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可置换的城市幽灵——关于城市文学的一些思考
1
作者 邹军 《艺术广角》 2024年第1期98-105,共8页
当我们谈论城市文学时,或许最应该厘清的是何谓城市文学。因为,每一个谈论城市文学的论者,对于城市文学的分析、论证以及得出的结论,势必与其理解的城市文学的定义有关。本文基于中外文学史上具体的城市文学文本,以及当下城市文学创作现... 当我们谈论城市文学时,或许最应该厘清的是何谓城市文学。因为,每一个谈论城市文学的论者,对于城市文学的分析、论证以及得出的结论,势必与其理解的城市文学的定义有关。本文基于中外文学史上具体的城市文学文本,以及当下城市文学创作现象,尝试重新提炼城市文学的定义,认为仅从题材角度划分出一个与乡土题材不同的城市文学,即将写城市的文学等同于城市文学,意义不大。而将那些穿透城市现象裸露出城市本质的作品视为真正的城市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文学 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学漫游:一种“行走”的语文教学
2
作者 范春晖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城市文学漫游”这一概念脱胎于“城市漫游”(Citywalk),指延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城市中行走,体味城市文脉,体验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中的文学内涵。与普通的城市漫游行为不同,它是一种“行走”的语文教学,具... “城市文学漫游”这一概念脱胎于“城市漫游”(Citywalk),指延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城市中行走,体味城市文脉,体验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中的文学内涵。与普通的城市漫游行为不同,它是一种“行走”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和原则。“行走”步骤主要为:确定城市文学漫游的主题与路线;根据学情提前编制游学学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做好总结反思,展开创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漫游 语文教学 语文实践活动 Citywal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舒城市文学创作视域下对城市的多重观照
3
作者 王瑜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期4-6,共3页
中国当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研究,可追溯到1983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城市文学理论笔会,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凡是反映城市人、城市生活的作品,皆可称之为城市文学。”[1]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眼光投向上海、中国香港、北京等大都市。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国香港 文学创作 当代城市文学 视域下 大都市 北戴河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乡愁——谈双雪涛的沈阳故事兼及一种城市文学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雪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6,共5页
一、当城市成为故乡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起城市文学,往往有种潜在的乡村视角参与其中,并极易生产二元对立的且带有批判性的话题。可是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作家来说,这种对照不过是观念的灌输,而鲜有经验的支持。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故事 沈阳 乡愁 二元对立 批判性 故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学”要有城市的精魂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丛皞 修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扩充,市民生活上升为国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城市版图的扩张似乎昭示了城市文学光辉灿烂的前景和成为文学主潮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学》就发起过"城市化与转型文学"...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扩充,市民生活上升为国人生活的主体部分,城市版图的扩张似乎昭示了城市文学光辉灿烂的前景和成为文学主潮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学》就发起过"城市化与转型文学"的讨论,并以城市化为标志预言激动人心的城市文学时代即将到来。一九九八年,贾平凹充满期待地写下这样的话:"城市化进程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上海文学 文学时代 文学传统 主潮 乡村文化 中国文学 生活理想 文化心理 创作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学与城市文学的融合困境——反思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城市意象建构 被引量:7
6
作者 黄仲山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现代城市背负着生态恶化的"原罪",成为生态文学极力批判的对象。当代生态文学对充斥着"现代病"的城市采取了漠视和拒斥的态度,形成去城市化与反城市化倾向。生态文学中城市意象与乡野的"生态乌托邦"意象... 现代城市背负着生态恶化的"原罪",成为生态文学极力批判的对象。当代生态文学对充斥着"现代病"的城市采取了漠视和拒斥的态度,形成去城市化与反城市化倾向。生态文学中城市意象与乡野的"生态乌托邦"意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方面源自文学中根深蒂固的原乡情结,另一方面起因于人们走出乡土环境、转向城市的一种陌生感和焦虑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生态文学应走出自身局限,扩大视野和题材范围,在保留原有批判精神的前提下,重新建构和定位城市意象,探寻生态文学与城市文学的融合渠道,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城市文学 融合 城市意象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对女性爱情的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超 徐善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6-90,共5页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对女性爱情的表现受到了教会文学和骑士爱情的双重影响。情爱和性爱的完美契合和前后相继构成了女性爱情的两个方面,其中情爱是对骑士爱情的升华和背离;性爱是世俗爱情的再现,反映了当时西欧城市居民注重感官的审美...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对女性爱情的表现受到了教会文学和骑士爱情的双重影响。情爱和性爱的完美契合和前后相继构成了女性爱情的两个方面,其中情爱是对骑士爱情的升华和背离;性爱是世俗爱情的再现,反映了当时西欧城市居民注重感官的审美情趣。情爱与性爱的并存反映了城市文学的作者力求突破教会和世俗的限制,追求自由和自主的个人快乐的新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西欧 城市文学 女性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夫妇之间》及其批判在当代城市文学中的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鸿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12,共3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型过程,也是文学活动的全面体制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学批评不再属于文学内部的事情,而往往成为某种政治性“事件”,并形成文学的新的政治规定。