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角膜屈光度、角膜内皮及眼轴增长的影响
1
作者 王琼 王瑞 +2 位作者 林江 周仕萍 毛馨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角膜屈光度、角膜内皮及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近视(-1.00 D~-3.50 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所选基弧区设计的不同角膜塑形镜分为两组,基弧区球面设计为S组(n=50);基弧区... 目的:探讨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角膜屈光度、角膜内皮及眼轴增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近视(-1.00 D~-3.50 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所选基弧区设计的不同角膜塑形镜分为两组,基弧区球面设计为S组(n=50);基弧区非球面设计为A组(n=48)。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及配戴3个月后角膜地形图上角膜4个轴方向及顶点处角膜的屈光力值、角膜相对屈光力,戴镜前及1年后角膜内皮相关系数与眼轴。结果:S组除T1、S1、I1.5,A组除I1外其余各点位角膜相对屈光力均发生变化(P<0.05),两组戴后角膜相对屈光力由戴前的负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戴镜后两组在角膜直径3 mm内的各点位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S组眼轴增长(0.31±0.20)mm,A组增长(0.20±0.19)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视青少年佩戴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相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在角膜直径3 mm内表现出更明显的非球面治疗区,眼轴增长更慢,对角膜内皮相关指数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青少年 角膜塑形镜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 角膜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戴国林 潘庆渊 +1 位作者 由岫 梁小庆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7期28-32,共5页
目的:比较基弧区非球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治的190例(380眼)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均分... 目的:比较基弧区非球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治的190例(380眼)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95例190眼)和研究组(95例190眼)。对照组予以基弧区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研究组予以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效果及佩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近视度、散光度及裸眼视力(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近视度、散光度均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UCVA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眼表形态及组内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仅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泪膜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实验(LST)低于干预前,角膜荧光素染色实验(FL)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佩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近视伴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矫正治疗中,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基弧区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两种塑形镜对患者眼表形态和泪膜稳定性影响无明显差异,且在佩戴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伴中高度散光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 球面设计 角膜塑形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伴中高度散光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姚琨 王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25-1629,共5页
目的:探究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伴中高度散光的疗效及其对眼表形态与泪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12/2020-03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患者232例46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232眼)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伴中高度散光的疗效及其对眼表形态与泪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12/2020-03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近视伴中高度散光青少年患者232例46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232眼)和观察组(116例232眼),对照组采用基弧区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观察组采用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配戴12mo后,比较两组患者矫正效果,配戴前后客观视觉质量、眼表形态、泪液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配戴前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UCVA、屈光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配戴前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后全眼与角膜彗差、球差、高阶像差上升,而斯特列尔比值、调制传递函数下降,角膜三叶草差明显上升(均P<0.05),观察组患者全眼与角膜彗差、球差、高阶像差、斯特列尔比值、调制传递函数均优于对照组,角膜三叶草差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配戴前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后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与配戴前比较,两组患者配戴后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且配戴前后两组患者泪液基础分泌量及泪河高度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配戴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6.9%vs 6.0%,P>0.05)。结论: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伴中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及客观视觉质量优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而两种角膜塑形镜对眼表形态与泪液影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 青少年近视 中高度散光 疗效 眼表形态 泪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付雪梅 杨积文 姜炳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583-588,共6页
目的:观察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根据患者所选择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设计不同进行分组,非球面组30... 目的:观察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根据患者所选择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设计不同进行分组,非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区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区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测量2组患者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和角膜的高阶像差(HOA)、球差(SA)、彗差、三叶草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值(SR)等。取左眼数据用于统计分析。组内戴镜前后波前像差及MTF、S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各项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与戴镜前相比,2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眼和角膜的HOA、SA、彗差均增加,SR、MTF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球面组、非球面组戴镜后角膜的三叶草差均较戴镜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01;t=-3.41,P=0.002)。组间全眼HOA、S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01;t=2.13,P=0.038;t=4.51,P<0.001),组间角膜HO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06;t=2.69,P=0.009);组间其余像差和SR、MTF改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不同设计影响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基弧区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患者配戴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客观视觉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塑形镜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 客观视觉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