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边境地区鼠疫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
1
作者 杨丰义 杨荣 +7 位作者 李思儒 孔进姣 谭红丽 张海鹏 王鹏 钟佑宏 石丽媛 宋志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探索云南边境地区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所分离鼠疫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进一步研究1982-2007年的第2次流行的起因及流行规律提供线索。方法收集1982-2007年鼠疫流行期间边境地区的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获得262株... 目的探索云南边境地区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所分离鼠疫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进一步研究1982-2007年的第2次流行的起因及流行规律提供线索。方法收集1982-2007年鼠疫流行期间边境地区的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获得262株边境地区鼠疫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云南省有17个边境县(市)发生鼠疫疫情,判定疫点数552个,病例数123例。云南边境地区分离鼠疫菌中存在1.ORI2、1.ORI3、1.IN3、2.ANT和2.MED 5种基因型,其中1.ORI2为优势种群。258株1.ORI2种群的云南鼠疫菌分属于4个亚簇。在整个系统发育关系中,缅甸及越南支系嵌入在云南支系内。结论1982-200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鼠疫流行强度大,呈现由西向南、向东发展的趋势;云南与毗邻国家存在鼠疫跨境传播的风险,应加强边境地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 家鼠鼠疫疫源地 鼠疫菌 基因组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基因组流行病学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俏 王伟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共8页
基于引文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技术,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2-2011年基因组流行病学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各国研究实力、机构合作、学科分布的科学知识图谱以及作者共被引图谱、主题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可见该... 基于引文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技术,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2-2011年基因组流行病学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各国研究实力、机构合作、学科分布的科学知识图谱以及作者共被引图谱、主题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可见该领域近10年的研究热点、分子分型、系统发育分析、绘制进化树及其相关软件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该领域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美国开始较早,发展较成熟,而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流行病学 知识图谱 数据挖掘 知识发现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爱平 凌华 +1 位作者 叶盛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5-779,共5页
为抗击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基因组测序,目前已有超过55000个SARS-CoV-2毒株序列汇集到GISAID网站。由于SARS-CoV-2病毒基因组较大、编码相对复杂,给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带来了挑战。本文总... 为抗击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基因组测序,目前已有超过55000个SARS-CoV-2毒株序列汇集到GISAID网站。由于SARS-CoV-2病毒基因组较大、编码相对复杂,给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带来了挑战。本文总结了目前SARS-CoV-2病毒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便专业人员及时了解SARS-CoV-2病毒特征及传播趋势,充分利用基因组流行病学平台资源和工具,推动疫苗研制和治疗药物开发,促进这场全球大流行疫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基因组流行病学 生物信息 2019年冠状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产毒霍乱弧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郝彤宇 秦婧靓 +1 位作者 武雅蓉 崔玉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720-6726,共7页
非产毒霍乱弧菌指缺乏主要毒力基因ctxAB而不能产生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可以定植人类肠道,引起腹泻等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容易被忽视。基因组流行病学基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非产毒霍乱弧菌指缺乏主要毒力基因ctxAB而不能产生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可以定植人类肠道,引起腹泻等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容易被忽视。基因组流行病学基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对食品和临床来源的非产毒霍乱弧菌进行溯源及传播分析。该学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对非产毒霍乱弧菌遗传多样性、致病机制及传播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谱系,如L3b和L9谱系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对食品质量安全形成风险。本文从基因组特征、遗传分型、重要遗传因子及国内外传播规律4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非产毒霍乱弧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非产毒霍乱弧菌的检测、监测及其相关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产毒霍乱弧菌 基因组流行病学 分型 传播 遗传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分子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薛开先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2年第4期185-188,共4页
肿瘤是细胞水平的遗传病 ,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癌变的中心生物学过程。本文主要从肿瘤分子遗传学出发 ,结合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 ,回顾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
关键词 研究进展 肿瘤 分子流行病 基因组流行病 预防 分子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尔飞 徐晓娜 杨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2-945,共4页
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相互融汇交织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基因组学研究到医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角度认... 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相互融汇交织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基因组学研究到医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必要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角度认清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分子发病机制。本文重点围绕基因-基因以及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作一阐述,旨在为结直肠癌基因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基因组流行病学 分子发病机制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金树 刘伟 +4 位作者 贾汝福 宋宇琴 王超 唐娜 冯婕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0-282,共13页
