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东北地区早古生代登山岩群弧后盆地火山岩的成因与洋壳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廖群安 薛重生 +1 位作者 李昌年 王京名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共7页
由于早古生代微古化石群的发现(薛重生等,1995),赣东北广丰-上饶地区的登山岩群被划归下古生界,本文介绍了登山岩群中海相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对其中的拔竹坑岩组、叶家岩组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指出该... 由于早古生代微古化石群的发现(薛重生等,1995),赣东北广丰-上饶地区的登山岩群被划归下古生界,本文介绍了登山岩群中海相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对其中的拔竹坑岩组、叶家岩组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指出该两岩组火山岩均属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并具向大洋拉斑玄武岩过渡的性质,是弧后小洋盆扩张期的产物。两岩组火山岩在火山活动方式、岩浆演化方式和岩浆进化程度上存在与洋壳由早到晚减薄的相应规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成因 壳演化 弧后盆地 登山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大陆壳演化与多金属的成矿关系
2
作者 张超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6年第4期65-67,共3页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将大兴安岭南段燕山期地表地质...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将大兴安岭南段燕山期地表地质演化,分析了大兴安岭南段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大兴安岭的南段大陆演化、岩浆活动、大陆壳演化与多金属的成矿关系,来分析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演化 大陆壳演化与多金属的成矿关系 岩浆活动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中子区近^(132)Sn原子核的壳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强 李智焕 +4 位作者 吴婧 吴鸿毅 李湘庆 徐川 华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537-3543,共7页
弱束缚区原子核传统幻数的消失和新幻数的产生一直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基于世界各地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远离稳定线的轻丰中子区,人们已经发现8,20,28传统中子幻数的消失和新中子幻数14,16,34... 弱束缚区原子核传统幻数的消失和新幻数的产生一直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基于世界各地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远离稳定线的轻丰中子区,人们已经发现8,20,28传统中子幻数的消失和新中子幻数14,16,34等的出现.在中重丰中子区,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显示,50和82传统中子闭壳随着中质比的增大,有减弱直至消失的趋势.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装置,我们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核中由πg9/2和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发现在N=82处,Z=40亚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显示,相比于N=50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Ag同位素中πg9/2和πp1/2轨道以及Z=40亚闭壳能隙在接近N=82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数 远离β稳定线 壳演化 张量力 N=82
原文传递
红河成矿带壳幔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邹日 朱炳泉 +1 位作者 孙大中 常向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6-56,共11页
年代学与钕模式年龄资料表明,红河成矿带的哀牢山群和瑶山群深变质岩系属同一地层系列,主体部分形成时代为1.35—1.7Ga,但也存在晚元古代斜长角闪岩。该区不存在太古宇基底。介于哀牢山群和瑶山群之间的浅变质岩系为前寒武... 年代学与钕模式年龄资料表明,红河成矿带的哀牢山群和瑶山群深变质岩系属同一地层系列,主体部分形成时代为1.35—1.7Ga,但也存在晚元古代斜长角闪岩。该区不存在太古宇基底。介于哀牢山群和瑶山群之间的浅变质岩系为前寒武纪火山岩与大理岩,并夹杂印支期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火山岩,表明原区调队填图时将其划分为三叠纪地层是不正确的。该区晋宁期(800—900Ma)、印支期(265Ma)、燕山期(75—115Ma)与喜山期(28—35Ma)构造与动力变质事件十分强烈。年代学与地质观察证据表明,该区岩石为构造岩片组成,无正常地层系列,应称哀牢山岩群。铜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晋宁期,在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存在铜矿的进一步迁移活化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成矿作用 演化 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中的硼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4
5
作者 蒋少涌 于际民 +1 位作者 凌洪飞 倪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91-399,共9页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的质量分数估算为 (0 2 5± 0 1)×10 -6。相对而言 ,地壳岩石的B含量和δ11B值均较高。由于壳、幔岩石具有不同的B含量和δ11B值 ,硼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 ,用于示踪俯冲板块中大洋沉积物和蚀变洋壳在地幔中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幔演化 板块俯冲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壳体演化新解与青藏高原含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童玉明 谢征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6-140,共5页
