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玉米不同阶段及类型倒伏对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树岩 杨光仙 +4 位作者 余卫东 薛昌颖 魏庆伟 周佳布 侯英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3-736,共14页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和灌浆中期(E4)]设定3种倒伏类型[轻度根倒伏(EQ)、重度根倒伏(EZ)和茎折倒伏(EJ)]的田间控制试验,利用Logistics曲线模拟了籽粒灌浆动态,分析倒伏后籽粒灌浆的速增期、渐增期、缓增期的持续时间及灌浆速率等参数的变化,定量评估不同倒伏处理的产量灾损。结果表明:Logistics曲线模拟夏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籽粒灌浆模拟参数显示,在E3和E4阶段倒伏处理后,理论最大百粒重(K)显著降低,且‘郑单1002’的K值降幅高于‘豫单9553’。其中E3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8.8%~16.5%(EZ)和15.4%~22.3%(EJ),E4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6.0%~16.0%(EZ)和14.9%~18.8%(EJ)。除第一阶段外,倒伏发生后平均灌浆速率(Gavg)、最大灌浆速率(G_(max))以及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籽粒质量(W_(max))均受到显著影响,两个品种平均灌浆速率E2阶段下降10.5%~11.8%(EZ)和12.4%~14.6%(EJ),E3阶段下降18.0%~18.1%(EZ)和17.6%~21.2%(EJ),E4阶段下降13.6%~16.6%(EZ)和14.1%~23.0%(EJ)。各阶段倒伏处理后,2个品种的3个灌浆时期的持续时间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灌浆速率下降明显,且差异主要体现在速增期和缓增期。E1阶段EJ处理后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显著下降,E2、E3和E4阶段的EJ和EZ倒伏处理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显著下降。各阶段EQ倒伏对籽粒灌浆影响均不显著。分析倒伏后夏玉米产量变化,E2、E3和E4阶段对产量影响大,平均减产18.2%~21.1%(‘郑单1002’)和21.1%~24.0%(‘豫单9553’),其中EJ倒伏的减产幅度最高,其次是EZ倒伏,从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倒伏对‘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较‘郑单1002’更大。综上所述,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倒伏显著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且主要影响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倒伏显著降低产量,特别是对密植小穗型品种‘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伏 籽粒灌浆 Logistics模拟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
2
作者 陈文庆 魏莉霞 +1 位作者 张东佳 李玉萍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针对老产区半夏连作障碍严重、倒茬周期长、可种植半夏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通过种植措施的优化、人工种植技术的改良,开展半夏异地种植(扩繁),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玉... 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针对老产区半夏连作障碍严重、倒茬周期长、可种植半夏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通过种植措施的优化、人工种植技术的改良,开展半夏异地种植(扩繁),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玉米种植地经济效益的增加。按照灌区半夏间作技术要求及种植目标,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环境及土壤要求、大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挖收获、初加工及保存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半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连作障碍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5335”密植增粮增效关键技术
3
作者 于艳梅 杨美悦 +4 位作者 邢建华 郭鹏飞 刘喆 王艳丽 常辉 《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夏玉米“5335”技术的核心是精量单粒播种,密度每亩5000株以上,集成抗病耐密优良中早熟品种、深松30cm、缓控释肥三层分施、机械化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道工序一体化完成。具有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等特点。2019年以来,陕西... 夏玉米“5335”技术的核心是精量单粒播种,密度每亩5000株以上,集成抗病耐密优良中早熟品种、深松30cm、缓控释肥三层分施、机械化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道工序一体化完成。具有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等特点。2019年以来,陕西省大力开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项目组在阎良、临潼、高陵、鄠邑等区县积极开展“5335”技术模式试验示范,采取“边试验、边研究、边集成示范、边推广”的方式,不断熟化技术路径、扩大示范范围,总结出“优选耐密优良抗病新品种、运用‘5335’播种机械、科学水肥调控、化控、‘一喷多促’、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为集成推广新技术提供了技术贮备,增粮增效效果显著。The core of the “5335” technology for summer maize is precision single-seed sowing with a density of more than 5000 plants per 667 square meters. It integrates excellent mid-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and high-density tolerance, subsoiling to a depth of 30 cm, three-layer application of slow-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and realizes the integrated completion of five processes including subsoiling, fertilization, sowing, rotary tillage and compacting the soil through mechaniz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ving time and labor as well as reducing cost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Since 2019, Shaanxi Province ha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the campaign of “increasing density and raising unit yield” for maize. The project team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of the “5335” technological model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such as Yanliang, Lintong, Gaoling, and Huyi. By adopting the approach of “conducting experiments, conducting research, integrating demonstrations and promo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ontinuously refined the technological path,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e demonstration scope, and summarized core technologies such as “selecting excellent new varieties with high-density toleranc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using the ‘5335’ sowing machinery, scientifically regulating water and fertilizers, using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implementing ‘one spraying for multiple promotions’, and carrying out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This has provided a technological reserve for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in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5335” 增粮增效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优化配置生产技术规程
