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 被引量:9
1
作者 曾纯 陆宇晗 +1 位作者 马淑玲 应志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3,共4页
总结95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以CD19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密切监测及时发现CAR-T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变化;专科护理评估尽早识别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做好细胞因子... 总结95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以CD19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密切监测及时发现CAR-T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变化;专科护理评估尽早识别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做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CAR-T治疗相关性脑病患者的症状管理以及特殊用药的护理等。本组病例除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臂Meta分析
2
作者 黄国鑫 曹启龙 +3 位作者 田建洲 艾金伟 屈高静 裴斌 《医学新知》 CAS 2023年第6期438-449,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VIP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VIP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试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13日。提取文献数据并行质量评价,运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526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完全缓解率为37.48%[95%CI(30.25%,46.45%)],部分缓解率为28.62%[95%CI(21.06%,38.90%)],疾病稳定率为12.03%[95%CI(7.03%,17.93%)],疾病进展率为21.20%[95%CI(15.73%,27.22%)],总缓解率为62.19%[95%CI(52.25%,74.02%)],临床获益率为79.40%[95%CI(72.49%,85.62%)]。安全性方面,以血液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性和神经系统毒性为主。结论R-GemO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有效、药物毒性可耐受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emOx方案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单臂Meta分析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黄国鑫 曹启龙 +2 位作者 张冬冬 屈高静 裴斌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起源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占淋巴瘤的66.3%[1-4]。随着利妥昔单抗问世,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有效率达90%以上,成为治疗淋巴瘤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5-6]。但有部...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起源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占淋巴瘤的66.3%[1-4]。随着利妥昔单抗问世,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有效率达90%以上,成为治疗淋巴瘤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5-6]。但有部分B细胞淋巴瘤在经过充分治疗达到缓解后仍然会进展、或经含利妥昔单抗方案充分治疗未获得缓解、或治疗期间/充分治疗结束6个月内疾病进展,该部分淋巴瘤被称为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文献计量学分析 bibliometr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ENN和深度森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风险预测
4
作者 乔宇 张岩波 +9 位作者 余红梅 曹红艳 周洁 王俊霞 张高源 于凯 王雪嫚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第一步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特征选择算法并结合临床医师意见筛选出对DLBCL达到CR的患者两年复发率影响较大的21个变量因素,第二步用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与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and edited nearest neighbor)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数据,将原始未处理数据和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使用7种分类器进行模型预测。第三步用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做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第四步使用准确率(accuracy)、查准率(precision)、灵敏度/召回率(sensitivity/recall)、特异度(specificity)、F1值(F1-score)和G均值(G-means)比较模型分类性能,采用Brier分数(Brier score,BS)评价模型校准度。结果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下的深度森林算法表现最好(accuracy=0.932,precision=0.949,recall=0.944,specificity=0.910,F1-score=0.946,G-means=0.926,Brier score=0.068)。结论本文使用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与深度森林分类器结合的方法,对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两年复发进行预测,模型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不平衡数据 复发预测 深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BR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5
作者 闻一格 曾瀚庆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1535-1539,共5页
为方便了解Pola-BR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分析总结了9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Pola-BR方案的真实世界数据虽没有GO29365试验的结果理想,但仍然是治疗R/R DLBCL的一种比较好的选... 为方便了解Pola-BR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分析总结了9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Pola-BR方案的真实世界数据虽没有GO29365试验的结果理想,但仍然是治疗R/R DLBCL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To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Pola-BR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the real world,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nine retrospective real-world studies,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al-world data using the Pola-BR regimen, although not as promising as the results of the GO29365 trial, is still a better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R 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泊妥珠单抗 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CAR-T治疗的护理
6
作者 赵林娣 赫洋 《上海医药》 2025年第2期67-71,89,共6页
