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外江班”与“外江戏”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康保成
-
机构
中山大学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批准号:14AZW00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清代文献中的“外江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扬州画舫录》里的“外江班”指的是盐商江春蓄养的花部戏班春台班,与昆班称“内江班”相对而言.广府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与“本地班”相对而称.粵东潮梅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专演“外江戏”(即后来被称作广东汉 剧)的戏班,与“潮音班”相对而称.“外江戏”的源头是湖北汉剧,但汉剧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或带上了湖南祁剧、湘剧的某些因子.所谓“闽西汉剧”、“广东汉剧”其实是一个剧种.从地缘关系看,“外江戏” 的传播路线应该是顺汀江从闽西顺流而下到粵东.
-
关键词
外江班
外江戏
广东汉剧
闽西汉剧
汉剧粵剧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近代“外江戏”的进入与岭南戏曲生态的变貌
被引量:6
- 2
-
-
作者
陈志勇
-
机构
中山大学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16-26,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4AZW00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外江戏
本地班
粤剧
潮剧
广东汉剧
岭南戏曲生态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钱热储和萧遥天的“外江戏”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陈志勇
-
机构
咸宁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7,33,共8页
-
基金
中山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160-3142304)。
-
文摘
钱热储和萧遥天的粤东"外江戏"研究,是民国时期地方戏剧学术园地中的佼佼者,前者的《汉剧提纲》一书及其系列论文开启了"外江戏"研究之风气,而后者的"外江戏志"则是真正"学术自觉"意义上的第一部"外江戏简史"。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广东汉剧研究的基础,也代表着民国时期广东汉剧研究的学术高度。
-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钱热储
萧遥天
-
Keywords
Guangdong Han Opera (广东汉剧)
"Waijiang Opera" ( 外江戏 )
Qian Rechu ( 钱热储 )
Xiao Yaotian (萧遥天)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初探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燕芳
-
机构
中山大学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27-35,共9页
-
基金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4AZW009)系列成果之一
-
文摘
早期剧本文献的匮乏长期制约清末民初外江戏历史形态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新加坡余娱儒乐社、潮州八邑会馆及陶融儒乐社所传抄的三批早期外江戏剧本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不仅保存了清末民初外江戏名班所用剧本和民国时期著名的陈子栗藏本,还较后期整理本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外江戏的历史形态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文本信息,对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新加坡业余乐社
外江戏
剧本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外江戏”何以成为“客家戏”
- 5
-
-
作者
陈燕芳
-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6期71-79,共9页
-
基金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代皮黄戏南传路线及剧目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76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广东汉剧经历了从外来剧种到民族文艺、从粤东地方剧种到客家族群剧种的认同变迁,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客家戏”。剧种“客家认同”的确立虽以1939年潮汕沦陷为关键节点,但不可忽略的因素还有民国时期知识阶层有关外江戏的文化观念建构、岭南客家族群自身身份认同的强化,以及新中国戏曲领域行政化的影响。剧种的文化情感认同并非一种静态认知。只有深入把握剧种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戏曲与地方社会、地方族群及地方文化之间的多维度关系。也只有立足当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剧种现实困局的历史根源,才能对地方戏曲传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客家
认同
-
分类号
H17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潮州外江戏的源流、传播与在地化
- 6
-
-
作者
陈载元
-
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
-
出处
《艺术评鉴》
