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贾诗琦 《地理教育》 2024年第S01期210-213,共4页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逐渐受到广大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更高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热点研讨问题之一。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约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逐渐受到广大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更高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热点研讨问题之一。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约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和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普遍不尽如人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现状 地球内部 新课标 循环迭代 圈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样本数据的地球内部物质化学成分统计分析及其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2
作者 李晶晶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期38-40,共3页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化学组成对于理解其构造、演化及地质活动非常关键。为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地球构造的关系,从多个地质钻探点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本并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使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地...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化学组成对于理解其构造、演化及地质活动非常关键。为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地球构造的关系,从多个地质钻探点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本并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使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富含硅和氧,地幔和核则含有较多的铁、镁及其他重元素,化学成分与地质活动,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数据分析显示,地震活动的频率与地区的硅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对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构造与地质活动至关重要。未来,需要在更深的地方进行钻探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更全面地探索地球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化学成分 地质活动 数据可视化 地球构造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3
作者 屠琴 《小学科学》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的第2课《地球的结构》一课中有一个实验目标是学生通过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地震和火山形成奠定知识基础。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表面 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地震演示实验揭示地球内部结构
4
作者 马骋宇 《小学科学》 2024年第11期55-57,共3页
青岛五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和《地震》两课,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的简单原理,对于学生了解地球本身以及地质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中有关地球构造的实验只利用熟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部分起到演... 青岛五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和《地震》两课,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的简单原理,对于学生了解地球本身以及地质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中有关地球构造的实验只利用熟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部分起到演示实验的作用,在学习完上述课程后,可以利用已学地震知识对演示实验进行补充。本文旨在探讨运用学过的地震知识对已有的演示实验进行拓展和改进,以期实现对前置实验的迁移应用,提高小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波传播 演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层-圈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毛桐恩 刘新美 +2 位作者 赵明 刘占坡 姚家榴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地震 地球内部 层一圈 耦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层析地球内部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刘文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40-752,共13页
本文使用Woodhouse和Dziewonski等分别用S波和P波层析分析提供的,以670km深度为分界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震波传播所反映出的横向不均匀的球谐函数系数,假定地幔内部密度与正常水平的偏离分别与P波和S波的速度V_p和V_s成比例(下地幔δρ=... 本文使用Woodhouse和Dziewonski等分别用S波和P波层析分析提供的,以670km深度为分界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震波传播所反映出的横向不均匀的球谐函数系数,假定地幔内部密度与正常水平的偏离分别与P波和S波的速度V_p和V_s成比例(下地幔δρ=γδV_p,上地幔δρ=σδV_S^2),并用一组新的球谐函数系数表示全地幔密度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比例系数γ=0.199,σ=3.13×10^(-5)时,该全地幔密度模型可以70%恢复Dziewonski提供的下地幔密度模型,50%恢复Woodhouse提供的上地幔密度模型.合成密度分布基本上反映了分别由P波和S波速度异常所提供的地幔密度分布特征;2.所有穿过太平洋中部的剖面均明显地显示出一个低密度异常从地表一直延伸到核-幔边界;3.所有大陆下部均存在一个高密度异常区,而且深入到1200—1300km深度处;4.由密度异常的正、负交替基本上将部分地区地幔分成为3层,其深度依次为:第1层25—1300km左右,第2层1300—2300km左右,第3层2300km,为核-幔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 地幔 密度异常 地球内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 被引量:7
7
作者 滕吉文 董兴朋 +1 位作者 闫雅芬 毛慧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3-538,共26页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自转说、涌流说、地幔对流说、地壳均衡说等,而问题是何为其力源?因为力源确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对各种动力假说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了1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2对历史上诸多动力学假说的分析和理解;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4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5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与力源及机制问题的探索。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空间特异结构与变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如何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并厘定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物质运动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力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义刚 郭正府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96,共14页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成因,认为在地幔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脱碳和脱水作用及相关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板内岩浆成因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东亚大地幔楔导致板内玄武岩成因的深部熔/流体助熔机制;通过深源包体研究为中国东部深部岩石圈的改造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3)对峨眉山和塔里木两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揭示两者的异同;(4)将我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灾害防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5)开展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与物理火山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火山灰年代学的研究方法与测试手段,开展了火山学与地热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火山学研究的广度。本文还明确了学术组织在火山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我国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学 地球内部化学 中国
原文传递
临界区流体与矿物和岩石在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的反应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荣华 张雪彤 胡书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67,共15页
极端条件下水热化学反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借助于高温超高压原位直接测量方法、各种谱学方法和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流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反应过程的产物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认识极端条件下水和矿物(... 极端条件下水热化学反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借助于高温超高压原位直接测量方法、各种谱学方法和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流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反应过程的产物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认识极端条件下水和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的新实验途径。地球内部的流体性质随所处高温高压条件发生变化。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变化而改变,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水的性质的剧变会影响水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文中报道了在极端条件下(20~435℃和23~35MPa)实验测量矿物(钠长石、辉石、石英和阳起石等)和岩石(玄武岩、正长岩)在水溶液里的溶解反应速率的研究结果,发现矿物里各种不同类型金属离子与水反应的速率不同,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升温过程中,进入临界态时,矿物(岩石)与水反应出现一次反应速率的涨落。在恒压升温过程中(临界压力,或略高于临界压力),硅酸盐矿物溶解速率会逐步升高,如硅近临界区(300℃)抵达最大值,然后随升温溶解反应速率减低。地球内部的流体由深处上升到浅处,会从超临界区域进入近临界的气与液的两相不混溶区域。含金属流体里的金属会在气相与液相分离时出现再分配。实验表明:金属Au、Cu、Sn、W、Zn会进入气相,气体可以迁移金属。事实说明:地球内部流体结构和性质从深到浅在不断变化,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的性质异常变化会导致水与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涨落,并且促使金属在临界区出现沉淀和在气液相分离过程中进行再分配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化学动力学 气体迁移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各圈层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48