本文总结1例TP53突变合并多基因异常所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AⅣ期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多措施联合预防右上肢肿块处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疼痛评估及WHO癌痛三阶... 本文总结1例TP53突变合并多基因异常所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AⅣ期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多措施联合预防右上肢肿块处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疼痛评估及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做好患者疼痛管理;个体化制订专属的心理护理方案;严格消毒隔离预防移植后低细胞期感染发热,鉴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反应;制定个体化的CAR-T治疗神经毒性评估方法等。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0d出院,右上肢肿块明显缩小,臂围基本同左上肢,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AR-T治疗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 NCCN-I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王晓伟 李宁 +1 位作者 刘婷 王亚琦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37-539,543,共4页
【目的】探讨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DHA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肿... 【目的】探讨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DHA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患者体力状况(ECOG)评分,临床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ECOG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VEGF、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0.60个月和15.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达苯胺联合R-DHA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可以降低血清VEGF、β2-MG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b细胞 弥漫性/药物疗法 抗肿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
9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孙凤霞 张灵秀 朱璐遥 刘宪凯 王秀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特点及预测骨髓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确诊为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以PET/CT存在局灶性骨髓浸润灶认定为骨髓浸润,根据是否发生骨髓浸润分为骨髓浸润组和骨髓正常组。其中骨髓浸润组分为局部浸润、弥漫浸润、局部伴弥漫浸润三组。观察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值,使用Spearman分析影像参数与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T对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骨髓浸润16例(22.86%),骨髓正常54例(78.14%),骨髓浸润中,局部浸润2例(12.50%)、弥漫浸润4例(25.00%)、局部伴弥漫浸润10例(62.50%);对比骨髓浸润组与骨髓正常组的^(18)F-FDGPET/CT参数发现,骨髓浸润组SUVmax、MTV和TLG值均高于骨髓正常组(P<0.05);对比不同临床分期的^(18)F-FDG PET/CT参数发现,4个临床分期的SUVmax、MTV和TLG值差异显著,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程而升高(P<0.05);Spearman分析显示,SUVmax、MTV和TLG与临床分期均成正相关(r=0.944,r=0.569,r=0.982,P均<0,001);SUVmax、MTV和TLG诊断骨髓浸润的AUC的面积分别为0.999、0.700、0.994(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诊断DLBCL患者效能较高,其影像参数均呈现较高水平,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且其对骨髓浸润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18)氟-脱氧葡萄糖 PET/CT 骨髓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10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1
作者 张赫岩 黄文军 +6 位作者 刘洋 范晋铭 崔伯阳 刘鹏 高祥 杜剑飞 徐佳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202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是一种罕见且具有侵袭性的结外淋巴瘤,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1) 原发性:以睾丸肿块为原发症状或主要症状,无其他结外器官受累,经病理确诊为DLBCL。2) 继发性:系统性累及睾丸的DLBCL为继发睾丸DLBCL,以原发性常见...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是一种罕见且具有侵袭性的结外淋巴瘤,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1) 原发性:以睾丸肿块为原发症状或主要症状,无其他结外器官受累,经病理确诊为DLBCL。2) 继发性:系统性累及睾丸的DLBCL为继发睾丸DLBCL,以原发性常见。目前PTl-DLBCL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发病机制未明,推荐的综合治疗方案仍存在较高的结外复发风险。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PTL) is a rare and invasive extranodal lymphom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types. 1) Primary: Testicular mass is the primary symptom or the main symptom without other extranodal organ involvement, which is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DLBCL. 2) Secondary: DLBCL with systemic involvement of the testis is secondary testicular DLBCL, which is common in primary.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PTl-DLBCL and the pathogenesis is unknown. The recommend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till has a high risk of extranodal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 弥漫大b淋巴细胞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IL-18、IL-1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王明月 段莹 +2 位作者 黄鑫 岑洪 钟大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7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初治DLBCL患者设为DLBCL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IL-18、IL-1β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IL-18、IL-1β预测患者死亡或存活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DLBCL患者随访至2024年6月30日,记录其3年总生存期(OS),并分析IL-18和IL-1β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组的IL-18、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8的最佳截断值为19.15 pg/mL,IL-1β的最佳截断值为4.95 pg/mL。IL-18、IL-1β高水平组的临床分期Ⅲ/Ⅳ期占比高于低水平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IL-18、IL-1β高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OS显著低于低水平组(P<0.001)。