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外源性刺激调节免疫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雪 稂雨繁 +3 位作者 赵航 刘思宇 段毅 罗卫华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78-285,共8页
骨组织工程支架植入人体时,往往引发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炎症影响骨修复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通常考虑在支架上负载各种生物活性因子(包括各种小分子药物、细胞因子等)来改善这个问题,但是这一方法除了存在不可控性外,还会因为剂量问题在... 骨组织工程支架植入人体时,往往引发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炎症影响骨修复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通常考虑在支架上负载各种生物活性因子(包括各种小分子药物、细胞因子等)来改善这个问题,但是这一方法除了存在不可控性外,还会因为剂量问题在人体中引发耐药性、毒性等副反应的发生,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骨再生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结合近红外光、电、磁、超声等外源性刺激时空调控免疫微环境促进骨再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刺激 时空调控 免疫微环境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外源性胃电刺激动物模型建立及电极连线维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杰 张侃 侯晓华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了解两种构建外源性胃电刺激动物模型及电极维护方法的优劣。方法:12条雌性比格犬,均分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中测试胃慢波,术后不包裹电极连线而任其裸露在外,也不穿戴专用夹克。对照组... 目的:了解两种构建外源性胃电刺激动物模型及电极维护方法的优劣。方法:12条雌性比格犬,均分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中测试胃慢波,术后不包裹电极连线而任其裸露在外,也不穿戴专用夹克。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缝合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中不测试胃慢波,术后采用纱布包裹外露的电极连线,并给犬穿戴专用夹克。记录模型复制成功率、电极窦道口感染次数及电极连线脱落情况,持续2个月。结果:模型复制成功率对照组(66.8%)显著低于实验组(100%)。窦道口感染次数对照组(16次)高于实验组(4次)(P<0.05)。对照组有1例发生电极脱落而实验组则无。结论:实验组的动物模型能够显著降低人力消耗和实验成本,是进行胃电刺激研究的适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外源胃电刺激 比格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晓迪 雷可心 +4 位作者 郭建洋 杨念婉 万方浩 吕志创 刘万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5-1288,共14页
开发高效、绿色农药制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残留和环境污染,对于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绿色农药制剂的创制提供了策略,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系列针对病虫草害引发的病理环境和体外物理刺激的智能响应型金属或... 开发高效、绿色农药制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残留和环境污染,对于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绿色农药制剂的创制提供了策略,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系列针对病虫草害引发的病理环境和体外物理刺激的智能响应型金属或无机纳米载体,该类载体可以通过响应动植物体内pH、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氧化还原条件等内源性变化或者温度、光照等外部刺激,来实现药物的精准可控释放,并提高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率。本文从内源性刺激响应、外源性刺激响应和多重刺激响应3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农业领域智能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对智能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的功能设计、作用特点及效果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农药/核酸类药物及其递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未来智能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将会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方式,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实现药剂的靶向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递药系统 智能响应 精准可控释放 内源刺激 外源性刺激 多重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TSG-6干预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4
作者 祝巍 孙智勇 +9 位作者 王立君 沈文生 王静竹 高燕 彭峰 王书兰 徐健 方聪 韩明 孙秀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3期1351-1356,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蛋白6(TSG-6)干预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80只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空气对照组、高氧肺损伤模型组、TSG-6预防组和TSG-6治疗组,每组各2...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蛋白6(TSG-6)干预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80只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空气对照组、高氧肺损伤模型组、TSG-6预防组和TSG-6治疗组,每组各20只。空气对照组不建模,其他3组通过吸高氧建立高氧肺损伤新生大鼠模型。其中,高氧肺损伤模型组置于高氧箱内持续吸高氧14 d;TSG-6预防组在置于高氧箱前2 h实施气管内注入TSG-6剂量0.25μg/g TSG-6,然后进行高氧肺损伤吸氧;TSG-6治疗组进行高氧肺损伤吸氧,在吸高氧第5天开始在气管内注入剂量0.25μg/g TSG-6,直至14 d。分别于干预后7 d和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情况并进行放射状肺泡计数(RA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大鼠肺组织中TSG-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脂质过氧化丙二醛试剂盒检测血清丙二醛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试剂盒检测各血清SOD活性。结果干预7~14 d后,相较于高氧肺损伤组,TSG-6预防组和治疗组支气管上皮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排列紧密;组织中可见肺泡壁轻度增厚,但TSG-6治疗组较预防组可见较多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干预后14 d,与高氧模型组相比,TSG-6预防组和TSG-6治疗组RAC、TSG-6、VEGF和SOD水平均显著增加,TSG-6预防组也显著高于TSG-6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模型组相比,TSG-6预防组和TSG-6治疗组IL-6、丙二醛水平均显著降低,TSG-6预防组也显著低于TSG-6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后7 d相比,干预后14 d,TSG-6预防组和TSG-6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G-6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高氧所致肺损伤的病理学程度,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避免大鼠肺泡减少而出现发育不良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TSG-6、VEGF水平增加和调节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水平平衡有关,且预干预治疗效果总体上优于建模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外源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蛋白6 肺发育不良 高氧肺损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美婧 宁洪鑫 +4 位作者 王闯闯 李梦艺 侯文彬 李祎亮 王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28-2033,共6页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按照刺激方式的不同可将该类制剂分为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外源性刺激响应型和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其中,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通过载体材料对病变部...