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与设计方法
1
作者 张文津 李国强 +2 位作者 徐奎元 张惊宙 孙飞飞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0,581,共9页
对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设计要求。首先,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结合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验证了简化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归纳了... 对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设计要求。首先,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结合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验证了简化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归纳了影响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量纲一参数,对简化分析模型进行参数分析,基于各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量纲一参数的设计建议范围;最后,提出了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结合算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双段消能摇摆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合理设计的双段摇摆钢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较单段摇摆钢桁架显著降低,与阻尼器配合能够抑制薄弱层的产生,并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具有工程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段消能摇摆结构 抗震性能 阻尼器 参数分析 影响因素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的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翟治鹏 刘彦辉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由于规范标准对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性能的逐渐劣化,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再满足设计要求,开展其抗震加固设计研究势在必行。然而,目前的加固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非线性动力计算反复迭代,增加了... 由于规范标准对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性能的逐渐劣化,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再满足设计要求,开展其抗震加固设计研究势在必行。然而,目前的加固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非线性动力计算反复迭代,增加了设计的难度,降低了其适用性。基于能量平衡概念,提出适用于增设消能减震装置的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性能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多地震水准性能目标,设计过程中无需开展非线性动力计算,且迭代次数少。采用所提方法对Benchmark钢框架结构进行加固设计,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评估了加固前和加固后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固后,所有楼层的位移角均明显降低,小震、中震和大震时的平均降幅约为20%,可见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加固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均与设计值吻合,实现了预期的层间位移角和屋顶位移角目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所提方法设计的阻尼器在小震时整体保持弹性状态,在中震和大震时进入屈服耗能状态,实现了预期的耗能机制,且阻尼器延性需求沿楼层的分布较为均匀,进一步表明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抗震加固 能量平衡 性能化设计 消能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系数的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3
作者 张宇星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年第2期8-10,共3页
为解决传统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能量耗散机制不明确、构件塑性发展次序难以控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能量系数的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的能量分布规律,提出以能量耗散系数为控制指标的多道防线耗能机制。通过核心... 为解决传统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能量耗散机制不明确、构件塑性发展次序难以控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能量系数的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的能量分布规律,提出以能量耗散系数为控制指标的多道防线耗能机制。通过核心筒连梁的“强弱交替”布置、框架梁端“双削弱段”设计以及环向加强带构造等措施,实现了结构各区域耗能的均衡分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钢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主要依靠阻尼耗能,罕遇地震下滞回耗能占比提升至53%,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验证了基于能量系数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该方法为高层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对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和优化结构布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系数 建筑钢结构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
4
作者 任炫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5期078-081,共4页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区桥梁工程随之增加,大跨度桥梁工程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类型桥梁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提升抗震设计效果,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工程使用安全性。鉴于此,...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区桥梁工程随之增加,大跨度桥梁工程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类型桥梁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提升抗震设计效果,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工程使用安全性。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常见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抗震加固技术在大跨度桥梁建设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探究
5
