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F-1α基因第12外显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翠翠 贾青 +2 位作者 邢增喜 魏星灿 陶隽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0,共3页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细胞缺氧后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的DNA结合蛋白,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α亚基受低氧诱导,既是HIF-1的活性亚基又是调节亚基。
关键词 外显子序列 生物信息 低氧诱导因子 DNA结合蛋白 学分 基因 亚基组成 HIF-1
原文传递
5000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携带者全外显子序列检测结果分析
2
作者 吴海燕 孔德红 +2 位作者 杨静静 孙磊 郭玲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3年第6期613-617,共5页
目的 探讨GJB2和SLC26A4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携带另一个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济宁地区5000名GJB2和SLC26A4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携带者,其中GJB2全外显子序列检查2912例,SLC26A4全外显子序... 目的 探讨GJB2和SLC26A4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携带另一个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济宁地区5000名GJB2和SLC26A4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携带者,其中GJB2全外显子序列检查2912例,SLC26A4全外显子序列检查2088例,对全外显子序列检查后携带另一个致病位点的新生儿均做听力学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OAE)、声导抗(acoustic immittance)、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和小儿行为测听等,出生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听力随访。结果 101例新生儿携带另一个致病位点,出生后3个月做听力诊断,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并检查,最后共30例确诊为不同程度的耳聋,74例听力正常。GJB2全外显子序列检测87例,其中听力正常67例、听力异常20例、轻度聋13例、中度聋2例、极重度聋5例。SLC26A4全外显子序列检测14例,听力正常4例,轻度聋3例,中度聋2例,重度或极重度耳聋5例。结论 GJB2和SLC26A4致病位点携带者进行全外显子序列检查是必要的,对检测出另一个致病位点的婴幼儿进行临床听力学检查和随访,对临床诊断及干预是良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基因 听力 新生儿 外显子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新生儿FGFR2基因相关疾病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琳 黎籽秀 +5 位作者 梅枚 孙碧君 樊子川 刘博 王慧君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特殊面容、神经系统结构畸形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分析,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未能明确诊断的多发畸形患儿,主要临床表型为前额突出... 目的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特殊面容、神经系统结构畸形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分析,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未能明确诊断的多发畸形患儿,主要临床表型为前额突出、腭弓高、耳位低、枕部较平,双侧脑室扩大、透明隔部分缺如、胼胝体发育异常,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分析采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转化中心所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共检测到79 064个变异,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变异频率筛选、变异分类筛选,剩余645个变异。在进一步分析中,645个变异中有159个其所在基因在OMIM数据库及HGMD数据库与疾病相关。从3个已经报道的突变位点中锁定致病突变为FGFR2基因(NM_000141)c.C1040G,p.S347C。Sanger测序在家系内验证该位点为新发(de novo)突变。结论采用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明确诊断FGFR2相关疾病1例。并且结合我院已经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为新生儿多发畸形寻找潜在的致病基因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2基因 突变 外显子序列检测 FGFR2相关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强 李宏 +1 位作者 赵小庆 许士华 《生物信息学》 2013年第3期172-180,共9页
剪接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27个物种的核糖核蛋白基因序列,采用Smith-Waterman局域比对方法得到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的最佳匹配片段,分析了外显子连接序列上的匹... 剪接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27个物种的核糖核蛋白基因序列,采用Smith-Waterman局域比对方法得到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的最佳匹配片段,分析了外显子连接序列上的匹配频率分布和匹配片段的序列特征。发现一些低等真核生物EJC结合区域的匹配频率明显低于其它区域,所有物种EJC结合区域的序列构成呈现出相对低的结构序。最佳匹配片段的平均长度和配对率分布与siRNA和miRNA的结合特征相同。推测EJC和内含子在与外显子序列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的关系,内含子中部序列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蛋白基因 外显子连接序列 内含子 局域比对 外显子连接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外显子连接序列上最佳匹配片段的偏好
5
作者 张强 赵小庆 +2 位作者 薄素玲 曹艳娟 苏文霞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3,共6页
