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壁面热损失对超低热值煤层气热逆流氧化的影响
1
作者 王鹏飞 冯涛 +1 位作者 陈丽娟 贾真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50-2255,共6页
建立了超低热值煤层气热逆流氧化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不同壁面热损失条件下超低热值煤层气热逆流氧化的温度场、甲烷转化率、最低甲烷浓度及最大换向半周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 建立了超低热值煤层气热逆流氧化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不同壁面热损失条件下超低热值煤层气热逆流氧化的温度场、甲烷转化率、最低甲烷浓度及最大换向半周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善氧化装置保温性能,降低壁面热损失,可以提高氧化床整体温度场和拓宽高温区域,有利于甲烷的充分氧化和热量提取;降低氧化装置壁面热损失,可以提高甲烷转化率,且进气速度越小影响越明显;减少氧化装置壁面热损失,可以降低装置维持自运行所需的最低甲烷浓度,有利于氧化装置的稳定运行;随着壁面热损失的下降,氧化床最大换向半周期不断延长,在装置实际运行中,通过改善装置保温性能降低壁面热损失,可以适当延长装置换向时间,减少换向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热值 煤层气 热逆流氧化 壁面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吸泵作液力透平时叶轮内部能量损失机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苗森春 罗文 +1 位作者 王晓晖 杨军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2-22,共11页
叶轮是双吸泵作液力透平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着液力透平的能量回收能力。为研究液力透平叶轮内部能量损失机理,该研究基于熵产理论和数值模拟,采用剪切应力传输(Shear-Stress Transport,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不同流量下液力透平... 叶轮是双吸泵作液力透平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着液力透平的能量回收能力。为研究液力透平叶轮内部能量损失机理,该研究基于熵产理论和数值模拟,采用剪切应力传输(Shear-Stress Transport,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不同流量下液力透平各过流部件的能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叶轮流道内部不稳定流动造成的能量损失和近壁区的内摩擦效应引起的能量损失是整机水力损失产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叶轮内部的流动分离、漩涡、动静干涉、强曲率流动以及尾水室内部的死水区对叶轮内部流动状态的反作用等会对能量损失产生较大影响,且平均损失占比高达41%;叶轮近壁区的能量损失主要由叶片和前后盖板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研究结果可为双吸液力透平的水力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轮 能量损失 双吸泵作液力透平 湍流损失 壁面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郭雨薇 敬加强 +3 位作者 梁全胜 董正淼 郑思佳 薛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0-315,共6页
针对输气管道受携砂冲蚀磨损的监测问题,设计并组装了其模拟实验装置,以空气和石英砂模拟天然气携砂,用Q235、Monel400、GH3625三种材料制作受冲蚀元件,研究不同砂量冲蚀作用下元件的壁厚损失、质量损失和表面形态及其耐磨特性。结果表... 针对输气管道受携砂冲蚀磨损的监测问题,设计并组装了其模拟实验装置,以空气和石英砂模拟天然气携砂,用Q235、Monel400、GH3625三种材料制作受冲蚀元件,研究不同砂量冲蚀作用下元件的壁厚损失、质量损失和表面形态及其耐磨特性。结果表明:冲蚀元件的中间棱首先被冲蚀,且砂粒冲击后并未向后反弹而是在后续颗粒作用下滑向两侧,使得棱上出现横向滑擦;冲蚀元件正壁面受砂粒连续冲击产生压坑,压坑金属组织在挤压作用下向周围偏向堆积,最终呈块状剥落;冲蚀元件底部受砂粒冲击与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变形最严重;经冲蚀后元件左右两壁面的壁厚损失不尽相同,且其棱部损失量普遍小于左右壁面损失量;耐冲蚀特性:GH3625最好,Monel400次之。这有助于输气管道携砂量预测的深入研究与冲蚀监测探针原材料的比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砂冲蚀 冲蚀元件 壁面损失 质量损失 耐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惯性冲击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茂文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6期101-103,110,共4页
