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对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徐柳林 刘敏 +1 位作者 袁顺达 王佳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含氟热液流体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且能主导金属的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过程。溶解度实验可以明确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迁移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是研究金属在含氟热液成矿过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特氟龙内衬溶解... 含氟热液流体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且能主导金属的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过程。溶解度实验可以明确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迁移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是研究金属在含氟热液成矿过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特氟龙内衬溶解度实验方法材料运行温度(t≤250℃)的缺陷,制约了中高温成矿过程中金属在含氟流体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本文首次将蒙乃尔合金应用于溶解度实验体系,通过测试蒙乃尔合金耐氟能力实验,初步确定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在350℃高温条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初步开展锡在350℃条件下含氟流体中的溶解度实验,证实该方法是研究各类金属在中高温含氟流体中溶解度的有效手段。最后,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的展望,期望在与高温含氟热液流体相关的成矿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乃尔合金 高温含氟流体 溶解度实验 地球化学行为 成矿过程
原文传递
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行为与地球科学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毛亚晶 吴石头 +2 位作者 贾丽辉 秦克章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60-3190,共31页
橄榄石化学成分记录了幔源岩浆性质、结晶演化、喷发速率等重要信息。近十年来,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飞速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本文系统综述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橄榄石化学成分记录了幔源岩浆性质、结晶演化、喷发速率等重要信息。近十年来,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飞速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本文系统综述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橄榄石微量元素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橄榄石中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等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全球不同岩石单元的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重点介绍了岩浆铜镍矿床中橄榄石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实验岩石学表明,控制元素在橄榄石中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岩浆成分等,且不同微量元素行为的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在确定的温压条件下,橄榄石中多数元素的配分可由晶格应变模型预测,而Ni、Co和轻稀土元素主要受晶体场效应和结晶动力学控制。橄榄石中元素的扩散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H和Li(快)→Fe-Mg-Ni(中等)→Ca(较慢)→P-O-Si(慢)。对比全球不同岩石单元中橄榄石微量元素得出:(1)火山岩系列的科马提岩-苦橄岩-玄武岩中橄榄石的Fo值和Ni、Cr、Al、Mn等元素呈演化趋势,但在二元相关性图中不同岩石类型间存在较大重叠区域,机器学习等多维分析手段可大大提升分类准确率;(2)地幔橄榄岩与侵入岩系列(地壳堆晶岩)中的橄榄石微量元素特征相近,难以使用单元素指标区分,例如常用的Ca亏损;(3)碳酸岩中橄榄石的Ni、Mn含量有别于其他岩石,可能与其来源和元素在橄榄石-碳酸岩熔体中特殊的分配行为有关;(4)石榴子石地幔橄榄岩与尖晶石地幔橄榄岩的橄榄石微量元素存在一定差异,橄榄石V/Sc比值和Fe-Mg-Mn-Ca-Ni含量是判别地幔橄榄岩类型和来源深度的重要变量。岩浆铜镍矿床橄榄石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有:(1)堆晶-后堆晶阶段再平衡作用驱使Ca-Cr-Al元素向其他矿物迁移,使橄榄石普遍亏损上述元素;(2)橄榄石Ni-Co变化可记录其与硫化物的元素交换反应,Ni-Co正相关可用于指示岩体深边部的找矿潜力;(3)与硫化物共生橄榄石的Ni富集(>5000×10^(-6))或亏损(<500×10^(-6))可能与较高或较低氧逸度有关。未来橄榄石重点研究与突破方向有:堆晶-后堆晶阶段元素行为、多元素-多矿物扩散联合限定岩浆时空演化、机器学习判别橄榄石成因类型与镁铁-超镁铁岩体含矿性、挥发份与新兴非传统金属稳定同位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元素扩散 地幔 岩浆铜镍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把稀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富集规律探讨
3
作者 刘剑武 和杰 +2 位作者 缪发金 赵永春 黄建德 《中国金属通报》 2024年第3期76-78,共3页
稀土元素在工业领域以及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价值都极为重要.对于稀土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充分掌握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富集规律.陇把稀土矿地处云南省陇川县,是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基地.这一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构造运动,逐渐形成了较... 稀土元素在工业领域以及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价值都极为重要.对于稀土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充分掌握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富集规律.陇把稀土矿地处云南省陇川县,是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基地.这一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构造运动,逐渐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这些地质作用更加方便稀土元素的富集.本文以陇把稀土矿为研究对象,对稀土矿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富集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以及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富碱斑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主控因素
