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循环肠灌流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莹 康宁芳 +2 位作者 巩仔鹏 陈思颖 兰燕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96-1906,共11页
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 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在不同因素(pH值、药物浓度、肠段、胆汁和P-gp抑制剂)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槲皮苷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其余7个成分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除绿原酸、隐绿原酸外,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推测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会受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胆汁和P-gp的影响,其中,槲皮苷可能是P-gp的底物。RA能影响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禾麻提取物 在体循环肠灌流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 肠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罗培南在大鼠肠道吸收部位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孙勇 柳泽深 +2 位作者 徐丽洒 张丽 刘占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5期815-817,845,共4页
目的:研究法罗培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率,以确定最佳吸收部位,为制定合理的药物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各肠段区间如下:十二指肠段自幽门1cm处开始;空肠段离幽门15cm处开始;回肠段离盲肠上行20cm处开始;结肠段从... 目的:研究法罗培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率,以确定最佳吸收部位,为制定合理的药物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法,各肠段区间如下:十二指肠段自幽门1cm处开始;空肠段离幽门15cm处开始;回肠段离盲肠上行20cm处开始;结肠段从盲肠后段开始。各肠段取10cm左右,将所取肠段两端开口、插管并结扎,插管与恒流泵连接,形成各自的回路。用HPLC法梯度洗脱测定法罗培南的浓度,依据药物在肠段中回流2小时后的减少量来确定各肠段法罗培南的吸收量。结果:法罗培南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率平均值为十二指肠6.91±3.08%;空肠5.66±2.29%;回肠9.62±4.08%;结肠4.65±1.29%。稳定性实验、精密度实验、回收率实验的RSD分别为0.48%、0.234%和2.01%。结论:法罗培南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吸收率按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顺序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培南 肠道吸收 在体循环法
原文传递
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万娜 张海燕 +2 位作者 许润春 郑琴 杨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39-842,共4页
目的:研究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方法:以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为实验模型,考察在不同循环液的体积、流速、药物浓度等条件下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结果:栀子苷在鼻黏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当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2.5 mL.min-... 目的:研究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方法:以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为实验模型,考察在不同循环液的体积、流速、药物浓度等条件下栀子苷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结果:栀子苷在鼻黏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当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2.5 mL.min-1时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栀子苷溶液鼻黏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点,吸收速率常数K为4.20×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苷 鼻黏膜 吸收 在体循环法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熙曦 金桂兰 +3 位作者 陈进兵 奚炜 邢翔飞 黄久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98-1001,1023,共5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在肠道的吸收特征,为剂型设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采用在体循环灌流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pH值、药物浓度以及不同肠段对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吸...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在肠道的吸收特征,为剂型设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采用在体循环灌流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pH值、药物浓度以及不同肠段对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吸收的影响。结果:循环液的pH值对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的小肠吸收无显著影响;0.264~0.974 mg·ml-1范围内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的吸收量与药物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不同小肠部位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的吸收速率大小顺序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论: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的吸收过程为被动扩散过程,其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提示可将三七总皂苷设计成缓释、迟释系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在体循环灌流 吸收部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