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圣之时者”解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森垚 王肖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40,共3页
孟子之际,拥有"圣人"头衔的人物有很多。孟子为确立孔子"独圣"的地位,将"圣之时者"的高度评价赠予孔子。历来有不少学者错误地理解了孟子之意,把这里的"时"解释成"合时宜""识时... 孟子之际,拥有"圣人"头衔的人物有很多。孟子为确立孔子"独圣"的地位,将"圣之时者"的高度评价赠予孔子。历来有不少学者错误地理解了孟子之意,把这里的"时"解释成"合时宜""识时务"等意思。实际上,孔子难当"最识时务"圣人的称号,而应当称之为"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圣人。孟子之谓"时",着眼点在于"恒久""始终";他强调的是"时"的历时性而非暂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恒久 始终 圣之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马克思与儒家在运思方式上的契合
2
作者 何中华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5-9,F0002,157,共7页
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运思方式上的一致,才是... 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运思方式上的一致,才是两者实现其可能之会通的根本前提。因为它从哲学意义上保证了会通双方在元问题(meta)层面上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之时者 历史地思 马克思 儒家 运思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圣之时者
3
作者 孙以楷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7期1-3,共3页
孔子的学说超越了旧的局限 ,做出了合乎时代需要的选择。在宗教观方面 ,他高扬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表现出从主宰之天向自然之天过渡的时代特征。在政治观方面 ,他改革周礼 ,解放主体精神。他发现了中庸 ,试图为道德本位主义的儒学奠定... 孔子的学说超越了旧的局限 ,做出了合乎时代需要的选择。在宗教观方面 ,他高扬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表现出从主宰之天向自然之天过渡的时代特征。在政治观方面 ,他改革周礼 ,解放主体精神。他发现了中庸 ,试图为道德本位主义的儒学奠定本体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之时者 中庸 主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圣之时者”看孟子的人生志趣
4
作者 谢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1-103,共3页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之时者 孟子 与时俱进 人生志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圣之时者也”重诂——兼释《庄子》所谓“时女” 被引量:1
5
作者 解志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5,223,共10页
对《孟子·万章》篇“孔子,圣之时者也”和《庄子·逍遥游》篇“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两句话,自古及今的解释多不妥当。对“圣之时”,解释者或用孔子是这样那样的“圣人”来作为对“圣之时”的替代性解释,这其实背离了原文;或用... 对《孟子·万章》篇“孔子,圣之时者也”和《庄子·逍遥游》篇“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两句话,自古及今的解释多不妥当。对“圣之时”,解释者或用孔子是这样那样的“圣人”来作为对“圣之时”的替代性解释,这其实背离了原文;或用“中庸”哲学的“时中”观拔高“圣之时”,这种哲学化的解释超出了“圣之时”的语境限度;或以应时适宜、惟时适变、与时进化、审时度势、合乎时宜以至“摩登圣人”“反映时代精神”来解释“圣之时”,这类解释显然不合孔子的实际。对“时女”,自古及今的主导性解释是“‘时’,是也。‘女’与汝同”,这其实是滥用通转假借之法强为之解,曲解了原著上下文的语义关系。鉴于此,有必要把训诂学和诠释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对“孔子,圣之时者也”和“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两句话进行再解读。这两句话里的两个“时”字其实意味着圣人在不得时或处子在未得字之时如何“待时”“处时”之义。既往解读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在校读古典文献时,一方面仍需要严谨扎实的文献训诂功夫,另一方面则要走出孤立地说文解字的局限,努力在更开阔的文本—人文语境里和更通融的阅读互动关系里寻求恰当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圣之时者 “时女” 训诂学 诠释学
原文传递
“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马克思与儒家在运思方式上的契合
6
作者 何中华 《新华文摘》 2021年第2期43-45,共3页
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周易•彖传》释随卦曰:“大亨贞,无咎,而... 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周易•彖传》释随卦曰:“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王弼注曰:“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思” 运思方式 圣之时者 西方哲学史 儒家思想 历史感 时间性 契合
原文传递
“圣之时者”与“天人合一” 被引量:4
7
作者 白宗让 杜维明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0,共20页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一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之时者通天人合一 天时 内时间意识
原文传递
论孔子何为“圣之时”
8
作者 赵为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89-91,共3页
孟子评价古代四个圣人时,赞誉孔子为"圣之时"。本文从简要介绍前三圣形象入手,解读了"圣之时"的意思,"圣之时"在孔子身上具体的体现,最后指出"圣之时"体现了的孔子人生境界。
关键词 之时 人生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荀的圣人观 被引量:2
9
