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65
1
作者 佘宏全 李进文 +3 位作者 丰成友 马东方 潘桂棠 李光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34-1447,T0005,共15页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O—NaCl-KCl-FeCl。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C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铜矿床 高温高盐度 流体包裹体 成因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1
2
作者 佘宏全 李进文 +5 位作者 马东方 李光明 张德全 丰成友 屈文俊 潘桂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多不杂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北侧,羌塘地块的南缘。含矿斑岩体属花岗闪长斑岩,其SiO2含量为61.37%~67.73%,平均为65.16%;稀土元素总量为(41.4~94)×10-6,LREE>... 多不杂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北侧,羌塘地块的南缘。含矿斑岩体属花岗闪长斑岩,其SiO2含量为61.37%~67.73%,平均为65.16%;稀土元素总量为(41.4~94)×10-6,LREE>HREE,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Th、Ba、La、Ce、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含矿斑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点反映出岛弧带的岩浆作用特征。含矿斑岩中锆石的U-PbSHRIMP测年获得(120.9±2.4)Ma(MSWD=4.3)谐和年龄,代表了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6个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范围非常一致,其变化范围为(117.6±1.3)~(118.5±1.4)Ma,等时线年龄为(118.0±1.5)Ma(MSWD=0.30),代表了该矿床的成矿年龄。该矿床的形成时代对应于班公湖-怒江早白垩世期间的多岛弧-盆系演化时期,其形成环境类似于东南亚的多岛弧-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岩石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成矿时代 斑岩铜矿床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159
3
作者 李光明 李金祥 +2 位作者 秦克章 张天平 肖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5-952,共18页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生沸腾,大量释放出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导致了大量铜、金的沉淀,形成如B型脉等一系列脉系及浸染状的铜矿化。在450℃~400℃之间、压力20~32MPa之间、深度1.1km左右又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事件,形成了如C型脉、S型等含铜脉系。在370℃~200℃之间、压力5~30MPa之间,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为主,其盐度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岩浆流体的稀释作用或少量大气降水参与循环所致,形成了D型脉及面状硅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是主要由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50℃)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流体形成的,是斑岩矿床系列中正岩浆端元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金斑岩铜矿 蚀变脉系 流体包裹体 原始岩浆流体 流体沸腾 多不杂 西藏班公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时代: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164
4
作者 李金祥 李光明 +1 位作者 秦克章 肖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1-543,共13页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是班公湖-怒江带北侧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本文对含矿斑岩、玄武质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甄别出三套岩石系列:埃达克岩、高 Nb 玄武岩和正常的岛弧玄武安山岩。三套岩石 Si...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是班公湖-怒江带北侧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本文对含矿斑岩、玄武质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甄别出三套岩石系列:埃达克岩、高 Nb 玄武岩和正常的岛弧玄武安山岩。三套岩石 SiO_2含量47%~68%,Al_2O_3含13%~18%,MgO 含量1.4%~8.5%,FeOt 含量2.3%~8.1%和 CaO 含量2.1%~ 10%,属于钙碱系列。MgO、CaO 和 FeOt与 SiO_2呈负相关,K_2O 与 SiO_2基本呈正相关。高 Nb 玄武岩和正常的岛弧玄武安山岩富 Na,Na_2O/K_2O 在0.9~7之间,而埃达克岩是相对富 K,Na_2O/K_2O比为0.8。稀土元素总量ΣREE 为29×10^(-6)-203×10^(-6),从基性到酸性岩∑REE 是逐渐减小的,高 Nb 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含量最高,而埃达克岩最低。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LREE/HREE 为7.0~12.4,(La/Yb)_N 为3.2~13,δEu 为0.9~2.1。埃达克岩和正常的岛弧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 Rb、Ba、K、Sr)和活泼的高场强元素(如:U、Th),相对亏损其它高场强元素(HFSE:如 Nb、Ta、Zr、Hf、Ti),表明具有俯冲带之上岛弧岩浆的特征。而高 Nb 玄武岩具有明显 Nb、Ta 正异常,且 TiO_2含量高(>2%),(La/Nb)_(PM)<2。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 Ar、Nd 同位素结果表明该区埃达克岩直接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但可能有俯冲沉积物成分的加入;而高 Nb 的玄武岩则可能来源于埃达克质熔体交代或者超临界流体交代而产生富 Nb、Ta 的地幔源区,可能有软流圈地幔的加入;而正常的岛弧火山岩则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过的地幔楔。另外,多不杂矿区埃达克岩和高 Nb 玄武岩(HNB)空间共生的"埃达克质岩浆交代的火山岩系列",表明多不杂铜矿床形成于典型的岛弧俯冲构造背景。对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精确的 SHRIMP 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其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Th/U 比值范围为0.51~0.90,均大于0.1,为岩浆成因锆石,其 SHRIMP U-Pb 年龄为121.6±1.9Ma,表明至少在大约120Ma 期间班公-怒江洋盆正在向北俯冲,洋盆闭合时间应晚于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 SHRIMP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带 构造背景 高Nb玄武岩 埃达克岩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4