近30年来,运用板块构造研究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化,获得了许多难以解释的资料.新的研究认为,颤动构造(su孵te(:conics)是特提斯海演化的驱动力.亚东一安多岩石圈内存在上下两个颤动通道,南部上地幔隆起.由于构造作用,始新世从通道内沿雅鲁... 近30年来,运用板块构造研究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化,获得了许多难以解释的资料.新的研究认为,颤动构造(su孵te(:conics)是特提斯海演化的驱动力.亚东一安多岩石圈内存在上下两个颤动通道,南部上地幔隆起.由于构造作用,始新世从通道内沿雅鲁藏布江向上向外涌出融熔岩浆,形成蛇绿岩和混杂体.地震和地热也沿该断裂带分布.同样,在此之前形成了班公湖一怒江和西金乌兰~金沙江颤动通道及其断裂带.中新世,3个颤动通道横向扩展,相互联成一片,然后青藏高原开始整体隆升.随着颤动通道的形成演化,形成了数十个沉积盆地,发育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以坳陷型盆地海相沉积岩系所含油气较好,目前已钻探发现工业性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演化 油气分析 青藏高原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初期壳幔演化的物理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守旭 张兴春 陈衍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2-449,共8页
原始地幔处于全球性的高温熔融状态,其上层的冷却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高熔点矿物结晶沉降阶段、岩浆不混溶阶段和固化成壳阶段。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逸出挥发性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超临界流体圈。通过岩浆不混溶作用所形成的富Si-A... 原始地幔处于全球性的高温熔融状态,其上层的冷却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高熔点矿物结晶沉降阶段、岩浆不混溶阶段和固化成壳阶段。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逸出挥发性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超临界流体圈。通过岩浆不混溶作用所形成的富Si-Al质岩浆最终固化为原始大陆壳。超临界流体圈的分解,分别形成酸性H2O圈和CO2大气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原始地幔熔融体 岩浆不混溶作用 超临界流体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潘传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21-330,共10页
本文论述了东南地洼区的五种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成矿变质作用;探讨了它们与华南亚壳体的演化-运动史的关系;总结了华南亚壳体自身演化-运动及其与相邻壳体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 本文论述了东南地洼区的五种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成矿变质作用;探讨了它们与华南亚壳体的演化-运动史的关系;总结了华南亚壳体自身演化-运动及其与相邻壳体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质作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地洼区 演化 变质作用 矿化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金(锑)矿带壳体演化与内生金成矿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伏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1-118,共8页
从壳体演化的角度,探讨湘西金(锑)矿带内的壳体由前地槽阶段形成陆元,经槽、台、洼各大地构造阶段的壳体演化过程及其与带内内生金成矿的关系。并从这个角度得出带内的金成矿主要发生在中一新生代和属于多阶段、多生因类型的看法,... 从壳体演化的角度,探讨湘西金(锑)矿带内的壳体由前地槽阶段形成陆元,经槽、台、洼各大地构造阶段的壳体演化过程及其与带内内生金成矿的关系。并从这个角度得出带内的金成矿主要发生在中一新生代和属于多阶段、多生因类型的看法,还对其内生金矿的分布进行了概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金矿床 锑矿带 演化 内生金矿床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壳幔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35
10
作者 毛建仁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4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南大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多旋回性和迁移性,构造演化与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的关系。前寒武纪岩石圈制约本区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并在三种岩石围岩石学一地球物理综合模型中反映。总结了四个主要构造期岩...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南大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多旋回性和迁移性,构造演化与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的关系。前寒武纪岩石圈制约本区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并在三种岩石围岩石学一地球物理综合模型中反映。总结了四个主要构造期岩浆作用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并根据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在碰撞造山后近南北向刊近北东向伸展裂解,从造山带挤压碰撞向伸展裂解机制转换过程探讨了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和壳幔演化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演化 碰撞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体演化运动的动力模式
11
作者 李志安 施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5-88,共4页
在分析多种影响壳体演化运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壳体演化运动以及一些特殊的构造现象和重要的地质事件发生等方面总因的力源模式,阐述了壳体演化运动的动力过程和重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演化 动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河北省壳幔物质的形成、分布与壳幔物质演化规律
12
作者 许洪才 赵华平 +2 位作者 刘策 葛玢 李庆喆 《河北地质》 2017年第1期5-9,共5页
河北省壳幔物质的形成、分布与壳幔物质演化和生态的演变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代壳幔物质的时空变化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进而总结河北省壳幔物质演化和气候生物演变规律。
关键词 幔物质 形成分布 幔物质演化 气候生物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同位素体系在壳--幔演化中的应用与展望
13
