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墓葬研究与中国文明探源 被引量:3
1
作者 唐际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4,共2页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墓葬无疑是最常见的遗迹.我国历年积累下来的考古资料中,也以墓葬资料最为丰富.无论从那一个角度说,考古研究中任何对墓葬材料的忽视都是不应该的.文明起源的研究当然也不例外.
关键词 墓葬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 文明史研究 社会组织 墓葬分析 文明起源 空间分析 墓葬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倪润安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拓跋--北魏墓葬研究具有较长纵深的学科背景,既是拓跋一北魏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拓跋--北魏史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密切相关.拓跋--北魏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不能孤立而行,要充分重视拓跋--北魏史相关研究由来已久的多学科背景和成果积淀.
关键词 北魏墓葬 墓葬研究 学科背景 核心 问题 NORTHERN research 多学科研究 相关研究 考古 研究 积淀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津妯娌遗址墓葬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肇清 吴梅 杜灵芝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5,共5页
根据墓葬的打破关系、墓葬的排列、墓向等墓葬元素对孟津妯娌遗址墓葬进行分期研究,由其形制的大小、棺材的有无及大小、埋的深浅等方面出现的等级差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正向文明的方向迈进。这种文明因素从庙底沟一期文化开始,经过较... 根据墓葬的打破关系、墓葬的排列、墓向等墓葬元素对孟津妯娌遗址墓葬进行分期研究,由其形制的大小、棺材的有无及大小、埋的深浅等方面出现的等级差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正向文明的方向迈进。这种文明因素从庙底沟一期文化开始,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变化,一直延续到河南龙山文化时建立的方国、王国和帝国,表明了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津 妯娌遗址 墓葬研究 仰韶文化晚期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丹早期墓葬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毕德广 魏坚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30,共24页
契丹源于东胡族系,活动于辽西地区,至唐后期开始崛起,逐渐统一了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辽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契丹族对古代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契丹文化因之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 契丹源于东胡族系,活动于辽西地区,至唐后期开始崛起,逐渐统一了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辽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契丹族对古代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契丹文化因之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族 墓葬研究 早期 北方民族政权 考古学研究 辽西地区 少数民族 南北对峙
原文传递
匈奴墓葬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单月英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68,共34页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deep-going analysis of Xiongnu tombs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discovered data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relevant problems.It comprises four parts:1) distribution and date;2) examin...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deep-going analysis of Xiongnu tombs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discovered data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relevant problems.It comprises four parts:1) distribution and date;2) examination of unearthed typical objects;3)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urial ritual;and 4) period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By analyzing the unearthed objects,the author sums up the general character(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regional elements of the Xiongnu culture.By studying the tomb form,coffin structure and burial custom,she makes conclusions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burial ritu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Xiongnu tombs and their hierarchy reflected from the tomb structure and grave goods.Finally,based on the funeral objects and tomb features,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and the identity and variety of burial ritual,she divides the available Xiongnu tombs into the early(late 3rd century BC—AD mid 1st century),transitional(AD mid 1st century—early 2nd century) and late(AD early 2nd century to mid 3rd century) phases and,geographically,into the area from Zabaikalye to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valley,that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at in Semirech’e,with the first area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sub-area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first area was the dominion of the Xiongnu Empire;the second one,the region of the South Xiongnu submitting to the Han Dynasty;and the third one,the territory where the North Xiongnu launched their activities after their westward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研究 匈奴 农业民族 欧亚草原 外贝加尔地区 世界历史 蒙古高原 民族历史
原文传递
鲜卑墓葬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韦正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78,共30页