5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6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黄瀚霄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48,共15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较早侵位的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87 Sr/86 Sr)i值0.7057~0.7062和0.7059~0.7064,εNd(t)值为较小的负值(-2.5^-1.7和-6.2^-4.0),第二期花岗闪长斑岩的εHf(t)值为3.7~7.5,显示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属于类埃达克质岩石,可能起源于新生下地壳角闪岩相,有幔源物质混入。最晚侵位的闪长玢岩与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化学特征类似,但具有富钠特征,其MgO、Y、Yb等含量相对较高,可能表明闪长玢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源区相同,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多不杂斑岩铜矿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末期,可能产出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多不杂 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志 陈毓川 +5 位作者 唐菊兴 李玉彬 高轲 王勤 李壮 李建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8-1286,共19页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岩体内部向外具有钾硅酸盐化带(外缘叠加泥化蚀变与绢云母化蚀变)→绢英岩化带(大部分叠加有泥化蚀变)→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分带特征。根据穿插关系、矿物组合及蚀变晕等特征可划分出21种脉体,早期形成的脉体包括在钾硅酸盐化带发育的磁铁矿细脉(M型脉共1种)、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脉(A型脉共8种)以及具有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的石英±磁铁矿±黑云母+钾长石+黄铜矿+黄铁矿脉(EB型脉共2种),中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发育的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石膏脉(B型脉共5种),晚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青磐岩化带发育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石膏±方解石脉(D型脉共5种),以A、B、D型脉最为发育。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带主要是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脉体主要为A型脉及B型脉。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相比,多不杂矿床蚀变模式及矿物组合与"二长岩"模式相似。多不杂矿床从内部的钾硅酸盐化带至外部的青磐岩化带均发育大量磁铁矿,且在青磐岩化带发育大量无矿石膏网脉,此是多不杂矿床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蚀变系统 脉体系统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 被引量:47
7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4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卫鲁杰 刘朝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9-206,共8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内发育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侏罗系曲色组变砂岩中,北东向断层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控岩断层。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内发育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侏罗系曲色组变砂岩中,北东向断层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控岩断层。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钾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出露区域,绢英岩化环绕钾化带发育,并叠加在钾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在矿床西侧的玄武安山岩和南侧的火山角砾岩中呈团块状发育。多不杂矿床的的铜矿化以黄铜矿矿化为主,金矿化与铜矿化密切共生。黄铜矿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变砂岩接触带内,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为多不杂矿床的成矿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 斑岩铜矿 蚀变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钾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4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刘朝强 卫鲁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6-662,共7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化蚀变的年龄为119~118 Ma,与成矿年龄同期。多不杂矿床形成的岩浆-热液过程为,由岩浆期(约120Ma)演化至钾化和成矿期(119~118 Ma),再演化至绢英岩化期(118~1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钾长石化 多不杂斑岩铜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3 位作者 李光明 肖波 张天平 雷晓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带、强粘土化叠加钾化带样品中的金红石研究表明,金红石主要发育在黑云母斑晶中及其附近,呈不规则状、颗粒状(粒径约5~20μm)、长条状(一般长10-50μm,宽3-5μm)等。