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地域类型 被引量:1
1
作者 耿梦 马晓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36-42,共7页
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及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近10年来江苏省各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通过变异系数分析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地域类型.研... 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及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近10年来江苏省各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通过变异系数分析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趋势,区域差异波动减小.(2)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且空间集聚现象先强后弱,苏南、苏中、苏北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大致呈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快速转型区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及宿迁市,慢速转型区则向苏南地区靠拢.(3)综合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划分为5种类型: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较稳定型、较低水平较稳定型、较低水平轻微波动型及低水平剧烈波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转型发展 时空特征 地域类型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发展转型期乡村复兴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淑玲 王峰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9-73,共5页
在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乡村正走向衰退和凋敝。通过对乡村特质的重新审视,提出乡村复兴的发展思路。以河南信阳郝堂村为例,分析其村庄建设的发展策略,包括以内置金融为先导、激发村庄集体凝聚力,以物质空间为载体、改变村庄整体面貌... 在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乡村正走向衰退和凋敝。通过对乡村特质的重新审视,提出乡村复兴的发展思路。以河南信阳郝堂村为例,分析其村庄建设的发展策略,包括以内置金融为先导、激发村庄集体凝聚力,以物质空间为载体、改变村庄整体面貌,以文化重建为契机、修复乡村传统文化,以外来因素为引导、实现三方合作等,认为乡村的复兴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多方联合进行村庄物质改造、文化修复、秩序重构的系统性改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乡村价值 文化重建 乡村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喆 《市场研究》 2020年第5期43-44,共2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渐深入,城乡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同时拖慢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渐深入,城乡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同时拖慢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研究大量相关资料,对目前城乡发展转型中遇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其产生原因展开论述,提出了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城乡转型升级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当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城乡转型发展的方向,提出需要通过市场与政策引导、缓解大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等对策,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来开展城乡的转型升级,争取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 城乡发展转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4
作者 张广明 武丽琼 +2 位作者 张莉 冯芹 杜丽清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1年第3期29-31,共3页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乡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了城乡资源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理论,城乡环境联系理论。指出了城乡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政绩考量标准...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乡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了城乡资源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理论,城乡环境联系理论。指出了城乡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政绩考量标准单一,管理薄弱,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产业项目与技术支撑。提出了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战略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范政府职能,发挥多方力量;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来加强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乡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资源与环境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其程 《城市地理》 2015年第4X期180-,共1页
城乡在发展转型中出现了很多利益冲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了城乡发展转时期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使城乡发展转型顺利进行。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资源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 被引量:57
6
作者 陈坤秋 龙花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馈关系,为乡村发展转型的优化调控提供系统性思路,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发展要素—结构—功能长期性、稳...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馈关系,为乡村发展转型的优化调控提供系统性思路,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发展要素—结构—功能长期性、稳定性质变,土地整治通过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调试乡村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2)土地整治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带动,联动激活其他乡村发展要素,在优化乡村空间、经济与治理结构、促进乡村就业功能转型的同时,助推了乡村生产、生态与文化功能的优化与提升。乡村发展转型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本底支撑与动力,驱动土地整治拓深扩面、提质增效转型。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需求失谐可能形成对乡村发展转型的负反馈。(3)基于城市郊区、丘陵山区与平原农区的地域类型特征、空间冲突形式有必要对土地整治进行差异化的区域调控。研究结论: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整治需要实现多制度整合协同发展,强化人地预警机制建设,动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发展转型 城乡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转型背景下农业综合区划研究——以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鲁莎莎 刘彦随 关兴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9-917,共9页
在逐一考察和判断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地域分异的形成条件及其主导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采用层次分析、SOFM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 在逐一考察和判断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地域分异的形成条件及其主导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采用层次分析、SOFM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农业地域类型区。其次,界定农业地域多功能类型,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及休闲与文化传承功能等多维角度,构建农业地域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并结合区位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主导功能亚区。最后,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结果与农业地域功能分区结果进行耦合与叠加,获得了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综合区划方案,并就综合区划方案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功能 农业综合区划 城乡发展转型 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衡量及其类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玉恒 陈聪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95-1602,共8页
