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兴党民族主义原初理论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韩志斌 蒋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2,共9页
复兴党民族主义原初理论是中东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政治体系、区域经济结构、民族文化格局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初理论的基本主张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 复兴党民族主义原初理论是中东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政治体系、区域经济结构、民族文化格局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初理论的基本主张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民族主义,原初理论对阿拉伯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原初理论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加之在中东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存在许多变量,因而在复兴党政治实践中,也出现一些背离或扭曲原初理论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党民族主义 原初理论 阿拉伯民族主义 伊拉克复兴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建构中的历史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志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8-162,共5页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的历史认同表现在如下层面:第一,推动伊拉克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第二,复兴党政府对文物的保护与发掘。第三,延续摩苏尔新春节;第四,追求古代艺术和重写伊拉克历史的几个要素。从历史认同的后果来说,它使复兴党在短...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的历史认同表现在如下层面:第一,推动伊拉克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第二,复兴党政府对文物的保护与发掘。第三,延续摩苏尔新春节;第四,追求古代艺术和重写伊拉克历史的几个要素。从历史认同的后果来说,它使复兴党在短时间内巩固了政权的初步成果,为复兴党治国安邦奠定基础。但是历史认同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灵药,对历史资源的过度消耗,反而凸显了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政治动员和国家整合功能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复兴党民族主义 历史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伊战争对伊拉克复兴党政权影响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志斌 《唐都学刊》 2006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两伊战争对复兴党政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层面。在政治层面,复兴党政府和军事行动加速专业化;国家的集权统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民主的表面化;国内反对派对复兴党政权威胁加大。在经济层面,两伊战争的经济... 两伊战争对复兴党政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层面。在政治层面,复兴党政府和军事行动加速专业化;国家的集权统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民主的表面化;国内反对派对复兴党政权威胁加大。在经济层面,两伊战争的经济形态后果是私有化的盛行,其目的却是政治性的;经济重建面临难题;债务问题;油价危机。在意识形态层面,通过伊拉克爱国主义来增加对战争的合法性;争取什叶派的支持;放弃泛阿拉伯主义;对哈希姆君主制王朝的重新认可。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伊战争 伊拉克 复兴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复兴党政治模式的特点
4
作者 韩志斌 焦玉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9-43,共5页
在中东政坛的诸多政党中,伊拉克复兴党以其独特的思想行为体系、严密的社会组织模式和有效的实践行动方式而驰名于中东。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复兴党的执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象征性的民主化,仇美、反以情结,泛阿拉伯主义心理的潜在影... 在中东政坛的诸多政党中,伊拉克复兴党以其独特的思想行为体系、严密的社会组织模式和有效的实践行动方式而驰名于中东。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复兴党的执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象征性的民主化,仇美、反以情结,泛阿拉伯主义心理的潜在影响和部族主义的复兴。尽管伊拉克复兴党在美国的打击下失去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和民众认同,但是,复兴党统治的影响仍对当前伊拉克局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冷战时代 伊拉克 复兴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
5
作者 李铁 韩志斌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24,共5页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文化认同;二是社会文化认同;三是政治文化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关系表现在强调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现代伊拉克的联系;重视两河流域传统与泛阿拉伯主义和...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文化认同;二是社会文化认同;三是政治文化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关系表现在强调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现代伊拉克的联系;重视两河流域传统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的关系;阐释两河流域传统与现代巴以冲突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节日的展示。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体现在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和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斯兰宗教认同上。政治认同的不断转换也说明复兴党在伊拉克的统治危机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 复兴党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党执政时期的伊美关系