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的金红石相对富集SiO2、V2O3、FeO,SiO2含量(质量分数,不同)在0.04%~4.40%范围之内;V2O3介于0.39%~1.13%,FeO为0.51%~3.01%;而其他成分相对较少,CaO 0.02%~2.71%,MnO最高可达0.2%,SnO 0.1%,A12O3最高达1.97%,MgO 0.96%,Cr2O3 0.63%,KzO 一般0.11%~0.49%,Na2O一般0.1%~0.23%,CuO最高可达0.56%,不含NiO。Fe、A1、V、Sn、Cr、Si、Cu原子数与Ti表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表明这些原子替代金红石的Ti而占据晶格;而金红石中K、Na、Ca较高则可能是由于补偿电荷平衡而进入金红石的晶格。金红石较高含量的CuO、K2O、Na2O,表明成矿热液富含Cu、K和Na,同时也暗示金红石在钾化带中形成。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的关系表明,大多数金红石形成于黑云母蚀变或者重结晶的过程中。另外,多不杂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中的金红石w(V2O3)〉0.4%,表明金红石中的V含量有助于确定斑岩铜矿中主矿体的范围,从而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金红石 电子探针分析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 班公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铜矿区曲色组砂岩化学组分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2 位作者 刘显凡 赵林 赵元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探讨西藏多不杂铜矿区下侏罗统曲色组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别其形成的构造背景。通过野外调查取样,测试样品主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痕量元素成分,利用相关图解作图,结果表明,下侏罗统曲色组第二岩段是多不杂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主要围... 探讨西藏多不杂铜矿区下侏罗统曲色组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别其形成的构造背景。通过野外调查取样,测试样品主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痕量元素成分,利用相关图解作图,结果表明,下侏罗统曲色组第二岩段是多不杂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主要围岩,地层中的碎屑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硅化、黄铁矿化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岩浆在侵位以前可能发生过分异作用,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馏,导致LREE富集、HREE亏损。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是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色组 砂岩 化学组分 构造背景 多不杂铜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矿流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光明 李金祥 +2 位作者 秦克章 张天平 肖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11-414,共4页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的铁格山岩浆弧中。具O型埃达克岩特征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中。岩体内及其围岩中蚀变强烈,分带明显,各种细脉、细网脉特别发育,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的铁格山岩浆弧中。具O型埃达克岩特征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中。岩体内及其围岩中蚀变强烈,分带明显,各种细脉、细网脉特别发育,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矿化为铜-金组合。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矿物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黄铁矿很少,矿区内还发育丰富的石膏脉,说明母岩浆是高氧化性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高温阶段气相和含子矿物包裹体普遍共存,中高温阶段液相和气相包裹体共存,暗示流体沸腾可能是主要的成矿机制,成矿流体是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00°C)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含Cu、Au、S元素的岩浆流体。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系古特提斯洋闭合俯冲增生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岛弧带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 蚀变脉系 热液磁铁矿 流体包裹体 高氧化岩浆-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多不杂矿床对冲储矿机制——地球物理勘查的证据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扬 唐菊兴 +4 位作者 刘治博 李发桥 王勤 肖扬 王阳玲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3-1277,共15页
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床是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的2个主要矿床,目前控制铜资源量1400万吨。2个矿床空间距离仅6~7 km,它们之间的构造关系和深部资源潜力仍不明确。笔者在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区实施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识别出多条逆冲推覆断层... 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床是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的2个主要矿床,目前控制铜资源量1400万吨。2个矿床空间距离仅6~7 km,它们之间的构造关系和深部资源潜力仍不明确。笔者在铁格隆南和多不杂矿区实施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识别出多条逆冲推覆断层。通过恢复原始矿体的形态,进一步确认了被荣那沟断层错失的另一半矿体,预测铁格隆南矿床铜资源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以上。在多不杂识别出被推覆构造错失的矿体,推测多不杂铜资源量400~500万吨。本次勘查地球物理工作构建了铁格隆南-多不杂对冲断层储矿格架,提出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和逆冲推覆断层对矿体的保存具有双重作用,建议优先对铁格隆南荣那沟断层下盘物探异常实施深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深部探测 斑岩矿床 多龙 铁格隆南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ASTER遥感蚀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紫豪 唐菊兴 +3 位作者 张廷斌 吴华 徐志忠 别小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0-154,共5页
