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机场持续浓雾天气垂直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春红 谭艳梅 +1 位作者 王清平 陈阳权 《干旱气象》 2021年第3期457-465,共9页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风场资料以及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4—2016年乌鲁木齐机场持续浓雾天气的垂直风场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机场持续浓雾时高空天气形势主要有脊前型、脊区型、...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风场资料以及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4—2016年乌鲁木齐机场持续浓雾天气的垂直风场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机场持续浓雾时高空天气形势主要有脊前型、脊区型、西风波动型和横槽型4类;(2)垂直风场结构主要有两种形态:Ⅰ型风场自上而下由西西北风层和边界层风场组成,Ⅱ型风场自上而下由西西北风层、空中东南风层和边界层风场组成;(3)西西北风层的下界高度在横槽型时最低、西风波动型时最高,空中东南风层在西风波动型和脊区型时厚度厚、风速大;(4)垂直风场演变在持续浓雾生消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且中低空风场变化具有1~2 h的时间提前量,可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浓雾 垂直风场结构 L波段探空 边界层廓线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3830J雷达模拟风廓线扫描模式观测垂直风场
2
作者 陈刚 高玉春 张晓飞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9年第2期95-99,共5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J为平台,新开发的一种观测垂直风场的扫描模式。包括设计特定5波束的天线指向;解决1024点FFT功率谱实时显示和存储;功率谱数据的质量控制;功率谱数据的归一化;存储新一代风廓线雷达标准数据格式等... 文章简要介绍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3830J为平台,新开发的一种观测垂直风场的扫描模式。包括设计特定5波束的天线指向;解决1024点FFT功率谱实时显示和存储;功率谱数据的质量控制;功率谱数据的归一化;存储新一代风廓线雷达标准数据格式等,并与已定型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两者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廓线 扫描模式 垂直风场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林芝机场低层风场垂直结构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海 邹捍 +1 位作者 李鹏 谭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5-360,共6页
为了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山地低层大气风场特征及其对民航机场飞行安全的影响,采用地面测风仪与风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林芝机场低层风场垂直结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芝机场所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内,风场以... 为了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山地低层大气风场特征及其对民航机场飞行安全的影响,采用地面测风仪与风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林芝机场低层风场垂直结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芝机场所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内,风场以正交于河谷方向的东南风为主,整层风场具有较为一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午后地面和河谷内低层强东南风将对飞机的进近及起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雅鲁藏布江河谷外,风场基本分为两层,低层与高层风场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差异很大,高层风场是大尺度环流的表现。雅鲁藏布江河谷内风场与河谷外高层大尺度环流间缺乏动力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垂直结构 林芝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机场一次东南大风天气下风场特征分析
4
作者 丁旭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45-49,共5页
文章利用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资料、激光测风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04-30-2022-05-02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现有的气象数据构建三维风场结构,研究风场时空变化规律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东南大风天气为... 文章利用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资料、激光测风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04-30-2022-05-02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现有的气象数据构建三维风场结构,研究风场时空变化规律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东南大风天气为前期回流型加后期锋前减压的典型形势,大风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R07和R25号跑道两端风向变化小,风速变化大,水平方向风场变化不均匀;垂直方向上风向一致,风速变化快,大风层及强侧风层厚度大;目前可以利用现有风场资料构建机场低空三维风场变化模型,实时监测机场跑道及其上空风场变化情况,并对风场变化大、风速超标及风切变等危险天气进行告警,对飞行安全的保障有重要意义。