内含子序列通过与相应mRNA序列的匹配参与基因表达调控。采用Smith-Waterman局部比对方法,以拟南芥全基因组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了内含子序列与其对应的外显子连接序列的最佳匹配片段。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序列匹配特征,给出匹配频率在... 内含子序列通过与相应mRNA序列的匹配参与基因表达调控。采用Smith-Waterman局部比对方法,以拟南芥全基因组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了内含子序列与其对应的外显子连接序列的最佳匹配片段。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序列匹配特征,给出匹配频率在外显子序列上的分布。研究发现,匹配频率分布在外显子的边界存在显著差异,长内含子序列和第一个内含子序列对外显子连接序列的分布偏好明显区别于其他内含子序列。对于长片段、低GC含量以及高配对率的最佳匹配片段在外显子连接序列上游EJC(exon-exon junction complex)结合区域分布有明显的最小值。结果显示内含子序列和编码序列存在共同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含子序列 外显子连接序列 序列比对 外显子连接复合物(EJC) 最佳匹配片段
原文传递
线虫核糖核蛋白基因外显子连接序列与其内含子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张强 赵小庆 +2 位作者 薄素玲 曹艳娟 苏文霞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3-629,共7页
剪接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之间存在序列匹配关系,它们参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过程。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序列匹配特征,对线虫核糖核蛋白基因的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采用Smith-Waterman局域比方法得到它们的最佳匹配片段,分... 剪接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之间存在序列匹配关系,它们参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过程。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序列匹配特征,对线虫核糖核蛋白基因的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采用Smith-Waterman局域比方法得到它们的最佳匹配片段,分析了外显子连接序列上的匹配频率F值分布。发现:1)连接点两侧匹配频率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显示出了外显子的边界。2)第一内含子和长内含子在外显子连接序列上的分布偏好与其他内含子有明显区别。3)对第一内含子而言,高GC含量的最佳匹配片段在外显子连接序列上表现出明显的偏置,在外显子上游EJC结合区域的匹配频率出现极小值分布。结果表明:EJC和内含子在与外显子序列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的关系,内含子序列与编码序列是协同进化的,通过相互作用完成应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含子 外显子连接序列 局域比对 相互作用 外显子连接复合体
原文传递
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核酸序列的长程相关性
7
作者 陈晓燕 鲍伦军 莫金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113,共3页
提出了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检测核酸序列长程相关性的新方法。利用小波变换来观察序列 ,再用分数布朗运动建立数学模型 ,计算Hurst指数 ,并以此来衡量序列的长程相关性。最后发现在同一个基因内 ,外显子序列的Hurst指数明显小于内含子序... 提出了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检测核酸序列长程相关性的新方法。利用小波变换来观察序列 ,再用分数布朗运动建立数学模型 ,计算Hurst指数 ,并以此来衡量序列的长程相关性。最后发现在同一个基因内 ,外显子序列的Hurst指数明显小于内含子序列 ,此特征是这两种序列的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小波变换 分数布朗运动 HURST指数 外显子序列 内含子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序列信号3-周期特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邵建峰 严晓华 +1 位作者 邵伟 刘国庆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3-137,共5页
在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对数值化映射后的基因序列进行频谱分析中,DNA序列信号频谱3周期性被认为是用来区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出推广后的频谱信噪比(SNR)定义,该定义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并且适合快速计算;对不同种类... 在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对数值化映射后的基因序列进行频谱分析中,DNA序列信号频谱3周期性被认为是用来区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出推广后的频谱信噪比(SNR)定义,该定义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并且适合快速计算;对不同种类生物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区域的信噪比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分类阈值确定方法;对影响信噪比和阈值确定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 基因编码区序列(外显子) 3一周期性 信噪比 分类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外显子测序方法同样可以准确找出致病基因
9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外显子序列 致病基因 测序方法 人类基因组 全基因组序列 测序工作 蛋白质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高外显子预测的改进周期3消噪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竹青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575-579,607,共6页
为提高外显子的预测精度,文中用到了一种改进的算法—PPA算法(post-processing algorithms).PPA算法通过比较滤波前后DNA信号N/3处的频谱分量的方法来去除噪声.将PPA算法分别应用到处理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成对的频谱分析(PSC)和改进的... 为提高外显子的预测精度,文中用到了一种改进的算法—PPA算法(post-processing algorithms).PPA算法通过比较滤波前后DNA信号N/3处的频谱分量的方法来去除噪声.将PPA算法分别应用到处理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成对的频谱分析(PSC)和改进的Gabor小波变换(MGWT)的周期3系数来实现周期3的去噪.算法的性能在HMR195,Burset/Guigo570,Asp67 3个数据库中进行了评估,并把受体工作特征(ROC)、特异性、灵敏度曲线3个方面作为评测标准.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PPA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外显子的预测精度,同时基于小波变换的策略确保了模型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算法 基因编码序列(外显子) 功率谱 周期3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的优化与改良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关荣 鲁成 +1 位作者 夏庆友 向仲怀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9-197,共9页
