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人治生与《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表达
1
作者 王春阳 王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示深刻社会现实、文学表达叩问科举制度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不但未能有效解决士人本业治生,反而削弱了士人的治生能力,形成了士人治生这一社会问题,而士人治生社会问题又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吴敬梓对士人治生问题的关注,不但有其自身生活经历的原因,也与颜李学派思想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士人治生 颜李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明中后期士人治生与士商关系的变化
2
作者 周荣进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明中后期,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士人走上了积极治生的道路,突破了其"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士人治生大体分为"本业治生"和"异业治生"两种方式。在走向积极治生的过程中,士商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明中后期,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士人走上了积极治生的道路,突破了其"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士人治生大体分为"本业治生"和"异业治生"两种方式。在走向积极治生的过程中,士商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士人通过与商人的交往,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商人及其人生价值,出现了"辩商"、"护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士人治生 士商关系
原文传递
论明代通俗小说塾师形象的构建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梅东伟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7,共14页
通俗小说对塾师形象的构建,折射着明代中后期的士风堕落与师道沦丧,透露出民众对师德败坏的忧虑和小说家强烈的批判意识;但小说家在鞭挞现实的同时,也通过塾师“君子儒”形象的构建,表达了“师德为先”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师道... 通俗小说对塾师形象的构建,折射着明代中后期的士风堕落与师道沦丧,透露出民众对师德败坏的忧虑和小说家强烈的批判意识;但小说家在鞭挞现实的同时,也通过塾师“君子儒”形象的构建,表达了“师德为先”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师道理念;通俗小说塾师形象的构建有意无意表现了明代中后期塾师职业的内在困境,即塾师职业只是士人的治生手段而非理想所在,它表征着塾师职业道德与士人价值理想的内在分裂,也表征着塾师职业礼法地位与社会获得之间的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通俗小说 塾师形象 士人治生 君子儒 职业困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