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科技范畴”观点活化导览解说的多元诠释
1
作者 葛子祥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科技博物馆强调对科学原理的介绍,以及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导览解说应当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贴心一点的服务,会采用生活经验的故事分享或寓教于乐的互动问答,这些多元诠释的演变对应的正是"科技范畴",即导览解说专业... 科技博物馆强调对科学原理的介绍,以及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导览解说应当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贴心一点的服务,会采用生活经验的故事分享或寓教于乐的互动问答,这些多元诠释的演变对应的正是"科技范畴",即导览解说专业化所需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知识向度。为增强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能力,在排除情境营造与技能强化的基础上,仅针对诠释内容的丰富程度进行研究,引用"科技范畴"的观点,探讨提升导览解说多元诠释的可能性,取样资料来自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中"乐活节能屋"的示范影片(作为内容分析对象),以"生活节电"展区的照明技术为主题,采用"行为序列分析"探究不同层次与层面诠释的出现频率与分布模式,作为日后改进的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范畴 导览解说 多元诠释 行为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2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学的检讨
3
作者 林永胜 赖锡三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9,共7页
本文探讨作为当代台湾儒学之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与方法学之相关问题。本文论述要点有五:一、杨儒宾多元诠释学的提出背景与研究起点;二、占卜、炼丹术与儒家思想的关连性;三、"冥契主义"与儒家的&q... 本文探讨作为当代台湾儒学之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与方法学之相关问题。本文论述要点有五:一、杨儒宾多元诠释学的提出背景与研究起点;二、占卜、炼丹术与儒家思想的关连性;三、"冥契主义"与儒家的"体证经验";四、气论、工夫论与儒家的身体观;五、结语: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儒宾 牟宗三 冥契主义 气论 身体观 工夫论 多元诠释建构者
原文传递
多元品鉴 双向互动——读姜剑云主编《中国文学经典品鉴》
4
作者 郇义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97-100,共4页
姜剑云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经典品鉴》近日问世。该书精选古今名作60篇,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品鉴,多有新见阐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文学鉴赏的示范和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文学鉴赏的众多著作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有三个特色:一是名家荟... 姜剑云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经典品鉴》近日问世。该书精选古今名作60篇,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品鉴,多有新见阐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文学鉴赏的示范和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文学鉴赏的众多著作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有三个特色:一是名家荟萃,不拘一格,鉴赏者文化背景多元,鉴赏方式多样;二是精准诠释与发散思维,一诗多解亦合情理;三是注重人类情感,鼓励读者情感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品鉴 名家荟萃 多元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untu: Alterity as a Perspective for Peace
5
作者 Flora Strozenberg Willis Santiago Guerra Filho Luiz Otavio Ferreira Barreto Leite Edna RaquelSantos Hogemann Milanna Nagib Hellen Cristina Silva de Oliveira Matheus Novais da Silva AnaCarolina Antao 《Sociology Study》 2015年第1期53-59,共7页
This paper looks for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peac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communalism in the light of Ubuntu, an ethical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alliances constructed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 This paper looks for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peac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communalism in the light of Ubuntu, an ethical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alliances constructed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 established by them, and is seen as fundamental to the African thought of the groups that adopt Bantu languages. It develops an original exercise in diatopical hermeneutics--a methodology proposed by Raimon Panikkar, taking as the main goal to approach the Western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to the epistemic and ontological category of Uhuntu, recognized in the Zulu maxim umuntu n#umuntu npabantu (a person is a person through other persons). It chooses as the basis of such study some contemporary thinkers as L^vinas, Bauman, Ramose, Chuwa, Kunene, and Nussbaum, who show a common concern with reverting a context of war and disregard of th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connected to an ethics of alterity, zealous of the values of conviviality and respect fo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reveals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Ubuntu and the impacts of this conception on the process of facing the problems of human rights in post Apartheid South Africa. Grounded on such transdisciplinary reflexion, it tries to point through a path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peace based on interculturality and communalism within different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BUNTU PEAC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respect for the other communa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民族音乐学多元构架的定位体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8,20,共8页
多元诠释和多元载体是西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两个基点,前者是学科奠基成型的构架依据,后者是学科发展,壮大的理论条件,两者的结合,旨在特定社会语境里探讨人类音乐行为的文化意义,这种探讨即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
关键词 多元诠释 多元载体 民族音乐学 音乐行为 文化基源 文化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