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收支特征
1
作者 吴彩云 何清 谢翔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2-952,共11页
地表辐射收支变化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利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基准辐射观测系统的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地表辐射四分量数据,分析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与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总辐射年曝辐量为5772.74 MJ... 地表辐射收支变化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利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基准辐射观测系统的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地表辐射四分量数据,分析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与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总辐射年曝辐量为5772.74 MJ·m^(-2)。太阳总辐射曝辐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月份太阳总辐射和反射短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1:00—12:00,地面长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2:00—13:00,大气逆辐射日峰值出现时间没有明显规律。(2)净收入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正午,净支出辐射最大值出现时间主要在日落时。(3)降雨对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反照率具有削弱作用,降雪过程太阳总辐射受到削弱,降雪后地面积雪导致地表反照率增大,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增强,日间地面长波辐射和地面净辐射减弱,由于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夜间地面长波辐射较降雪前增强;降雨与降雪均对大气逆辐射具有增强作用。(4)雨天地表反照率最小值为0.16;当积雪深度达到5 cm时,地表反照率可达0.96,新雪地表反照率大于老雪,且稳定积雪的地表反照率日均值在0.72~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积雪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凯 王润元 +4 位作者 张强 司建华 杨启国 刘宏谊 王鹤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5-1061,共7页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平衡 地表能量平衡 小气候 绿洲荒漠过渡带 张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表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范丽军 韦志刚 +1 位作者 董文杰 卫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9-314,共6页
利用 2 0 0 0年 5~ 6月敦煌 (戈壁 )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 (张掖 )和沙漠两站 1 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绿洲区和沙... 利用 2 0 0 0年 5~ 6月敦煌 (戈壁 )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 (张掖 )和沙漠两站 1 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绿洲区和沙漠区总辐射略高于敦煌戈壁区 ;地表反射率沙漠区和敦煌区明显高于绿洲区 ;地面有效辐射戈壁区最大 ,张掖绿洲区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特性 西北干旱区 绿洲区 戈壁区 沙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辐射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顾润源 武荣盛 +3 位作者 吴菊秀 孙小龙 马耀明 杨铁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4-864,共11页
中纬度半干旱草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地表类型,为深入了解我国半干旱草原区陆面对大气的辐射强迫,选取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0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各... 中纬度半干旱草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地表类型,为深入了解我国半干旱草原区陆面对大气的辐射强迫,选取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0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地表吸收辐射和有效辐射以及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并与西北典型干旱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半干旱草原区太阳总辐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季节平均日积分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总量为6036.64MJ/m2,与黑河地区绿洲接近,明显小于戈壁和沙漠下垫面的值;半干旱草原地表反射辐射年变化趋势较为复杂,在4~10月由于下垫面植被和土壤类型、湿度等的差异,半干旱草原地表反射辐射月平均值低于黑河地区草地和荒漠的值,但高于农田的值;地表吸收辐射季节变化规律与总辐射保持一致;大气长波辐射年总量为8155.23MJ/m。,低于黑河地区草地、荒漠和农田下垫面的值,主要是由于半干旱草原区地理纬度较高,全年平均气温较低造成的;在植被覆盖较好的6~9月,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长波辐射月总量为4532.14MJ/m2,低于黑河流域的荒漠区,而高于草地和农田的值;半干旱草原区地表有效辐射年总量为2398.75MJ/m2,小于黑河地区沙漠和戈壁下垫面而大于绿洲;半干旱草原区地表反照率年均值为0.35,均大于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主要由于半干旱草原区冬春季地表积雪覆盖时间明显长于干旱区,可见,地表积雪对反照率的影响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半干旱草原 地表辐射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尚伦宇 吕世华 +2 位作者 李锁锁 孟宪红 奥银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0月1日~2007年4月30日的辐射和5cm土壤温度和湿度资料研究了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冻结降低了土壤中的液态水含量,致使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土... 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0月1日~2007年4月30日的辐射和5cm土壤温度和湿度资料研究了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冻结降低了土壤中的液态水含量,致使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土壤融化后的值;受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共同作用,整个冻融过程中反射辐射可区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土壤冻结减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率,相应地减缓了地表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降低的速率;整个冻融过程中净辐射变化与总辐射的变化比较相近,在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融化后的值,因此冻结阶段的净辐射值也更小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冻融 反照率 地表辐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温度和地表辐射温度差值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黄妙芬 刘绍民 +1 位作者 刘素红 朱启疆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75-1082,共8页