界定了城乡发展转型的概念,从形态转型与功能转型角度,构建了县域城乡发展转型衡量模型并划分其驱动类型。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21.41%的区县城乡转型较为剧烈,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区、鲁西南、鲁西北以及辽宁东北部的长白山... 界定了城乡发展转型的概念,从形态转型与功能转型角度,构建了县域城乡发展转型衡量模型并划分其驱动类型。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21.41%的区县城乡转型较为剧烈,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区、鲁西南、鲁西北以及辽宁东北部的长白山地区。转型缓和的区县占该地区区县总数的32.42%,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沈阳市、大连市、烟台市、青岛市和山东大学的主城区核心地带及近郊区。东北的辽河平原地区、河北南部和东部地区、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渤海湾地区城乡转型程度属于中度,占区县总数的46.18%。剧烈转型区县的驱动力以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及商旅服务业发展为主(占该类型区县的84.29%),转型缓和区县驱动力类型为均衡发展型及农业主导型(76.41%),城乡转型中度的区县,其驱动力主要为均衡发展型与工业主导型(76.16%)。转型剧烈的区县在城镇化、非农就业以及非农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低的初始水平。然而,由于较强的后发优势,在2000-2011年间,剧烈转型的区县在以上三方面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明显领先于城乡转型中度以及缓和的区县。进而提出了当前城乡发展转型领域亟待加强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要素集聚 城乡发展转型 环渤海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 被引量:65
9
作者 李玉恒 刘彦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日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将损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探究了转型期我国城乡资源环境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城乡转型期的可持续... 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日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将损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探究了转型期我国城乡资源环境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城乡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的多重影响。当前城乡转型时期要通过市场及政策力量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并缓解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 城乡发展转型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被引量:224
10
作者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共8页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发展转型 新型城镇化 乡村地域系统 中国乡村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 被引量:50
11
作者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城乡发展转型是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利用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性、动态性与差异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测了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研究表明:1城乡发展转型... 城乡发展转型是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利用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性、动态性与差异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测了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研究表明:1城乡发展转型中心性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空间分异格局。平原地区逐渐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一级集聚中心、地级市为二级集聚中心、县级市及县城镇为三级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山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尚不明显。2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结构特征。以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大连、石家庄、青岛为主要城市扩展核心,呈空间聚核模式持续向外蔓延拓展。沿海岸线的"C"型带和港口群区域的土地快速非农化,成为城乡快速转型的热点区。3受点—轴—面区位要素综合影响,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最佳探测空间尺度为1200 m。4未来城乡发展转型的极强敏感区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轴带,以京津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开发应以城乡发展转型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为依据,科学实施城乡空间优化与差别化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中心性 动态性 敏感性 空间格局 环渤海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浙江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菲菲 李伟芳 马仁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269,共8页
城乡发展转型可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与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构建人口、土地、产业和社会为主的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1、2002和2013年的转型程度,并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 城乡发展转型可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与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构建人口、土地、产业和社会为主的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1、2002和2013年的转型程度,并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判别转型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城乡发展转型的程度测度中,高水平区域整体集聚在浙北地区,逐渐增大与浙西南、浙东南地区的差距;省内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区际差异显著,高高值集聚区为环杭州湾块状地区,低低值集聚区为浙东南、浙西南交界处的条带状地区;驱动力判别表明转型程度较高的浙北地区受资金、市场和区位的综合影响,转型程度中等的浙东南地区受资金和区位的双重影响,转型程度最低的浙西南地区仅受市场要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转型程度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浙江省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41
13
作者 陈坤秋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35,共15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土地市场则是实现城乡要素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城乡发展的关键纽带。本文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探究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土地市场则是实现城乡要素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城乡发展的关键纽带。本文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探究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了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从土地市场视角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条可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价值重塑的过程,旨在消除阻碍城乡发展的因素,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发展要素回报趋同,本质是通过城乡互动互补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2)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作用是利弊双轨的权衡,作用方向取决于土地市场是否是良性市场。城乡二元分配体制与社会融入受阻背景下,扭曲土地市场掣肘城乡融合发展。(3)2005-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稳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略低,土地市场规模、土地市场价格与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升113.66%、274.09%与37.07%,59.34%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下滑,二者反差明显,且均具时空分异特征。(4)现阶段,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更多体现为滞碍作用,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存在"低水平陷阱",突破88.64%的抑制拐点,即可发挥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重塑土地市场发展价值取向,加快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探索人口—土地挂钩机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市场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双轨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被引量:98