结论NLRP3炎症小体相关炎症因子IL-18和IL-1β在DLBC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8 细胞介素-1Β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吕悦 杨力 +2 位作者 黄红铭 刘红 林赠华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1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患者在接受多线治疗后,疾病仍进展,后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该患者在输注CAR-T细胞后第1天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治疗后缓解,目前处于部分缓解状态。证实CAR-T可被视为治... 1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患者在接受多线治疗后,疾病仍进展,后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该患者在输注CAR-T细胞后第1天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治疗后缓解,目前处于部分缓解状态。证实CAR-T可被视为治疗R/RDLBCL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MA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浆母细胞淋巴瘤:个案研究与临床启示
14
作者 吕黎玮 丛佳 +1 位作者 吴轶苹 王亮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62-565,共4页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预后较差且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0和CD38单克隆抗体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均未获得理...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预后较差且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0和CD38单克隆抗体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均未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疗法已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管理带来了变革,这也为PBL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目前尚缺乏CAR-T细胞在PBL治疗中应用的经验及数据支持。本文报告1例老年PBL患者在接受B细胞成熟抗原CAR-T细胞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母细胞淋巴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成熟抗原 复发 难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5
作者 司华炆 胡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92-97,共6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侵袭性淋巴瘤。尽管R-CHOP方案已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耐药或在达到完全缓解后2年内复发,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复发/难治性患者的生存率迫在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侵袭性淋巴瘤。尽管R-CHOP方案已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耐药或在达到完全缓解后2年内复发,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复发/难治性患者的生存率迫在眉睫。近年来,肿瘤领域的分子免疫学药物开发迅猛发展,本文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等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现代中医论治淋巴瘤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制订精准个体化医学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西医结合 靶向药物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细胞免疫疗法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LDH、ALC、CD4+/CD8+、Ki6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艳杰 郭文静 +1 位作者 段鹏月 刘星辰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淋巴细胞绝对值(ALC)、CD4+/CD8+、肿瘤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92例,均经CAR-T细胞免疫...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淋巴细胞绝对值(ALC)、CD4+/CD8+、肿瘤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92例,均经CAR-T细胞免疫治疗。记录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LDH、ALC、CD4+/CD8+、Ki67水平。观察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ECOG评分、结外受累部位、国际预后指数(IPI)、CAR-T治疗线数,以及治疗前LDH、ALC、CD4+/CD8+、Ki67水平。结果CAR-T免疫治疗后CR 39例(42.39%),PR 24例(26.09%),SD 18例(19.57%),PD 11例(11.96%);总有效63例(68.48%)。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71例(77.17%),低免疫球蛋白血症73例(79.35%)。经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LDH、Ki6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ALC、CD4+/CD8+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治疗无效患者年龄、AnnArbor分期、结外受累部位数量、IPI、LDH、Ki67、CAR-T治疗线数均高于治疗有效组患者,ALC、CD4+/CD8+均低于治疗有效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AnnArborⅣ期、多结外受累部位数量、高IPI得分、二线以上CAR-T以及治疗前LDH、Ki67的水平升高和ALC、CD4+/CD8+的水平降低是影响DLBCL患者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建立ROC曲线,LDH、ALC、CD4+/CD8+、Ki67 AUC分别为0.823、0.835、0.873、0.849,提示LDH、ALC、CD4+/CD8+、Ki67对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CAR-T细胞免疫疗法可降低LDH、Ki67水平表达,升高ALC和CD4+/CD8+表达,且治疗前LDH、ALC、CD4+/CD8+、Ki67表达对CAR-T细胞免疫疗法疗效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乳酸脱氢酶 淋巴细胞绝对值 增殖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7
作者 梁小芹 赵佳 +4 位作者 王慧春 王卓 张启科 冯友繁 王金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LBCL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57.4(37~71)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镜下见中心母细胞和(或)免疫母细胞样瘤细胞弥漫浸润,破坏正常肺部结构,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α,Ki67增殖指数均>60%,EBER均不表达。5例患者中,1例未接受治疗,3例行化疗,1例手术联合化疗,初始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40(7~61)个月,4例患者存活,1例失访。结论 PP-DLBCL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常被误诊为肺癌,明确诊断需将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 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6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18