【背景】鲍曼不动杆菌是造成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形势日益严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其临床分布特征和流行病学规律有助于临床感染的有效防治。【目的】研究沧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检出的200株耐碳青... 【背景】鲍曼不动杆菌是造成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形势日益严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其临床分布特征和流行病学规律有助于临床感染的有效防治。【目的】研究沧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检出的200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临床分布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预防院内感染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各临床科室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16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检测菌株序列型;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揭示菌株传播关系。【结果】本院CRAB主要分布在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47.0%)、呼吸内科(19.5%)和重症医学科(12.0%),它们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阿米卡星及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12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呈现出中度耐药趋势,仅对多粘菌素B、美满霉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3种抗生素敏感。耐药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结果显示,CRAB菌株中180株(90.0%)携带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23基因,19株(9.5%)携带OXA-24基因,只有1株携带OXA-58基因。MLST结果显示,除一株OXA-58阳性株为一个新ST型STnew外,其余均为国际克隆群CC2型。基因组流行病学显示本院菌株共可划分为A、B、C、D这4个类群,以D类群为主要流行群且不同病区均有分布。【结论】本院CRAB菌株多重耐药严峻,以携带OXA-23基因的CC2克隆群菌株为主,可能存在不同病区间的感染传播,应加强重点科室环境的清洁工作,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规程,慎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尽量减少感染并防止耐药率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基因 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时代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策略 被引量:5
8
作者 沈洪兵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9-390,共2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预示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流行病学是利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基因组遗传变异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国际人类单体型计划(HapMap)的推进和高通量基因型检测技术的成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预示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流行病学是利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基因组遗传变异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国际人类单体型计划(HapMap)的推进和高通量基因型检测技术的成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成为基因组流行病学高效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流行病学 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计划 流行病方法 基因组时代 研究 遗传变异 检测技术
原文传递
基因组流行病学(genomicepidemiology)
9
作者 崔玉军 杨瑞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6-926,共1页
新一代测序平台的不断出现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单个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所需的时间从超过1年缩短到几天,这使得基因组学走人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通过对相关病原菌的DNA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可在... 新一代测序平台的不断出现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单个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所需的时间从超过1年缩短到几天,这使得基因组学走人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通过对相关病原菌的DNA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可在疫情暴发早期,推测病原来源和传播路线,了解抗生素抗性、毒力因子携带情况等病原重要特性,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帮助。全基因组研究的高分辨率特性,可被用来追踪确认院内感染途径,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基因组学分析还可用于回顾性研究,为历史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流行病学 基因组序列测定 生物信息分析 疾病预防控制 DNA序列 抗生素抗性 基因组 疫情暴发
原文传递
病原体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易胜杰 李鹏 +1 位作者 邱少富 宋宏彬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传染性流行病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大安全问题,2001年以来,先后发生了炭疽芽孢恐怖事件、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INl流感、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如何对这些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和防控是人类... 传染性流行病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大安全问题,2001年以来,先后发生了炭疽芽孢恐怖事件、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INl流感、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如何对这些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和防控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应对方案就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生化免疫试验以及各种分子分型分析。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但很难对疫情作出迅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流行病学 病原体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传染性疾病 重大疫情 疫情防控 病原微生物
原文传递
海地霍乱暴发的基因组流行病学:单源引入后快速、大规模和持续性的传播
11
作者 Eppinger M Pearson T +2 位作者 Koenig SSK 卢昕 阚飙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1,共1页
霍乱是一种可导致大范围流行的严重肠道传染病,可致死亡。霍乱已引起七次全球大流行,目前第七次大流行已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非洲、南美洲等地。2010年10月,北美洲的海地暴发霍乱,前三年的统计发现已引起六十多万病例和八千多例死... 霍乱是一种可导致大范围流行的严重肠道传染病,可致死亡。霍乱已引起七次全球大流行,目前第七次大流行已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非洲、南美洲等地。2010年10月,北美洲的海地暴发霍乱,前三年的统计发现已引起六十多万病例和八千多例死亡,而此前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海地没有霍乱的流行。研究显示此次流行来自于东南亚,并可能是随尼泊尔维和行动相关人员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暴发 基因组流行病学 海地 传播 持续性 全球大流行 肠道传染病 维和行动
原文传递
病原真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钟涵莹 李定辰 +3 位作者 陈芳艳 赵静雅 许蕊 韩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1-986,共6页