作者 崔耕虎 《泰山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人的国度,圣人观念和思想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哲学史,圣人观念从原初的含义到它的引伸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仅就孔孟荀的圣人思想来...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人的国度,圣人观念和思想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哲学史,圣人观念从原初的含义到它的引伸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仅就孔孟荀的圣人思想来考证原初圣人观念和思想的演化和形成。 在圣人观念的历史累积过程中,“圣人”的最初含义所表现的智慧因素被充分放大和强化,以致成为“圣人”的标准的首要前提,“圣人”被认为是天下的最高智慧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论过孔子如何为“圣人”的问题,“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乃一介布衣,但却被弟子和后人尊为“圣人”,这不能不与他的多能、多智有关。 “多能”,即“是人”知识无所不备,能够通达任何真理—“道”,“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孟子·尽心下》),“圣人者,道之管也(《荀子·儒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主义者荀子,更是放大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观 孟子 孔孟荀 孔子 圣之时者 赤子之心 以德服人 文化精神 政治理想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的时间观——从“圣之时”谈起
10
作者 刘敏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并以“金声玉振”的譬喻作阐释说明(《孟子·万章下》)。“时”在这里显然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时间进行理解,那么应该作何解释?古代典籍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是怎样的... 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并以“金声玉振”的譬喻作阐释说明(《孟子·万章下》)。“时”在这里显然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时间进行理解,那么应该作何解释?古代典籍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是怎样的?对于他们而言,“时”有哪些含义?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回到元典中去寻找。对现代人而言,时间的表征是能够精确地读取时、分、秒的机械钟表或电子钟表。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时间的表征可能是日晷或沙漏。在计时工具和仪器发明之前,人们仅仅从自然界的表征中获得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自然界中与时间有关的表征有日月、星辰、河流、四季等一切变化流转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计时工具 圣之时者 金声玉振 孟子
原文传递
“摩登圣人”解
11
作者 伍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88-89,共2页
鲁迅在他的文章中,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止一次地用讽刺的语气引用孟轲称孔老二的一句话:“孔子,圣之时者也”去抨击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到了一九三五年,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鲁迅对孟轲这句话更作了一个绝妙的“翻译”,... 鲁迅在他的文章中,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止一次地用讽刺的语气引用孟轲称孔老二的一句话:“孔子,圣之时者也”去抨击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到了一九三五年,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鲁迅对孟轲这句话更作了一个绝妙的“翻译”,说:“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这一“翻译”,更明白地体现了鲁迅对孔老二的深刻批判,把吹捧孔老二的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反动本质揭露得入木三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滓 圣之时者 鲁迅 林彪 孔丘 统治者 奴隶主 深刻批判 反动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孟的人格范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永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1-25,共5页
孔孟在对伯夷、柳下惠、伊尹等圣贤、权威的人格价值评判中,形成了四种人格范式:“圣之清者”———不降不辱、独善其身;圣之和者———降志辱身,身处污泥而不染;“圣之任者”———忍辱负重、兼善天下;“圣之时者”———金声而玉振。... 孔孟在对伯夷、柳下惠、伊尹等圣贤、权威的人格价值评判中,形成了四种人格范式:“圣之清者”———不降不辱、独善其身;圣之和者———降志辱身,身处污泥而不染;“圣之任者”———忍辱负重、兼善天下;“圣之时者”———金声而玉振。“君子”、“大丈夫”、“大人”、“士”等,是孟子对人格典范的再创造和权力、权威的人格化。孔子以人格为本位,是一种“无可无不可”、“愚不可及”的生存智慧和道德之术,孟子以天下、道义为本位,是人格权威和人格统治在儒家精神世界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范式 之清者 之和者 之任者 圣之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翔海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23,共6页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孔子 中庸思想 儒学 “和而不同” “过犹不及” 理想境界 圣之时者 儒家文化 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笑意、言象与得时:《庄子》“丧我”人格新释
14
作者 陈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9-57,共9页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体摒除大小成见、走向齐物丧我的发展过程中,"时"成为圣人与君子选择"为"与"无为"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儒道两家界定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轮扁斫轮与庖丁解牛两则寓言说明了"时"之永续性及其与"道"的共存,在此之间,"丧我"的"圣之时者"舒缓了道家要义与世俗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笑意 心斋 言象 吾丧我 圣之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论“时”的三种范式