4
作者 徐磊 赵萌生 +10 位作者 程琰勋 潘江涛 管继云 张亚 徐杰 陈伟志 王浩宇 黄加忠 杨明龙 巴永 王守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8,共17页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岩风化过程中的矿物风化特征、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化学风化趋势、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富碱斑岩各风化层元素含量与基岩具有继承性,体现了原位风化的特征,符合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云南境内上扬子地块岩石的风化特征;与大陆上地壳组成(UCC)相比,风化成土过程中Ca、Na、K等阳离子强烈淋失亏损,Fe、Al富集;化学风化过程主要发生脱Ca、Na、K、Mg、Si与富Al、Fe作用,风化早期主要为去Ca、去Na过程,风化中、晚期为去K、去Mg、富Al、富Fe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脱硅作用;结合迁移系数,常量元素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a>Na>K>Mg>Si>Al>Fe;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一方面主要受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常量元素行为控制,另一方面受Al、Fe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Sm、Nb、Sc、Th、Ti、U、Y、Cu、Cr、Ni随风化原地残余富集,Ba、Rb、Sr与K、Na、Ca、Mg等常量元素行为一致,随风化而淋失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化学风化 常量元素 成土过程 地球化学行为 主控因素 姚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意义
5
作者 朱彦菲 牛建忠 +1 位作者 高原 郄海满 《中国金属通报》 2024年第23期92-94,共3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新疆地区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意义,结合地质调查和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新疆地区稀土元素的总体分布规律、赋存形态与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发现,新疆稀土元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地质...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新疆地区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意义,结合地质调查和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新疆地区稀土元素的总体分布规律、赋存形态与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发现,新疆稀土元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地质历史、岩石类型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对稀土元素迁移富集机制和成矿环境的分析,建立了新疆地区稀土元素成矿模式,并对潜在的成矿区域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研究结果不仅为新疆稀土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理解全球稀土元素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成矿模式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凡口Pb-Zn尾矿中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矿山环境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42
6
作者 朱继保 陈繁荣 +1 位作者 卢龙 谢兴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422,共9页
通过分级提取实验 ,结合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 ,对广东凡口铅锌尾矿的新尾矿和 1号尾矿库不同氧化程度尾矿的矿物组成、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新尾矿中的黄铁矿含量很高 (约 3 1% ) ,铅锌的含量分别高达 0 7%和 1 2 ... 通过分级提取实验 ,结合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 ,对广东凡口铅锌尾矿的新尾矿和 1号尾矿库不同氧化程度尾矿的矿物组成、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新尾矿中的黄铁矿含量很高 (约 3 1% ) ,铅锌的含量分别高达 0 7%和 1 2 %以上 ,重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 .1号尾矿库样品中的黄铁矿含量 <10 % ,重金属元素也明显低于新尾矿 .在表层氧化带 (硬化层 ) ,硫化物的快速氧化导致大量次生矿物沉淀 ,锌大量吸附于 (氢 )氧化铁表面 ,可迁移性大 ;铅则主要形成次生难溶矿物 (如铅矾 ) ;次氧化带以硫化物的缓慢淋溶作用为主 ,难以形成次生矿物 ,Pb、Zn的流失比例大于 70 % .常用于矿山环境治理的尾矿覆盖方法往往使尾矿处于次氧化环境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方法不一定能够阻滞污染元素的迁移 .此外 ,本次研究采用Dold提出的分级提取法 ,发现方铅矿的溶解主要发生在第 2步 (提取液 :pH =4 5 ,1moL L- 1 NH4 Ac) ,而其它硫化物的溶解主要在第 6步 ,这可能是Ac- 与Pb2 + 的络合作用所造成的 ,表明提取液中含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 重金属污染 地球化学行为 矿山 环境保护 废物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全球主要铂族金属矿床类型 被引量:21
7
