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IO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声门下吸引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11期0140-0143,共4页
探究CDIO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声门下吸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研究期内于重症医学科实习的护士64名为研究对象。2023年9-12月为常规教学期,期间32名实习生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方式;2024年1-4月为CDIO教学期,... 探究CDIO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声门下吸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研究期内于重症医学科实习的护士64名为研究对象。2023年9-12月为常规教学期,期间32名实习生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方式;2024年1-4月为CDIO教学期,期间32名实习生纳入CDIO教学组,以CDIO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教学。对两组实习生理论和技能考核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评价两组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结果 CDIO教学组实习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CDIO教学组实习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CDIO教学组实习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DIO教学模式在护理实习生声门下吸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实习生对机械通气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发展可以起到正向作用,值得继续研究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教学模式 声门下吸引 护理教学 重症医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琴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2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观察组31例(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观察组31例(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法既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亦可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并能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玉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5期79-80,共2页
背景:常规的临床吸痰治疗无法较好的清除分泌物,而采用新型的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有效清除气囊上方的众多分泌物,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 背景:常规的临床吸痰治疗无法较好的清除分泌物,而采用新型的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有效清除气囊上方的众多分泌物,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泌物吸引量与潜血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提示,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均可有效管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但间歇声门下吸引效果优于持续声门下吸引,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断声门下吸引 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洁英 何务晶 +1 位作者 李艳芳 李时安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30期6661-666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治疗组采取间歇... 目的:对比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治疗组采取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机械通气5 d内治疗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少于对照组。结论:采取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可降低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淑清 秦志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2期111-113,119,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去除各种干扰因素,观察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所占比例、发生VAP...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去除各种干扰因素,观察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所占比例、发生VAP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将分泌物留取1∽2 ml做隐血试验,记录两组隐血试验的阳性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对照组的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实验组。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能有效防治VAP的发生,持续声门下吸引能保证分泌物被及时被抽吸出来,但容易导致气道黏膜的损伤出血,影响局部血供,间断声门下吸引对气道黏膜刺激较小,且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使用间断声门下吸引法优于持续声门下吸引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道 持续声门下吸引 间断声门下吸引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声门下吸引功能的气管插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于鑫 刘阳 +3 位作者 吕晓楠 李国强 李国锋 魏路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3-738,共6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采用具有声门下吸引(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但是某些研究结论与之相反。目的探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对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 背景有研究表明,采用具有声门下吸引(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但是某些研究结论与之相反。目的探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对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插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148例)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15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类型(术后、内科疾病、创伤)、是否使用肌肉松弛剂、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气管切开、是否再插管、VAP发生率、VAP发病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VAP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气管插管类型、年龄、是否使用肌肉松弛剂、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气管切开、是否再插管是VAP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气管插管类型、年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再插管是VAP的影响因素(P<0.05)。观察组无VAP累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CU住院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采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可降低VAP发生率;高龄、较高的APACHEⅡ评分、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亦是VAP的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应对这些因素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插管法 气管内 声门下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唐丽玲 袁莉萍 +2 位作者 张鹏 吴郊峰 王箴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 目的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流冲击的方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灌洗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声门下灌洗的方法,两组每日记录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情况,并在人工气道建立1、3、7 d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和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病人1周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结果灌洗组与气流组病人比较中3 d VAP发生率分别为15%、5%(P>0.05)、7 d VAP发生率分别为30%、15%(P>0.05),气囊上吸引量分别为(85.30±33.50)、(84.80±35.58)m L·d^(-1)(P>0.05),呛咳发生次数分别为(6.36±1.33)、(4.60±1.83)次(P<0.01)、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5%、5%(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使用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较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可以降低病人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冲击法 声门下吸引 气囊上滞留物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江方正 张靖宜 +1 位作者 叶向红 彭南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42-46,共5页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支持的有效方法,常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并发症。