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与实例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煜晨 陈志波 +1 位作者 郑有强 潘生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7-234,共8页
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常被应用于土层划分、土体分类,其各种土体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引用两组实际工程案例,对5种常用的基于CPTU的土体分类图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已有分类图虽然能够... 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常被应用于土层划分、土体分类,其各种土体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引用两组实际工程案例,对5种常用的基于CPTU的土体分类图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已有分类图虽然能够区分黏性土和无黏性土,但对于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之间的判别均存在较大误差,且多数分类图采用过渡带分类,导致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偏低。基于Robertson土类指数分类图,根据实际CPTU测试数据分类结果,对土类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将其同心圆模型修正为平行线模型,由此提出一种基于CPTU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应用表明,提出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土体分类,且能够满足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之间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CPTU) 体分 修正土类指数 土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的土类指数共振法加固液化地基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海峰 蔡国军 +1 位作者 刘松玉 杜广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105-4114,共10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十字形振动杆结合共振理论,对液化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试验对共振前后的地基进行测试和分析,指出传统振动密实法适用性评价标准低估了共振法的可加固土类范围。土类指数Ic可用于反映加固处理前后... 采用自行研制的十字形振动杆结合共振理论,对液化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试验对共振前后的地基进行测试和分析,指出传统振动密实法适用性评价标准低估了共振法的可加固土类范围。土类指数Ic可用于反映加固处理前后土层状态的改变,进而提出基于土类指数Ic的共振法适用性评价标准。根据标准贯入试验SPT钻孔取样的室内试验结果,建立土类指数Ic与黏粒含量之间的关系式,提出适合于共振法加固的土层中黏粒含量的界限值。分析不同共振方案的抗液化地基处理效果,进一步验证所提出基于土类指数评价标准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土类指数Ic<2.40或黏粒含量不高于15%时土层可适合于共振法加固处理。加固方案不同,抗液化处理效果存在差异,3桩中心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2点中心和常规点位。共振法扩展了传统振动密实法的应用局限性,可在液化地基处理领域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孔压静力触探试验 共振法 土类指数 液化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U土类指数的标贯值液化判别 被引量:2
3
作者 杜广印 罗涛 +1 位作者 程远 潘皇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2-817,共6页
为提高可液化地基液化判别的准确性,依托宿新高速公路共振法加固可液化地基项目,对共振法处理后的液化地基进行CPTU试验和SPT试验.对CPTU试验得到的土类指数I_c和SPT试验得到的标贯值N_(63.5)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标... 为提高可液化地基液化判别的准确性,依托宿新高速公路共振法加固可液化地基项目,对共振法处理后的液化地基进行CPTU试验和SPT试验.对CPTU试验得到的土类指数I_c和SPT试验得到的标贯值N_(63.5)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标贯值N_(63.5)是土类指数I_c的一次函数(N_(63.5)=-18.8I_c+52.0),即土类指数越大,土性越接近黏性,标贯值越小.基于N_(63.5)与I_c的拟合关系式提出一种新型液化判别方法,即根据标贯值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饱和砂土和粉土地基的液化判别,其中标贯值根据I_c计算获得,I_c则通过CPTU试验获取.与规范中SPT判别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标贯值参数,与基于CPT的周期阻力比法相比,该方法计算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地基 孔压静力触探 标贯值 土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U的中国实用土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松玉 蔡国军 邹海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65-1776,共12页
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基于原位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的土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多以美国统一土质分类标准(USCS)为依据,其土类与中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不对应。因此,建立基于CPTU原位测试参数、符合中国标准的土工程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工程... 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基于原位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的土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多以美国统一土质分类标准(USCS)为依据,其土类与中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不对应。因此,建立基于CPTU原位测试参数、符合中国标准的土工程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通过选择江苏典型地质成因的试验场地,进行了95孔CPTU测试和相应的钻孔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其CPTU孔和相应钻孔之间距离小于5 m,对采用室内土工试验依据中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得到的土分类和CPTU测试参数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选择国外7种常用的CPTU土分类图进行应用比较,发现Robertson的土类指数法分类图能提供最好的分类结果,据此建立了中国基于CPTU土类指数法的实用土分类方法,已有测试资料应用表明该分类图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可用作为中国工程场地采用原位CPTU测试进行土工程分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 孔隙水压力 土类指数 归一化锥尖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TU的土分类方法在港珠澳大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松玉 邹海峰 +2 位作者 蔡国军 祝刘文 杜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4,共4页