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为病原真菌的遗传进化、传播和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核心技术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分子分型技术的不足。通过将病原真菌的全部遗传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能够预测病原真菌... 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为病原真菌的遗传进化、传播和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核心技术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分子分型技术的不足。通过将病原真菌的全部遗传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能够预测病原真菌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风险,为制定真菌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对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发展以及基因组流行病学在病原真菌的遗传关系、溯源及进化、耐药性以及毒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病原真菌基因组流行病学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流行病学 病原真菌 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复杂疾病风险预测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沈洪兵 靳光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3-649,共7页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预示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在利用基因组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基因组流行病学。在人群中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或健康相关的遗传变异,即遗传标志物(geneti...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预示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在利用基因组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基因组流行病学。在人群中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或健康相关的遗传变异,即遗传标志物(genetic marker)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促进健康,是基因组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标志物 遗传风险 风险预测 基因组关联研究 基因组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微观深入与宏观综合在瘦素与肥胖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焦振山 张金钟 +1 位作者 俞鸣 王建华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关键词 肥胖 并发症 基因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 瘦素 微观 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4年第1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5
作者 周淑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F0003-F0003,328,共2页
P13 2010年巴基斯坦与洪水相关的O1群霍乱弧菌的基因组流行病学//Muhammad Ali Shah,Ankur Mutreja,Nicholas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论文摘译 基因组流行病学 O1群霍乱弧菌 美国 巴基斯坦 A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首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1和BA.2亚型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屈雅丽 陈龙 +12 位作者 唐秀娟 陈建成 吕秋莹 孙颖 魏欣仪 卢清菊 高玮 朱灿 李诗敏 周莎 张仁利 胡贵方 何雅青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9-775,共7页
为了解本土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的BA.1和BA.2亚型毒株进行了基因组特征分析。通过Illumina测序,2022年1月16号和1月18号分别获得了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B... 为了解本土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的BA.1和BA.2亚型毒株进行了基因组特征分析。通过Illumina测序,2022年1月16号和1月18号分别获得了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BA.1亚型和BA.2亚型毒株的基因组长度分别为29862nt和29391nt。与参考株Wuhan⁃Hu⁃1(NC_045512.2)比较,深圳BA.1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6/2022有6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深圳本土BA.2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8/2022有6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通过与GISAID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深圳BA.1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6/2022与2021年12月加拿大的毒株hCoV⁃19/Canada/NB⁃CHUDGLD⁃1312⁃MM01207R/2021相似性最高,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100%。深圳本土BA.2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8/2022与2021年12月日本的毒株hCoV⁃19/Japan/IC⁃2879/2021相似性最高,基因组序列仅在ORF6基因上表现出1个核苷酸差异(C27297T)。开展本土的SARS⁃CoV⁃2病毒的分子监测,对预防与控制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BA.1亚型 BA.2亚型 基因组流行病学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菌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贾慧琼 阮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9-967,共19页
细菌分子分型已成为监测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与明确病原菌传播途径的重要工具。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日益兴起,公共数据库中已产生大量的细菌基因组数据,迫切需要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和理解该技术,并掌握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挖掘并... 细菌分子分型已成为监测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与明确病原菌传播途径的重要工具。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日益兴起,公共数据库中已产生大量的细菌基因组数据,迫切需要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和理解该技术,并掌握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挖掘并解读测序数据。本文系统概述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工具在病原菌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并对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生物信息 基因组流行病学 分型与溯源 暴发流行
原文传递
Inference of Global HIV-1 Sequence Patterns and Preliminary FeatureAnalysis 被引量:1
18
作者 Yan Wang Reda Rawi +2 位作者 Daniel Hoffmann Binlian Sun Rongge Ya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28-238,共11页