依据实验数据,研究利用标准黑体源对红外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标定的方法;分析天空比辐射率的变化特性;计算天空环境辐射,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比较;推算考虑天空环境辐射和地表比辐射率后的地表温度,研究地表温度与地表辐射温度的差值.... 依据实验数据,研究利用标准黑体源对红外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标定的方法;分析天空比辐射率的变化特性;计算天空环境辐射,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比较;推算考虑天空环境辐射和地表比辐射率后的地表温度,研究地表温度与地表辐射温度的差值.结果表明:①地表辐射温度未经标准黑体源标定与标定后的差值绝对值在0.1~1℃之间;②天空比辐射率的变化范围为0.75~0.85,不同下垫面天空比辐射率日变化趋势非常一致;③用空气温湿度计算的天空环境辐射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的差值较小,相对误差平均为3.1%,但是天空37°热红外辐射计观测值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差值较大,相对误差平均值达到38.1%;④地表温度高于地表辐射温度,差值在0.2~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天空比辐射 天空环境辐射 地表温度 地表辐射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地表辐射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次仁尼玛 单增罗布 +1 位作者 宣越健 陈天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3-1260,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2009-2010年期间地表短波和长波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云对地表太阳辐射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长短波辐射均具有显著单峰季节变化特征。短波辐射峰值和... 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2009-2010年期间地表短波和长波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云对地表太阳辐射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长短波辐射均具有显著单峰季节变化特征。短波辐射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12月;大气逆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峰值出现在6—7月,谷值出现在1月,大气逆辐射峰值略晚于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净辐射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在12月。羊八井地表反照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U"形分布,地表反照率11月最高,达到0.25;8月最低,仅为0.16。羊八井地区也有总辐射瞬时值超出太阳常数的个例存在,主要出现在夏季。同时,基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晴空检测的方法,得出羊八井地区云对总辐射强迫值在-40^-201W·m-2之间变化,年变化幅度较大,其中7月最大、11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 云强迫 地表反照率 季节变化 羊八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地表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艳武 冯起 +2 位作者 黄静 苏永红 司建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0-366,共7页
通过利用2003年9月5日~9月29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在晴天、阴天和降水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变化有很大差别,晴天时... 通过利用2003年9月5日~9月29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在晴天、阴天和降水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变化有很大差别,晴天时地表微气象特征日变化规律明显,阴天和降水天时变化规律不明显。观测期间平均气象特征与晴天较接近,平均总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与晴天比值基本大于0.8。晴天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上代表了绿洲区的气候特征,阴天和降水天时的变化表示了在晴天基础上的扰动大小。晴天时地面热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日间绿洲内平均Bowen比为1.5左右;阴天地面热量交换以潜热通量为主,平均Bowen比在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地表辐射 地表热量平衡 Bowe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胜 张强 卫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62,共7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白天,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绿...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白天,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要低于戈壁的值。总辐射、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值都很接近荒漠戈壁的值,日积分通量分别为24.48,6.1,41.42MJ.m-2.d。绿洲—戈壁过渡带的感热、潜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日积分值分别为6.58,1.60和0.38MJ.m-2.d。同时,在绿洲—戈壁过渡带有较强的水平湍流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植被 绿洲-戈壁过渡带 地表辐射 地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尚伦宇 吕世华 +4 位作者 张宇 奥银焕 李锁锁 杨胜朋 陈世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6-951,共6页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小气候特征 地表辐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和高原地区地表辐射能量收支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德琴 陈文 +1 位作者 刘辉志 黄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3-690,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NWC—LAIEX)”所获取一年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2000年5月-2001年4月),比较分析了我国典型干旱区敦煌戈壁、临泽沙漠和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辐射能量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3个地区各辐...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NWC—LAIEX)”所获取一年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2000年5月-2001年4月),比较分析了我国典型干旱区敦煌戈壁、临泽沙漠和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辐射能量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3个地区各辐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一般为跳跃式增加,而秋季则急剧减小,敦煌和临泽地区总辐射月总量几乎全年都小于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冬季最为明显。