针对实时高效检测空气中PM0.5的浓度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亚微米惯性冲击器。在传统惯性冲击器基础上,将冲击板改为椭圆凹槽型形状,可有效的将粒子切割直径降为0.5μm,解决了粒子逃逸问题,同时将冲击器设计为二级惯性冲击器,可有效地降... 针对实时高效检测空气中PM0.5的浓度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亚微米惯性冲击器。在传统惯性冲击器基础上,将冲击板改为椭圆凹槽型形状,可有效的将粒子切割直径降为0.5μm,解决了粒子逃逸问题,同时将冲击器设计为二级惯性冲击器,可有效地降低壁损失。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中,借助k-epsilon湍流模型模拟连续相,粒子颗粒模型(DPM)模拟离散相,模拟了惯性冲击器的颗粒轨迹,研究了惯性冲击器的分离效率和壁面损失,分析结果表明其收集效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粒子分离 惯性冲击器 分离效率 壁面损失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天然气井放喷管汇弯管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敬佳佳 唐曦 +3 位作者 陈文斌 张志东 万夫 何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9-339,355,共12页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弯管角度、弯管位置、放喷量等5种因素与壁面冲蚀规律研究,最后使用最大冲蚀速率、壁面质量损失以及管汇刺漏时间等3种指标评价管汇的冲蚀特性。结果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前提下,随着含砂率从1%增长到5%时,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增加了约4倍;随着放喷量从3.0×10^(5)m^(3)/d增加到5.1×10^(6)m^(3)/d时,最大值出现在1.0×10^(6)m^(3)/d附近,弯管最大冲蚀速率相比3.0×10^(5)m^(3)/d增加了3.7倍;当弯管角度从90°增加到165°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5%,但120°弯管最大冲蚀速率最大;随着弯管距出口距离从5 m增加到30 m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6%;当颗粒形状系数从0.67增加到1时,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5倍。结论含砂率与最大冲蚀速率相关度最大,弯管位置与最大冲蚀速率的相关度最小。最大冲蚀速率随含砂率、颗粒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弯管角度和距出口直管段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120°弯管冲蚀最严重。随放喷量的增加,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天然气井 放喷管汇 气固两相流 最大冲蚀速率 壁面质量损失 DPM模型 Oka冲蚀磨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颗粒-空气混合物一维非稳态爆震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龙 夏智勋 +2 位作者 黄利亚 马立坤 陈斌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20-132,共13页
镁颗粒因其能量密度高、点火特性和燃烧效率好的优势,作为燃料或添加剂应用于爆震燃烧动力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建立了镁颗粒-空气混合物的一维非稳态爆震波模型,数值模拟爆震波传播过程及其内部流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爆震波传... 镁颗粒因其能量密度高、点火特性和燃烧效率好的优势,作为燃料或添加剂应用于爆震燃烧动力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建立了镁颗粒-空气混合物的一维非稳态爆震波模型,数值模拟爆震波传播过程及其内部流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爆震波传播过程中爆震波压力峰值和空间分布均存在小幅度波动.考虑燃烧产物氧化镁在颗粒表面的沉积过程,镁颗粒的反应速率和爆震波的稳定传播速度增大.在考虑爆震管壁面损失的前提下,随管径减小,爆震波稳定速度和厚度均减小,同时爆震波内未能反应的镁颗粒比例增大.考虑壁面损失条件下,爆震波稳定传播速度以及厚度均随颗粒初始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且镁颗粒初始为双粒径分布时对应的爆震波速度和厚度明显低于镁颗粒初始为统一单粒径的工况;稳定传播速度随颗粒初始当量比的增大而先增后减,厚度随初始当量比的增加单调递减.MgO熔化发生在CJ平面附近时,MgO熔化过程对爆震波传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爆震波厚度显著增大.选取适当的点火区参数,能够使爆震波达到稳定传播状态所经历的距离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相爆震 镁颗粒燃料 表面沉积 壁面能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bluff body shape on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vortex flowmeter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志强 李志勇 +1 位作者 蒋赟 周宏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24-729,共6页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luff body shape on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vortex flowmeter,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test section in a closed water rig at Reynolds numbers of 6.2...