作者 唐宗源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3-18,共6页
Mg同位素作为新兴地质示踪剂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逐渐受到地学界的关注。根据自然界Mg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其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展示地质历史时期星云形成过程、海水的Mg同位素组成演变、回溯岩浆来源、估算大陆风化通量、记录亏... Mg同位素作为新兴地质示踪剂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逐渐受到地学界的关注。根据自然界Mg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其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展示地质历史时期星云形成过程、海水的Mg同位素组成演变、回溯岩浆来源、估算大陆风化通量、记录亏损地幔、地幔交代作用和壳内物质循环等方面。在简要介绍Mg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近年来国际上有关Mg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壳—幔物质交换等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Mg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和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幔演化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军红 王伟 刘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华南陆块在新元古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其中以江南褶皱带的形成和南华盆地的裂解为标志。江南褶皱带是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火山岩组合,之后经历了820Ma酸性岩浆岩侵入。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沉积在南华盆地中... 华南陆块在新元古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其中以江南褶皱带的形成和南华盆地的裂解为标志。江南褶皱带是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火山岩组合,之后经历了820Ma酸性岩浆岩侵入。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沉积在南华盆地中,以不整合上覆于江南褶皱带和过铝质花岗岩。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对这一系列地质过程提出了多种演化模型,如地幔柱模型,裂解模型和岛弧模型。笔者通过该区沉积岩和岩浆岩的详细研究,结合已有模式,建立了全新的演化模型——俯冲-弧后伸展模型,该模型认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俯冲作用开始于850Ma左右,四堡群及其相应地层为弧前盆地沉积;扬子与华夏板块的拼接发生在830Ma左右;扬子西北缘持续的俯冲作用引发弧后拉张,导致了南华盆地的形成和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 演化 扬子东南缘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中部壳体东、西部历史-动力学的构造分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国达 彭省临 戴塔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6,共10页
从历史-因果论的角度,对亚洲大陆中部的演化-运动史,及其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阐述了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历史-动力学表现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两个不同大陆壳体演化-运动上的差... 从历史-因果论的角度,对亚洲大陆中部的演化-运动史,及其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阐述了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历史-动力学表现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两个不同大陆壳体演化-运动上的差异造成,而是在同一大陆壳体形成与平向增生进程中东早西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由于东部与西部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深部地幔热能聚集增强的上升流与热能发散衰减的下降流,共同组成的垂向热流环发生反转变化造成的结果,并得出了主导亚洲大陆中部东、西构造分异的主动性因素是陆内地幔热能聚散动力学机制的结论。同时指出,中新生代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的东、西构造分异,是同一大陆壳体即东-中亚壳体自身历史-动力学构造分异的表现,它是亚洲大陆动力学中,与陆内克拉通活化及活化造山区的出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陆缘扩张带的形成并列的 4个重大事件之一,并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动力学研究中占据关键性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动力学 演化-运动 构造分异 地幔热能聚散 亚洲大陆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53
16
作者 陈国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85-293,共9页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陆缘扩张带 离散式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地质信息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陆松年 杨春亮 +3 位作者 李怀坤 蒋明媚 陈安蜀 胡正德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华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资料,主要来自冀东、辽东、内蒙古中部,五台-太行、河南和鲁西等地早前寒武纪以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和深成酸性侵入体,也有少量副变质岩的分析结果。已搜集的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30... 华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Sm-Nd同位素资料,主要来自冀东、辽东、内蒙古中部,五台-太行、河南和鲁西等地早前寒武纪以基性岩为主的表壳岩和深成酸性侵入体,也有少量副变质岩的分析结果。已搜集的华北地台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304个Sm-Nd分析资料表明,除同位素年龄信息外,作为壳-幔演化示踪剂,给出了岩石圈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除已由U-pb法证实的冀东曹庄、辽东鞍山有≥3.8Ga的地壳残留外,Sm-Nd资料还暗示吕粱和登封一带存在>3.5Ga的古老地壳。在华北地台上,除>3.5Ga的早期壳-幔分离事件外,3.2~3.6Ga,2.6~3.0Ga和2.0~2.2Ga分别为三次造壳的高峰时间。来自华北不同地区的Sm-Nd资料还表明,在3.0Ga以前即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老地壳,加之晚太古的造壳规模,太古宙地壳规模之宏大已与现代地壳相近似。除壳-幔分离的造壳事件外,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壳活化再造十分强烈。活化再造形成的酸性侵入体的Sm-Nd同位素资料显示T_(DM)=2.6~2.8Ga是活化再造的最高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前寒武纪 演化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宙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研究现状述评