作者 苏尚国 沈存利 +2 位作者 邓晋福 汤中立 耿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全球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1)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床;(2)镁铁质—超镁铁质Cu-N i硫化物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床;(3)Urals杂岩体型铂族金属矿床;(4)蛇绿岩型铂族金属矿床;(5)与热液相关的铂族金属矿床;(6)... 全球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1)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床;(2)镁铁质—超镁铁质Cu-N i硫化物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床;(3)Urals杂岩体型铂族金属矿床;(4)蛇绿岩型铂族金属矿床;(5)与热液相关的铂族金属矿床;(6)外生型铂族金属矿床。除第4类型外其他类型的铂族矿床都具有经济意义。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幔源岩浆性质及岩浆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及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产生硫饱和的条件是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同时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能使铂族元素迁移并在特定条件下富集,对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利。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岩浆分异作用强,并且具有能产生高R因子的环境;镁铁质—超镁铁质Cu-Ni硫化物矿床中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硫化物熔体的结晶分异作用;Urals型杂岩体中,由于岩浆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硫的不饱和,形成的主要铂族矿物为Pt-Fe、Pt-Ir合金,且主要与铬铁矿共生,在岩浆演化硫饱和阶段可形成富Pd的铂族矿物,且与Cu-Fe-V-Ti-P金属共生;蛇绿岩型杂岩体中,主要形成的铂族矿物为含Ir-、Os-、Pt-的合金或少量硫化物矿物,且主要赋存于铬铁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 地球化学行为 铂族金属矿床类型 Urals杂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镎、钚、锶在黄土地下水中地球化学行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展适 周文斌 +2 位作者 钱天伟 武贵斌 李满根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5-361,共7页
结合中国的浅地层处置方针和现场实际情况 ,采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EQ3 /6模拟研究了核素镎、钚、锶在浅地层埋藏条件下黄土地下水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其中包括核素在黄土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地下水 黄土相互作用条件下核素存在形式的变... 结合中国的浅地层处置方针和现场实际情况 ,采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EQ3 /6模拟研究了核素镎、钚、锶在浅地层埋藏条件下黄土地下水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其中包括核素在黄土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地下水 黄土相互作用条件下核素存在形式的变化规律和次生矿物的生成种类和顺序等。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现场地下水中核素的存在形式为 :镎以NpO2 +为主 ,次为NpO2 CO3- 、NpO2 OH(aq) ,分别占73 .88%、1 9.72 %和 5 .86%。钚以Pu(OH) 5- 占绝对优势 (99.68% ) ;锶的存在形式以Sr2 +为主 ,占94.84%。 2 )水 岩作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下水中加入研究浓度的核素镎、钚后 ,瞬间将生成NpO2和PuO2 沉淀 ,同时还将生成一系列其它矿物的沉淀 ,主要有赤铁矿、绿泥石及磷灰石等。地下水 黄土相互作用过程中溶液中镎的浓度和存在形式变化表现为突变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以NpO2 +为主 ,占95 .3 7% ,反应进行约半小时左右时 ,镎的存在形式突然发生了质的变化 ,瞬间转变为以Np(OH) 5- 为主 ,且含量占 99.1 6% ,但体系的pH值并没有发生突然的改变。地下水 黄土相互作用过程中钚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基本上遵循渐变的规律。由反应初期以PuO2 +为主 ,次为Pu(OH) 5- ,逐渐过渡到Pu(OH) 5- 、Pu3+和PuSO4 +共存 ,到反应后期则以Pu(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下水 地球化学行为 中国 放射性废物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环境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9
作者 毕春娟 陈振楼 +1 位作者 郑祥民 许世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87-393,共7页
根际是土壤或滨岸沉积物中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影响的微域环境 ,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影响了重金属在根际环境中的分布、累积和生物有效性。从重金属在根际环境的分布与累积、地球化学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影响重金... 根际是土壤或滨岸沉积物中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影响的微域环境 ,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影响了重金属在根际环境中的分布、累积和生物有效性。从重金属在根际环境的分布与累积、地球化学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影响重金属根际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温度、Eh和溶解氧、p H、根系分泌物、微生物 )、重金属根际吸收、富集、排斥和固定过程的调控、重金属耐性植物的筛选和培养 6个方面概述了近 1 0年来国内外在根际环境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重金属 地球化学行为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CCSD主孔退变质榴辉岩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斌辉 刘勇胜 +1 位作者 宗克清 高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33-1844,共12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退变质程度连续变化样品的不同部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流体作用下的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Sr、K、Th、U)和轻稀土元素表现出较大的...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退变质程度连续变化样品的不同部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流体作用下的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Sr、K、Th、U)和轻稀土元素表现出较大的活动性,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变化相对较小。退变质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显著增加和高场强元素、重稀土元素的轻微变化(甚至相对降低),表明与退变质作用有关的流体中的络阴离子含量很少,并不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退变质后总体上表现出的Si、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明显变化,表明外来流体参与了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带入和带出了一些元素。