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坏死性肺炎4例
1
作者 纪君莉 全立元 +2 位作者 任高伟 李明丽 黄伟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61-64,共4页
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约占CAP的4%,平均发病年龄为2~4岁[1]。以肺实质结构破坏、液化坏死形成空洞为特征,诊断有赖于胸部CT,但其表现因感染病原体而异,国外报道以肺炎链球... 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约占CAP的4%,平均发病年龄为2~4岁[1]。以肺实质结构破坏、液化坏死形成空洞为特征,诊断有赖于胸部CT,但其表现因感染病原体而异,国外报道以肺炎链球菌(SP)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主,我国则可能以肺炎支原体(MP)为主[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液化坏死 胸部CT 肺炎链球菌 肺实质 PNEUMONIA 感染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伴坏死性肺炎临床特点、耐药性和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马晨 张祎 +2 位作者 李芳 王静 陈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伴坏死性肺炎(NP)临床特点、耐药性和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PD伴NP患儿158例(观察组),以同期9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NP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个组...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伴坏死性肺炎(NP)临床特点、耐药性和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PD伴NP患儿158例(观察组),以同期9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NP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个组患儿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对肺炎链球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预后情况将IPD伴NP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26例)和预后良好组(13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PD伴N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IPD伴NP患儿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发热时间、气促发生率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DH)、WBC计数、葡萄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较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较低。CRP>161.75 mg·L^(-1)、WBC计数>20.24×10^(9)/L、NEUT#>0.86×10^(9)/L、PCT>2.98μg·L^(-1)、血钠<2.24 mmol·L^(-1)、血钙<136.35 mmol·L^(-1)与IPD伴NP患儿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IPD伴NP患儿发热时间长,易发生气促,感染菌株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较敏感。高水平CRP、WBC、NEUT#、PCT和低水平血钠、血钙与IPD伴NP患儿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 坏死性肺炎 临床特点 耐药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吉晓丹 赵顺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的临床特征,观察炎性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收治并诊断为MPNP和BNP的临床资料共72例。结果 MPNP组43例,BNP组29例,前者年龄中位数7.9岁,后者1.9岁(P&...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的临床特征,观察炎性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1年收治并诊断为MPNP和BNP的临床资料共72例。结果 MPNP组43例,BNP组29例,前者年龄中位数7.9岁,后者1.9岁(P<0.01)。BNP组出现气促、三凹征和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比例分别为79.3%、37.9%和51.7%,MPNP组分别为37.2%、9.3%和18.6%(P<0.05)。BNP组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病例总数76%。BNP组病程3天内C反应蛋白中位数83 mg/L,降钙素原中位数29.9 ng/mL,均高于MPNP组14 mg/L和0.1 ng/mL(P<0.05)。MPNP组在病程4~7天和8~14天中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分别为78.2%和80.4%,BNP组为65.8%和59.8%(P<0.05)。两组白细胞总数在病程前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NP组血D-二聚体中位数4.1 mg/L高于BNP组3 mg/L(P<0.05)。MPNP组胸水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BNP组以多核细胞为主,BNP组胸水糖(2±2)mmol/L明显低于MPNP组(6±2)mmol/L(P<0.01)。MPNP组肺部发生空洞坏死的时间为(23.4±10.0)天,BNP组为(10.4±5.7)天(P<0.01)。MPNP组8例可见肺动脉栓塞,支气管镜下7例可见塑型形成,21例遗留有管腔狭窄、闭塞后遗症。BNP组12例出现脓气胸。结论 BNP组在病程前3天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容易发生呼吸困难及脓气胸。MPNP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在病程4天以后明显升高,血D-二聚体水平较高,肺部空洞坏死发生晚,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支气管镜下可见塑型,管腔狭窄、闭塞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 细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坏死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黎耀文 林洁琼 +2 位作者 范绮梦 熊海芮 曾洪武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分析总结2023年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坏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特征,并探讨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3年9月至1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资料... 目的 分析总结2023年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坏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特征,并探讨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3年9月至1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资料,依据肺实质是否合并坏死,分坏死性肺炎组(28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22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及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儿中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6±3.13)岁。6例(12.00%)伴基础疾病。两肺多叶多段受累,部分楔形实变、支气管壁增厚,29例(58.00%)伴少量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44例(88.00%),肺实质坏死28例(56.00%),典型坏死性肺空洞3例。所有患儿最终均好转出院。