18
作者 陈强安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7年第3期40-49,共10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太古富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一些基本特征,国内外有关早期地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岩石组成和化学组成;2太古亩地幔同位素体系;3.太古亩地幔热状态和结构特征;4... 本文主要介绍了太古富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一些基本特征,国内外有关早期地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岩石组成和化学组成;2太古亩地幔同位素体系;3.太古亩地幔热状态和结构特征;4.幔内地质事件。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早太古代岩石圈演化以壳-幔分异作用为主,晚太古代以壳内分界作用为主;2.太古宙存在一个又厚又冷(200km)的岩石圈;3馒内地质作用与克拉通化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幔演化 克拉通岩石圈 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ambrian crustal evolution in Rangrim Massif,Korean Peninsula 被引量:2
19
作者 LYANG To Jun LIU Yongjiang +3 位作者 YANG Jong Hyok KIM Hon HAN Ryong Yon KIM Jong Nam 《Global Geology》 2009年第2期57-63,共7页
Petrological,chronological and geotectonic geological analysis of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 in Korean Peninsula shows that the remnants(>3.4 Ga) of continental nuclei crust were formed in the Paleoarchean in the... Petrological,chronological and geotectonic geological analysis of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 in Korean Peninsula shows that the remnants(>3.4 Ga) of continental nuclei crust were formed in the Paleoarchean in the Rangrim Massif.In the massif,the main formation ages of continental crust range from 3.2 Ga to 2.5 Ga,its important growing period was 2.8-2.5 Ga.The subsequent expansion period of the Rangrim Massif was 2.4-2.2 Ga.The division events occurred in 1.85 Ga and in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Early Mesopro-terozoic,respectively.Since then the massif was relatively stable.However,the last division of the Rangrim Massif occurred at 79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peninsula Rangrim massif PRECAMBRIAN Paleoarchean continental nucleus Korea-China Cra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些近期发现的同核异能态的壳模型解释
20
作者 袁岑溪 刘梦兰 葛育霖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7-454,共8页
近期,在^(101)In、^(123,125)Ag和^(218)Pa等核中,首次观测到同核异能态。本工作通过原子核壳模型解释In、Ag同位素和N=127同中素中的这些同核异能态及相关的同核异能态背后的物理原因。^(101-109)In这五个奇A核In同位素中,观测到的_(1/... 近期,在^(101)In、^(123,125)Ag和^(218)Pa等核中,首次观测到同核异能态。本工作通过原子核壳模型解释In、Ag同位素和N=127同中素中的这些同核异能态及相关的同核异能态背后的物理原因。^(101-109)In这五个奇A核In同位素中,观测到的_(1/2)^(-)同核异能态的激发能非常接近。这可以通过引入中子0g_(7/2)和1d_(5/2)轨道间的很强的组态混合来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奇A核In同位素中,从9/2^(+)基态到_(1/2)^(-)同核异能态,一个质子从1p_(1/2)轨道激发到0g_(9/2)轨道。这一质子组态变化可能引发中子0g_(7/2)和1d_(5/2)轨道的单粒子能变化。这样一个原子核内的组态依赖的壳演化被称为第二类壳演化。与In同位素类似,^(123,125)Ag的同核异能态被发现是_(1/2)^(-)态,对应着一个质子空穴在1p_(1/2)轨道。但之前观测到的^(115,117)Ag的_(1/2)^(-)态是基态。这意味着质子1p_(1/2)轨道和0g_(9/2)轨道在N=72附近发生了反转。壳模型分析表明张量力是造成这两个轨道反转的决定性原因。之前观测到的奇奇核N=127同中素^(210)Bi、^(212)At、^(214)Fr和^(216)Ac中,基态是1-态,同时存在高自旋的同核异能态。然而,基于α衰变性质和壳模型计算,推荐^(218)Pa中的基态和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分别为8-态和1-态。奇奇核N=127同中素基态和同核异能态的演化是由质子中子相互作用从粒子粒子形式转化为空穴粒子形式以及质子组态混合所导致。总的来说,壳模型对这些双幻核^(100)Sn、^(132)Sn和^(208)Pb附近核中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有较好的描述。双幻核附近核中的同核异能态,也称为壳模型同核异能态,是核结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同核异能态常常提供了中重质量区域极端丰中子和缺中子原子核中的第一个谱学性质,并包含了丰富的物理信息,比如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及其在壳演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核模型 同核异能态 壳演化 组态混合 核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