6
作者 李福泉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3-27,共5页
 伊拉克自1968年复兴党上台后的35年中,伊美关系经历了从复兴党执政前期的"政冷经热",到两伊战争爆发后的全面缓和,再到海湾危机后激烈对抗的重大变化。缺乏稳固而长久的共同利益是伊美关系的致命弱点,它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基...  伊拉克自1968年复兴党上台后的35年中,伊美关系经历了从复兴党执政前期的"政冷经热",到两伊战争爆发后的全面缓和,再到海湾危机后激烈对抗的重大变化。缺乏稳固而长久的共同利益是伊美关系的致命弱点,它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美国对伊政策在海湾危机前后的巨大反差,充分暴露了它以推行民主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极大虚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复兴党 美国 伊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族际沟通到族际冲突——“3·11宣言”前后伊拉克复兴党与库尔德人的族际政治交往
7
作者 韩志斌 《中东问题研究》 2015年第1期77-89,259-260,共15页
1970年的'3·11宣言'表明,伊拉克复兴党在库尔德民族问题上倾向于以自治为轴心,通过转让部分政治权力,保障族际平等和族际沟通,缓解族际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赢得库尔德人的政治支持,实现国家整合的族际政治。'3·11宣... 1970年的'3·11宣言'表明,伊拉克复兴党在库尔德民族问题上倾向于以自治为轴心,通过转让部分政治权力,保障族际平等和族际沟通,缓解族际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赢得库尔德人的政治支持,实现国家整合的族际政治。'3·11宣言'的成败历程,展示了伊拉克复兴党和库尔德人从族际沟通到族际冲突的族际政治交往流变。'3·11宣言'失败是来自族际接触过程中伊拉克库尔德人对民族地位不平等以及利益分享不公平的觉察和反应,表明了库尔德人追求民族国家均质化的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排斥性的政治认同和建立在这种政治认同基础上的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复兴党 库尔德人 “3·11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异凡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谢列兹尼奥夫成立“俄国”运动以后 ,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杜马风波后 ,他与俄共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最后被俄共开除出党。 2 0 0 2年在“俄国”运动基础上成立了“俄国复兴党”。
关键词 谢列兹尼奥夫 俄国复兴党 俄罗斯 国家杜马 政党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复兴党丧失政权的内部原因
9
作者 周云霞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6-27,共2页
有着56年历史,执政35年,拥有100多万党员,在中东地区有着广泛影响的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简称复兴党)在美军占领巴格达后被宣布解散.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传统政党丧失政权并被瓦解的最新例证.
关键词 党的理论 复兴党 伊拉克 思想理论 地区霸权主义 党内民主 教派矛盾 民族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剧变与伊斯兰主义发展趋势初探——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和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凤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45,187,共12页
中东剧变及其民主政治发展,为伊斯兰主义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伊斯兰主义的温和派,特别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和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采取谨慎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稳健地参与和推动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此同时,它们的政治战略和... 中东剧变及其民主政治发展,为伊斯兰主义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伊斯兰主义的温和派,特别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和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采取谨慎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稳健地参与和推动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此同时,它们的政治战略和指导原则也经历着深刻的重大变化。它们试图重新定位、超越原先的伊斯兰主义属性,向"非神权"的、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的"公民政党"转变。尽管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但在能够举行相对公正自由选举的条件下,由于在社会中下层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这些组织有可能在本国,乃至中东地区相继上台执政。伊斯兰复兴党已经在制宪议会选举中获胜,就是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中东 西亚北非 伊斯兰主义 穆斯林兄弟会 伊斯兰复兴党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建构中的政治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政治实践个案考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志斌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2,共7页
复兴党统治时期的伊拉克,由于在其特有的政治、宗教、文化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变量,统治者可以按照其政治利益的需求来界定或重新界定国家的政治认同。萨达姆根据国家利益的需求强调和实行了几种不同的政治认同,即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 复兴党统治时期的伊拉克,由于在其特有的政治、宗教、文化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变量,统治者可以按照其政治利益的需求来界定或重新界定国家的政治认同。萨达姆根据国家利益的需求强调和实行了几种不同的政治认同,即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斯兰主义认同和海湾战争之后的部族主义认同。伊拉克复兴党的多重政治认同在其政权生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复兴党 阿拉伯民族主义 伊斯兰主义 部族主义