作者 王宏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近年来,超限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在超限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何加强抗震设计,提升建筑安全性与可靠性,是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主要探讨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设计,首先分析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要求,接着探讨抗震设... 近年来,超限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在超限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何加强抗震设计,提升建筑安全性与可靠性,是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主要探讨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设计,首先分析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要求,接着探讨抗震设计要点与方法,最后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抗震设计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提升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保障建筑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抗震设计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述评 被引量:32
6
作者 白绍良 黄宗明 肖明葵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4-58,共5页
近十余年来,关于能量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受到国内外地震工程界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今后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地面运动输入及其参数的选取、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地震破坏状态评估和具... 近十余年来,关于能量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受到国内外地震工程界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今后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地面运动输入及其参数的选取、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地震破坏状态评估和具体设计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分析方法 抗震设计 抗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在钢支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7
作者 叶列平 程光煜 +1 位作者 曲哲 陆新征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45,共10页
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关于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工作。首先,说明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关系,指出合理的结构损伤耗能机制控制是实现基于能量抗震设计前提,并据此提出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框架。随后,介绍了基于能量... 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关于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工作。首先,说明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与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关系,指出合理的结构损伤耗能机制控制是实现基于能量抗震设计前提,并据此提出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框架。随后,介绍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用能量谱,包括单自由度(SDOF)体系总输入能量EI谱、SDOF体系累积滞回耗能比EH/EI谱以及多自由度(MDOF)体系EI,MDOF谱与SDOF体系EI谱的关系,并基于这些谱关系给出了MDOF体系的总累积滞回耗能EH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给出了结构预期损伤部位累积滞回耗能EH需求的确定方法,据此结合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需求,进行构件层次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最后,针对某钢支撑框架结构,介绍了所建议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能量 损伤耗能机制控制 累积滞回耗能分布 钢支撑框架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能量分析的抗震设计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魏新磊 周云 +1 位作者 于敬海 赵彤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3年第3期62-67,共6页
概要介绍了多自由度结构能量分析方法,根据单自由度体系得到的输入能量谱,研究分析了多自由度与单自由度输入能量和耗能的等效性问题,并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进行了能量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为能量分析设计方法应用于结... 概要介绍了多自由度结构能量分析方法,根据单自由度体系得到的输入能量谱,研究分析了多自由度与单自由度输入能量和耗能的等效性问题,并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进行了能量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为能量分析设计方法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多自由度结构 能量分析 等效性 能量分布规律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叶列平 缪志伟 +2 位作者 程光煜 马千里 陆新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20,共13页
该文系统总结了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结构损伤耗能机制控制是确定结构累积耗能分布和实现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关键。分别针对钢支撑框架结构、RC框架结构和RC框-剪结构的合理耗能机制控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 该文系统总结了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结构损伤耗能机制控制是确定结构累积耗能分布和实现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关键。分别针对钢支撑框架结构、RC框架结构和RC框-剪结构的合理耗能机制控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实施框架,并分别针对钢支撑框架结构、RC框架结构和RC框-剪结构给出了具体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耗能机制控制 耗能分布 钢支撑框架结构 RC框架结构 RC框-剪结构
原文传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缪志伟 马千里 叶列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共10页
针对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在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现有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耗能机制的基础上确定构件累积滞回耗能需求是落实该方法的关键。通过大量RC框架结构算例的弹塑... 针对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在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现有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耗能机制的基础上确定构件累积滞回耗能需求是落实该方法的关键。通过大量RC框架结构算例的弹塑性分析,提出基于"强柱弱梁"耗能机制下RC框架梁、柱构件累积滞回耗能需求的计算方法,包括:总累积滞回耗能在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分配和沿楼层高度的分布以及在同一楼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需求,进行梁柱构件的耗能损伤评价,并据此实现基于能量抗震设计。通过1个4层框架结构的算例说明所建议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在RC框架结构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所建议方法的构件耗能需求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耗能机制 耗能分布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方法探究