4
作者 邵立威 刘青姗 +1 位作者 张泽伟 于丛娜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19-120,共2页
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产中,为实现周年产量不降低且显著降低灌溉用水量的目标,根据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试验结果总结编制了该技术规程,为河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 播期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与优化对策分析
5
作者 孙江春 《农家科技》 2025年第4期16-18,共3页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提升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招远市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四个主要制约因素:自然气候因素导致的农事操作难度增加、品种适应性不足影响产量...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提升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招远市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四个主要制约因素:自然气候因素导致的农事操作难度增加、品种适应性不足影响产量形成、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加大以及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加强灾害防控能力建设、优化品种布局选择、创新病虫草害防控策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等措施,为促进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栽培 制约因素 技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夏玉米机械化播种对比试验效果分析
6
作者 曹发海 《农机科技推广》 2025年第1期33-35,58,共4页
2023年,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选定固镇县、泗县、濉溪县、临泉县等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对比检测试验,建立了一批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对比监测区,集中展示了高性能播种机和传统播种机在不同作业速度下的作业质量效果。一、试... 2023年,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选定固镇县、泗县、濉溪县、临泉县等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对比检测试验,建立了一批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对比监测区,集中展示了高性能播种机和传统播种机在不同作业速度下的作业质量效果。一、试验点基本条件各试验点遵守“五统一”原则,即统一种床条件、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操作机手、统一作业时间、统一田间管理条件,确保对比试验条件统一,减少试验数据误差。各试验点基本试验情况如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播种 作业质量 作业速度 玉米 播种机 皖北 农机推广总站 固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志浩 黄禹铭 +4 位作者 白雨欣 彭豪 黄超龙 郝潇逸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研究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关中地区合理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秸秆还田方式2... 【目的】研究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关中地区合理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秸秆还田方式2个因素,其中施氮量包括传统施氮(N_(1))和减量施氮(N_(0.7))2个水平,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秸秆不还田(S_(0))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秸秆还田(N_(1)S)、减量施氮+秸秆还田(N_(0.7)S)、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N_(1)S_(0))和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N_(0.7)S_(0)),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N_(2)O排放通量、土壤活性氮组分(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无机氮(IN)、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活性氮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施氮量处理下,与秸秆不还田(S_(0))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S)增加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NO_(3)^(-)-N、NH_(4)^(+)-N、I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在同一秸秆还田方式下,与传统施氮(N_(1))处理相比,减量施氮(N 0.7)处理降低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NO_(3)^(-)-N、NH_(4)^(+)-N、I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与N_(1)S_(0)处理相比,N_(1)S和N_(0.7)S处理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和N_(2)O累积排放量,N_(0.7)S_(0)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产量和N_(2)O累积排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NH_(4)^(+)-N、IN、DON和MB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与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较,传统施氮+秸秆还田处理和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可显著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减量施氮 秸秆还田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中部播期对夏玉米产量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储昭康 王世济 +4 位作者 毕健健 张林 彭晨 陈翔 武文明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以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 以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米产量,2年中6月5日和6月15日播期产量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中6月15日平均产量最高;百粒重表现为6月25日播期最大。灌浆特性分析表明,播期推迟,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产量贡献率为56.1%;随播期推迟,百粒重增大的趋势不能弥补穗粒数降低导致的产量降低,穗粒数降低为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综上,江淮中部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15日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玉米 穗粒数 灌浆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9