原文传递
伊拉克复兴党的兴衰成败与现实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志斌 薛亦凡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82,共29页
从文明交往理论来审视复兴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伊拉克复兴党的形成,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阿拉伯传统文明互鉴而产生的一种新思潮和实践成果。复兴党在伊拉克兴起并执政35年,其"因"有四:一是伊拉克复兴党从首次执政经历获得重要启... 从文明交往理论来审视复兴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伊拉克复兴党的形成,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阿拉伯传统文明互鉴而产生的一种新思潮和实践成果。复兴党在伊拉克兴起并执政35年,其"因"有四:一是伊拉克复兴党从首次执政经历获得重要启示;二是扩大统治基础且建构"魅力型统治";三是推行石油国有化举措以实现经济独立;四是利用石油美元加强对国家的控制。伊拉克复兴党衰败并倒台之"训"亦有四:一是盲目发动两伊战争削弱了复兴党治国理政的基础;二是海湾战争受挫加剧了复兴党的颓势;三是制度化权力的缺失弱化了伊拉克复兴党的执政根基;四是复兴社会主义理论与伊拉克的实践存在错位。伊拉克复兴党的倒台对伊拉克本身、域内外局势均产生较大影响。复兴党作为一种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像是活生生的民众与具有边界的国家,其阿拉伯民族统一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尽管已经变得不切实际,但作为民众的想象会一直印在阿拉伯民众的脑海之中,并深刻规范着中东民族主义的发展轨迹与方向。复兴党在未来发展中应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化文明大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复兴党 萨达姆 复兴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新刚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9,80,共8页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显现出下列特征:"工具理性"的民主化、政治认同的建构、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指向的政治功能和灵活务实的外交诉求。面对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转型和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叙利亚复...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显现出下列特征:"工具理性"的民主化、政治认同的建构、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指向的政治功能和灵活务实的外交诉求。面对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转型和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将显现出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将在叙利亚存在,继续影响中东;另一方面,将受到遏制,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会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复兴党民族主义在未来发展中应该用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明思潮交往,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方式融入全球化文明的大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利亚 复兴党 民族主义 “工具理性” 政治认同
原文传递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建构进程中的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志斌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42,共7页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在塑造伊拉克地区政治体系、区域经济结构与民族文化格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建构进程中的特点如下:肇始于东西方文明交往;追求泛阿拉伯主义;革命民族主义型的现代化;民族主义建构中...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在塑造伊拉克地区政治体系、区域经济结构与民族文化格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建构进程中的特点如下:肇始于东西方文明交往;追求泛阿拉伯主义;革命民族主义型的现代化;民族主义建构中的多重认同;民粹主义的结构属性。尽管复兴党政权在政治发展、经济变革和国际关系等层面都进行了调整和变革的努力,但是从理论命题的实践后果来说,离全球化发展预定的客观需求目标还很遥远。在实践层面体现为不自觉性、强迫性、先天不足的表象;而在理论层面则渗透出缺乏凝聚力、兼容力和更新机制的特征。复兴党民族主义在未来发展中当用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明思潮交往,融入全球化文明的大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复兴党民族主义 文明交往 特点
原文传递
世俗主义与叙利亚复兴党的宗教治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海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39,共8页
在制度形成和转型的关键节点,政治精英和宗教团体在受到多种结构性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其不同互动策略及政治遗产决定了中东国家政教关系的多样性。作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本土世俗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之一,叙利亚复兴党在宗教治理领域长期... 在制度形成和转型的关键节点,政治精英和宗教团体在受到多种结构性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其不同互动策略及政治遗产决定了中东国家政教关系的多样性。作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本土世俗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之一,叙利亚复兴党在宗教治理领域长期被政治权宜考量所绑架,缺乏清晰的意识形态指引,采取了弱制度化、管理安全化、依赖"外包"的制度建设策略和保守、波动而模糊的价值观引导措施,导致它未能成为沟通国家与宗教团体、推动国家建设与国族建构的核心平台。其种种政策弊端为叙利亚危机爆发后伊斯兰主义反对派的迅速崛起提供了适宜的国内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利亚 复兴党 世俗主义 政教关系 宗教治理
原文传递