五道梁和临泽地区的地表反照率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季节变化是夏季较小,冬季大;而敦煌戈壁地区的反照率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都比较平缓;3个地区相比,临泽沙漠地区的反照率最大,五道梁地区次之,敦煌戈壁地区最小。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的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比藏jE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大。地面有效辐射在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是夏季大,冬季小;而在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则是春秋季大,冬夏季小。地面有效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之比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量值相近,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较小,夏季尤为突出。在夏季,五道梁的地表净辐射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地区,冬季3个地区量值相当。与地表净辐射相对应,五道梁地区的地面热源强度在夏季大于敦煌戈壁地区,在冬季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青藏高原 地表辐射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张强 王胜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利用2000年9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期间“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在敦煌荒漠取得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研究了干旱荒漠地表温度、土壤热量通量、土壤湿度和地表辐射分量、地表反照率等物理量的日循环和年循环特征及其影... 利用2000年9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期间“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在敦煌荒漠取得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研究了干旱荒漠地表温度、土壤热量通量、土壤湿度和地表辐射分量、地表反照率等物理量的日循环和年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了地表温度极值特征和冻结时段、土壤热量输出和输入特征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特征所隐含的气候学意义,揭示了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特征与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 观测试验 土壤水热特性 地表辐射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南部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建茂 陆维松 +2 位作者 闵文彬 刘文泉 王连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2-708,共7页
为了研究和揭示宁夏南部地气能量传输过程及特点并进一步评估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利用Landsat-7ETM+卫星遥感资料所求取的地表特征参数,将地表分成水体、裸地、半裸地、草地、林地5类地表覆盖类型,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计算得... 为了研究和揭示宁夏南部地气能量传输过程及特点并进一步评估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利用Landsat-7ETM+卫星遥感资料所求取的地表特征参数,将地表分成水体、裸地、半裸地、草地、林地5类地表覆盖类型,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计算得出宁夏南部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的区域分布,并给出各量的分布图和直方图,分类别讨论了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分布特征,使得对宁夏南部区域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区域分布有一个直观、综合的了解和认识。研究表明,植被分布对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量平衡 地表辐射平衡 区域分布 遥感 宁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辐射温度取代地表温度的可行性分析——以“风云2号”C星与MODIS数据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荣媛 杨永民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1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了反演出全天各个时刻的地表温度数据,在不考虑大气水汽含量和地表比辐射率的情况下,首先建立"风云2号"C星2个热红外通道数据相对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之间的回归方程,反演出各个时刻的5 k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辐射温度;然后根... 为了反演出全天各个时刻的地表温度数据,在不考虑大气水汽含量和地表比辐射率的情况下,首先建立"风云2号"C星2个热红外通道数据相对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之间的回归方程,反演出各个时刻的5 k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辐射温度;然后根据地表温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将反演的地表辐射温度降尺度到1 km空间分辨率,在同时刻、同尺度的前提下,通过对"风云2号"C星数据反演得到的5 km空间分辨率地表辐射温度和MODIS数据升尺度得到的5 km空间分辨率地表温度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趋于一致;最后,结合植被覆盖分类图,求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区域在"风云2号"C星(1 km空间分辨率)影像和MODIS(1 km空间分辨率)影像上的平均地表辐射温度,计算得到的绝对误差为1.95 K,相对误差为10.7%。反演结果表明,以土壤和植被为主体的地表面,用该方法得到的地表辐射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的最大误差在2 K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温度 地表温度 热红外通道 降尺度 “风云2号”C星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加2008年国际臭氧会议及地表辐射基准站站网会议总结
15
作者 郑向东 陆龙骅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08年第4期22-25,共4页
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和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大气成分中心郑向东研究员和气候系统研究所陆龙骅研究员,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赴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Tromso)参加了4年1次的国际臭氧学术会议(Qos:Quadrennial Ozone S... 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和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大气成分中心郑向东研究员和气候系统研究所陆龙骅研究员,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赴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Tromso)参加了4年1次的国际臭氧学术会议(Qos:Quadrennial Ozone Symposium);7月7~11日赴荷兰气象研究所(KNMI)参加了第10次地表辐射基准站网(BSRN:Baseline Surface Radiation Network)学术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作 地表辐射 基准站 会议总结 站网 臭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SUR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通量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谷星月 马耀明 +1 位作者 马伟强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58-1469,共12页