希望研究结果能够提高对机场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大 环流形势 水平 垂直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导致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和风场垂直结构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祁秀香 郑永光 +4 位作者 伍志方 林中庆 赵小伟 李海洋 王开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利用NCEP分析资料、云地闪电、卫星、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和RASS观测资料,对引发2009年8月6日广州南沙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和风场垂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登陆后重新加强的热带风暴内... 利用NCEP分析资料、云地闪电、卫星、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和RASS观测资料,对引发2009年8月6日广州南沙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和风场垂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登陆后重新加强的热带风暴内发生、发展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内若干对流单体及其“列车效应”是导致大暴雨的直接原因;(2)强地闪集中发生在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低于-64℃云区和大TBB梯度区内,或40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及回波梯度大值区,强地闪活动略落后于强降水;(3)风场垂直结构观测表明,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低层急流有两次加强过程,与低空入流两次增强有直接对应关系;急流轴上多个中尺度脉动及低涡发展与雨强的剧增相对应,其时间尺度为0.5-1.0h,这种风场的中尺度特征正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强上升人流和下沉气流在风廓线雷达观测到风场垂直结构中的反映;(4)边界层的上升运动发生在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前部,上升运动与地面中尺度低压生成及辐合线有关,中尺度低压和上升运动的出现比强降水提前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 廓线雷达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风场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毛文茜 冷文楠 +4 位作者 樊旭 肖霞 郭燕玲 赵艳茹 张文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3-340,共8页
为进一步加深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山地丘陵地区的风场认识,利用淮南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ST(Stratosphere-Troposphere)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20km高度内风场的变化特征及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淮河流域850hPa、700hPa、500hPa、... 为进一步加深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山地丘陵地区的风场认识,利用淮南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ST(Stratosphere-Troposphere)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20km高度内风场的变化特征及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淮河流域850hPa、700hPa、500hPa、100hPa等压面高度上,风场有明显的垂直变化,风速及其波动幅度随春、夏、秋、冬先减小后增大,且随高度增加,夏季最小、冬季最大的季节规律逐渐增强;风场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在中低层以下,以小于10m/s的风为主,风向转换多,中低层以上10~25m/s的偏西风居多;年平均风场结构为低层以5m/s北风为主,到2km左右向西偏转,风速小于10m/s,在5km高度处形成15m/s的西风,且风速持续增大,10km左右达到25m/s后逐渐减小,到15km左右风向顺时针向北偏转,直到20km附近与低空风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廓线雷达 垂直结构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引发局地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及风场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晓丽 赵桂香 +1 位作者 杨璐 李新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40-48,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分钟降水、卫星、雷达、NCEP再分析资料及WRF数值模拟结果,对2014年7月2223日发生在山西省南部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以下同)稳定少动的背景下,中纬度短... 利用常规观测、分钟降水、卫星、雷达、NCEP再分析资料及WRF数值模拟结果,对2014年7月2223日发生在山西省南部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以下同)稳定少动的背景下,中纬度短波槽携带弱冷空气南下,低层切变线和辐合线缓慢东南压,副高边缘、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激发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的。暴雨点分散,降水的对流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β-中尺度特征。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风场结构特征不同,造成强降水落点和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而雷达回波强度与分钟降水强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暴雨点的雷达特征不同,沁源站的强降水是“列车效应”造成的,而运城、夏县两站的强降水是由于强回波在局地发展及稳定维持造成的;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径向风向风速的变化和各层风场的水平及垂直结构变化,对中尺度系统发展演变及对流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短时强降水 垂直结构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风廓线仪布网方案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朝林 王迎春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6-791,共6页