坏死性肺炎组和非坏死性肺炎组患儿性别、年龄、低氧血症、高热、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性肺炎组患儿住院时间,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actatede hydrogenase,LDH)、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及胸腔积液比例均高于非坏死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H升高(OR=1.007,95%CI 1.001~1.013)和胸腔积液(OR=35.060,95%CI 4.523~271.777)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LDH和胸腔积液联合预测坏死性肺炎的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0.773,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746~0.958)。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如出现胸腔积液、LDH明显升高,应注意合并坏死性肺炎的可能,尽早识别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坏死性肺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胸腔积液 乳酸脱氢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1例护理
5
作者 刘姣姣 程婷 +1 位作者 杜轶 高樱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8期3141-3143,3147,共4页
该文总结1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支气管镜护理、药物护理、气道管理、发热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儿童医疗辅导下的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出院管理。该患儿为学龄期儿童,病情重、住院时... 该文总结1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支气管镜护理、药物护理、气道管理、发热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儿童医疗辅导下的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出院管理。该患儿为学龄期儿童,病情重、住院时间长、花销费用高、家属焦虑、依从性差,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能会累及各种脏器进一步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经过医、护、患三方共同努力、积极治疗、精心护理38 d后,患儿好转出院,后期随访1个月左右,患儿肺部功能情况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坏死性肺炎 儿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黄美子 杨军 张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0期3393-33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高新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4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高新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4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肺炎,将患儿分为坏死性肺炎组(49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55例)。坏死性肺炎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7.62±2.58)岁;非坏死性肺炎组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7.18±2.03)岁。比较两组患儿的LECT2水平、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以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分析LECT2水平与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建立坏死性肺炎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有无胸腔积液、是否胸膜增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坏死性肺炎组患儿LECT2、CRP、LDH和PCT水平分别为(28.36±4.46)mg/L、(91.47±7.48)mg/L、(462.27±61.44)U/L、(0.25±0.10)μg/L,非坏死性肺炎组分别为(26.07±5.17)mg/L、(77.65±7.59)mg/L、(346.85±48.93)U/L、(0.11±0.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4、9.332、10.649、9.564,均P<0.05)。LECT2、CRP、LDH和PCT均是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继发坏死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各指标中,LECT2曲线下面积为0.636,各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88,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密切相关,其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患儿发展为坏死性肺炎的风险。因此,LECT2可作为预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展为坏死性肺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早期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肺炎 坏死性肺炎 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 早期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费文祎 罗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17-0021,共5页
总结26例儿童NP临床资料,提高对儿童NP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从2013年6月到2017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NP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儿,最小年龄10月,最大年龄13岁,3岁以下儿童14例,3岁及以上儿... 总结26例儿童NP临床资料,提高对儿童NP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从2013年6月到2017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NP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儿,最小年龄10月,最大年龄13岁,3岁以下儿童14例,3岁及以上儿童12例,3岁以下患儿主要为细菌感染,以SP为主,3岁及以上患儿以MP为主;双肺均可发生肺坏死,左肺比右肺发生坏死发生率更高,肺叶以下叶为主;细菌感染更易引起大量胸腔积液;所有患儿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11例联合激素、7例联合免疫球蛋白,12例行肺泡灌洗治疗,12例行外科手术处理;经积极治疗,26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1.儿童NP的病原与年龄分布相关,3岁以下儿童NP的主要病原为细菌,以SP为主;3岁及以上儿童以MP为主。2.在大叶性肺炎患儿中,对于发热大于3周,血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者,应警惕NP的发生。3.儿童NP急性期虽病情严重,但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激素、免疫球蛋白、肺泡灌洗等治疗,当出现脓胸、脓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时,及时联合外科处理,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儿童 病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致坏死性肺炎风险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8