作者 宋利 刘广周 +7 位作者 张华 卢庭启 卿春燕 杨云山 郭晓霞 胡单 李少昆 侯鹏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2-1004,共13页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F相比,H处理的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30.92%与56.03%。对2022年土壤中细菌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H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时期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且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对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可知,H处理提高了部分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分类水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F处理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与产量相关,H处理中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相关;成熟期H处理的3门(粘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2属(Ellin6067、芽单胞菌属)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相关,而F处理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无关。利用PICRUSt2对细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可知,H处理提高了多种细菌的代谢能力,如氨基酸代谢、外来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与代谢、糖类生物合成与代谢等。综上,与传统水肥管理相比,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代谢能力,还提高了3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4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并通过降低有害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提高有益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来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植 滴灌水肥一体化 玉米 产量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影响要素及计算模型研究
10
作者 徐荣艳 王怡宁 +5 位作者 江鹏 周超 丁钰童 张美娜 盖永伟 王振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探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和黄潮土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及埋深关系,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1-2022年气象观测及蒸渗仪数据资料,对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步进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获得... 为探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和黄潮土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及埋深关系,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1-2022年气象观测及蒸渗仪数据资料,对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步进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获得的直接通径系数将模型自变量进行通径分析,揭示了夏玉米潜水蒸发量的主要影响要素,构建了回归模型;并提出潜水蒸发系数与0.2~5.0 m埋深非线性拟合函数。结果表明:①砂姜黑土埋深0.2 m、0.4 m潜水蒸发量与水汽压力差相关性显著,埋深0.6 m其与水汽压力差、绝对湿度相关性显著,埋深1.0 m其与水汽压力差、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黄潮土埋深0.2、0.6和1.0 m潜水蒸发量与水汽压力差相关性显著,埋深0.4 m其与水汽压力差、绝对湿度和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②构建夏玉米在不同土质及埋深下潜水蒸发量与各气象因素回归模型,模型均满足精度要求(砂姜黑土模型R^(2)>0.810,黄潮土模型R^(2)>0.800)。③潜水蒸发系数与埋深的非线性拟合表明,砂姜黑土玉米呈对数函数关系(R^(2)>0.75);黄潮土玉米初期和后期呈逆函数关系(R^(2)>0.800),发育期和中期呈指数函数关系(R^(2)>0.950)。④砂姜黑土夏玉米极限埋深Zm在2.7~3.1 m范围内;黄潮土夏玉米Zm在3.5~4.6 m范围内。研究揭示了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及不同土质间差异性,计算模型满足精度要求,可用于生长期潜水蒸发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量 气象因子 埋深 通径分析 玉米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EI在皖北夏玉米苗期涝渍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11
作者 许莹 王晓东 +3 位作者 王猛 张林 王世济 武文明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 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涝渍指标。根据皖北地区20个县(区)198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夏玉米灾情资料,采用逐日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表征土壤相对湿度,结合行业标准建立了夏玉米苗期涝渍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数,验证准确率在90%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苗期涝渍在时间上表现为1991—2000年最严重、2001—2010年次之;在近40年中,2003年是涝渍最严重的一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沿淮地区涝渍发生频率高于淮北地区。加强玉米涝渍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区域性玉米涝渍害的定量化评估,对于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 苗期涝渍指标 玉米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张潇 李岚涛 +3 位作者 杨启睿 苗玉红 刘志强 王宜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N_(2)10)和280 kg·hm^(-2)(N_(2)80)5个处理对夏玉米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冠层温度、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施氮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8.1%~16.1%和24.3%~32.2%,N140、N_(2)10处理产量较高,均与N_(2)80处理无显著差异,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0 kg·hm^(-2)和164 kg·hm^(-2);N140、N_(2)10处理氮素吸收总量和最大积累速率分别较N0处理提高17.1%、21.1%和26.3%、33.3%,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可提前3~6 d;N140、N_(2)10处理可有效提高夏玉米叶片SPAD值和冠层FPAR值,降低冠层温度,提升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综上,一次性施氮140、210 kg·hm^(-2)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增强各生育时期光温生理特性和酶活性,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结合经济最佳施氮量和“减投不减产”策略,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一次性施氮164~190 kg·hm^(-2)是豫北夏玉米适宜的氮肥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一次性施氮 光温生理特性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3