11
作者 左奇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2期252-255,共4页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之一,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其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日益受到关注。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现有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存在诸多问题。因...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之一,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其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日益受到关注。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现有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高其抗震性能,已成为当前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耗能需求计算与设计流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缪志伟 叶列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8,共9页
基于'强墙肢弱连梁'合理耗能机制控制的前提,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实施流程。基于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各构件累积耗能需求的... 基于'强墙肢弱连梁'合理耗能机制控制的前提,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实施流程。基于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各构件累积耗能需求的实用计算方法,包括结构总累积耗能E H,E H在连梁、墙肢和框架梁中的分配,各类构件累积耗能沿楼层高度的分布,同层同类构件的累积耗能分配。结合合理的构件损伤评价模型,建议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各类构件的能力设计方法,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落实到构件层次。最后,通过一个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说明了所建议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与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所建议方法的构件耗能需求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耗能机制 耗能分布 能力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被动耗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樊长林 张善元 路国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147,共8页
将结构前两阶振型各自等效为单自由度,采用模态pushover分析确定各等效单自由度的屈服强度系数和延性系数,然后由反应谱计算各阶振型耗散能量需求,利用各振型能量分布曲线,求得各层耗散能量需求,叠加得到各层地震总能量需求,据此确定耗... 将结构前两阶振型各自等效为单自由度,采用模态pushover分析确定各等效单自由度的屈服强度系数和延性系数,然后由反应谱计算各阶振型耗散能量需求,利用各振型能量分布曲线,求得各层耗散能量需求,叠加得到各层地震总能量需求,据此确定耗能装置的类型及设计参数。运用该方法对9层钢框架进行了设计,并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精确度符合实际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耗能结构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模态pushover分析 耗能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耗能机制控制 被引量:8
14
作者 缪志伟 叶列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耗能机制控制是实现其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前提。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多个不同参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并利用多条强震记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定量研究联肢剪力墙整体系数α、剪力墙截面轴向变形影响系... 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耗能机制控制是实现其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前提。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多个不同参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并利用多条强震记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定量研究联肢剪力墙整体系数α、剪力墙截面轴向变形影响系数T Z、框架-剪力结构刚度特征值λ等3个参数对其耗能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定的T Z,需控制α不超过相应的界限值才能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形成"强墙肢弱连梁"的合理耗能机制,而λ的变化不会改变结构耗能机制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联肢剪力墙整体系数α和截面轴向变形影响系数T Z表达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耗能机制控制的具体设计条件,并通过水平分缝连梁的算例验证了该控制条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强墙肢弱连梁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有限元分析 耗能机制控制
原文传递
设置多级屈服耗能BRB的桥梁排架墩等能量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洪果 裴银海 +2 位作者 范向鑫 李萍 石岩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传统防屈曲支撑(BRB)被广泛用于桥梁排架墩的减震控制,但其屈服后刚度较低和变形能力较小,难以有效控制强震下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为此,将传统单一材料组成的BRB核心变形段替换为两种具有不同屈服点的材料,使其整体力学特性呈分级屈... 传统防屈曲支撑(BRB)被广泛用于桥梁排架墩的减震控制,但其屈服后刚度较低和变形能力较小,难以有效控制强震下的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为此,将传统单一材料组成的BRB核心变形段替换为两种具有不同屈服点的材料,使其整体力学特性呈分级屈服的多线性,形成多级屈服耗能的防屈曲支撑(MSBRB)。将MSBRB作为保险丝构件应用于排架墩以提升其抗震性能,采用等能量的设计方法,以设置MSBRB排架墩体系的能力曲线为设计目标,考虑体系在逐渐增强的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发展机制和能力曲线特征,在中国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基础上发展了三阶段的抗震设计流程。最后,结合一排架墩设计案例并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证明了所提出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地震水平下MSBRB排架墩体系的性能状态,设计值与模拟值最大误差不超过6%,能达到不同地震水平的设计目标;设置MSBRB能显著降低排架墩的墩顶位移,E2地震作用水平下可使排架墩保持弹性状态,在更强的地震水平下也可有效降低排架墩的损伤,说明MSBRB可更为高效地提升排架墩抗震性能,实现排架墩的损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架墩 基于等能量设计方法 结构保险丝 多级防屈曲支撑 能量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谱的弯剪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磊 王静峰 +1 位作者 王涛 王翰斓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7,共10页