评《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6
作者 刘月琴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中东民族主义的研究不断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特别是彭树智先生的《东方民族主义思潮》①属于中东民族主义研究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中国中东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天地。但就中东民族主义的微观个案研究而言,则十分缺乏。
关键词 民族主义理论 实践研究 中东民族主义 复兴党 伊拉克 民族主义研究 民族主义思潮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
17
作者 慈志刚 《西亚非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3-157,共5页
国内关于中东民族主义研究,以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的著述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彭树智教授的学生之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韩志斌教授亦在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其新著《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内关于中东民族主义研究,以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的著述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彭树智教授的学生之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韩志斌教授亦在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其新著《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于2011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民族主义视角审视伊拉克复兴党的理论与实践,进而揭示出伊拉克民族国家现代转型的本质内容。该书超越了传统上关于中东政治发展史研究的固定轨迹,是一部民族主义个案分析的力作。这里笔者仅就阅读之心得与读者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理论 实践研究 伊拉克 复兴党 中东民族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评介 民族主义研究
原文传递
伊拉克理论家艾勒亚斯谈伊拉克复兴党及其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
18
作者 联淳 《西亚非洲》 1986年第4期74-77,共4页
今年2月下旬,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理论家艾勒亚斯·法勒赫博士作为该党报告员专程来我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广洲、上海的有关单位作了题为:《阿拉伯世界和复兴党思想体系中的社会主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一个独特的阿拉伯... 今年2月下旬,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理论家艾勒亚斯·法勒赫博士作为该党报告员专程来我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广洲、上海的有关单位作了题为:《阿拉伯世界和复兴党思想体系中的社会主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一个独特的阿拉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伊拉克 阿拉伯世界 复兴党 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体系 理论家 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国家 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法国极右翼崛起牵引世界目光
19
作者 王战 《当代世界》 CSSCI 2024年第7期78-79,共2页
2024年6月欧洲议会举行新一届选举,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获得超过31%的选票,远远领先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14.6%的支持率。面对极右翼迅猛发展之势,马克龙于6月9日突然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以令竞争对手猝不及... 2024年6月欧洲议会举行新一届选举,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获得超过31%的选票,远远领先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14.6%的支持率。面对极右翼迅猛发展之势,马克龙于6月9日突然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以令竞争对手猝不及防的方式进行一场“政治豪赌”。国民议会是法国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577个席位,通过两轮选举产生。在第一轮选举中,如果候选人在所在选区获得绝对多数票(即超过50%的得票率,且其票数超过选区登记选民数的25%)便可自动获胜;那些没有获得绝对多数票但得票率超过12.5%的候选人可进入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采取简单多数原则,即得票最高的候选人赢得一个国民议会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议会 议会选举 复兴党 极右翼 欧洲议会 马克龙 候选人 简单多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构建缺陷到国际体系变迁——叙利亚危机的深层逻辑及其前景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志斌 闫伟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10期66-73,共8页
叙利亚并非一个自然形成国家,委任统治是叙利亚诸多问题的根源。出身于宗教少数派阿拉维派的阿萨德最终打破了叙利亚军人干政和"强社会、弱政府"的怪圈。复兴党政权使叙利亚实现了稳定,但其本身就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在此基础... 叙利亚并非一个自然形成国家,委任统治是叙利亚诸多问题的根源。出身于宗教少数派阿拉维派的阿萨德最终打破了叙利亚军人干政和"强社会、弱政府"的怪圈。复兴党政权使叙利亚实现了稳定,但其本身就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构建存在着先天不足。叙利亚危机相持不下也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深层矛盾。叙利亚危机面临着如下挑战:西方加大对叙利亚的经济和外交制裁;教派与族群矛盾的加剧;"基地"组织发动的血腥暴力袭击等。其未来发展趋势则取决于叙利亚国内反政府力量和巴沙尔派的角逐,国外"挺叙派"和"倒叙派"的博弈以及中东变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利亚 国际体系 复兴党 威权主义 权力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