The present paper divides 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Xianbei tombs into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is in the Haila’er River valley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northern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the second group, in t... The present paper divides 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Xianbei tombs into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is in the Haila’er River valley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northern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the second group,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the third group, in the Chaoyang area; the fourth group,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Inner Mongolia and Shanxi; and the fifth group, in northern Shanxi, middle Inner Mongolia and the zone a little west of them. In cultural aspect, the second group tombs show certain similarity to the cemeteries at Lamadong of Beipiao and Qilangshan of Qahar Right Wing Banner, which present Xianbei features in pottery but distinct difference from the already affirmed Xianbei graves in burial manner, a cultural element maybe more expressive of ethnic attribution than pottery.As the shape of the second group tombs is unlike that of 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Xianbei tombs, there is no sufficient evidence to assign these graves to the Xianbei.Referring to literal records, it must be reasonable to attribute them to the Wuhuan rather than to the Eastern Xianbei as early researchers believed. The third group tombs centering on Chaoyang belong to the Murong Xianbei and present distinct features related to the second group tomb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urong Xianbei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third group may have partly inherited the Wuhua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second group. The fifth group tombs are the closest to the Northern Wei burials so far excavated, so they may represent the source of the Tuoba Xianbei culture. The first group of remains, judged by their cultural aspect, can hardly be taken as the direct successor of the fifth group graves and Northern Wei tombs, so the burials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may have belonged to the Eastern Xianbei rather than to the Tuoba Xianbei. As the fifth group tombs show certain similarity in funeral objects to the fourth group that may have belonged to Tan Shi Huai’s reign, to speak in temporal terms, it was hardly possible that the Tuoba Xianbei entered the Datong area through the route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Moreover, as the fifth group tombs are relate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the Xiongnu tombs near Baikal Lak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Tuoba Xianbei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rn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then went into the zone near Hulun Buir, from there migrated southwestwards, and later, turning eastwards, entered the middle area of present-day Inner Mongo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研究 拓拔鲜卑 20世纪80年代 呼伦贝尔盟 考古遗存 历史研究 60年代 出土
原文传递
辽代契丹墓葬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未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46,共50页
本节通过对皇族耶律氏与后族萧氏显贵墓葬作阶段性分析探索辽代墓葬制度。考古材料证明,宝山M1与M2、耶律羽之墓与萧沙姑墓、床金沟M5与陈国公主墓、库伦M1与耶律弘本墓这四组契丹显贵墓葬分别代表了辽代贵族葬制的四个发展阶段,其变... 本节通过对皇族耶律氏与后族萧氏显贵墓葬作阶段性分析探索辽代墓葬制度。考古材料证明,宝山M1与M2、耶律羽之墓与萧沙姑墓、床金沟M5与陈国公主墓、库伦M1与耶律弘本墓这四组契丹显贵墓葬分别代表了辽代贵族葬制的四个发展阶段,其变化具体表现在墓葬形制、壁面装饰、殓葬方式等方面。尽管辽代礼制的记载十分缺乏,但还是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展现辽人建国以后在墓葬制度方面吸收汉制与固守国俗两个方面的诸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研究 辽代 契丹 墓葬制度 阶段性分析 考古材料 墓葬形制 建国以后
原文传递
西喜马拉雅地区早期墓葬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吕红亮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34,共34页
西喜马拉雅是青藏高原与亚洲大陆中部山结地带相连接的极高地区,包括现今中国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尔西北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属干旱内陆亚洲的腹心地带。
关键词 喜马拉雅地区 墓葬研究 早期 亚洲大陆 青藏高原 阿里高原 西藏西部 巴基斯坦
原文传递
类型价值(TYPE VALUE)与墓葬价值(GRAVE VALUE)——介绍墓葬研究中的一种量化方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秦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37,148,共6页
墓葬是考古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运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来量化墓葬的内容,继而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一直是研究者理想的分析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丹麦学者Jorgensen的定量研究方法(墓葬价值与类型价值)和成果;并同时比较一项发展Jo... 墓葬是考古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运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来量化墓葬的内容,继而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一直是研究者理想的分析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丹麦学者Jorgensen的定量研究方法(墓葬价值与类型价值)和成果;并同时比较一项发展Jorgensen方法所做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个案;希望这些能对我们今后的墓葬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研究 量化分析 定量考古学
原文传递
南阳地区汉代墓葬研究——兼论南阳地区汉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蓉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86,I0023-I0024,共32页
汉代的南阳地区与今所谓“南阳盆地”大致相当。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伐楚占领此地,以宛县(南阳)为治所设置南阳郡,所辖包括今栾川、鲁山以南,汉江以北,西峡、均县以东,信阳、随县以西的地区。汉代延续南阳郡制,... 汉代的南阳地区与今所谓“南阳盆地”大致相当。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伐楚占领此地,以宛县(南阳)为治所设置南阳郡,所辖包括今栾川、鲁山以南,汉江以北,西峡、均县以东,信阳、随县以西的地区。汉代延续南阳郡制,除西北部的丹水、淅县在元鼎三年割予弘农,建武十五年又重归南阳外,郡境几无变化。这里北、西、东三面环山,南依汉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图一)。考虑到古代地理分区对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这一秦汉时期已形成的行政、地理区域作为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地区 墓葬研究 汉代 汉文化 秦汉时期 古代地理 南阳盆地 相对独立
原文传递
郜向平著《商系墓葬研究》读后
11
作者 胡洪琼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2年第4期84-86,共3页