结合榴辉岩中单矿物微量元素组成以及前人对DMineral/Fluid的研究成果,对流体-榴辉岩作用形成的退变质分带(富石英条带→角闪岩→退变质榴辉岩→新鲜榴辉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流体作用下的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含量的变化除了受退变质流体性质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退变质过程中的矿物相(尤其是副矿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榴辉岩 退变质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Pb离子地球化学行为模拟实验--以山西的典型土壤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艳艳 王亚平 +3 位作者 周继华 王建武 许春雪 王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Hery模式更适合描述3种土样砂粒部分和粉粘粒部分对Pb2+...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Hery模式更适合描述3种土样砂粒部分和粉粘粒部分对Pb2+的吸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Pb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过程受CEC的影响很大。在竞争吸附实验中,Pb的存在减少了土壤对Cd的吸收;腐殖酸对土壤吸附Pb2+表现出抑制作用。解吸实验结果表明,Pb在土壤中以专性吸附为主,吸附的Pb很难解吸下来。运移实验结果显示,在长达20天的淋滤过程中Pb2+仍没有穿透土柱,说明土壤对Pb2+的吸附能力极强,Pb迁移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b离子的地球化学行为 吸附-解吸-运移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238)U、^(234)Th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平河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2-60,共9页
对采自九龙江河口区盐度介于0~21.97的10个表层水样,铀、钍同位素的测定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溶解态的(238)U含量与盐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可达0.972,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的(23... 对采自九龙江河口区盐度介于0~21.97的10个表层水样,铀、钍同位素的测定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溶解态的(238)U含量与盐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可达0.972,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的(238)U呈现保守行为。当S=0时,溶解态(234)U/(238)U放射性比值为1.19和1.55(两份水样);而当S=0.90~21.97时,该比值=1.02~1.14,分别呈现河水及河口水铀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对于颗粒态铀,其(238)U含量则介于0.50~9.83×10(-3)Bq/dm3,且随盐度的增大而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234)Th的地球化学行为属于非保守行为,不可逆稳态清除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当盐度介于9.76~17.07时,(234)Th相对于化学清除的停留时间为6~19d,远低于盐度为0和21.97所对应的停留时间(分别为203d及117d),反映了在该盐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河口区 地球化学行为 水体 钍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变质岩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赣东北银山地区双桥山群为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丛强 凌其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对江西银山地区双桥山群绢云母千枚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十分复杂:热液蚀变作用并不使REE淋滤降低,反而导致ΣREE较其原岩普遍升高,但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围岩的ΣREE则低于原岩。蚀... 对江西银山地区双桥山群绢云母千枚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十分复杂:热液蚀变作用并不使REE淋滤降低,反而导致ΣREE较其原岩普遍升高,但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围岩的ΣREE则低于原岩。蚀变岩出现Eu亏损,∑LREE/∑HREE值降低。定量计算显示,∑REE总升幅中有29%~45%是由围岩质量迁移引起的表观浓缩效应,而另外的55%~71%则是流体带入了REE;在绢云母千枚岩中绢云母可能是REE的主要寄主矿物相,REE主要以吸附作用的形式固着在矿物的表面或含有可交换电价的晶体结构层(四面体层和八面体层)的层面上;参与蚀变作用的热液∑LREE/∑HREE值低、Eu强正异常。流体REE的带入可能是造成蚀变围岩较原岩轻重稀土比值降低的主要因素。热液蚀变作用使岩石的Eu被还原成更易活动的Eu2+而活化迁出,导致蚀变岩的Eu负异常更显著;围岩蚀变作用 造成Sr普遍降低,Ba显著升高,而Rb含量相对稳定,这是由其主要寄主矿物相的变化特征所致;Hf、Th、U、V、Cr、Co、Nb、Mo、Ta、Zr表现为惰性,成矿元素Cu、Pb、Zn、Ag和Sn等大量带入,Y、Sc活化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变质岩 热液蚀变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银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铝质岩浆-热液演化体系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勇 张辉 +1 位作者 刘丛强 饶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过铝质岩浆中的P2O5含量受控于源区磷灰石含量、部分熔融程度和岩浆中磷灰石的溶解度。过铝质岩浆中的Ca、REE以及Y的活度低,阻碍了磷灰石、独居石以及磷钇矿等的结晶,碱性长石成为过铝质岩浆中P的主要寄主矿物,直... 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过铝质岩浆中的P2O5含量受控于源区磷灰石含量、部分熔融程度和岩浆中磷灰石的溶解度。过铝质岩浆中的Ca、REE以及Y的活度低,阻碍了磷灰石、独居石以及磷钇矿等的结晶,碱性长石成为过铝质岩浆中P的主要寄主矿物,直到岩浆演化晚期,Li的活度增大,P才与Li形成磷铝锂石-羟磷铝锂石。进入以晶体、熔体和流体相共存为特征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体系后,P的地球化学行为主要受流体/熔体相分配的制约,P优先进入到熔体相,不太可能形成富P的流体。在热液阶段,长石晶体在Al-Si有序化过程中释放的结构P与流体介质所携带的Ca离子形成次生磷灰石。