采用ASTER数据,利用"掩模+定向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多不杂斑岩铜矿的遥感蚀变异常。对蚀变异常的特征、蚀变异常与地面蚀变对应关系、蚀变异常与已知矿体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利用ASTER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 采用ASTER数据,利用"掩模+定向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多不杂斑岩铜矿的遥感蚀变异常。对蚀变异常的特征、蚀变异常与地面蚀变对应关系、蚀变异常与已知矿体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利用ASTER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效果较好,为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多龙铜矿预测工作区的最小预测区圈定提供了遥感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蚀变异常 ASTER 多不杂斑岩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矿集区斑岩铜矿地球化学指标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德新 赵元艺 +4 位作者 刘朝强 许虹 李玉昌 李玉彬 雷晓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多不杂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部,是近些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在以多不杂为中心,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10km的范围内,包括多不杂、波龙、色那、拿顿、拿若、尕尔勤和铁格龙7个矿区。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集区钻孔岩... 多不杂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部,是近些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在以多不杂为中心,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10km的范围内,包括多不杂、波龙、色那、拿顿、拿若、尕尔勤和铁格龙7个矿区。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集区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旋转正交因子处理和成矿元素Cu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微量元素U、Th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轻重稀土元素均在Cu矿(化)体部位相对富集。另外微量元素U、Th(尤其是Th),与金属元素Cu含量随深度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Cu矿化部位相对富集。研究表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与微量元素U、Th可能是一种潜在有效的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矿集区 斑岩铜矿 地球化学指标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区蚀变分带与黄铁矿的关系——物探方法选择与异常解释的基础 被引量:6
15
作者 焦彦杰 廖国忠 +3 位作者 李华 张伟 李富 杨俊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69-1979,共11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钾化主要发育于花岗闪长斑岩出露区域,绢英岩化环绕钾化带发育,并叠加在钾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在矿床西侧...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钾化主要发育于花岗闪长斑岩出露区域,绢英岩化环绕钾化带发育,并叠加在钾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在矿床西侧呈团块状发育。本文阐述了钻孔中Cu品位趋势线与多不杂矿床有序分带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钾化带与矿体存在密切对应关系。通过黄铁矿分布趋势与实际矿体对比分析,以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研究,得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为中高电阻率、极化率的初步结论,然后在典型矿床进行方法试验和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根据推断结果和实际矿体位置,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浅部中高电阻率、极化率及磁场梯级带、Cu-As-Sb-Au高背景区域,进一步完善了方法选择,为多不杂斑岩型矿床预测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 斑岩铜矿 蚀变 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被引量:64
16
作者 李玉彬 多吉 +9 位作者 钟婉婷 李玉昌 强巴旺堆 陈红旗 刘鸿飞 张金树 张天平 徐志忠 范安辉 索朗旺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早侏罗世曲色组变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得天独厚,岩浆活动频繁,为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在斑岩体及其围岩由内向外形成钾硅化带、粘土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地球物理勘查表明,含矿斑岩区为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区;1:1万土壤测量显示,斑岩铜矿产于高背景区,并与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Cu、Au、Ag、Mo元素的化探综合异常相对应,在空间上尤其与Cu、Au异常分布高度吻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Au、Ag、As、Sb、Cu、Pb、Zn元素高异常常与激电探测异常吻合。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初步总结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模型。