作者 申远方 李志 王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21-3325,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链球感染致坏死性肺炎(SPNP)的危险因素,并依据所得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5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是否继发...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链球感染致坏死性肺炎(SPNP)的危险因素,并依据所得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5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是否继发坏死性肺炎(NP)分为未继发组和继发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继发NP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继发NP的风险列线图模型,使用拟合优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125例SP感染患儿中,43例患儿继发NP,NP发生率为34.40%(43/125)。未继发组与继发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住院时间、热峰值、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中性粒细胞(Ne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热时间、合并低氧血症、合并肺外并发症、合并低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时间、合并低氧血症、合并肺外并发症、合并低蛋白血症、CRP、PCT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继发NP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继发NP的风险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为0.847(95%CI:0.822~0.935),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结论发热时间、合并低氧血症、合并肺外并发症、合并低蛋白血症、CRP及PCT水平是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后继发NP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SPNP发生风险的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坏死性肺炎 风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帅金凤 黄坤玲 +5 位作者 刘建华 杨会荣 牛波 路素坤 曹丽洁 及立立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确诊为MP感染致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6例患儿,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6±2.60)岁。所有患儿均表现...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确诊为MP感染致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6例患儿,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6±2.60)岁。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热、咳嗽,高热(≥39.0℃)23例(88.5%),总热程为(16.88±7.42)d;肺部听诊均为呼吸音减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0~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峰值平均(69. 2±13. 2)%,C反应蛋白(CRP)(1~202.5)mg/L;乳酸脱氢酶(LDH)平均(448±247)U/L。病初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整叶以上均一的实变高密度影,20例(76.9%)合并胸腔积液;后期复查肺CT示均在肺实变基础上出现薄壁空洞或多发含气囊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3例(88.5%)表现为黏液栓堵塞管腔。所有患儿均使用甲基泼尼松龙,21例2 mg/(kg·d)有效,5例调整为4 mg/(kg·d)后发热好转,平均激素应用时间为(13.08±8.38)d。中位住院天数为[16.5(7~32)]d。2例失访,24例随访半年,复查肺CT,16例肺部几乎完全恢复,5例遗留胸膜肥厚,1例支气管扩张,2例闭塞性支气管炎。结论 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常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音减低、肺部实变、黏液栓堵塞管腔;经积极抗感染、激素综合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坏死性肺炎 临床特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9
10
作者 宋蕾 彭芸 +2 位作者 刘志敏 曾津津 孙国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9例为单一肺叶受累,8例2个及... 目的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9例为单一肺叶受累,8例2个及以上肺叶受累;9例肺内有空腔形成;15例合并胸膜改变。随访中17例肺内实质浸润及液化坏死区范围缩小或者明显吸收,2例局部残留支气管扩张。结论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可有空腔形成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秀芳 李伟霞 +1 位作者 张艳丽 宋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寻找MPNP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回顾分析40例MPNP及6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MPNP发生的指标。结果MPNP组患儿...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寻找MPNP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回顾分析40例MPNP及6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MPNP发生的指标。结果MPNP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合并肝损伤、胸腔积液的比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均明显高于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OR=1.35,95%CI:1.09~1.68)、发热时间(OR=1.22,95%CI:1.03~1.44)是MPN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绘制WBC、发热时间预测MPNP的ROC曲线,发现WBC>12.6×10^9/L、发热时间>13.5天对于预测MPNP发生有较高价值(AUC=0.80、0.83,P均<0.001)。结论当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出现发热时间>13.5天,WBC>12.6×10^9/L时,需警惕MPN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坏死性肺炎 预测指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 被引量:21
12
作者 姚开虎 赵顺英 杨永弘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49-454,共6页
关键词 儿童呼吸道感染 坏死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 常见病原菌 大叶性肺炎 重症肺炎 病例报道 儿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儿童细菌性与支原体肺炎坏死性肺炎的CT表现差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英兰 陈欣 +3 位作者 王浩入 张黎 丁浩 何玲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对比儿童细菌性肺炎坏死性肺炎(BPNP)与支原体肺炎坏死性肺炎(MPNP)的CT影像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BPNP与MPNP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BPNP组63例,MPNP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 目的:对比儿童细菌性肺炎坏死性肺炎(BPNP)与支原体肺炎坏死性肺炎(MPNP)的CT影像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BPNP与MPNP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BPNP组63例,MPNP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BPNP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MP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坏死表现及分布、实变区域、肺不张、支气管壁改变、肺间质改变、胸腔积液、液气胸及胸膜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肺门淋巴结肿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NP组多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胸膜纤维剥脱术及支气管胸膜瘘修补术,而MPNP组多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胸腔穿刺及肺叶切除术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BPNP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MPNP,两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CT影像表现有各自特点。