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政府激励与土地要素利用关系分析
1
作者 李亚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2-76,98,共6页
以锦标赛模型为基准,分析地方政府激励与土地要素利用之间的关系发现,锦标赛机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极大努力和对土地要素的最优使用;当预算约束被软化后,存在大量投入土地要素来换取高额奖励的现象,在土地要素存在多种... 以锦标赛模型为基准,分析地方政府激励与土地要素利用之间的关系发现,锦标赛机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极大努力和对土地要素的最优使用;当预算约束被软化后,存在大量投入土地要素来换取高额奖励的现象,在土地要素存在多种使用途径情况下,锦标赛产生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现象,即地方政府均会将土地要素更多地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用途上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标赛机制 地方政府激励 土地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发展、地方政府激励与企业技术效率 被引量:18
2
作者 汤萱 高星 周秋萍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12,共14页
以2011~2016年战略性新兴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嵌入地方政府激励,探讨"金融发展—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效率,但在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及地区属性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特别地,政府... 以2011~2016年战略性新兴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嵌入地方政府激励,探讨"金融发展—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效率,但在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及地区属性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特别地,政府面临创新压力激励与金融发展交互作用后,宏观层面上能推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且能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微观层面上能缓解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约束,提升战略性新兴企业偿债能力,助力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完善多层次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企业技术效率 地方政府激励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激励及其行为变异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延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9-64,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剩余索取权",为其带来强的财政激励,同时由于政治集权,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晋升又面临着政治激励。此外,由于寻租...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剩余索取权",为其带来强的财政激励,同时由于政治集权,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晋升又面临着政治激励。此外,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地方官员还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在财政激励、政治晋升激励以及个人经济利益激励等三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激励 地方政府行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产业政策、地方政府激励与去产能效应
4
作者 谢香兵 李沈 余文桥 《产业经济评论》 2025年第1期72-90,共19页
产业政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它有助于引导微观企业经济行为,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目标出发,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分析框架,探讨限制性对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它有助于引导微观企业经济行为,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目标出发,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分析框架,探讨限制性对产业政策受限企业转型的引导效应。研究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受约束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且对企业绿色创新投入水平具有溢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减少政府补贴、增加税收负担和缩紧银行信贷发挥去产能效应。调节机制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的去产能效应在营商环境较好和非国有企业更为凸显。考虑地方政府行为时发现,当存在地方官员晋升和财政压力负担较大时,限制性产业政策的淘汰效应将会被弱化。本文研究既丰富了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经验证据,又为供给侧视角下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产业政策 产能过剩 地方政府激励 政策实施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点门票上涨的地方政府激励 被引量:1
5
作者 楼国强 沈凌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8-138,共11页
财政和人事制度是影响地方政府激励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财政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积累政绩的资源约束,任期长度影响到政府对不同政绩的偏好。地方政府激励模式决定了他们对手中垄断性资源的利用方式,而这会反映到政府对景点门票管制的态... 财政和人事制度是影响地方政府激励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财政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积累政绩的资源约束,任期长度影响到政府对不同政绩的偏好。地方政府激励模式决定了他们对手中垄断性资源的利用方式,而这会反映到政府对景点门票管制的态度。本文利用4A级以上景点门票价格数据,实证分析了景点门票背后的政府激励因素。实证结果揭示,政府官员变动越频繁,财政状况越差,与旅游关联的产业对政府收入重要性越小,景点门票价格会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外财政 任期 地方政府激励
原文传递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激励问题研究——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6
作者 戴玲 许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9-103,共5页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而事实上,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公共福利方面与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差别。现有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主体,同时面临着财政能力与体制的双重约束,...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而事实上,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公共福利方面与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差别。现有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主体,同时面临着财政能力与体制的双重约束,从而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表现出财力不足和意愿不足。文章主要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意愿方面,基于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研究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做出合理行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地方政府激励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专利增长之“谜”——来自地方政府政策激励视角的微观经验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103,共1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中国专利快速增长并不是由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或专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所导致的,而是由政府政策激励所导致的。若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法(ZINB...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中国专利快速增长并不是由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或专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所导致的,而是由政府政策激励所导致的。若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法(ZINB)全面分析中国各省份地区的政府专利资助、补贴和奖励政策对微观企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这三种类型专利数量增长的影响效应,就能揭开和解释中国专利爆炸式增长之"谜"及其形成机制。尽管中国各省份地区的政府专利资助、补贴和奖励政策,是推动中国企业三种类型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的核心因素,但是中国各省份地区的政府专利资助、补贴和奖励政策,对中国企业三种类型专利授权数量增长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其中,政府全额资助、补贴和奖励政策更倾向于激励企业对低质量专利的申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专利 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政府激励 专利申请 专利授权 专利法 负二项回归 泊松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谢获宝 黄大禹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16,共13页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的数据,可研究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强度越大,则越能够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稳健成立。