一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1类受体 巨噬细胞增殖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1类受体对胰岛素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愈 曾春雨 +7 位作者 杨剑 黄河飞 石伟彬 傅春江 何多芬 杨成明 黄岚 周林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33-936,共4页
目的观察多巴胺D1类受体对胰岛素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A10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刺激D1类受体对胰岛素促增殖作用的影响,并用免疫印迹研究D1类受体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机制。细胞增殖作用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 目的观察多巴胺D1类受体对胰岛素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A10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刺激D1类受体对胰岛素促增殖作用的影响,并用免疫印迹研究D1类受体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机制。细胞增殖作用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量表示。结果胰岛素可促进A10细胞的增殖,该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的。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本身对A10细胞无增殖影响,但Fenoldopam通过D1类受体可完全阻断胰岛素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免疫印迹显示刺激D1类受体可降低胰岛素受体的蛋白表达,提示该机制可能参与了D1类受体对胰岛素受体作用的过程。结论D1类受体对胰岛素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1类多巴受体 胰岛素受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_1类多巴胺受体对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的促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震 曾春雨 +9 位作者 韩愈 何多芬 刘琰 杨剑 崔志刚 黄河飞 杨成明 王旭开 黄岚 周林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D1类多巴胺受体对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VS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去甲肾上腺素(NE)10^-6~10^-9mol/L刺激Sprague-Dawley(SD)大鼠主动脉分离的VSM细胞,观察在D。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10^-5~1... 目的观察D1类多巴胺受体对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VS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去甲肾上腺素(NE)10^-6~10^-9mol/L刺激Sprague-Dawley(SD)大鼠主动脉分离的VSM细胞,观察在D。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10^-5~10^-8mol/L存在的情况下,NE促细胞增殖作用的变化,细胞增殖用。H-TdR掺人量表示。结果NE呈浓度依赖性的促进SD大鼠VSM细胞的增殖,该作用由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酚妥拉明存在的情况下可消除NE的促增殖作用。Fenoldopam本身对VSM细胞增殖无影响,但Fenoldopam可通过D1类多巴胺受体减弱NE(10^-6mol/L)介导的VSM细胞增殖;该实验结果得到了人VSM细胞实验结果的印证。结论D-类多巴胺受体对NE介导的促VSM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1类多巴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红星 李文强 +2 位作者 张海三 吕路线 杨鸽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85-387,390,共4页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方法 将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患者...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方法 将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患者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抽取静脉血标本,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对照组于入组次日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分析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的差异性以及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67,P<0.05);患者组治疗前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关(R=0.350,P<0.01),与攻击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负相关(R=-0.334,P<0.01);与总分、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因子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127、0.043、-0.029;P均>0.05). 结论 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但抑制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巴D1受体 MRNA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D_1基因-4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公贤 哈黛文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1基因 4 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PCR RFLP)分析了解 - 4 8A/G基因型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的分布情况。结果等位基因A ,G在原发性高血压...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1基因 4 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PCR RFLP)分析了解 - 4 8A/G基因型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的分布情况。结果等位基因A ,G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0 78,0 2 2和 0 86 ,0 14 ,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 ,两组人群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1,P <0 0 1)。原发性高血压组中G等位基因 ,舒张压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 (P <0 0 5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 ,多巴胺受体D1基因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受体D1 基因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海洛因依赖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伟 师建国 +2 位作者 吴斌 敖磊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及健康体检者312例(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rs4532和rs686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HaploView4.0及SPSS13.0软件分析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68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洛因依赖组rs686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005,P=0.014,OR=1.434,95%CI(1.074,1.915)〕。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453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D1基因rs686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相关,携带有rs686多态性位点A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对海洛因产生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1受体基因 海洛因依赖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1、D3受体敲除及双基因敲除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宝 刑博 +3 位作者 魏曙光 贾小妮 张洪波 李生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受体介导的神经及生理活动。方法引进多巴胺D1和D3受体敲除小鼠,繁育出多巴胺D1D3受体双敲除小鼠。选择D1受体敲除、D3受体敲除、D1D3双基因敲除与WT四种基因型雄鼠各7只,对其30 d、50 d、70 d小鼠24 h内的进食量、饮水... 目的研究多巴胺受体介导的神经及生理活动。方法引进多巴胺D1和D3受体敲除小鼠,繁育出多巴胺D1D3受体双敲除小鼠。选择D1受体敲除、D3受体敲除、D1D3双基因敲除与WT四种基因型雄鼠各7只,对其30 d、50 d、70 d小鼠24 h内的进食量、饮水量及体重进行测量,探讨多巴胺D1受体、D3受体敲除小鼠及D1D3受体双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进食、饮水、体重增长的比较。结果多巴胺D1、D3受体基因对小鼠21 d和35 d的体重增长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影响,直到90 d时,各基因型小鼠体重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巴胺可能通过调节HPA轴的活性,从而调控仔鼠的觅食与饱腹感,最终影响仔鼠初生重及泌乳期体重。同时,多巴胺D1、D3受体基因的敲除可能通过干扰泌乳等母性行为而影响小鼠的体重。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多巴胺D1、D3受体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1受体 多巴D3受体 基因敲除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