15
作者 裴媛媛 《阴山学刊》 2018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时"作为儒家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其本身除了具有自然天地之时、社会政治之时等具体时空含义之外,亦具有特定的伦理道德价值。"时"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价值范式之一,《论语》"学而时习... "时"作为儒家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其本身除了具有自然天地之时、社会政治之时等具体时空含义之外,亦具有特定的伦理道德价值。"时"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价值范式之一,《论语》"学而时习之"、《中庸》"君子而时中"与《孟子》"圣之时者"的理论论述是儒家道德纯一境界的具体体现。"时"者,既有时时刻刻、无时无刻的充满之意,亦有"一念之时"、"朝夕"之间的顿悟含义,两种含义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境界的直觉体验方式。"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既是道德养成的实现路径,也是最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时习之 君子而时中 圣之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沟通艺术
16
作者 赵燕 《办公室业务》 2020年第20期172-174,共3页
孟子认为"孔子,圣之时者也",也就是,孔子是一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圣人。孔子在语言沟通上也具有"时"的特点,因此,人们都不讨厌与孔子进行语言沟通,从语言沟通的角度孔子的"时"就是孔子能够与合适... 孟子认为"孔子,圣之时者也",也就是,孔子是一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圣人。孔子在语言沟通上也具有"时"的特点,因此,人们都不讨厌与孔子进行语言沟通,从语言沟通的角度孔子的"时"就是孔子能够与合适的人在合适时机说合适的话。本文根据《论语》梳理总结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沟通艺术,以资沟通者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艺术 圣之时者 语言沟通 孔子 沟通者 《论语》 与时俱进 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颐抉发的《易》之时义
17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继《易传》、王弼之后,程颐系统抉发了《易》之时义,以时势为基源性语境成功实现了对《易》的诠释建构,全面开显了《易》基于此的核心意涵。依他之见,学《易》首在洞悉卦的时势语境,知晓卦涵摄符示的时势、时势意义与功用及其轻重,并推... 继《易传》、王弼之后,程颐系统抉发了《易》之时义,以时势为基源性语境成功实现了对《易》的诠释建构,全面开显了《易》基于此的核心意涵。依他之见,学《易》首在洞悉卦的时势语境,知晓卦涵摄符示的时势、时势意义与功用及其轻重,并推出相应举措予以回应,以达成理想目标或愿景;人人皆可对接《易》,在自己置身的时势中活学活用,追步圣之时者,趋向圣贤人生,落实家国天下主体担当。程颐由此激活《易》的鲜明达用向度,为依据经典圣学直面现实进行新思想话语体系建构,转活深化圣学、范导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值得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予以回应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时义 时势语境 知时识势 主体担当 圣之时者
原文传递
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景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时” “中” “权” 孟子 《中庸》 圣之时者 “义” 《论语》 仁者人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思想,何来学问?
19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5-125,共1页
没有思想,何来学问?旷新年在《读书》1998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我们习惯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们从来就没有抚哭叛徒的吊客,作为圣之时者,我们从来就没有为话语、知识、权力、真理、制度留下反思和评注的位置... 没有思想,何来学问?旷新年在《读书》1998年第三期上撰文指出,我们习惯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们从来就没有抚哭叛徒的吊客,作为圣之时者,我们从来就没有为话语、知识、权力、真理、制度留下反思和评注的位置。思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其结果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九十年代文学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知识分子 纪实文学 圣之时者 学术 批判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去的与走近的
20
作者 陈四益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5期14-14,共1页
远去的与走近的陈四益文丁聪画据说,"鲁迅必然远我们而去"。远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已越来越成为一位历史人物,鲁迅及其精神学说,是一种"以别的什么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不再适合今天的需要。确实,我也真感到了他的... 远去的与走近的陈四益文丁聪画据说,"鲁迅必然远我们而去"。远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已越来越成为一位历史人物,鲁迅及其精神学说,是一种"以别的什么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不再适合今天的需要。确实,我也真感到了他的远去。人们似乎只有在为自己"辩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圣之时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 社会生活 陈四益 思想意识 理想图景 现代文明 物质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