最早的“萧也牧事件”(1951)便具有...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型过程,也是文学活动的全面体制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学批评不再属于文学内部的事情,而往往成为某种政治性“事件”,并形成文学的新的政治规定。最早的“萧也牧事件”(1951)便具有这种性质,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学初期乃至十七年的文学进程与形态,其所包含的文学史意义,要远远大于作品本身。为此,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集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期望从回到文学史的“现场”中,探询到创作、批评和文学体制化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也牧事件” 城市文学 精神同构 审美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文学视域中的20世纪初上海文学图景 被引量:4
9
作者 葛永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81,共9页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城市文学的开始。在20世纪初的20年里,上海文学主要是沿着两条主干线索发展演变:一是言情文学,一是时议文学。前者主要是通过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来迎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的天然爱好,以...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城市文学的开始。在20世纪初的20年里,上海文学主要是沿着两条主干线索发展演变:一是言情文学,一是时议文学。前者主要是通过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来迎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的天然爱好,以商业文化为支撑,突出世俗性,追求商业价值。而后者主要是突出城市作为舆论中心的功能和意义,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批判性。如果说言情显示出城市叙事的感性化和欲望化,时议则代表着城市理性。20世纪头20年上海之城市文学图景的出现有其历史、政治、文化原因。此后,时议与言情的交织发展贯穿着上海文学的现代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文学 时议 言情 变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城市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立新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本文主要分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城市形象在作家笔下的变化、不同性别叙事下的城市形象以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学的关系。在把握城市文学发展的同时 ,指出城市文学对现实的关照意义。
关键词 城市文学 形象 性别 叙事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中的城——城市文学的转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计文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68,共5页
一、城市溢出文学 最近三十多年,首先是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到处在拆,到处在盖,接下去工地蔓延到了近郊、远郊,最后是田野,一座座新的城镇正在替代村落……GDP的增速如同青春期分泌旺盛的荷尔蒙,尘土飞扬... 一、城市溢出文学 最近三十多年,首先是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到处在拆,到处在盖,接下去工地蔓延到了近郊、远郊,最后是田野,一座座新的城镇正在替代村落……GDP的增速如同青春期分泌旺盛的荷尔蒙,尘土飞扬里城市宣泄着蓬勃的欲望,彰显着无法掌控的迅速膨胀的力量。任何人在这种力量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无论是所谓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无论是城市土著,还是外来的漂泊者,一起面对着不断变得陌生的现实,所有人都失去了原来的世界,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没有地图,没有指南,只有种种名之以科学的假说,真伪难辨的推断,在劫难逃的谶语,光明美好的愿景……全体中国人被城市裹挟着,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历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想象 建筑工地 中国人 荷尔蒙 青春期 GDP 成功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屏瑾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2,共6页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农村及其它地区带来的影响,如青壮年劳动力的抽离和现代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经济的转移,都表明当代社会与城市的紧密关联.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趋同,观念、时尚、知识等的流动日益增强,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遭到挑战,乃至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而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变得模糊,关于城市的文化表达和想象,可以说获取了最大程度的当代性,城市文学的问题,几乎就是当代文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自我想象 知识经济 城市化过程 城市景观 文化研究 现代教育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城市文学“现代性”内涵的变迁——以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双花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72-77,共6页
针对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概念不断变迁、难以断定的问题,采用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探讨了城市文学之内在规定性——"现代性"内涵不断变迁的经过及其原因。30余年来,它经历了单纯的现代化指向、更具体... 针对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概念不断变迁、难以断定的问题,采用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探讨了城市文学之内在规定性——"现代性"内涵不断变迁的经过及其原因。30余年来,它经历了单纯的现代化指向、更具体化以及召唤"中国性"的深化与转型的逻辑延伸。在此转型的至点,商品化、消费化的创作环境以及独立的创作主体的缺乏使得"中国性"的建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度,需要继续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现代性 现代化 中国性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城市文学”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冰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63,共8页