BPNP多为单侧多叶实变伴坏死,坏死囊腔较大、多融合,常伴中大量胸腔积液或并发气胸,后遗改变多为条索影、胸膜增厚;MPNP则以单侧单叶实变伴坏死为主,坏死表现多以低密度影或小囊腔为主,常伴支气管壁改变及小气道病变,后遗改变多为条索影、支气管扩张或小气道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坏死性肺炎 细菌 支原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致坏死性肺炎患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舒林华 尚云晓 +6 位作者 蔡栩栩 张福会 张晗 马晓雪 相云 杨男 张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4,共3页
目的研究致1例9岁患儿肺组织坏死的肺炎链球菌(Sp)对该患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患儿因肺空洞较大,且反复感染,4个月后行左下肺叶肺空洞切除时,将坏死和正常的肺组织标本(1 mm3)置于2.5%... 目的研究致1例9岁患儿肺组织坏死的肺炎链球菌(Sp)对该患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患儿因肺空洞较大,且反复感染,4个月后行左下肺叶肺空洞切除时,将坏死和正常的肺组织标本(1 mm3)置于2.5%的戊二醛中固定。所有标本置于4℃冰箱中待检。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儿童AEC-Ⅱ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在Sp作用下儿童AEC-Ⅱ的微绒毛减少,脱落。板层小体体积增大,排空加强,密度减低。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分布不均,部分肺组织呈纤维化样改变。结论 Sp作用下儿童AEC-Ⅱ的损伤可能导致肺组织坏死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球菌 肺炎 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板层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儿童坏死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奕 朱春梅 +5 位作者 钱婧 程毅菁 魏友加 彭博 李光璞 李正莉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10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溶液经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儿童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发NP住院患儿87例,...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溶液经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儿童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发NP住院患儿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给予药物综合治疗+NAC溶液联合生理盐水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对照组予药物综合治疗+生理盐水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发热时间、灌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住院时间、影像学变化。结果①试验组患儿接受激素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灌洗治疗后在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影像学好转和恢复时间、病原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0~5岁、>5~9岁患儿灌洗治疗后影像学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同年龄段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以灌洗治疗后影像学好转时间和灌洗治疗后影像学恢复时间为因变量建立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NAC溶液联合生理盐水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方法对灌洗治疗后影像学好转时间减少的影响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0.05);NAC溶液联合生理盐水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方法对灌洗治疗后影像学恢复时间减少的影响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0.05),且病程2周内灌洗影像学恢复时间更快(P<0.05)。⑤两组灌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AC溶液经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重症肺炎并发NP,患儿炎症指标改善更显著。早期灌洗NAC溶液患儿的影像学恢复时间缩短,0~5岁、>5~9岁患儿NAC溶液灌洗治疗后影像学好转时间缩短。NAC溶液灌洗治疗重症肺炎并发NP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坏死性肺炎 乙酰半胱氨酸 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胸部HRCT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曾洪武 黄文献 +1 位作者 陈杰华 曾伟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58-761,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1例诊断符合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男19例,女12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2.8±1.3)岁,28例既往...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1例诊断符合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男19例,女12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2.8±1.3)岁,28例既往体健。结果:31例均有咳嗽、咳痰、发热,热峰(39.1±0.4)℃,热程(24.6±10.2)天。血常规:白细胞(2.1~58.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68±0.13),C反应蛋白(127±80.4)mg/L。初次胸片于病程4~12天,其特点为肺内大片致密影,病程第11~25天全部行胸部CT检查,在原大片实变区有大小不一的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右肺受累多见,即坏死性空洞形成,含气/含液空洞,26例伴不等量胸腔积液。随访预后良好,肺内炎性病灶大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空洞消失,少数仅有纤维条索影。结论:儿童坏死性肺炎病程和热程长,胸部CT特点为大片实变内多发大小不一空洞、伴胸腔积液。虽然此病预后大多良好,但当患儿出现长程高热、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胸部影像学大片实变影,警惕发展为坏死性肺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钱婧 魏友加 +3 位作者 程毅菁 张奕 彭博 朱春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47,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218例重症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肺坏死将患儿分为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组(96... 