在热液蚀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富P流体,很可能是某些Sn、W、Mn和U热液矿床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岩浆 岩浆-热液体系 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Cd离子地球化学行为模拟实验--以山西的典型土壤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亚平 周继华 +3 位作者 李艳艳 王建武 许春雪 王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又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3种土壤对Cd的吸附用Langmuir模式来拟合较合适,土壤...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又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3种土壤对Cd的吸附用Langmuir模式来拟合较合适,土壤粘粒的吸附能力大于土壤砂粒的吸附能力。Zn2+与Cd2+共存时,Cd的吸附受到抑制,在本实验浓度下,腐殖酸对土壤吸附Cd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解吸过程显示土壤对Cd离子的解吸与有机碳、阳离子代换量成负相关。Cd在土壤中的穿透曲线是Cd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络合、迁移等作用的综合体现,Cd在各种土壤中的运移时间顺序为:大同土壤>临汾土壤>太原土壤,从而得出Cd在壤质砂土中运移得最快、在粉土中运移得最慢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d离子的地球化学行为 吸附-解吸-运移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郑庆华 梁自强 +1 位作者 何悦强 温伟英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1期65-71,共7页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及粉砂为主组成。表层沉积物的污染表现以硫化物及铅、锌、汞、砷为主,其中硫化物、铅、锌的污染现象在本海区普遍出现。污染物质从海水向沉积物转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悬浮物、生物及沉...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及粉砂为主组成。表层沉积物的污染表现以硫化物及铅、锌、汞、砷为主,其中硫化物、铅、锌的污染现象在本海区普遍出现。污染物质从海水向沉积物转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悬浮物、生物及沉积物的吸附等多种转移方式都可能存在。沉积物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沉积物与其粒度组成的粘土含量及海水理化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污染 地球化学行为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剑 朱祥坤 李世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94-96,共3页
铁同位素曾被认为是“独特的生物活动示踪剂”,用来指示远古的或地外的生命活动事件(Beard et al.,1999),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 铁同位素 地球化学行为 生物过程 应用 生物活动 生命活动 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乐平 刘玉梅 +1 位作者 钱显文 施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512-11513,共2页
介绍了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在水体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指出它可通过与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结合的方式在水体中迁移转化并进入到沉积物中,阐述了研究重金属在水体中地球化学行为的意义。
关键词 水体 重金属 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风区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古环境 被引量:52
19
作者 叶玮 Yabuki Sadaya Kanayama Shinji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共7页
位于中国西风区新疆伊犁盆地黄土与古土壤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表明 ,其烧失量和SiO2 含量与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正相关。黄土与古土壤SiO2 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Al、、Fe、Mn和K在古土壤中发生一定的分异 ,代表了相对强的成壤作用。与黄土... 位于中国西风区新疆伊犁盆地黄土与古土壤样品的常量元素分析表明 ,其烧失量和SiO2 含量与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正相关。黄土与古土壤SiO2 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Al、、Fe、Mn和K在古土壤中发生一定的分异 ,代表了相对强的成壤作用。与黄土高原相比 ,伊犁盆地末次间冰期古土壤富钛、铁、锰、镁和钙 (个别样品除外 ) ,而黄土高原S1更加贫钠和钾 ,而且钙含量很低 ;末次冰期黄土富锰、镁和钙 ,贫钠和钾 ,而黄土高原L1以富钙贫钠、钾为特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揭示 ,伊犁黄土与古土壤较黄土高原同期黄土与古土壤形成于更加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西风区 黄土 古环境 新疆 中国 热释光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Hg离子地球化学行为模拟实验--以山西的典型土壤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春雪 王亚平 +3 位作者 周继华 李艳艳 王建武 王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29,共8页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实验和运移实验2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Hg的吸附量随着加入Hg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4种吸附模式来...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实验和运移实验2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Hg的吸附量随着加入Hg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4种吸附模式来拟合3种土样对Hg的吸附可以得出,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能较好地拟合3种土壤对Hg吸附的实验数据。3种土壤对Hg都有一定的吸持固定作用。解吸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大同土壤>临汾土壤>太原土壤。当Hg2+的浓度为300mg/L时,Hg在大同土壤中的穿透速率最快,在太原土壤中穿透速率最慢。从而得出Hg2+在壤质砂土中运移速度最快、在粉壤土中运移速度最慢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Hg离子的地球化学行为 吸附-解吸-运移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