文中利用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通过进行多个例数值对比试验 ,对在北京地区如何进行风廓线仪布网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风场随高度的垂直分布和变化对天气过程有明显的作用 ,在较短时期就可对大气的空间特征形成... 文中利用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通过进行多个例数值对比试验 ,对在北京地区如何进行风廓线仪布网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风场随高度的垂直分布和变化对天气过程有明显的作用 ,在较短时期就可对大气的空间特征形成深厚的影响 ,天气系统对大气风场的垂直结构特征是较为敏感的。其可在短期天气过程中影响天气系统的温度场结构及相关降水过程 ,且在以上影响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而增强的同时 ,影响范围也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扩大。对中尺度数值预报和北京地区的风廓线仪布点方案来说 ,以核心区域 (北京市城区 )为中心的呈近等边三角形的布网方案具有与近正四边形布网方案相当的探测效果 ,选择近等边三角形布网方案 ,较选择较近正四边形布网方案更为合理。可节省大量的资源及经费。文中所研究方法和结果对在有限区域如何选择风廓线仪布网方案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廓线仪 布网方案 遥感设备 大气探测 数值试验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芭玛”在北部湾迅速加强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荣成 陈见 +1 位作者 赵金彪 曾小团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8期136-146,共11页
为了找出台风在北部湾迅速加强环境场的主要影响因子,以积累此类台风预报经验,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日平均海表温度等资料,对台风"芭玛"在北部湾迅速加强过程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芭玛"迅速... 为了找出台风在北部湾迅速加强环境场的主要影响因子,以积累此类台风预报经验,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日平均海表温度等资料,对台风"芭玛"在北部湾迅速加强过程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芭玛"迅速加强的形势场背景为阻塞高压崩溃南压,横槽转竖,南亚高压稳定少动,副热带高压减弱且北侧高压坝崩溃,地面为冷高压;(2)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由强切变转为弱切变,最强负垂直螺旋度从中高层开始下沉并调整强度,低层环境大气辐合增强及高层的辐散稳定维持,环境大气不稳定性增强,台风西侧有弱冷空气嵌入,增强的水汽输送以及北部湾海面大于27.5℃的SST,这些是台风快速加强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垂直切变 垂直螺旋度 大气不稳定性 迅速加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东南缘洱海东岸风场及风切变时空特征研究
10
作者 杨坤琳 高志伟 +2 位作者 高兵 肖天贵 杨根铨 《高原气象》 2025年第2期462-474,共13页
风廓线雷达是一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且与探空资料具有较好一致性的探测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的遥感设备。大理机场位于横断山区东南缘的云贵高原西部,是典型高原机场,局地环流明显,风的影响对航空安全影响较大。应用大理机场2016-2022年风... 风廓线雷达是一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且与探空资料具有较好一致性的探测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的遥感设备。大理机场位于横断山区东南缘的云贵高原西部,是典型高原机场,局地环流明显,风的影响对航空安全影响较大。应用大理机场2016-2022年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对风场垂直分布与风切变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复杂下垫面下的风场垂直结构特征,并对风切变影响进行评估,正确认识其对民航机场飞行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春季水平风速较大,风速频率分布轮廓呈下窄上宽的喇叭形,夏季风速频率分布轮廓呈较为平直的顺S形,高低层风速分布区间相近,秋季则体现为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态,需注意1000 m附近的风速切变以及冬春季大风对航班安全的影响;(2)水平风向全年高层盛行偏西风,近地层为偏南风,500 m高度附近随高度的增加有风向转变现象,结合机场跑道方向,需考虑侧风分量变化对航班起降的影响;(3)平均纬向风速大小大于平均经向风速,风场日变化受到太阳辐射影响,13:00(世界时,下同)和00:00为纬向风速日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07:00和02:00为经向风速日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4)垂直速度春冬偏大,频率分布分散程度较高,夏秋偏小,频率分布较为集中,下沉气流出现频率较上升气流偏高,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5)春季水平风垂直切变事件偏多,强度偏大,严重等级出现次数高,秋冬季次之,各个高度层上的多年平均风切变发生频次有明显差异,在840~900 m之间存在一个风切变的高发区,以1000 m高度为界,上下层风切变指数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线雷达 水平垂直结构 垂直速度分布 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性天气的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麻服伟 郑凯 《黑龙江气象》 2003年第2期9-11,18,共4页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图和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的基本产品资料,对2002年5月13日五常县境内发生的一次强对流性天气的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超级单体强对流云的方法。