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法是延伸已知部分外显子序列和克隆全长cDNA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用于许多已知功能基因片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全长cDNA的克隆.但由于其过程复杂、涉及多步连续的酶促过程,如反转录、TdT加尾、第二链合成、RACE ... 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法是延伸已知部分外显子序列和克隆全长cDNA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用于许多已知功能基因片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全长cDNA的克隆.但由于其过程复杂、涉及多步连续的酶促过程,如反转录、TdT加尾、第二链合成、RACE PCR扩增及RACE产物克隆等,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问题和相当难度.主要针对RACE各步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优化和改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优化 改良 外显子序列 克隆 反转录 TdT加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第二版)对遗传疾病候选变异基因筛选用时和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琳 董欣然 +5 位作者 彭小敏 陈乡 吴冰冰 王慧君 卢宇蓝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诊断中心(本中心)2015年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复旦流程1.0)及其升级后的流程(复旦流程2.0)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复旦流程1.0和2.0对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诊断中心(本中心)2015年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复旦流程1.0)及其升级后的流程(复旦流程2.0)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复旦流程1.0和2.0对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检行二代测序分子诊断的连续样本,进行初步数据分析结果、流程用时和准确性的比较和分析,并以典型病例具体说明复旦流程2.0的主要特点。结果 2017年11月7~14日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的、行临床外显子检测的112例进入本文分析,初步数据分析结果的比较,进入人工数据审核的变异数量,复旦流程1.0平均210个,复旦流程2.0平均25个;完成112例从样本送达测序完成到初步报告形成时间,复旦流程1.0为78.8 h,复旦流程2.0为19.8 h;与人工审核后阳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63.6%(7/11),阴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84.2%(85/101)。结论复旦流程2.0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和自动地进行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可以用于临床大样本量的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外显子序列分析 临床外显子序列分析 表型基因型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发育迟缓新候选基因POSTN对脑损伤神经元体外保护作用研究
13
作者 林伊凤 杨琳 +4 位作者 马思敏 卢宇蓝 王慧君 陈龙霞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通过对1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不明患儿,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WES检... 目的通过对1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不明患儿,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WES检测;数据分析采用我院分子诊断中心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结果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建立体外大鼠神经元原代培养和糖氧剥夺(OGD)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PBS亚组、Sham+POSTN亚组)、OGD组(OGD+PBS亚组和OGD+POSTN亚组),采用免疫荧光、LDH毒性检测、Brd U和TUNEL方法检测POSTN对2组及其亚组神经元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患儿WES共检测到532 151个变异,筛选后检测到POSTN基因(NM_006475)外显子23:c.A2475T:p.G825G和外显子19:c.G2251A:p.E751K。Sanger测序显示p.G825G来自母亲,p.E751K来自父亲,符合复合杂合遗传模式。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MAP-2或Neu N阳性细胞)中有内源性POSTN的表达。LDH活性Sham+POSTN亚组与Sham+PBS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GD+POSTN亚组与OGD+PBS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GD+PBS亚组致神经元细胞缺氧2、6、12 d后比Sham+PBS亚组Brd U阳性的神经元数量增高,TUNEL阳性神经元凋亡也增高;OGD+POSTN亚组各时间点神经元增殖较OGD+PBS亚组均明显增高,但凋亡减少。结论 POSTN可以减少脑损伤后LDH对于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增殖,抑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N基因 突变 外显子序列检测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酪氨酸酶基因外显子1序列进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波 张亚平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4-526,共3页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当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基因的突变将导致白化病.