14
作者 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村镇建设格局理论 新农村建设 城乡发展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转型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人均耕地面积视角 被引量:99
15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杨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特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特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林地转型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人均耕地面积视角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由不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趋势性转折过程。基于全国10km栅格分辨率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中国71%的耕地覆盖区人均耕地面积由逐步下降转型为稳定上升,基本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此外,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定量识别了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耕地利用转型的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在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不同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人均耕地面积 城乡转型发展 城镇化 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效率与协调: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证据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坤秋 王良健 +1 位作者 屠爽爽 龙花楼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7,共11页
基于效率与协调性视角,构建了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从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内涵出发,运用SE-DEA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土地市场效率进行测评,以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表征城镇化协调性,分... 基于效率与协调性视角,构建了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从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内涵出发,运用SE-DEA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土地市场效率进行测评,以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表征城镇化协调性,分析了二者的时空特征,并运用面板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均呈下滑态势,土地市场效率、城镇化协调性提升的城市占比仅分别为21.75%、9.12%,但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低效率与低协调性城市的集中分布地。高效率城市散见于东北、陕甘宁、成渝等地,而高协调性城市则散布于胡焕庸线两侧及两广地区。②土地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流转机制以及吸纳、集聚与累积效应促进土地城镇化的精益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的相对快速提升,并触发城市经济与城镇化协调性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③城市土地市场效率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兼具累积叠进的时间滞后效应,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每提高1%,城镇化协调性将提升6.9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财政分权则呈负向影响,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协调发展 土地市场效率 作用机制 城乡转型发展 人口城镇化 财政分权 城市经济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17
17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乔伟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8-670,共13页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 粮食生产转型是乡村生产体系演变的核心内容,以粮食生产转型研究为突破口能够清晰反映区域乡村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转型历程,并尝试构建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呈现出"以粮为纲—农业结构调整—综合转型—城乡互动"四个差异化阶段特征。利用GL-RL模型,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转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Green Loop阶段演化到Red Loop阶段,粮食生产逐渐由本地生产融入到城乡生产网络,驱动粮食生产转型的扰动因素具有多时空尺度特征和跨尺度效应。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和全球化等因素将会对未来粮食生产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优化粮食生产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将为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转型,完善乡村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转型 乡村人地关系 城乡转型发展 乡村发展
原文传递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 被引量:121
18
作者 刘彦随 朱琳 李玉恒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782,共6页
农村土地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科学推进农村土... 农村土地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三整合"、农村空心化"生命周期"、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相关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区域差异性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一整三还"综合模式、统筹协同决策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整治 城乡发展转型 土地整治理论 整治模式 创新机制 中国
原文传递
《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19
作者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迫使作为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载体的土地资源,其利用理念、用地模式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亟待相应的转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9... 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迫使作为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载体的土地资源,其利用理念、用地模式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亟待相应的转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90年代英国学者开展的森林转型研究。21世纪初,在博士后合作导师李秀彬研究员的指引下笔者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引入国内,随后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构建了相关理论体系和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理论与实践 土地利用形态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城乡发展转型 结构调整 空间载体 森林转型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 被引量:99
20
作者 王永生 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0-717,共8页
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乡村的生产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本文梳理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点,并从资源、生产和生活方面提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策略。主要结论为:(1)资源利用不当、生产活动... 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乡村的生产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本文梳理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点,并从资源、生产和生活方面提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策略。主要结论为:(1)资源利用不当、生产活动加强和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污染是乡村土地污损化、水体污染化和空气污浊化的主要原因;(2)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来源分散多样、排放随机不均和治理局部低效的特点;(3)通过资源利用的高效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活方式的集聚化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最终实现乡村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转型 乡村生态环境污染 资源利用 重构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