作者 徐春燕 张倩 +2 位作者 贠一鸣 李岚涛 王宜伦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0,共12页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N_(2)0)和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40%氮肥(N40)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性状、产量、养分积累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27.7%~36.3%,N_(2)0能提高2021—2022年、2022—2023年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分别为19.7%、10.5%。N_(2)0对冬小麦增产效果较好,可降低土壤容积质量,提高>0.250 mm粒径团聚体比例,增加冬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0.86~2.77 g⋅kg^(-1),增加全氮含量0.07~0.21 g⋅kg^(-1),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α-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等酶活性,实现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与产量提升。N40提高后季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3.6%和8.7%,降低夏玉米冠层平均温度0.91~1.49℃,提高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夏玉米增产32.1%、19.0%。【结论】N_(2)0、N40均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素积累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N_(2)0还能提高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因此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可作为豫北砂质潮土兼顾作物产量、地力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 砂质潮土 冬小麦 玉米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垦土地夏玉米栽培技术
14
作者 杨琴 杨勤 +5 位作者 岳丽杰 刘禹池 陈冠陶 陈玉峰 刘永红 王谢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9-23,共5页
文章介绍复垦土地夏玉米的栽培技术,涵盖复垦土壤改良、科学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4个关键环节。综合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措施,能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和夏玉米产质量。研究强调了精准施肥、滴灌灌溉和绿色防控等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 文章介绍复垦土地夏玉米的栽培技术,涵盖复垦土壤改良、科学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4个关键环节。综合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措施,能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和夏玉米产质量。研究强调了精准施肥、滴灌灌溉和绿色防控等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提出针对复垦土地特性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为复垦土地上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复垦土地上绿色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地 玉米 栽培技术 土壤改良 高产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滴灌夏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彭伟国 刘玉春 +3 位作者 康猛 侯宇 王丽 宗浩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为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的精准、高效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夏玉米浅埋滴灌氮肥施用试验。试验考虑施氮量和氮肥施用时期2个因素,施氮量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施氮量300和225 kg/hm^(2);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 为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的精准、高效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夏玉米浅埋滴灌氮肥施用试验。试验考虑施氮量和氮肥施用时期2个因素,施氮量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施氮量300和225 kg/hm^(2);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个时期追施氮肥,设置3个吐丝期氮肥后移水平,分别为0、45和75 kg/hm^(2)。试验因素对夏玉米的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的干物质量及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300 kg/hm^(2)施氮水平与225 kg/hm^(2)相比夏玉米产量提高了10.08%~14.04%;随着吐丝期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干物质量、氮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吐丝期氮肥后移75 kg/hm^(2)的夏玉米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干物质量、氮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吐丝期氮肥后移45 kg/hm^(2)处理以及不后移处理;300 kg/hm^(2)施氮水平下不进行后移的夏玉米处理与225 kg/hm^(2)施氮水平下吐丝期氮肥后移75 kg/hm^(2)的夏玉米处理之间产量及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减少施氮量同时吐丝期氮肥后移可以达到与高施氮量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相同的产量效果。夏玉米于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次追氮、同时提高吐丝期的氮肥后移量在促进夏玉米干物质、植株氮积累和增产高效方面效果显著,以吐丝期追氮75 kg/hm^(2)夏玉米具有最佳的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后移 施肥时期 干物质 氮积累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李元鑫 杨婧 +5 位作者 李晓光 衣厚振 周航 史兆印 褚鹏飞 孟维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明确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平原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利用遮雨有底测坑,设置全生育期灌水80、160、240、280、320、360、400、480 mm共8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记为M1、M2、M... 为明确不同灌水定额对鲁西北平原夏玉米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利用遮雨有底测坑,设置全生育期灌水80、160、240、280、320、360、400、480 mm共8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记为M1、M2、M3、M4、M5、M6、M7、M8,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植株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为320 mm(M5处理)时,夏玉米株高、穗下节数、穗下长度及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株高较M1处理显著增加21.8%,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M5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最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略高于M6但差异不显著;M5处理玉米穗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较M1处理增加129.5%,根干重显著高于除M6外的其余处理;M5处理产量显著高于除M6外的其余处理,较M1处理增产382.3%;M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M1处理提高131.9%和20.6%。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定额为320 mm不仅能实现鲁西北平原地区夏玉米高产,亦可显著优化植株生长,提升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平,促进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定额 玉米 植株性状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授粉后高温胁迫下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辛雨宁 任昊 +3 位作者 王洪章 梁明磊 于涛 刘鹏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8-431,共14页