机械通气时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吸入是VAP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声门下吸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8
9
作者 杨小辉 王俊 王玉宇 《现代临床护理》 2010年第3期19-20,18,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ICU(Intensive care unit)收治的40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MV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分泌物吸...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ICU(Intensive care unit)收治的40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MV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分泌物吸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有效降低MV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MV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持续声门下吸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门下吸引预防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误吸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娜 陈香凤 陈素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效果,预防评估中误吸的发生,保证吞咽功能评估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时给予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效果,预防评估中误吸的发生,保证吞咽功能评估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时给予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结果声门下吸引对误吸的检出率高于洼田饮水试验(P<0.05)。结论声门下吸引技术应用于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能及时吸出误入气道的液体,保证吞咽功能评估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最小意识状态 吞咽功能 声门下吸引 洼田饮水试验 误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粘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邓少军 熊小玲 +3 位作者 何绍敏 马爱平 曾繁端 黄苑玲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7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粘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42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2例,两组均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吸引负压为60 mm Hg;试验组根据分泌物粘稠度选择吸引的负压值,Ⅰ度...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粘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42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2例,两组均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吸引负压为60 mm Hg;试验组根据分泌物粘稠度选择吸引的负压值,Ⅰ度分泌物选用30~40 mm Hg的负压,Ⅱ度和Ⅲ度分泌物选用40~60 mm Hg的负压。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气道黏膜损伤和呛咳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和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时,根据分泌物的粘稠度采用不同负压,在预防VAP发生的同时可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持续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相关知识认知及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爱琴 葛婧 叶向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7期7-9,共3页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其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声门下吸引认知及依从性影响因素问卷,对8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其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声门下吸引认知及依从性影响因素问卷,对8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分为37.15±2.36,认知最好的条目是监测气囊压力及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是VAP重要发病原因之一,认知最低的条目是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间隙容积;排前3位的影响因素为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声门下吸引操作,声门下吸引会引起患者黏膜受损、呛咳等不适,无精确的声门下吸引配套装置。结论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体水平为一般,医院管理者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对ICU护士及护士长进行声门下吸引培训,针对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ICU 声门下吸引 认知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茵 田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负压对不同黏稠度分泌物的吸引效果,旨在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吸引负压。方法对行机械通气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或套管的33例患者,按照声门下分泌物黏稠度分级标准分为Ⅰ~Ⅲ度,Ⅰ~Ⅲ度组将患者随机排序,依次采...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负压对不同黏稠度分泌物的吸引效果,旨在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吸引负压。方法对行机械通气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或套管的33例患者,按照声门下分泌物黏稠度分级标准分为Ⅰ~Ⅲ度,Ⅰ~Ⅲ度组将患者随机排序,依次采用-2.66~0kPa及以下、-5.32~-2.79kPa、-7.98~-5.45kPa、-10.64~-8.11kPa的压力吸引声门下分泌物。观察不同黏稠度分泌物在各压力吸引下分泌物残留、呛咳发生、黏膜损伤、血氧饱和度变化、残留分泌物吸净时间情况。结果Ⅰ、Ⅱ度分泌物在不同压力声门吸引,分泌物吸净时间、残留率、呛咳发生率、黏膜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度分泌物在不同压力声门下吸引,分泌物残留率、吸净时间、呛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使用-5.32~-2.79kPa压力对Ⅰ度分泌物吸引,在避免黏膜损伤的同时,达到吸引的最大化。使用-7.98~-5.45kPa压力对Ⅱ度、Ⅲ度分泌物吸引,在保持吸引有效性的同时,保证气道黏膜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声门 分泌物 黏稠度 声门下吸引 负压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江湖 江雪 +2 位作者 杨晓玲 侯忠胜 蒲亨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19期1733-1740,共8页