基于对"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设在藏北高原的安多站、BJ站、D105站和NPAM站以及中国科学院珠峰站和中国科学院... 基于对"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设在藏北高原的安多站、BJ站、D105站和NPAM站以及中国科学院珠峰站和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站10~20年晴天日间的辐射观测资料求年均值,分析了高原草甸(草高为5 cm的高原草甸,10 cm的高原草甸和高原稀疏草甸,15 cm的高原草甸)、戈壁和临湖高原草甸这些典型下垫面观测站多年观测的短波向下辐射、短波向上辐射、长波向上辐射、长波向下辐射、净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得出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通量的气候特征,发现高原上大部分站点观测到的短波向下辐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所有站点观测的长波向上辐射有不同程度的逐年增加趋势,且高原上基本所有站点观测的长波向下辐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高原地区大部分站点的净辐射通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与短波向下辐射的年变化相一致,青藏高原大部分站点的地表反照率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地表辐射通量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地区草地地表辐射收支演变规律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婉秋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4 位作者 刘永强 王豫 高佳程 阿吉古丽·沙依提 古丽妮萨罕·麦提库尔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0-4560,共11页
地表辐射对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及气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地表辐射数据,分析了中天山草地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与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 地表辐射对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及气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地表辐射数据,分析了中天山草地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与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辐射月平均日变化除大气长波辐射较弱外,其余分量均呈单峰型,极值大小及时间存在差异,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最大日峰值均出现在6月,为920.9与603.3 W/m^(2),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分别出现在7月和8月,为327.5 W/m^(2)与471.7 W/m^(2),而反射短波辐射则出现在2月,为520.6 W/m^(2)。(2)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6860.62、2101.72、7171.25、10089.69 MJ/m^(2);就季节变化而言,反射短波辐射曝辐量在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其它分量则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不同月份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呈“U”型曲线,年均值为0.393,最大与最小月均值分别出现在12月与8月,为0.760与0.217。这种变化体现在季节上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4)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日变化均较为光滑,多云、降水天则不如晴天平滑。太阳总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对降水的响应均为减弱,而大气长波辐射则为增强。反射短波辐射对降水的响应与地表反照率一致,即在雨天和降雪后分别为减弱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草地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地表辐射收支及地表反照率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国胜 何清 +1 位作者 邢红艳 唐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5001.6,1370.3,6090.7,8550.8和1189.0MJ·m^(-2);在季节尺度上,各辐射通量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而向上短波辐射在冬季最高。(2)不同天气下,辐射通量也不同,晴天时,各辐射通量变化均为较平滑的单峰型,少云、多云时均为不规则单峰型,降水时,除冬季外均为多峰型,辐射通量均值变化表现为晴天>少云>多云>降水。(3)地表反照率在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29,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58和0.24;在季节上表现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夏、秋季地表反照率呈"U"型,冬季为倒"U"型;降雨时地表反照率下降,降雪时则地表反照率上升,说明不同降水类型对地表反照率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高原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地区地表辐射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文娜 次仁尼玛 +1 位作者 王一楠 宣越健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2年第4期42-49,共8页
文章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观测站2020—2021年为期两年的太阳短波辐射数据和地气长波辐射数据,对该地区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地表反照率、云短波辐射强迫效应随时间(月份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羊八井地区太阳短波总辐射... 文章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观测站2020—2021年为期两年的太阳短波辐射数据和地气长波辐射数据,对该地区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地表反照率、云短波辐射强迫效应随时间(月份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羊八井地区太阳短波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都呈显著的单峰月际变化特征,月平均值6月最高,12月最低;大气逆辐射和地面向上长波辐射月平均值1月最低,最高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月平均值4月最高,9月最低;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趋势均呈“U”形分布,且月平均值2月最大,7月最小;云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强迫效应值全年为负值,变化范围为-22.4~-233.6 W/m^(2),7月最高,11月最低。此外还发现该地区太阳短波总辐射瞬时值超过太阳常数的现象存在且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其中夏季发生次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度 地表辐射 辐射 地表反照率 辐射强迫 羊八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0
作者 薛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7-187,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辐射 能量平衡 国际会议 遥感科学 辐射估算 产品应用 辐射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