2018年第2期156-159,共4页
-
文摘
外江戏在清末明初的潮汕地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剧种,深受当地士大夫阶层欢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外江戏让位于本剧戏剧潮剧慢慢退出在潮汕地区的舞台。但是外江戏及从外江戏中脱胎的外江音乐却深刻的影响并融合在潮州音乐之中,许多潮州音乐的代表曲目源自外江音乐。本文将从外江戏的源流、外江戏在潮州的活动状况、传播到潮州的路线及方式和外江戏进入潮州后的在地化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探索外江戏在的源流与在传播过程中的嬗变。
-
关键词
潮州外江戏
广东汉剧
戏曲源流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外江戏的溯源、生成及本体性特征探析
被引量:1
- 7
-
-
作者
王琴
-
机构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113,共4页
-
文摘
外江戏作为广东汉剧的前身,于清乾隆年间在潮州府生成与繁荣。其曲调典雅,在当地被视为雅乐,兴盛一时。后因当地潮音戏的崛起及战乱等因素,外江戏在潮州消匿,其中心转移至客家人集聚的嘉应府。雍容华贵的表演艺术、南北合流的皮黄声腔及中州音韵的唱白,符合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使其原貌被保留延续至今。当地汉乐及民间音乐、小调丰富了外江戏的音乐表现力,凸显了其地方色彩,增强了其民间文化认同,使其最终发展成为广东汉剧。
-
关键词
外江戏
广东汉剧
儒乐社
板式
脚色
嗓腔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潮剧和外江戏的关系探讨——以潮汕和闽西为研究区域
- 8
-
-
作者
陈雪峰
-
机构
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43-54,共12页
-
文摘
潮剧和外江戏是闽粵地方影响较大的剧种。潮剧一度在闽西多地出现,外江戏也在潮汕广泛流行。潮剧和外江戏互相影响。和绝大多数中国戏剧、曲艺一样,潮剧和外江戏在当代衰落是不争事实,其原因基本清楚。戏剧不景气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上述一般因素加速潮剧在闽西、外江戏在潮汕的消退。
-
关键词
潮剧
外江戏
闽西
潮汕地区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话说外江音乐
被引量:2
- 9
-
-
作者
陈天国
-
机构
星海音乐学院音研所
-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4,共4页
-
文摘
介绍外江音乐的来历,以及外江音乐在广州地区、潮州地区和客家地区的流传及变迁情况。
-
关键词
外江戏
外江音乐
汉剧
汉调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
-
题名粤乐“八大曲”初析:戏曲清唱、珠江河调、广东汉剧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容世诚
-
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9-15,共7页
-
文摘
"八大曲"是指八首古腔粤曲曲目。这一系列清唱粤曲,约在清代同治年间,流行于广州菊部曲坛。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粤乐名宿潘贤达提倡复兴"八大曲",1954年发表《粤曲论》讨论"八大曲"美学,同时区分粤乐曲艺的四种演唱风格,分别是:戏班、八音、"玩家"(意即业余乐师)和河调。本文特别强调,"玩家粤乐"是实践"八大曲"的表述载体,"八大曲"美学特点呈现于"玩家粤乐"之中,二者紧密契合,不能分割。另外,"八大曲"本身虽非场上演剧,但其唱本曲文,保留了同治光绪年间粤剧唱词形式。本文尝试从"戏曲清唱"、"珠江河调"和"广东汉剧"三个方面,论述"八大曲"在的历史地位。并通过比较"八大曲"和"外江戏"剧本唱段,窥探早期"粤剧"和"外江戏"的历史联系。
-
关键词
八大曲
粤乐史
外江戏(广东汉剧)
清末粤曲
广东曲艺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
被引量:40
- 11
-
-
作者
冼玉清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3期105-120,共16页
-
文摘
清初,广东戏剧有两派:一是外江班,一是本地班。外江班这个名称,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里面却很复杂。根据广州魁巷“外江梨园会館”的碑記,外江班大致是指苏皖贛三省的戏班。后来又加入湘班,合前三省而言。可以叫做四省梨园会館。此外还查出有个“豫鳴班”,那么,所謂外江班就不止四省,还要加上豫省而成为五省外江班了。至于桂剧則不隶属于“外江梨园会館”,它在清初已流行于广州和广东南路一带。桂剧是湘剧的支流,而唱腔又用桂林官話。
-
关键词
外江戏
梨园
广州
广东
行会制度
乾隆
十七年
湖南
湘剧
弋阳腔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广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李英
-
机构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客家研究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KYKT03
-
文摘
本文试从广东汉剧早期存在形态以及在粤东北活动发展的脉络入手,对广东汉剧名称究其缘由。运用史料结合的论证方法,对于广东汉剧整体艺术特征尤其是各行当唱腔和伴奏乐器独特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伴奏音乐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
-
题名潮州大锣鼓
被引量:7
- 13
-
-
作者
陈天国
-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共5页
-
文摘
一、有关历史关于潮州大锣鼓的历史,直接的记载资料很少,现在的说法也不一.潮州之有鼓和锣等打击乐器,当然是很久远的事.唐代韩愈在潮州写的祭神文章里就有“吹击管鼓”之句,传说他祭鳄鱼,除了以羊一猪一和祭文之外,还组织四乡六里的群众,打锣击鼓,喧天价响而把鳄鱼赶跑的.但那时的锣鼓,不可能就是现在这种大锣鼓的形式,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有组织和有章法.