10
作者 滕吉文 王光杰 +1 位作者 张秉铭 王铁男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1期1-35,共35页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和构造在本质上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 .各向异性的研究不论是对深化地球本体的认识 ,还是在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这一科学问题的本质性和重要性着重讨论了以下 5...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和构造在本质上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 .各向异性的研究不论是对深化地球本体的认识 ,还是在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这一科学问题的本质性和重要性着重讨论了以下 5个问题 :1 )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场效应与判据 ;2 )复杂介质地震各向异性———S波分裂的成因分析 ;3)当今S波分裂监测技术的进展与探索 ;4)地震各向异性在不同科学问题研究中的效能 ;5)地震各向异性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与今后的任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地震 地球动力学 地球内部 各圈层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开合旋构造观探究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巍然 姜春发 +2 位作者 张抗 郭铁鹰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4-210,共7页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由于开与合的转换具有自发形成和自我调剂的功能,所以开与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是地球内部运行体系基本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的动因。开合转换的本质是热能和势能的转换,驱动失衡运动的主要内因是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爆裂;主要外因是陨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开合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内部运行 热能 势能 旋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被引量:13
12
作者 葛良胜 郭晓东 邹依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也就是说,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 地球内部流体 地质作用 成矿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流体的水热金刚石压砧原位观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雪彤 张荣华 胡书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46-1859,共14页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通过金刚石压砧对高压(10GPa)和高温高压(800℃/3GPa)NaCl-H_2O和NaCl-D_2O-H_2O的红外谱原位直测,研究了高压和高温高压下水分子结构。发现高压高温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温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而且,在临界态区域时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破坏。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盐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水分子的其它方式运动的频率也随温度改变。实验说明了水分子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地球内部由深到浅,不同深度上的流体性质不断变化,如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改变,水的性质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这些变化可以用高压高温的水的各种谱学特征来表征。水的性质取决于水的分子结构(键态)、分子振动方式。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性质异常涨落与水分子结构变化、分子振动形式变化和氢键网络破坏有关。高温超高压流体原位红外谱观测实验是从分子尺度认识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水分子尺度的信息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地球深部流体性质、活动及物质相互作用,有利于理解岩石圈和地球深内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和物质相互作用:透过金刚石窗口探测地球深部流体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荣华 张雪彤 胡书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52,共12页
报道关于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的流体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已经获得分子-原子尺度信息新的实验数据。本项工作使用金刚石压砧对高压(1... 报道关于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的流体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已经获得分子-原子尺度信息新的实验数据。本项工作使用金刚石压砧对高压(10GPa)和高温高压(800℃,3GPa)条件下的NaCl-H2O进行红外谱原位直测,研究了高压和高温高压下水分子结构,发现水分子的O—H振动特征峰频率随温度向高波数变化,而且,在临界态区域时水分子间的氢键网格被破坏。实验说明:地球内部流体性质由深到浅不断变化,如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而改变,在临界态出现突变。这些变化可以用高压高温的物质的各种谱学特征来表征。水的性质与它的分子结构、分子振动有关。在跨越临界区时水的性质异常涨落是由水分子结构异常变化、分子振动形式变化和氢键网格破坏所导致的。从分子尺度认识地球内部流体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和高压原位实验观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认识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水与无机成烃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晋阳 刘桂洋 金鹿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40,共8页
地球内部水是广泛存在的,由于高温高压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它对于烃类物质生成和运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内部,水与无机矿物作用产生H2或者O2,对C-O-H流体平衡存在影响,这是烃类物质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地球内部... 地球内部水是广泛存在的,由于高温高压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它对于烃类物质生成和运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内部,水与无机矿物作用产生H2或者O2,对C-O-H流体平衡存在影响,这是烃类物质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水热流体一方面为有机反应提供高效的介质,另一方面它直接作为反应物与碳酸盐和金属碳化物反应生成烃类物质。对于地球早期有机物形成和水热条件下有机物的主要合成反应——费托反应,其重要的成烃物质H2主要由水与矿物作用产生,这是目前较为认同的地球内部无机成烃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高温高压 无机成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日祥 李春景 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3期65-70,共6页
地球内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特征是当前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地幔对流、地幔矿物物理学和地球磁场等不同学科,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述.
关键词 地球内部物理 地幔对流 地渡带 地球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地球内部构造的遗传算法 被引量:92
17
作者 石耀霖 金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效率的方法.并对3层含低速层的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的实际频散资料进行遗传算法反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其他地震学问题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球物理反演 面波频散 地球内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与今后的任务 被引量:8
18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4期4-17,共14页
本文通过对当代地球内部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发展的认识与分析,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今后的任务。
关键词 地球内部 岩石圈 板块运动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1 位作者 魏荣强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2-502,共11页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地球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从这 4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国的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一些原有领域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开辟了新的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球内部结构 物质物理性质 地震层析成像 介质各向异性 俯冲带 地幔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 被引量:70
20
作者 滕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与盆地 ,资源与能源 ,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等 ,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然而至今有很多要素与深层过程尚处于定性的与推断的阶段 ,对其探索的深度与本质知之甚少 ,故尚待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文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文章主要讨论 3个问题 :( 1)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2 )金属矿产 ,大陆伸展与裂谷、盆地形成 ,地震“孕育”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与深部物质上涌 ;( 3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圈层耦合与深层动力过程。当今世界上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 ,有一些结果或说法也还是定性的、轮廓的或推断的。为此 ,文中对所论述的每一方面的科学内涵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并给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研究的主体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地幔热柱 圈层耦合 深层动力过程 物质交换 能量变换 地球内部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