近年来,夏玉米生长过程中频发的授粉后高温显著抑制籽粒灌浆,降低产量。6-苄氨基腺嘌呤(6-BA)能够提升作物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本研究为探明授粉后高温胁迫下喷施6-BA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耐热型夏玉米品种郑单95... 近年来,夏玉米生长过程中频发的授粉后高温显著抑制籽粒灌浆,降低产量。6-苄氨基腺嘌呤(6-BA)能够提升作物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本研究为探明授粉后高温胁迫下喷施6-BA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耐热型夏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XY335)为材料,采用人工搭建高温棚模拟授粉后高温,研究喷施6-BA对授粉后高温胁迫下籽粒灌浆特性、淀粉积累与相关酶活性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授粉后高温显著降低穗粒数,同时通过降低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抑制淀粉积累;改变内源激素水平,抑制籽粒灌浆,最终降低粒重(12.68%~15.21%)和产量(18.24%~22.35%),其中XY335的降幅大于ZD958。授粉后高温胁迫下喷施6-BA增加穗粒数,同时通过提高籽粒中蔗糖合成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支酶活性,促进淀粉积累;通过增加籽粒中玉米素核苷、吲哚-3-乙酸和脱落酸含量,降低赤霉素含量,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籽粒中内源激素的不利影响,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终显著增加粒重(9.27%~11.18%)和产量(13.19%~15.47%),其中对XY335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综上所述,喷施6-BA能够有效改善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促进淀粉积累,同时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减轻授粉后高温对粒重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 6-苄基腺嘌呤 籽粒灌浆 淀粉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夏玉米水分生产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方法
18
作者 李栋浩 周茹 +4 位作者 王楠 谭雪勤 吴用 李玲 史新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
提高水分生产力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河南省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量化表征了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的时空特征和主要制约因素,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区域最佳分区... 提高水分生产力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河南省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量化表征了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的时空特征和主要制约因素,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种植区域最佳分区数,提出了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的提升途径。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呈现递增的趋势,变化范围为1.10~1.98 kg/m^(3);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东北部高于西南部的现象;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土壤全钾、日照时数和施钾量为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水分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种植最佳分区数为5;河南省夏玉米水分生产力提升途径:通过增加适量的全钾和有机质、减少一定量的施钾量可以使夏玉米水分生产力提升0.02~0.18 kg/m^(3)。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南省节水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生产力 制约因素 提升途径 玉米 模糊C-均值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19
作者 杨久涛 刘光亚 +4 位作者 韩伟 任佰朝 国栋 姜雯 彭科研 《农业知识》 2025年第1期35-36,38,共3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夏玉米播种面积1.8亿多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35%以上,是最大的夏玉米产区。该区域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本技术以密植高质量群体构建和...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夏玉米播种面积1.8亿多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35%以上,是最大的夏玉米产区。该区域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本技术以密植高质量群体构建和水肥精准调控为核心,集成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实现“保苗齐、促株健、提穗数、增粒重”全程调控,为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构建了全链条、多环节、综合性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技术措施 高产技术 玉米播种 水肥利用率 玉米主产区 玉米产区 种植密度 群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Dual_Kc蒸散模型在南疆滴灌夏玉米的适用性
20
作者 李丰琇 刘泽龙 左顺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8,共11页
为评估SIMDual_Kc模型在估算南疆滴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蒸散量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分别在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灌水梯度。依托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计算作物蒸腾量、水量平衡法计... 为评估SIMDual_Kc模型在估算南疆滴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蒸散量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分别在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灌水梯度。依托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计算作物蒸腾量、水量平衡法计算作物蒸散量,构建SIMDual_Kc模型,估算覆膜与裸地滴灌条件下夏玉米蒸散量、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量,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SIMDual_Kc模型可较好地估算南疆滴灌夏玉蒸散量,实测值与模拟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覆膜和裸地滴灌夏玉米蒸散量、蒸发量和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66~0.96,回归系数为0.86~1.13,一致性指数为0.69~0.99,均方根误差为0.14~19.41 mm,归一化均方根误差为9.63%~28.23%。适用于研究区覆膜/裸地滴灌夏玉米的SIMDual_Kc模型初期基础作物系数为0.15,中期作物系数为1.2/1.15,后期作物系数为0.50/0.45,蒸发层深度为10 mm,总蒸发水量为24 mm/22mm,易蒸发水量为9 mm。研究可为南疆夏玉米灌溉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蒸发 蒸腾 干旱区 玉米 膜下滴灌 SIMDual_K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