目的对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时间从... 目的对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月,筛选提取符合标准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使用总体质量评估问卷(QQAQ)评价其方法学质量,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资料。结果共纳入19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评分为4~9分,系统评价包括了声门下吸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指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隐血试验阳性、引流量等。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歇声门下吸引都能有效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但持续声门下吸引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应客观评价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门下吸引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莲芳 章凤 +3 位作者 贾培艳 丁慧 贾杨阳 朱红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908-909,共2页
目的:观察间歇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吸引鼻腔、口腔滞留物,观察组进行间歇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冲洗。比较2... 目的:观察间歇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吸引鼻腔、口腔滞留物,观察组进行间歇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冲洗。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MV时间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驻留时间。结果:观察组MV时间、ICU驻留时间、VAP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VAP发生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缩短MV时间,减少VA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 机械 间歇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杨丽萍 柴守霞 刘婷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0年第3期774-775,共2页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 11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5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64例。插管后每天声门下滞...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 11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5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64例。插管后每天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滞留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行MV4 d内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d~10 d 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VAP病人下呼吸道滞留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声门下吸引 机械通气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巫水生 鲁小民 +3 位作者 宋秋英 范家亮 陈杏媛 尹洪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9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科和ICU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研究组28例,... 目的观察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科和ICU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研究组28例,使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4 d,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比较机械通气14 d内两组出现的VAP患者及VAP平均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机械通气14 d,对照组发生VAP 11例,发生率为50.0%;研究组发生VAP 6例,发生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9.9 d;研究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12.5 d,研究组VAP发生时间比对照组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能降低VAP发生率和推迟VAP发生时间,能有效预防V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门下吸引 气管导管 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3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杰 徐英 江金桐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838-1841,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气管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 目的探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气管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以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予以德国VBM气囊压力测量表,每4小时测量气囊压力并予以调节;观察组予以持续气囊压力控制装置进行气囊压力监控。比较两组气囊压力达标率、声门下引流量、痰液胃蛋白酶、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气囊压力达标率99.37%高于对照组60.38%(P<0.05);观察组在第1、2、3天声门下引流量(41.15±7.23)、(46.58±5.43)、(47.00±7.71)mL/24 h多于对照组(24.71±5.25)、(30.32±6.18)、(31.81±4.68)mL/24 h(P<0.05);插管后48 h、72 h观察组痰胃蛋白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予以持续气囊压力监测联合声门下吸引可降低病人误吸和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气囊压力 声门下吸引 误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徐婷婷 李茂琴 许铁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2期50-52,共3页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囊压的影响并探讨气囊压监测频率。方法选择EICU气管切开后第1天并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测试0负压(A组)、低负压(-2.66kPa,B组)和高负压(-13.30kPa,C组)对气囊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囊压的影响并探讨气囊压监测频率。方法选择EICU气管切开后第1天并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测试0负压(A组)、低负压(-2.66kPa,B组)和高负压(-13.30kPa,C组)对气囊压的影响,每日9:00开始,共3d。采用德国产PORTEX气囊压力监测表,首次校正气囊压力为2.94kPa,分别于校正后1h、2h、3h和4h测量气囊压力;若气囊压低于1.96kPa即在气囊压力表监测下补气至2.94kPa并停止实验。结果三组气囊压在校正后1h、2h、3h、4h逐渐降低,A组、B组在校正后3h气囊压基本能维持在1.96kPa以上,C组气囊压已低于1.96kPa。三组不同时间气囊压力比较,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均P<0.01,交互效应P>0.05。结论声门下吸引负压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负压越大,气囊压下降越快;对气管切开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患者,应每3小时监测调整气囊压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声门下吸引负压 气囊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压水平在持续声门下吸引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敏智 贾勇刚 +1 位作者 李斌 李云 《现代医院》 2016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负压水平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住我科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纳入A组和B组,共有157例患者入选... 目的评价不同负压水平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住我科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纳入A组和B组,共有157例患者入选,其中A组77例,B组80例。A组声门下吸引给予20mmHg负压水平,B组给予30mmHg负压水平,评估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插管72h内引流物的量和堵管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1.4%、15.8%(P=0.031);2组前三个24h引流量分别是(22.6±12.3)、(24.8±13.2)、(26.3±13.7)mL和(29.9±14.5)、(34.3±14.7)、(37.3±16.2)mL(P值分别为0.032、0.029、0.015);A组堵管次数为54次,B组为39次(P=0.012)。结论30mmHg负压水平比20rnmHg负压水平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吸引管道的堵塞并降低VA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声门下吸引 负压水平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