-
关键词
潮州
笛套乐
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外江戏
锣鼓经
戏剧音乐
击乐器
表现能力
演奏技法
-
分类号
J632.51
[艺术—音乐]
-
-
题名论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特色
- 14
-
-
作者
熊长江
-
机构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5期43-43,共1页
-
文摘
广东汉剧的唱腔,在的漫长过程中,几经辗转,不断丰富、规范、完善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唱腔形式,也是跟各个剧种区分的重要特征。它可以用来抒情,用来叙事,用来对话,用来表明环境,这些都是它的戏剧功能。
-
关键词
外江戏
钱热储
西皮
二黄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南国牡丹”与湖北汉剧
- 15
-
-
作者
方月仿
-
出处
《戏剧之家》
2003年第4期7-8,共2页
-
文摘
广东汉剧曾被已故周恩来总理称为"南国牡丹"。上世纪60年代初我步入汉剧艺术殿堂学艺时,只知道武汉有汉剧,湖北有汉剧。没过多久。
-
关键词
广东汉剧
湖北汉剧
外江戏
牡丹
弋阳腔
徽剧
周恩来总理
皮黄
表演艺术
武汉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团结开拓再攀艺术高峰
- 16
-
-
作者
邱步贤
-
机构
龙岩市文化局
-
出处
《福建艺术》
1998年第2期50-50,共1页
-
文摘
闽西汉剧,又称“外江戏”,自清乾隆年间开始流传,迄今已近300年。而创建于1952年的闽西汉剧团,至今亦整整45个年头了。 45年来,龙岩市汉剧团从小到大,由弱交强,已经发展成为闽西首屈一指的行当比较齐全、阵容比较强大、实力比较雄厚、装备比较完善、能够比较全面展示闽西汉剧剧种特色和风貌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并跻身于福建省重点剧团行列。 45年来,剧团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在继承和发扬闽西汉剧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探索实践。
-
关键词
汉剧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闽西
艺术高峰
龙岩市
剧团
剧种特色
外江戏
现代戏
艺术表演团体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略论大埔汉剧之乡的继承和发展
- 17
-
-
作者
郑永华
-
机构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
出处
《北方音乐》
2016年第17期85-85,共1页
-
文摘
广东汉剧过去称外江戏,流入大埔有三百多年历史。1927年才由大埔湖寮的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源流改称为“汉剧”。
-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戏”
继承发展
-
分类号
J825.65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清代梨园行会制度考论——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为例
- 18
-
-
作者
黄伟
-
机构
肇庆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华戏曲》
2007年第2期174-190,共1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广府戏班史>
编号:07BB14。
-
文摘
梨园行会是中国古代行会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作为行业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梨园行会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自清中叶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戏曲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号称花部的地方戏曲遂成燎原之势。
-
关键词
会馆
梨园
外江戏
行会制度
广州
十七年
行会组织
清代
乾隆
演出市场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板腔体戏曲剧种在潮汕地区传播与潮剧音乐的发展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董学民
-
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
出处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9-125,133,共8页
-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二十世纪广东潮剧音频视频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7BB038)成果。
-
文摘
潮剧是广东主要剧种之一,在四、五百年发展史上曾吸收不同戏曲剧种、声腔的艺术。板腔体唱腔兴起,部分戏曲剧种传播至潮汕,潮剧唱腔又逐渐吸收其板式变化。由于地理、经济、文化、民系心理等诸原因,潮剧在我国戏曲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有影响的声腔或者剧种产生交集,兼收并蓄,不断丰富、提高。潮剧是部分地方剧种历史发展的缩影。
-
关键词
潮剧
板腔体
西秦戏
外江戏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J617.5
[艺术—音乐]
-
-
题名海陆丰白字戏的剧目特点及分类研究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朱碧茵
-
机构
汕尾开放大学
-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89,共3页
-
基金
2021—2022年度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白字戏的剧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SWSKYF-202108)
2022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需求幅度理论视角下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与优化策略——以汕尾老年大学白字戏课程为例”(项目编号:YJ2224)研究成果。
-
文摘
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是广东省4个稀有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戏自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广东海陆丰地区后,吸收了当地的竹马戏、钱鼓舞、渔歌、师公调等民间音乐,并汲取了正字戏、外江戏、西秦戏、潮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精粹,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
-
关键词
白字戏
竹马戏
西秦戏
民间音乐
稀有剧种
外江戏
剧目特点
海陆丰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