主持人的话:小说家哲贵在这期的《身份迁徙与心灵蜕变——我对城市文学的理解》一文中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被誉为‘创造这个时代的人’,恰恰相反,在我的认识里,他们是‘被这个时代绑架的人’,他们还没有进入商业文明的思想准备... 主持人的话:小说家哲贵在这期的《身份迁徙与心灵蜕变——我对城市文学的理解》一文中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被誉为‘创造这个时代的人’,恰恰相反,在我的认识里,他们是‘被这个时代绑架的人’,他们还没有进入商业文明的思想准备,却被强力推到前台,他们的思维和感情依然停留在农业和工业时代,这正是他们备受煎熬的起源。”作为小说家的哲贵,不仅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直觉,而且有很好的理论素养。他对城市生活的这一发现,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备受煎熬”,久而久之便会积劳成疾。无独有偶,二。一三年最具城市文学意味的作品,应该是李兰妮的《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这应该是一部非虚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解读 非虚构小说 小说家 商业文明 工业时代 观察生活 理论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学写作与中国当下经验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0,共8页
城市自古有之,中国曾经有过非常繁盛的古代城市。较早对于古代城市的文学叙述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班固《两都赋》,班固在汉大赋宫室游猎之外,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公元二世纪张衡《二京赋》已经集中笔力铺写长安和洛阳东西南北宫室、... 城市自古有之,中国曾经有过非常繁盛的古代城市。较早对于古代城市的文学叙述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班固《两都赋》,班固在汉大赋宫室游猎之外,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公元二世纪张衡《二京赋》已经集中笔力铺写长安和洛阳东西南北宫室、动植物、民情风俗,同时也有对商贾、游侠、骑士、辩论之士、角抵百戏、杂技幻术等的生动摹写。中国古代城市具有功利性(包括政治功利和物质功利)、世俗性、娱乐性,这三种特性构成了古代城市文学最核心的意义要素,成为古代城市文学审美取向最突出的特征。古代文学中对于城市的发现和叙事大多集中于都市、商贸、勾栏、瓦肆的文学想象,明清话本小说已经呈现出对市民文化兴起和物质消费主义的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城市 中国 文学写作 经验 政治功利 城市文学 《两都赋》 《二京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乐精神与诗意栖居--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与洛阳城市意象的双向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开辟了城市文学的一个新方向、新思路,即不再是对于城市的排斥、贬低,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司马光的城市文学叙事,十分自觉地、有选择... 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开辟了城市文学的一个新方向、新思路,即不再是对于城市的排斥、贬低,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司马光的城市文学叙事,十分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着洛阳城市文化的影响,感受着洛阳城市文化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他的文化活动与文学创作,也在自觉与非自觉地参与了洛阳城市文化的创造与城市意象的建构。司马光在洛阳建构起自己独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城市文学 书写 城市意象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建国 王蔚乔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5-8,共4页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既为一座城市保存了许多永恒的文化记忆,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当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如果充分挖掘城市中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景观坐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内涵、高雅意趣和地域个性,无疑对城市品位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城市文学资源 特色文化 城市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从城市书写到城市文学——以邱华栋的北京书写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若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19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收获是城市文学的真正诞生。不同于以往以城市为背景式存在的写作,也不同于老舍、废名等人将北京视作精神原乡,从王朔开始的北京书写,逐渐展开了对这座兼具皇权历史、封建意识、政治中心、经济交往多重功能的城市... 19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收获是城市文学的真正诞生。不同于以往以城市为背景式存在的写作,也不同于老舍、废名等人将北京视作精神原乡,从王朔开始的北京书写,逐渐展开了对这座兼具皇权历史、封建意识、政治中心、经济交往多重功能的城市的反思。1990年代以来,年轻作者如邱华栋、徐坤、徐则臣笔下的北京,开始正面表征出城市的现代性。尤其是邱华栋笔下的“闯入者”,他们在新的城市“舞台”上开拓出了非凡的意义。在传统的人与城市博弈的主题之外,又额外凸显出新兴的社交原则、信用关系和理性逻辑。最具有突破性的是,城市在其笔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道德评价,而成为流动的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邱华栋 城市文学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时代:日常性、物化与全球化表达——论90年代城市文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26,160,共9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学在坚守本土性时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城市文学 消费 日常性 物化 本土性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城市文学”缺失现象浅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18-121,149,共5页
新时期以来,宁夏的文学创作已成为宣传宁夏的一张"名片"。但是,宁夏作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致使宁夏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作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小省干大事,... 新时期以来,宁夏的文学创作已成为宣传宁夏的一张"名片"。但是,宁夏作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致使宁夏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作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小省干大事,小省出大文化"战略的一种回应与期待,宁夏作家必须正视当下的城市心灵,思考应该如何超越农村和切入城市生活,或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可以沟通的途径,从而超越作家自己的存在半径,创作出具有宁夏特色的"城市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乡土情结 城市文学 缺失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