目的: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218例重症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肺坏死将患儿分为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组(96例)和非坏死性肺炎(non-necrotizing pneumonia,NNP)组(122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营养不良、热程、住院时间、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随访情况)、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D-二聚体(D-dimer)、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支气管镜下表现的差异,对坏死性肺炎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各指标最大诊断价值的临界值。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原学分类、支气管镜下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患儿的影像学吸收时间长于NNP组(P<0.05)。两组患儿营养不良、热程、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PCT、D-dimer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患儿的影像学吸收时间短于6岁以上者,病程10 d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患儿影像学吸收时间短于病程10 d以上者,混合感染组的影像学吸收时间明显长于单一病原感染组。对两组病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程、住院时间、CRP、PCT、D-dimer是继发肺坏死的危险因素(分别为P<0.001、P<0.001、P<0.001、P=0.013、P=0.001)。绘制热程、CRP、PCT、D-dimer的ROC曲线,发现当热程>11.5 d、CRP>48.35 mg/L、D-dimer>4.25 mg/L时,对于预测肺坏死的发生有一定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分别为0.909、0.836、0.747,P均<0.001]。结论:儿童坏死性肺炎的热程、住院时间长,混合病原感染的影像学吸收时间明显长于单一病原感染;与6岁以上组患儿及病程>10 d组患儿相比,6岁以下以及病程10 d内的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疗效更具优势;炎症指标CRP、PCT、D-dimer明显升高,热程、CRP、PCT、D-dimer是重症肺炎继发肺坏死的危险因素,热程>11.5 d、CRP>48.35 mg/L、D-dimer>4.25 mg/L对诊断坏死性肺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坏死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坏死性肺炎 被引量:18
18
作者 尚云晓 冯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1-705,共5页
儿童坏死性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定义尚不统一,其主要特点是肺实质损伤、坏死伴有空洞形成。虽然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儿童坏死性肺炎主要的发病因素,但是大部分仍未找到明确致病菌。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病情较普通肺炎... 儿童坏死性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定义尚不统一,其主要特点是肺实质损伤、坏死伴有空洞形成。虽然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儿童坏死性肺炎主要的发病因素,但是大部分仍未找到明确致病菌。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病情较普通肺炎重,并发症常见;及时行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上仍以保守抗生素治疗为主,绝大部分病例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肺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可 周建国 +2 位作者 胡兰 邓英平 陈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文献报道。结果 2例新生儿均确诊为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坏死性肺炎,以发热起病,胸片示渗出性改变伴囊性影,CT示为多发空洞改变...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文献报道。结果 2例新生儿均确诊为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坏死性肺炎,以发热起病,胸片示渗出性改变伴囊性影,CT示为多发空洞改变,痰/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万古霉素治疗有效,影像学检查随访示好转。通过数据库检索,共有4篇病例报道,加上本组2例共7例新生儿坏死性肺炎病例。致病菌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例合并有铜绿假单胞菌,6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均发生于无免疫缺陷新生儿,6例为原发性坏死性肺炎,6例为单侧肺受累;5例有发热表现,5例合并败血症,分别有3例、2例、1例并发胸腔积液、气胸或支气管胸膜瘘,2例有肺外感染;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3例需要机械通气,6例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坏死性肺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诊断主要依靠典型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主要选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肺炎 临床特点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L基因阳性与阴性MRSA对坏死性肺炎的致病性比较及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小艳 马筱玲 +4 位作者 戴媛媛 张义永 荚恒敏 高玉录 付广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基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坏死性肺炎中致病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18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1组、模型2组及对照组各6只,分别通过气管灌注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铜-23菌悬液及... 目的研究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基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坏死性肺炎中致病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18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1组、模型2组及对照组各6只,分别通过气管灌注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铜-23菌悬液及生理盐水,实验后24 h及48 h分别检测三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实验后48 h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脱落细胞以电镜观察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坏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后24 h和48 h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模型2组下降、模型1组升高;模型2组肺组织炎细胞浸润及支气管上皮细胞破坏情况重于模型1组、BALF中脱落细胞坏死率高于模型1组。结论PVL基因阳性CA-MRSA对坏死性肺炎的致病性强于PVL基因阴性MRSA,可能机制为前者能够分泌PVL基因并可编码PVL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 坏死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