就企业属性结构看,地方产业...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的数据,可研究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强度越大,则越能够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稳健成立。就企业属性结构看,地方产业政策对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驱动作用更强。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强度,并有助于增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供给力度;从微观影响机制看,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降低企业的脱实向虚偏向。二者都能够间接的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特别的,恰当的政府激励能为产业政策发挥效用提供条件保障。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下,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的运用效果更加明显;只有在地方的财政收支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产业政策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地方政府激励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异质性特征、微观机理与政府激励解构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非 申么 +1 位作者 祝佳 叶显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129,共10页
基于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集,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从机制来看,利率市场化既能纾解企业融资约束、刺激研发投入增加,又能减轻... 基于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集,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从机制来看,利率市场化既能纾解企业融资约束、刺激研发投入增加,又能减轻“脱实向虚”,从而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特别地,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地方政府激励密切相关。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影响下,利率市场化仅能带来低质量创新“泡沫”;在“为创新而竞争”的激励下,利率市场化能够驱动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想要契合创新驱动转型战略,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应调整政府的制度激励结构,提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技术创新 资源投入 脱实向虚 地方政府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的地方政府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海涛 岳林峰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4,共9页
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却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地方政府的执行不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基于理论与文献回顾,将地方政府激励与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在长短期异... 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却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地方政府的执行不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基于理论与文献回顾,将地方政府激励与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在长短期异质性影响相结合,提出了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闭环”。这一框架为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提示在有效推进保护的进程中,需要注重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政府激励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评比表彰是否推动了工业用地绿色配置?——来自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的证据
11
作者 黄志基 余姝瑾 +1 位作者 易成栋 袁佳丽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40,共22页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绿色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为例,利用2004—2019年的土地出让数据,运用多期PSM-DID方法评估了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是否能...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绿色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为例,利用2004—2019年的土地出让数据,运用多期PSM-DID方法评估了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工业用地绿色配置,并深入探究了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全国文明城市评比表彰显著提升了地方政府工业用地配置给低污染企业的比例,并且这种影响在资源型城市、规模较大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影响机制方面,全国文明城市评比表彰能够提升绿色发展的关注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度,使得地方政府引进更加绿色环保的企业。本文揭示了评比表彰是否有助于地方政府转变行为并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并深刻探究了地方政府配置资源时所面临的激励与利益权衡,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提高绿色经济效率,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比表彰 全国文明城市评比 工业用地绿色配置 地方政府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逻辑:一个文献综述
12
作者 管新帅 《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文献综述,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逻辑可以归结为:市场化进程客观上要求重新界定市场行为与政府责任的边界,而政府履行责任的过程可以视同为提供公共品的过程;中国式分权使得绝大多数公共品供给卸责给下级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激励约... 基于文献综述,中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逻辑可以归结为:市场化进程客观上要求重新界定市场行为与政府责任的边界,而政府履行责任的过程可以视同为提供公共品的过程;中国式分权使得绝大多数公共品供给卸责给下级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激励约束决定了地方公共品供给数量、结构与效率。此逻辑为解释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增长与失衡、公平与发展这些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公共品供给 市场化进程 中国式分权 地方政府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制度性市场分割的理论阐释与治理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怀勇 冯鑫煜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制度性市场分割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从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制度性市场分割与竞争政策相背离,有碍竞争机制的运行。但就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而言,其在某些阶段依旧具有工具价值。可见,制度性市场分割的治理方案应随... 制度性市场分割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从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制度性市场分割与竞争政策相背离,有碍竞争机制的运行。但就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而言,其在某些阶段依旧具有工具价值。可见,制度性市场分割的治理方案应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然而,现有治理体系未能适时回应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政绩考核导向存在偏差、竞争审查例外适用缺乏指引与区域性竞争状况评估有待激活。为此,应当及时优化治理对策:其一,以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导向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强化行为预防;其二,在竞争审查例外适用中构建“1+N+竞争影响最小化”的论证模式,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强化实施与监督,明确与其他治理环节的衔接问题;其三,构建区域性竞争状况评估“市场维度、民生维度与政策维度”的三维评估模式,进一步发挥反垄断制度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制度性市场分割 地方政府激励导向 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 区域性竞争状况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撤并了更多农村学校?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延庆 王绍达 叶晓阳 《教育经济评论》 2016年第4期3-34,共32页