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按照刺激方式的不同可将该类制剂分为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外源性刺激响应型和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其中,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通过载体材料对病变部位温度、pH等改变作出特异性响应,从而将药物递送至靶部位;外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利用光、热、磁、电等外部刺激使载体材料发生相变,进而实现药物的递送;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则是结合2种或2种以上的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如温度-pH双响应型给药系统等。目前,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相关研究多处于实验阶段,未来还需更深层次的稳定性、毒性及皮肤刺激性评估,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经皮给药系统 内源刺激 外源性刺激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胃电刺激对犬胃慢波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宋耿青 杨斌 +1 位作者 钱伟 侯晓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80-482,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胃电刺激完全控制胃慢波的最佳刺激方法和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在8条比格犬的胃大弯浆膜层埋植4对电极,分4组:单导联刺激组、两导联刺激组、三导联刺激组和三导联延迟刺激组。多导联电刺激器与距胃窦上6、10和14cm的浆膜电... 目的探讨外源性胃电刺激完全控制胃慢波的最佳刺激方法和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在8条比格犬的胃大弯浆膜层埋植4对电极,分4组:单导联刺激组、两导联刺激组、三导联刺激组和三导联延迟刺激组。多导联电刺激器与距胃窦上6、10和14cm的浆膜电极相连并输入不同宽度和振幅的脉冲以控制胃慢波。运用多导联胃电记录仪记录胃肌电活动。观察实验中胃慢波、脉冲宽度和振幅。结果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单导联刺激组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最小(51.25±12.46,P<0.01)。三导联刺激组较其延迟刺激组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值低(P<0.01)。刺激前后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胃慢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但对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传播速度无作用。单导联胃电刺激控制胃慢波所需的刺激能量最小。导联之间的延迟时间能增加控制胃慢波所需的最佳刺激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胃电刺激 动物实验 胃慢波 脉冲宽度 刺激能量 胃动力紊乱疾病
原文传递
高龄PCOS患者月经规则者的卵泡群少于月经不规则者
7
作者 李琳 尧良清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4年第1期61-61,共1页
用外源性卵泡刺激素(FSH)行卵巢储备试验(EFORT,即予300IU重组FSH后24h测E2和抑制素B增量)和阴道B超估计FSH-敏感卵泡群,评估卵巢衰退所致卵泡丢失与高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月经周期的关系。27例年龄35.8。49.4岁PCOS患者纳... 用外源性卵泡刺激素(FSH)行卵巢储备试验(EFORT,即予300IU重组FSH后24h测E2和抑制素B增量)和阴道B超估计FSH-敏感卵泡群,评估卵巢衰退所致卵泡丢失与高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月经周期的关系。27例年龄35.8。49.4岁PCOS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确诊PCOS并接受长期随访,其中1组20例月经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OS 月经 评估 卵巢衰退 外源卵泡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刺激下半夏试管块茎悬浮培养及其生物碱的含量 被引量:6
8
作者 陶兴魁 黄铭美 +3 位作者 薛建平 张爱民 张兴桃 王海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39-144,共6页
目的:研究水杨酸刺激下半夏试管块茎悬浮培养及其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以半夏悬浮试管小块茎为材料,对其处理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刺激,分析块茎的生长情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块茎中生物碱的含量。检测采用Agilent C1... 目的:研究水杨酸刺激下半夏试管块茎悬浮培养及其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以半夏悬浮试管小块茎为材料,对其处理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刺激,分析块茎的生长情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块茎中生物碱的含量。检测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4∶96),柱温35℃,肌苷检测波长250 nm,鸟苷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 0 m 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的时间,半夏块茎的鲜重在第25天,水杨酸150μmol·L-1时达到最大7. 483 8 g。同时积累了一定量的生物碱,鸟苷在0. 03~0. 45μg(R2=0. 999 6)线性关系良好,当水杨酸浓度为50μmol·L-1时,培养10 d,半夏块茎中鸟苷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1. 353 3 mg·g-1;肌苷在0. 003~0. 045μg(R2=0. 999 5)线性关系良好,在水杨酸浓度为200μmol·L-1时,培养30 d,半夏块茎中肌苷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0. 149 8 mg·g-1。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半夏试管块茎的组培快繁和生物碱的调控研究提供参考,对半夏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试管块茎 外源性刺激 水杨酸 生物碱
原文传递
可控释放一氧化碳的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晓蕾 田甘 +2 位作者 张潇 王清 谷战军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6-417,共12页
一氧化碳(CO)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生理学功能.CO分子的生理学效应与其浓度、位置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而现有的一氧化碳供体普遍存在着稳定性较差,剂量难以把控,缺乏靶向性以及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具有潜在的毒... 一氧化碳(CO)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生理学功能.CO分子的生理学效应与其浓度、位置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而现有的一氧化碳供体普遍存在着稳定性较差,剂量难以把控,缺乏靶向性以及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研究者们构建出一系列能够实现可控释放CO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结合纳米材料自身独特的性能优势,分类介绍了多种内源性/外源性刺激响应型CO控释纳米材料,并概述了可控释放CO的纳米药物在抑制炎症反应、抗菌和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最后对CO控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纳米材料 可控释放 内源外源性刺激控释 一氧化碳纳米药物
原文传递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催化治疗
10
作者 向慧静 陈雨 《中国基础科学》 2019年第2期44-50,共7页
传统化学治疗存在对正常组织有严重毒副作用的缺点,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随着基于肿瘤内部催化化学反应的癌症诊疗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利用肿瘤内部催化化学反应的"高效"和"特异性",纳米催化医学有望解... 传统化学治疗存在对正常组织有严重毒副作用的缺点,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随着基于肿瘤内部催化化学反应的癌症诊疗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利用肿瘤内部催化化学反应的"高效"和"特异性",纳米催化医学有望解决传统化疗存在的问题。本综述将详细地讨论通过内源性肿瘤微环境或者外源性物理刺激触发的肿瘤内化学反应用于多模式成像导航下的催化治疗以及结合其他治疗模式的多功能治疗,并讨论了纳米催化医学在未来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催化医学 肿瘤微环境 外源物理刺激 催化治疗 协同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