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既有混凝土框架难以满足多水准抗震性能标准的要求,采用金属阻尼器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可显著提高其抗震性能,有利于满足现有抗震性能目标,然而目前对于相应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既有混凝土框架难以满足多水准抗震性能标准的要求,采用金属阻尼器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可显著提高其抗震性能,有利于满足现有抗震性能目标,然而目前对于相应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尚不充分。该文提出了基于能力谱的金属阻尼器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为了实现不同烈度地震下的多性能水准目标,采用具有多阶屈服特征的弯剪复合型金属阻尼器。基于对既有混凝土框架的静力推覆分析,将框架的推覆曲线转化为等效的双折线能力谱,设定加固后结构在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性能目标,确定结构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的交点。考虑金属阻尼器进入屈服阶段后的附加阻尼比,计算出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下的等效阻尼比,根据性能点计算出金属阻尼器剪切和弯曲芯板的屈服承载力。基于上述设计方法对4层、6层和9层既有混凝土框架进行加固,通过OpenSees软件建立弹塑性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了加固后的结构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证明了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文研究成果将为金属阻尼器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谱 弯剪复合型金属阻尼器 既有混凝土框架 抗震设计方法 加固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震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宏伟 杨静怡 潘长卿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2,共8页
与基于承载力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基于能量的性能指标,给出基于能量指标的性能水准量化和性能目标。同时结合现有的基于能量抗震设... 与基于承载力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基于能量的性能指标,给出基于能量指标的性能水准量化和性能目标。同时结合现有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阐述了自复位阻尼器减震钢框架基于能量指标的抗震性能设计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结构的滞回耗能由主结构及阻尼器共同承担,从而减少地震对结构的损伤。最后以9层钢框架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流程的实用性。算例结果表明,经过基于能量的抗震性能设计后,被动控制结构相比于无控结构,主结构的滞回耗能下降了44.8%~61%,在被动控制结构中阻尼器承担了50.5%~68.3%的滞回耗能,可见附加阻尼器可有效降低主结构的地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被动控制结构 无控结构 钢框架 消能减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结构直接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利 叶献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72-1476,共5页
文章利用滞回耗能通过等效循环数等表达的公式,得到了反映不同强度折减系数下的体系滞回耗能公式,通过Eh/EI比谱表达式将滞回耗能转化为输入能表达,根据输入能量谱求出等效弹性反应加速度;根据位移延性系数确定相应的强度折减系数,然后... 文章利用滞回耗能通过等效循环数等表达的公式,得到了反映不同强度折减系数下的体系滞回耗能公式,通过Eh/EI比谱表达式将滞回耗能转化为输入能表达,根据输入能量谱求出等效弹性反应加速度;根据位移延性系数确定相应的强度折减系数,然后将等效弹性反应加速度折算为与强度折减系数对应的等效地震影响系数,按现行规范进行小震下的强度计算;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设计步骤及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 循环数 位移延性系数 强度折减系数 等效地震影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9
作者 卜阳 陆伟东 +3 位作者 查杭飞 包英威 徐超 胡中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7,共10页
木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碳、绿色环保、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双碳”战略的提出,木结构的研究、木结构建筑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内热点。以木结构被动抗震领域为对象,从结构体系、... 木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碳、绿色环保、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双碳”战略的提出,木结构的研究、木结构建筑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内热点。以木结构被动抗震领域为对象,从结构体系、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方法3个方面阐述,对最新抗震研究进展、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常用结构的抗侧刚度、破坏模式、变形和耗能能力等进行具体的抗震设计文献调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抗震规范基底地震力的计算进行对比和总结,结合目前已有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为木结构抗震领域的发展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抗震研究 结构体系 抗震规范 抗震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端弹簧型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20
作者 曾敏茹 鲁亮 +1 位作者 夏婉秋 胡宇飞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6-274,共9页
梁端弹簧型自复位框架(self-centering frame, SCF)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通过梁柱节点铰接构造来使整体结构抗侧刚度弱化,并在梁端设置钢板弹簧来给节点设定确定的转动刚度,从而达到地震作用下结构减震和震后结构自复位的目标... 梁端弹簧型自复位框架(self-centering frame, SCF)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通过梁柱节点铰接构造来使整体结构抗侧刚度弱化,并在梁端设置钢板弹簧来给节点设定确定的转动刚度,从而达到地震作用下结构减震和震后结构自复位的目标。在已有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梁端弹簧型自复位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此类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以及结构的抗震设计流程。结合一幢三层自复位耗能框架结构的设计实例,进行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通过有限元模拟对该结构的动力响应与常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梁端弹簧型自复位耗能框架结构具有较小的加速度响应和层剪力响应,以及良好的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梁端弹簧型自复位框架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端弹簧型自复位框架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响应 抗震性能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