The epidemiology of HIV-1 var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complexity may leave unique footprints in the viral genome. Thus, we attempted to find significant patterns in global HIV-... The epidemiology of HIV-1 var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complexity may leave unique footprints in the viral genome. Thus, we attempted to find significant patterns in global HIV-1 genome sequences. By applying the rule inference algorithm RIPPER (Repeated Incremental Pruning to Produce Error Reduction) to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s of Env sequences from four classes of compiled datasets, we generated four sets of signature patterns. We found that these patterns were able to distinguish southeastern Asian from non- southeastern Asian sequences with 97.5% accuracy, Chinese from non-Chinese sequences with 98.3% accuracy, African from non-African sequences with 88.4% accuracy, and southern African from non-southern African sequences with 91.2% accuracy. These patterns showed different associations with subtypes and with amino acid positions. In addition, some signature pattern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graphic area from which the sample was taken. Amino acid features corresponding to the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of HIV-1 sequences were consistent with some of the deduced pattern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patterns inferred from subtypes B, C, and all subtypes chimeric with CRF01_AE worldwide, we found that signature patterns of subtype C were extremely common in some sampl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Zambia in southern Africa), which may hint at the origin of this HIV-1 subtype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is area of Africa. Signature patterns of subtype B sequen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ountries. Even more, there are distinct patterns at single position 21 with glycine, leucine and isoleucine corresponding to subtype C, B and all possible recombination forms chimeric with CRF01_AE, which also indicate distinct geographic features. Our method widens the scope of inference of signature from geographic, genetic, and genomic viewpoints. These findings may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r vaccine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tern inference global HIV- 1 sequence Repeated Incremental Pruning to Produce Error Reduction (RIP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Genome Analysis of Duck Circovirus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1
19
作者 Chun-he Wan Guang-hua Fu Shao-hua Shi Long-fei Cheng Hong-mei Chen Chun-xiang Peng Su Lin Yu Hua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89-296,共8页
Duck circovirus (DuCV), a potential immunosuppressive virus, was investigated in Southern China from March 2006 to December 2009 by using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based metho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 Duck circovirus (DuCV), a potential immunosuppressive virus, was investigated in Southern China from March 2006 to December 2009 by using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based metho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38 sick or dead duck samples from 18 different farms were examined with an average DuCV infection rate of-35%. It was found that ducks between the ages of 40~60 day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DuCV. There was no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DuCV virus was capable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Farms with positive PCR results exhibited no regularly apparent clinical abnormalities such as feathering disorders, growth retardation or lower-than-average weight. The complete genomes of 91 strains from Fujian Province and 1 from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he 10 DuCV genomes, comlbared with others genomes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ranged in size from 1988 to 1996 base pairs, with sequence identities ranging from 83.2% to 99.8%.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genome sequences demonstrated that DuCV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genetic genotypes, Group I (the Euro-USA lineage) and Group II(the Taiwan lineage), with approximately 10.0%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data sugges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DuCV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or different species, including Duck, Muscovy duck, Mule duck, Cheery duck, Mulard duck and Pekin du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k circovims(DuCV)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GENOME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不同性别及肥胖人群“米饭”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20
作者 袁源(摘译) 练桂丽(审校) +2 位作者 Han Y Kang D Lee SA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85-1185,共1页
本研究基于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评估膳食模式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并评估性别及肥胖对此相关性的减弱作用。设计: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膳食采用经过验证的103项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评估,并在校正总能量摄入后进行因子分析。该文... 本研究基于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评估膳食模式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并评估性别及肥胖对此相关性的减弱作用。设计: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膳食采用经过验证的103项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评估,并在校正总能量摄入后进行因子分析。该文基于社区的韩国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Korean genome epidemiology study, KoGES)队列。参与者: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招募时未患高血压的健康个体(5 151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队列研究 肥胖人群 食物频率问卷 EPIDEMIOLOGY 膳食模式 因子分析 前瞻性研究 基因组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