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luff body shape on wall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vortex flowmeter,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test section in a closed water rig at Reynolds numbers of 6.2×10 4-9.3×10 4.The cross sections of the bluff bodies were semicircular,square,and triangular shaped,and there were totally 21 pressure tappings along the conduit to acquire the wall pressures.It i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wall pressure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regardless of the bluff body shapes.The wall pressures begin to diverge from 0.3D(D is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vortex flowmeter) in front of the bluff body due to the diversity in shape,and all reach the minimum values at 0.3D behind the bluff body.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riangular or square cylinder and the semicircular cylinder in wall pressure change is observed at 0-0.1D behind the bluff body.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wall pressures and irrecoverable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s increase with flow rates,and the triangular cylinder causes the smallest irrecoverable pressure loss at a fixed flow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flowmeter bluffbody shape wall pressure irrecoverable pressure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尺度封闭空间内火焰传播特性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霍杰鹏 赵黛青 +2 位作者 苏航 蒋利桥 汪小憨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29-1338,共10页
微小封闭空间内火焰传播速度是决定微型发动机输出功率及热功转换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在接近真实微小型发动机状况下研究其火焰传播特性,本文针对微小燃烧室压缩终止时的点火燃烧过程,研制了一个狭缝间距在2.0~5.0 mm可调且可视的... 微小封闭空间内火焰传播速度是决定微型发动机输出功率及热功转换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在接近真实微小型发动机状况下研究其火焰传播特性,本文针对微小燃烧室压缩终止时的点火燃烧过程,研制了一个狭缝间距在2.0~5.0 mm可调且可视的圆盘型封闭定容燃烧室,获得了火焰在狭缝中传播速度随预混气当量比和燃烧室间距的变化规律.通过构建狭缝内传播的一维非绝热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影响火焰传播的关键物理参数及作用机理.通过二维数值计算模拟了狭缝内火焰传播过程和火焰面形态,实验结果表明,火焰传播速度对间距变化高度敏感,且呈非线性.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发现壁面散热速率、燃料热释放率以及火焰面拉伸强度对封闭腔内火焰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发现对不同燃料都普遍存在一个最佳狭缝间距,在这个间距下火焰传播速度最快.最佳间距的存在主要取决于火焰面拉伸强度,最佳间距大小受壁面散热和壁面剪切应力的共同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微小型燃烧室设计和火焰传播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尺度燃烧 层流火焰 定容燃烧 壁面损失 火焰拉伸
原文传递
秦岭Ⅱ号隧道运营现状分析
9
作者 王廷伯 张国庆 +2 位作者 白伟振 张雷 王亚琼 《公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4-298,共5页
针对秦岭Ⅱ号隧道洞内最大烟雾浓度已经超过规范中烟雾浓度设计值(0.007m-1)35.7%这一现象,通过实测数据和Fluent流体软件分别对秦岭Ⅱ号隧道的壁面摩阻损失系数进行计算分析,并对其断面交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通过实测法和Fluent流... 针对秦岭Ⅱ号隧道洞内最大烟雾浓度已经超过规范中烟雾浓度设计值(0.007m-1)35.7%这一现象,通过实测数据和Fluent流体软件分别对秦岭Ⅱ号隧道的壁面摩阻损失系数进行计算分析,并对其断面交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通过实测法和Fluent流体软件进行模拟获得的秦岭Ⅱ号隧道的壁面摩阻损失系数(分别为0.019N·S2/m4、0.0176N·S2/m4)都要小于规范中给定的壁面摩阻损失系数范围(0.02~0.025N·S2/m4);通过对秦岭Ⅱ号隧道断面交通量统计,发现其实测值在近几年都超过其预测值,且这种趋势逐渐明显。故按规范中给定的壁面摩阻损失系数范围取值不是导致秦岭Ⅱ号隧道烟雾浓度超标的内因,交通量的预测偏差是导致秦岭Ⅱ号隧道烟雾浓度超标的主要外因,从而为秦岭Ⅱ号隧道送排通风系统工程进行改造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实测数据 Fluent流体软件 壁面摩阻损失系数 交通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