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接触线垂向不平顺的弓网耦合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宦荣华 焦京海 +2 位作者 苏光辉 刘天赋 朱位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4-29,共6页
建立弓网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实测数据引入该模型,仿真得到计及接触线垂向不平顺时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弓网间接触压力值;以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接触线垂向不平顺谱,对该线路的接触线垂向平顺状态... 建立弓网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实测数据引入该模型,仿真得到计及接触线垂向不平顺时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弓网间接触压力值;以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接触线垂向不平顺谱,对该线路的接触线垂向平顺状态进行评估;基于三角级数合成法得到一系列具有相同功率谱密度的接触线垂向不平顺样本,仿真分析得到弓网间接触压力的统计量。通过研究,揭示了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对弓网间接触压力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线 垂向不平顺 受电弓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线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
作者 夏孝维 《上海铁道科技》 2017年第1期72-74,共3页
针对管内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病害情况,统计分析车载仪垂向加速度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复核,指出站场道岔、站内正线、路桥(涵)过渡处、信号机绝缘接头处及曲线缓和部位是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的主要部位;提出及时清筛脏污道床,做好站场排水,... 针对管内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病害情况,统计分析车载仪垂向加速度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复核,指出站场道岔、站内正线、路桥(涵)过渡处、信号机绝缘接头处及曲线缓和部位是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的主要部位;提出及时清筛脏污道床,做好站场排水,在路桥(涵)部位、绝缘接头处道床下铺筑橡胶铺面实现减振目的等措施,以期对治理有砟轨道垂向不平顺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垂向不平顺 道床脏污 路桥(涵)过渡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影响下的双弓-网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鲁小兵 《电气化铁道》 2019年第6期39-45,共7页
为研究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对双弓-网系统尤其对后弓-网系统的影响,建立基于模态分析法的双弓-网耦合系统模型;在合理引入接触线不平顺数据基础上,分析单波长不平顺及组合波长不平顺对弓网接触力的影响,进而以实际的高铁接触线垂向不平顺... 为研究接触线垂向不平顺对双弓-网系统尤其对后弓-网系统的影响,建立基于模态分析法的双弓-网耦合系统模型;在合理引入接触线不平顺数据基础上,分析单波长不平顺及组合波长不平顺对弓网接触力的影响,进而以实际的高铁接触线垂向不平顺谱为基础,反演得到接触线不平顺时程;最后结合完备的弓网模型探讨实测接触线不平顺下的弓网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线垂向不平顺波长大于跨距一半时对双弓-网系统的动态特性影响较小,小于吊弦间距时随着波长变小影响急速加剧,尤其当波长小于吊弦间距一半时将严重影响弓网受流;不平顺对前弓-网系统和后弓-网系统的影响不同,且组合波长不平顺减小了较小波长不平顺的影响;实测不平顺影响分析进一步说明在双弓-网系统动态特性研究中接触线不平顺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弓-网系统 垂向不平顺 耦合特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在线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邢宗义 陈岳剑 +2 位作者 王晓浩 秦勇 贾利民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9,共8页
在分析比较基于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和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不平顺检测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在线检测方法。在运营车辆轴箱正上方的构架处安装陀螺仪,用于等空间采样构架点头角速度的时域信号;... 在分析比较基于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和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不平顺检测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在线检测方法。在运营车辆轴箱正上方的构架处安装陀螺仪,用于等空间采样构架点头角速度的时域信号;对构架点头角速度的时域信号以及由速度传感器测得的车速时域信号进行二次积分、消除拟合多项式的趋势项、带通滤波及递归最小二乘自适应补偿滤波等数据处理,从而得到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的估计值;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实测轨道垂向不平顺激励下的构架角速度模拟陀螺仪采集的时域信号,对给出的在线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实测结果相比,标准差小于0.4mm,归一化均方误差小于-8,说明给出的在线检测方法能精确、有效地检测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检测 构架点头角速度 轨道不平顺 垂向不平顺 长波不平顺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车辆系统和OTPA方法的车辆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5
作者 郭冰彬 罗志翔 +3 位作者 肖乾 程玉琦 杨逸航 朱恩豪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为了准确分析轨道车辆在较宽频域范围内的振动特性及传递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方法;建立了包含柔性轮对、构架和车体的弹性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与之结构参数完全相同的刚体模型,从... 为了准确分析轨道车辆在较宽频域范围内的振动特性及传递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方法;建立了包含柔性轮对、构架和车体的弹性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与之结构参数完全相同的刚体模型,从时域的角度研究了轮对、构架和车体的振动特性,并将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探究了弹性处理方式对车辆振动的影响,得出了振动能量的衰减规律;从频域的角度研究了在实测钢轨垂向不平顺的激励下,弹性车辆系统的振动特性;运用OTPA方法仿真分析了钢轨垂向不平顺结合车轮多边形的复杂工况下,车辆系统从轮对到构架至车体这一自下而上的振动传递过程当中垂向振动的主要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车辆系统的弹性处理方式对整车振动有重要影响,弹性模型的轮对、构架和车体的振动加速度相比于刚体模型在中低频范围内更接近实测值,轴箱、构架和车体的最大振动幅值分别为250~450、30~40、3~4 m·s^(-2),由轮对至构架到车体,振动幅值呈一个数量级衰减;弹性模型的平稳性指标大于刚体模型,并且速度越大趋势越明显,车辆的弹性振动对运行性能的影响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增大;车辆系统在复杂工况下,振动主要通过一系钢弹簧传递至构架,再通过空气弹簧和牵引拉杆传递至车内地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弹性车辆系统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 钢轨垂向不平顺 车轮多边形 刚体模型 传递路径
原文传递
轨道激励频率对转向架侧架动应力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齐双强 佟维 刘晓雪 《内燃机车》 2012年第1期5-8,55,共4页
采用车辆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应用车辆动力学有限元集成模型,以轨道垂向不平顺为研究对象,获得侧架轨道垂向不平顺激励下的动态载荷与激励频率的对应关系,而后将动力学仿真获得的侧架弹簧承台面上的9组垂向载荷-时间历程作为载荷边... 采用车辆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应用车辆动力学有限元集成模型,以轨道垂向不平顺为研究对象,获得侧架轨道垂向不平顺激励下的动态载荷与激励频率的对应关系,而后将动力学仿真获得的侧架弹簧承台面上的9组垂向载荷-时间历程作为载荷边界条件施加到侧架有限元模型上,使用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轨道垂向不平顺激励频率对侧架动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25~16.67 m之间的轨道波长对侧架关键部位的最大动应力影响比较大。因此,考虑轨道激励频率对车辆零部件动应力的影响是很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激励频率 转向架侧架 轨道垂向不平顺 动应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