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感热病学卫气营血辨治体系重构探究
1
作者 贾志新 王艳 +2 位作者 张瑞卿 李东明 赵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21-223,228,共4页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之阴阳(卫分阴证、卫分阳证)、气之阴阳(气分阴证、气分阳证)、营之阴阳(营分阴证、营分阳证)、血之阴阳(血分阴证、血分阳证),从而使阴阳理论指导构建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成为可能。以期推动中医外感热病学科的发展,带动中医经典课程的整合,方便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其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卫气营血 辨证论治体现 卫阴 卫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同宪 李月彩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1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中医 外感热病学 现代感染病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 被引量:47
3
作者 李月彩 李成福 李同宪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外感热病学 感染性全身炎病反应综合征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
4
作者 钟培星 《光明中医》 2015年第10期2128-2129,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应用于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IC... 目的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应用于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30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感染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成福 李同宪 李月彩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4-527,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 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紊乱、神经调节动能失常有关。发热、神昏谵语、痉厥这一组合与发热、昏迷谵妄 ,惊厥的组合相一致 ,其相对对应的证态是 :热陷心包与脑膜炎典型期 ,营血热炽 ,与脑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状态 ,神志昏蒙与轻型 ,非典型脑炎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神志异常 现代感染病 意识障碍 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清湖 万胜 +1 位作者 朱民 周赛男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7期18-19,37,共3页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诊疗经验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提炼,为后世业医者治疗外感热病启迪了思维,拓展了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评析 袁长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兰林 王灿晖 杨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5-327,i001,共4页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辨证观的构建,也是运用假说对外感热病各种证候特征的经验事实进行解释,是一种由临床观察作出的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等认识方法,虽不尽善尽美,但较为全面而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提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综合模型,对外感热病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然而笔者在提出三维辨证观时,亦认识到所设计的三维辨证方案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对其论证亦不够充分,这有待于反复验证修改,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观 三维 完善措施 外感热病学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 辨证体系 证候特征 认识方法 归纳演绎 临床观察 证候类型 病理机制 新模式 统一性 新思路 温病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温争鸣与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淑枫 肖照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0-42,共3页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大理论体系,但历史上曾有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长期、激烈的争鸣。考察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秦汉至金元的寒温合论;元末明清寒温分化、两种理论体系的对峙;近现代的寒...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大理论体系,但历史上曾有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长期、激烈的争鸣。考察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秦汉至金元的寒温合论;元末明清寒温分化、两种理论体系的对峙;近现代的寒温融合三个历史时期。寒温统一是外感热病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学 伤寒 温病 寒温统一 寒温争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寒温统一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黎明 《福建中医药》 2010年第3期55-55,58,共2页
伤寒和温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伤寒病和温病的两大辨证体系,至此寒温理论争论不休。其理论源泉可上溯《内经》,经仲景创立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直至温病学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建立,寒温学说由... 伤寒和温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伤寒病和温病的两大辨证体系,至此寒温理论争论不休。其理论源泉可上溯《内经》,经仲景创立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直至温病学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建立,寒温学说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近代学者提出寒温统一论点,汲取其辨证方法的精华,从其理论基础、临床、教学、科研等角度出发,创建中医外感热病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辨证方法 外感热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温统一论探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松生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6,共2页
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都是诊治外感热病的 ,是历史条件限制 ,伤寒与温病门户对立。统一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 ,从实质精神到具体方案提出探讨 。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外感热病学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pediatric tuina plus Chinese medicine for exogenous fever in children 被引量:13
11
作者 Qiu Li-yuan Lv Yi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9年第3期203-208,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Chinese medicine for exogenous fever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50 children withexogenous fe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based on the random digi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Chinese medicine for exogenous fever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50 children withexogenous fe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based on the random digital table into a control group (75 cases) and a treatment group (7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Xiao'er Chaigui Tuire Keli (<1 year old, 0.5 bag/time;1-3 years old, 1 bag/time;4-6 years old, 1.5 bags/time), 4 times/da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diatric tuina plu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ount and usage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uina was conducted 1 time/day.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3 d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he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within 7 d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1.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13.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ediatric tuina plus Chinese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INA MASSAGE Pediatric Tuina Chiropract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FEVER Exogenous Diseases Child Preschoo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