测定了黑猩猩(Pantroglodytes)、倭黑猩猩(Panpaniscus)、大猩猩(Gorillagorilla)、猩猩(Pongopygmaeus)、长臂猿(Hylobateslar)、食蟹猴(Macacafascicu...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当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基因的突变将导致白化病.测定了黑猩猩(Pantroglodytes)、倭黑猩猩(Panpaniscus)、大猩猩(Gorillagorilla)、猩猩(Pongopygmaeus)、长臂猿(Hylobateslar)、食蟹猴(Macacafascicularis)、猕猴(Macacamulatta)、白臀叶猴(Pygathrixnemaeus)和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r.bieti)9个灵长类中代表物种的酪氨酸酶基因外显子1的DNA序列.用UPGMA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人猿超科各物种和猴类各物种分为两枝,滇金丝猴和白臀叶猴这一枝和食蟹猴和猕猴这一枝组成单系群.酪氨酸酶基因在解决灵长类系统发育关系上是一个有用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酶基因 分子进化 灵长类 外显子1序列
原文传递
一个新的血型系统:CTL2血型抗原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氏月 李树中 +2 位作者 田丰 李中华 李凌波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88-292,共5页
2019年10月国际输血协会(ISBT)公布了一个新发现的红细胞血型抗原——CTL2血型系统抗原,给予这个系统抗原的命名编号为039,目前该系统有2个抗原:编号039001的CTL2.1抗原和编号039002的Rif抗原。本文就CTL2血型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有关... 2019年10月国际输血协会(ISBT)公布了一个新发现的红细胞血型抗原——CTL2血型系统抗原,给予这个系统抗原的命名编号为039,目前该系统有2个抗原:编号039001的CTL2.1抗原和编号039002的Rif抗原。本文就CTL2血型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有关技术数据,做一简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2抗原 新血型系统 基因突变位点 外显子序列 氨基酸序列 输血
原文传递
Balancing selection and recombination drive genetic variation at MHC class I genes in the giant panda
16
作者 于方鉴 朱英 +2 位作者 熊铁一 万秋红 张和民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36-138,共3页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s a family of highly polymorphic genes activating adaptive immunity in vertebrate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 nism of MHC evolution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s a family of highly polymorphic genes activating adaptive immunity in vertebrate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 nism of MHC evolution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ree classical MHC class I genes in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 noleuca) and tested for selection effect and recombination event across exonic and intronic sequences to underst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polymorphism at Aime-MHC class I genes. In total, we isolated 21 MHC class I haplotypes (exon 2-intron 2-exon 3) from 46 captive giant pandas, of which eight were for Aime-C, seven for Aime-I and six for Aime-L; however, we only identified six unique sequences from these haplotypes. The subsequent maximum-likeli- hood and Chi-square analyses both detected evidence of recombination acting on the 21 haplotyp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iant panda still retains a relatively high adaptive variation at Aime-MHC-I genes, and that the intronic segments have been homogenized along evolu- tionary time by recombination and subsequent genetic drift.We calculated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rates of the antigen- binding regions (exons 2 and 3) and the noncoding intron 2, and found two pieces of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resence of balancing selection in the giant panda: an excess of nonsynonymous over 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at the antigen-binding sites, and an obviously higher 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in the exons than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in the intron. Thu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balancing selection and recombination together shape the diversity pattern at Aime- MHC-I loci of the giant pan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s Intron homogenization Recombination MHC Giant pand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