作者 张瑜琇 易红梅 +6 位作者 李安琪 李医民 欧阳斌燊 董磊 张蕾 许海敏 王朝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LBCL-IRF4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3例成人LBCL-IRF4r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FISH技术检测IRF4、... 目的探讨成人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LBCL-IRF4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3例成人LBCL-IRF4r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FISH技术检测IRF4、BCL2、MYC、BCL6和TP53基因重排或缺失,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另收集132例成人非特指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3例成人LBCL-IRF4r男女比为1.1∶1,中位年龄54.0岁(范围20~84岁),其中<40岁14例(22.2%)、40~60岁24例(38.1%)、>60岁25例(39.7%);Waldeyer环18例(28.6%)、颈部淋巴结8例(12.7%)、其他淋巴结和淋巴器官合计7例(11.1%)、胃13例(20.6%)、肠4例(6.4%)和其他结外部位合计13例(20.6%);63例均存在IRF4基因重排,无BCL2和MYC基因易位(0/58),30.9%(17/55)存在BCL6基因易位,16.3%(8/49)有TP53基因缺失。59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28个月(范围1~65个月),完全缓解48例(81.4%),疾病进展或复发10例(16.9%),死亡3例(5.1%)。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水平、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生长模式、Hans分型和双表达BCL2和C-MYC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显著相关;年龄、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与总生存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双表达BCL2和C-MYC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成人LBCL-IRF4r的完全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显著高于成人非特指型DLBCL。结论LBCL-IRF4r可发生于成人各年龄段,好发于Waldeyer环、颈部淋巴结和胃肠道,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F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功能的抑制及机制研究
19
作者 王瑶 张民安 +3 位作者 周欢 薛庆锋 施文瑜 张亚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单药及其与多柔比星联合用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影响,探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分析比较DLBCL肿瘤组织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甲羟戊酸(MVA)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对预...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单药及其与多柔比星联合用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影响,探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分析比较DLBCL肿瘤组织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甲羟戊酸(MVA)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不同亚型DLBCL细胞活力的影响;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相关蛋白及涉及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VA途径相关基因在DLBCL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增高,且HMGCR高表达组的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更短(均P<0.05)。通过查找人类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数据库发现,DLBCL肿瘤组织中的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辛伐他汀及多柔比星单药处理的DLBCL细胞活力均降低,且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可达到进一步抑制细胞活力的效果,且GCB亚型细胞的活力在联合用药后被抑制得更为明显。两药单用均可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联合用药后进一步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能力。两药单用均可促进DLBCL细胞的凋亡,联合用药后细胞的凋亡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后HMGCR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cleaved-caspase3、Bax表达增加;同时PI3K-Akt促生存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且在GCB亚型中更为显著。结论:胆固醇合成通路相关蛋白HMGCR在DLBCL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高表达组预后不佳。降脂药物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能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影响DLBCL肿瘤细胞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辛伐他汀 多柔比星 增殖抑制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胸腺癌的CT特征对比分析
20
作者 郑钊文 段晓蓓 +3 位作者 林茵 陈小娟 聂中新 陈相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胸腺癌的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9年4月—2023年2月经手术切除/穿刺活检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前纵隔DLBCL和胸腺癌的患者共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7~8... 目的:对比分析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胸腺癌的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9年4月—2023年2月经手术切除/穿刺活检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前纵隔DLBCL和胸腺癌的患者共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7~81岁,中位年龄53.0岁(Q1:36.0;Q3:61.8)。所有病例在病理确诊前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阅读CT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周围侵犯、坏死区域面积和交界面等。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者的CT征象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前纵隔DLBCL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7~81岁,中位年龄35.5岁(Q1:29.0;Q3:50.3),胸腺癌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1岁,中位年龄57.0岁(Q1:51.5;Q3:64.5)。两组在跨越中线、病灶形态、侵犯周围结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0.215;P=0.582);包绕纵隔大血管、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1;P=0.017)。76.7%(23/30)胸腺癌和88.9%(16/18)DLBCL表现为不均匀强化(P=0.294);胸腺癌内部钙化、明显强化的数量高于DLBCL(P=0.005;P<0.001)。两组在内部坏死、坏死区域占比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P=0.063);50%(8/16)DLBCL坏死区交界面清晰呈“假性囊腔征”,明显高于胸腺癌组13.6%(3/22)(P=0.012)。结论:前纵隔DLBCL与胸腺癌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DLBCL较多出现跨区生长、血管包绕和“假性囊腔征”,胸腺癌经常发生胸膜侵犯、内部钙化和明显强化,上述胸部MSCT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b细胞 弥漫性 胸腺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