通过勘查和初步评价,在矿区外围新发现了波龙、拿顿、拿若、赛角、尕尔勤、铁格龙、地堡那木岗等斑岩矿(床)点,并最终形成多龙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对该区域找矿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不杂 斑岩型 铜金矿床 勘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刘显凡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测试了岩矿石及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矿床中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幔源岩浆和流体在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中伴随岩浆结晶成岩交代岩石而致自身流体性质演变,进而引发壳幔物质混染;铅同位素具有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的特征,伴随着含矿地幔流体的上升侵位,不可避免的混染了地壳铅,导致了多不杂铜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动力主要来自深部地质过程,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铅同位素 地球化学示踪 多不杂铜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raSpec波谱仪在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区蚀变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代晶晶 王瑞江 +1 位作者 曲晓明 辛洪波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矿区为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大型斑岩铜矿区,对这一典型矿床的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使用美国TerraSpec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从多不杂矿区采集的地物样品进行波谱测试及镜...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矿区为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大型斑岩铜矿区,对这一典型矿床的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使用美国TerraSpec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从多不杂矿区采集的地物样品进行波谱测试及镜下鉴定,确定矿区主要蚀变为绢英岩化及绿帘石化,地表矿化主要有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和蓝铜矿化。矿区出露的2套花岗闪长斑岩的波谱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成矿斑岩绢英岩化蚀变较为严重;而不成矿斑岩基本无蚀变,主要零星分布在成矿斑岩的外围。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与其在ASTER图像上的波谱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采样样品波谱特征,圈定了与成矿相关的绢英岩化区域,并建议绢英岩化区域为今后矿产勘察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aSpec波谱仪 多不杂 斑岩铜矿 蚀变 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2 位作者 刘显凡 郭建强 周玉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多不杂铜矿床不同类型矿化的穿插关系和分布特征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特点。根据野外详细观察,结合室内显微镜下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把成矿作用分为三大期:岩浆后期、热液期、表生期,其中热液... 多不杂铜矿床不同类型矿化的穿插关系和分布特征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特点。根据野外详细观察,结合室内显微镜下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把成矿作用分为三大期:岩浆后期、热液期、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分为3个阶段:磁铁矿-辉钼矿阶段、黄铜矿-黄铁矿阶段、硬石膏-黄铁矿阶段。研究表明:(1)多不杂铜矿床包裹体极其发育,数量较多,主要呈负晶形,类型主要为含子矿物包裹体,大多数包裹体成群、成带分布,大小集中在5~20μm;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350~400℃;压力在47.9×10^5~184.2×10^5 Pa;盐度(w(NaCleqv))在36.6%~48.4%;密度1.076~1.107 g/m^3。(2)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 O和CO2为主,液相成分主要为Cl^-和Na^+;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氧逸度、二氧化碳逸度和硫逸度逐步降低,pH值和Eh值逐步升高。(3)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早期主要以岩浆水为主,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温度逐渐下降,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加。(4)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高温、高盐度、浅成、弱酸性以及强氧化环境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气液相成分 氢氧同位素 多不杂铜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杂铜矿区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2 位作者 刘显凡 周玉 郭建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选取多不杂铜矿床2 304#和2 312#钻孔中的8件矿石样品,对其进行了铅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认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地层和斑岩体中铅同位素比值总体上均在不断变大,且含矿地层中的铅同位素比值高于含矿斑岩中的铅同位素比值;矿石铅... 选取多不杂铜矿床2 304#和2 312#钻孔中的8件矿石样品,对其进行了铅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认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地层和斑岩体中铅同位素比值总体上均在不断变大,且含矿地层中的铅同位素比值高于含矿斑岩中的铅同位素比值;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部分来源于造山带,其所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多不杂铜矿床 多龙矿集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