本文以农村学校撤并现象为考察对象,讨论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改革中的激励与政策执行,地方政府在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下面临的激励可以部分解释2001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农村超大规模撤弃学校现象。利用县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 本文以农村学校撤并现象为考察对象,讨论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改革中的激励与政策执行,地方政府在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下面临的激励可以部分解释2001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农村超大规模撤弃学校现象。利用县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本文证实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不同激励,包括财政分权、政治竞争、城市化、规模效应等,是导致农村小学数量在不同地区出现"政策性减少"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撤并 中国农村教育 地方政府激励
原文传递
财政分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还是抑制?--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史贞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数据,研究地方财政分权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的,财政分权对那些生产效率处于较低区间的企业而言有着更为明显的驱动效果。就...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数据,研究地方财政分权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的,财政分权对那些生产效率处于较低区间的企业而言有着更为明显的驱动效果。就企业属性差异来看,财政分权更能够提升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就地区属性差异来看,财政分权对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效果。从影响机制来看,财政分权在宏观上能够提升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而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在微观上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脱实向虚偏向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后,恰当的地方政府激励是发挥财政分权驱动作用的重要保障。在一定的经济考核压力(目标设定)上,地方政府对财政资源的使用会更加高效,以更大幅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全要素生产率 分位数检验 中介效应检验 地方政府激励
原文传递
中国式财政分权、公众参与和环境规制——基于1997—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彩云 郭艳青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3-23,共11页
选取中国30个省份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和公众参与对环境规制水平的影响发现:目前,公众参与通过中国式财政分权间接影响着地方的环境规制水平,其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财政分权不利于地方环境规... 选取中国30个省份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和公众参与对环境规制水平的影响发现:目前,公众参与通过中国式财政分权间接影响着地方的环境规制水平,其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财政分权不利于地方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分权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因此,中央政府在对地方进行分权时,应该适当参与地方环境的管理,在对地方官员进行提拔时,也要考虑公众对地方环境的诉求。另外,政府要增加公众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充分发挥公众对地方环境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管理 中国式财政分权 公众参与 环境规制水平 环境保护 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环境治理 环境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减税的创新驱动效应研究——异质性特征、机制路径与政府激励结构破解 被引量:30
17
作者 叶显 吴非 刘诗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50,共18页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减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减税政策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动能。然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减税政策时有着异质...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减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减税政策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动能。然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减税政策时有着异质性的反应函数。从影响机制来看,企业减税能够刺激企业的资源投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助力,又能够减轻企业"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偏向,从而达到去杠杆与创新驱动的双重拟合。特别地,有明显创新驱动导向的政府晋升激励制度,能够合理引导企业减税政策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而那种"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考核制度,无助于企业减税政策效力的释放。有鉴于此,想要深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坚定不移实施"结构性"的减税政策,考虑企业属性差异,也要考虑减税政策的传导影响机制,更应该努力调整政策激励结构,以增强减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税 技术创新 资源投入 脱实向虚 地方政府激励
原文传递
政府减税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晨 赵秀云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42,共14页
财税支持政策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考察此类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风险性项目投资影响的文献甚少。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政府减税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减税有... 财税支持政策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考察此类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风险性项目投资影响的文献甚少。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政府减税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减税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机理的检验证实,政府减税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具体表现为融资约束在政府减税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发现,产业政策支持、产权性质、研发强度和地方政府创新激励动机在政府减税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减税 风险承担 产业政策 研发强度 地方政府激励动机
原文传递
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19
作者 岳军 汪崇金 《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 2007年第1期202-207,共6页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目标的实现,应该从财政制度上进行改革。本文认为,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监督机制失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异化,转移支付制度...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目标的实现,应该从财政制度上进行改革。本文认为,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监督机制失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异化,转移支付制度也就难以规范化。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激励和外部约束是现实的选择和今后改革的方向。本文提出,应以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为目标,以财政预算改革为突破口,将'政治程序'改革和'预算程序'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政府治理目标统一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 地方政府激励监督 公共财政
原文传递
从“主动负债”到“被动负债”:中央监管转变下的隐性债务扩张变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聂卓 刘松瑞 玄威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36-2155,共20页
中国地方债扩张受地方政府激励推动,而地方政府激励的作用方向受中央监管导向的塑造。本文发现,2015年前后中央监管导向趋严,地方隐性债务的扩张模式由“主动负债”转向“被动负债”。“主动负债”模式主要由地方政府激励驱动,以基础设... 中国地方债扩张受地方政府激励推动,而地方政府激励的作用方向受中央监管导向的塑造。本文发现,2015年前后中央监管导向趋严,地方隐性债务的扩张模式由“主动负债”转向“被动负债”。“主动负债”模式主要由地方政府激励驱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用途。“被动负债”模式主要由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驱动,以借新还旧为主要用途。对隐性债务风险的分析表明,这一转变遇制了债务存量的扩张,但是债务利息成本与偿债可持续性仍然具有一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中央监管导向 地方政府激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