关键词 强对流性天气 天气图 物理量 天气雷达 回波分析 天气形势分析 垂直风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廖碧婷 黄俊 +4 位作者 王春林 翁静娴 李黎微 蔡桓 吴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32-4443,共12页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 利用2014~2016年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研究广州地区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灰霾过程中,270m高度以下风速随高度递减,270m高度以上的风速随高度递增,2000m以下的风速增率小于2000m以上的风速增率,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增加呈顺时针旋转,510m高度以下风速基本小于3.0m/s,其中08:00至20:00,390m高度以下风速小于2.0m/s;清洁过程中510~1590m和2790~3000m存在风速大于5.0m/s的高值中心, 1830m高度以下,清洁过程各层的平均风速明显高于灰霾过程;(2)贴地逆温与能见度总体上呈负相关,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和0.455,而当贴地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时,其相关性更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0.601,说明多层逆温的存在更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灰霾过程中,低空逆温与能见度和PM2.5的相关不明显,而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出现主要与冷空气南下有关,其与能见度呈正相关(0.217),和PM2.5浓度呈负相关(-0.64),低空逆温不利于灰霾天气形成;(3)灰霾过程中,贴地逆温出现频率为60.68%,平均逆温强度为1.38℃/100m,平均逆温厚度为153.20m,明显高于清洁过程;清洁过程中,低空逆温的逆温强度、厚度和出现频率分别为0.27℃/100m、691.07m和64.61%,明显高于灰霾过程.(4)清洁过程的混合层高度明显高于灰霾过程,清洁过程的日均混合层高度(958.92m)是灰霾过程(398.03m)的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灰霾过程 清洁过程 逆温 垂直风场 混合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启玉 魏国财 +1 位作者 张令振 赵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77,共9页
分析2010—2016年西宁强降水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特征及预警指标,结果表明:西宁强降水的径向速度图上往往会出现逆风区,且直接受影响的混合性强降水Ⅰ类逆风区略多,对流性强降水多为Ⅱ类,总体上逆风区以东北向移动为最多。逆风区... 分析2010—2016年西宁强降水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特征及预警指标,结果表明:西宁强降水的径向速度图上往往会出现逆风区,且直接受影响的混合性强降水Ⅰ类逆风区略多,对流性强降水多为Ⅱ类,总体上逆风区以东北向移动为最多。逆风区较强降水出现时间有一定的提前量,且强降水落区在逆风区及其移动路径附近,逆风区既是强降水预警的时效性判据,也是识别强降水落区及路径的有用判据。逆风区切变流场的辐合(散),将增强(减弱)强降水的发展,且辐合(散)的出现提前于强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强降水前1 h的垂直风切变特征为混合性强降水低层最大、中层最小,对流性强降水各层则均明显大;低—中—高层冷、暖平流配置的混合性强降水主要表现为深厚暖平流,对流性强降水则平流不明显或低、中层有暖平流。对流性强降水最大回波高度和零速度层均较混合性强降水高,但其总体差别较小。综合应用径向速度得到的强降水临近预警指标,其准确率达到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 垂直风场 强降水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区大兴安岭林区一次锋面云系及粒子结构分析
14
作者 薄玉华 《内蒙古气象》 1990年第2期17-19,16,共4页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雨团活动 降水云 垂直结构 云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槽型转脊型黑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岩瑛 许东蓓 陈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7-194,共8页
2010年4月24—27日甘肃省河西走廓、西北东部及华北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河西走廓出现黑风天气,损失十分严重。针对这次罕见的槽型转脊型黑风天气过程,应用2002—2011年3—5月逐日08时和20时高空流场资料、高空图资料和地面每隔3h... 2010年4月24—27日甘肃省河西走廓、西北东部及华北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河西走廓出现黑风天气,损失十分严重。针对这次罕见的槽型转脊型黑风天气过程,应用2002—2011年3—5月逐日08时和20时高空流场资料、高空图资料和地面每隔3h天气图资料,对其天气形势演变、高空垂直风场及水平相对螺旋度场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月24日20时700~500hPa有较强冷空气入侵,700hPa大气层结存在剧烈的高低空不稳定,≤-1 000m2.s-2强螺旋度负值中心是黑风爆发的动力因素,25—27日08时700hPa≥15m.s-1低空急流区的存在是这次大风天气得以持久维持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垂直风场 水平螺旋度
原文传递
民勤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沙尘天气的气候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1 位作者 薛新玲 王荣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764,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沙尘天气的大气边界层有显著的昼夜变化,白天厚、逆温强而多;沙尘天气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在2 600 m左右,介于无降水与有降水天气之间;扬沙主要由锋面中的冷空气引起,而沙尘暴主要由低层风场的剧烈扰动和500 m以上高层冷锋入侵引起。沙尘暴发生前近地面风场有明显的扰动,沙尘暴发生时在500 hPa以下有显著的冷空气活动,白天较强。能见度小于100 m的强沙尘暴夜间风速大,冷空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层 垂直风场 民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