郜向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定撰成了一部《商系墓葬研究》(以下简称《商墓》),作为“考古学与中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由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出版,
关键词 墓葬研究 科学出版社 博士学位论文 中原文化 考古学
原文传递
晚唐五代钱氏家族墓葬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玉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47,共7页
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可以将迄今为止已发掘清理的9座晚唐五代时期钱氏家族墓葬划分为以吴越建国为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水邱氏墓为代表,后一阶段以马氏墓(康陵)为代表。前后两个阶段的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发展变化,在随葬品的种... 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可以将迄今为止已发掘清理的9座晚唐五代时期钱氏家族墓葬划分为以吴越建国为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水邱氏墓为代表,后一阶段以马氏墓(康陵)为代表。前后两个阶段的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发展变化,在随葬品的种类及组合方面也有差别。总体上,钱氏家族墓葬以秘色瓷为主要随葬品,特别是在墓内绘刻天文星象图,在同时期墓葬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国 钱氏家族墓 墓葬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考古墓葬研究述评
13
作者 徐诗雨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对象,墓葬遗存对了解少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尤为重要。从历时角度看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史前墓葬研究基本经历了由关注文化编年、侧重社会组织分析、强调墓葬情境到反思前人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其中,20世纪90...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对象,墓葬遗存对了解少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尤为重要。从历时角度看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史前墓葬研究基本经历了由关注文化编年、侧重社会组织分析、强调墓葬情境到反思前人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其中,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托弗·卡尔(Christopher Carr)对何者影响墓葬遗存的讨论,或为墓葬研究提供了一套相较全面可行的分析指标。相比之下,中西史前墓葬研究在理论取向、历时性分析和民族考古学的应用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考古 墓葬研究 社会组织 精神观念
原文传递
定量方法在古墓葬研究中的运用——以邹县野店墓地为例
14
作者 郭林 程保增 张博 《洛阳考古》 2022年第2期24-29,共6页
定量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尤其是应用于古墓葬资料的分析中。定量方法可以作为类型学、地层学的补充,其目的都是为了挖掘资料背后蕴含的信息。类型学、地层学帮助我们解决年代学的问题,文化因素分析帮助我们了解... 定量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尤其是应用于古墓葬资料的分析中。定量方法可以作为类型学、地层学的补充,其目的都是为了挖掘资料背后蕴含的信息。类型学、地层学帮助我们解决年代学的问题,文化因素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间的关系,墓葬定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墓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店墓地是一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墓地,且已发掘的墓葬规模很适合进行定量研究的尝试。本文借鉴学界已经使用过的统计方法对野店墓地相关墓葬资料进行分析,尝试建立古墓葬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方法 墓葬研究 野店墓地 墓葬要素
原文传递
《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工作 内蒙古 鲜卑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与象征——读《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
16
作者 王伊诺 张晶 +1 位作者 王萌 郑以墨 《天工》 2023年第21期78-80,共3页
《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是一本高水准的美术史研究专著,以汉唐时期非常重要的美术史资料墓葬图像为研究对象,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汉唐艺术史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 墓葬艺术 石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葬的考古学意义--《南方文物》“生死观的文明史”专栏开篇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梅田 《南方文物》 2008年第4期64-66,共3页
两年前,受《南方文物》编辑部之托筹划一个关于墓葬研究的专栏,但我在墓葬研究方面并无什么心得,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不足以担此重任,之所以勉强为之,完全是抱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引发更多学者对墓葬研究理论和方... 两年前,受《南方文物》编辑部之托筹划一个关于墓葬研究的专栏,但我在墓葬研究方面并无什么心得,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不足以担此重任,之所以勉强为之,完全是抱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引发更多学者对墓葬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兴趣。尽管栏目冠以“生死观的文明史”之名,但并非对这个主题作理论的探讨,而是希望将墓葬置于生死观的文明史之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个案研究,从不同角度来讨论和挖掘墓葬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研究 文明史 生死观 专栏 文物 南方 考古学 开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佳佳 王根富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120-132,142,共14页
"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 "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土墩墓 墓葬研究 墓葬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出土东周青铜矛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晓婧 《文物世界》 2009年第5期23-27,共5页
从考古发现来看,山东地区已出土的东周青铜矛多达90余件,与戈、剑、镞等构成东周墓葬基本兵器组合,但目前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见。2001年,王青先生在《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1]一书中,对周代青铜矛进行了型式划分,简要总结出三... 从考古发现来看,山东地区已出土的东周青铜矛多达90余件,与戈、剑、镞等构成东周墓葬基本兵器组合,但目前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见。2001年,王青先生在《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1]一书中,对周代青铜矛进行了型式划分,简要总结出三角形矛和柳叶形矛两种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青铜矛 东周 出土 墓葬研究 考古发现 海岱地区 文化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六朝墓初步研究
20
作者 索德浩 《考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90,共54页
目次一墓葬类型二器物类型三分期与断代四分区五墓葬演变分析川渝地区六朝墓葬研究薄弱,至今未能建立完整的编年序列,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六朝考古研究的深入。近年随着重庆三峡库区及川西地区大规模基建的开展,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墓葬资... 目次一墓葬类型二器物类型三分期与断代四分区五墓葬演变分析川渝地区六朝墓葬研究薄弱,至今未能建立完整的编年序列,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六朝考古研究的深入。近年随着重庆三峡库区及川西地区大规模基建的开展,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墓葬资料。据统计,川渝地区已发表六朝墓葬约八百座^([1]),足以支撑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类型 考古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 器物类型 六朝墓 川渝地区 墓葬研究 六朝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