由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所提供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能直观地反映地下土类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基于CPTU的土类划分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国内工程场地土类划分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本研究在港珠... 由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所提供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能直观地反映地下土类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基于CPTU的土类划分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国内工程场地土类划分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本研究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中进行了大量CPTU贯入试验和平行钻孔取样与室内试验,将6种CPTU土分类与室内试验的土分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未经过上覆应力修正的土分类图判别准确率较低,但整体准确率也可达到80%左右;经过应力修正的归一化土分类图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土类判别结果,然而所给出的土类分区与实际土分类数据点存在一定的不符,且并未给出各类土所一一对应的土类分区,导致准确率被高估;而经过由国内试验资料修正的中国CPTU实用土分类方法能够提供最为精细且准确的土类判别结果,整体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 孔隙水压力 土类指数 归一化锥尖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的水运工程土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杜宇 刘松玉 +2 位作者 祝刘文 邹海峰 蔡国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53-1363,共11页
土的工程分类是工程勘察和设计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原位测试参数进行土分类是高效实用的方法。国内外现有分类方法的名称及标准与我国《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 土的工程分类是工程勘察和设计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原位测试参数进行土分类是高效实用的方法。国内外现有分类方法的名称及标准与我国《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不符合。因此,建立基于CPTU原位测试参数、符合我国行业标准的土工程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在收集大量国内外水运工程CPTU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616个间距小于5 m的CPTU测试孔和相应钻孔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选择国内外7种常用的CPTU土分类图进行应用比较,发现这些土分类图所采用的应力修正计算方法在考虑浅层土体的有效上覆应力修正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引入新的应力修正方法和修正土分类边界线,建立了适合我国水运工程的CPTU土分类方法。对比应用分析表明,该分类图能够准确地进行水运工程土类划分,尤其适合于软土、粉细砂和中粗砂的划分,可作为我国水运工程的土工程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CPTU) 水运工程 土类指数 孔隙水压力 应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地区静力触探土层实用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剑波 杨子跃 徐鹏 《工程勘察》 2020年第9期35-40,共6页
开封地区在勘探深度50m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细砂和中砂,双桥静力触探在开封地区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选取开封地区3处典型地质成因的岩土工程勘察场地,结合静力触探试验... 开封地区在勘探深度50m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细砂和中砂,双桥静力触探在开封地区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选取开封地区3处典型地质成因的岩土工程勘察场地,结合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原位测试成果、土工试验结果以及钻孔揭示,研究了CPT测试技术在土分类中的应用,选取土分类指数法、铁路规范法等方法对3处场地CPT测试结果进行了辨识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土类指数进行土层分类较为合适,据此形成了适用于开封地区的基于CPT土分类指数的土分类方法,与工程勘察对比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对开封地区CPT测试结果进行分类和辨识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封地区CPT测试结果辨识和岩土分类,促进双桥静力触探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勘察 CPT测试 土类指数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率CPTU的饱和砂土液化势评价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邹海峰 刘松玉 +1 位作者 蔡国军 杜广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0-1288,共9页
饱和砂土的液化是地基基础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饱和砂土的液化势进行有效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获得无扰动试样的困难和成本限制,原位测试方法通常用于砂土液化势的评价。目前出现了许多基于静力触探的液化评估方法,然而还没有出... 饱和砂土的液化是地基基础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饱和砂土的液化势进行有效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获得无扰动试样的困难和成本限制,原位测试方法通常用于砂土液化势的评价。目前出现了许多基于静力触探的液化评估方法,然而还没有出现哪一种方法最可靠的结论,高风险项目中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而新的液化评估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宿迁—新沂高速公路建设为工程背景,采用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对饱和粉质砂土进行了土层电阻率测试。首先,分析了归一化锥尖阻力与电阻率的关系,对建立电阻率液化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其次,以Robertson修正方法给出的周期阻力比为参考值,研究了联合电阻率和土类指数的周期阻力比计算方法,并研究了薄黏土层和过渡层对本文所提出电阻率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阻率和土类指数能够对饱和砂土的液化势进行有效评估,然而应用于薄黏土层和过渡层时会低估土的周期阻力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孔压静力触探 液化 土类指数 周期阻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触探的土层自动划分方法与不确定性表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曹子君 郑硕 +1 位作者 李典庆 区兆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Ic数据自动划分土层的贝叶斯方法,所提方法不仅能够在考虑Ic的空间变异性的条件下自动划分土层,识别最可能的土层界面,而且能够定量地表征土层界面的不确定性,为制定下一步勘探方案和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Ic数据自动划分土层的贝叶斯方法,所提方法不仅能够在考虑Ic的空间变异性的条件下自动划分土层,识别最可能的土层界面,而且能够定量地表征土层界面的不确定性,为制定下一步勘探方案和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基于子集模拟的贝叶斯更新方法(CBUS)求解贝叶斯方程,产生土层厚度的后验分布样本,并计算每个可能的土层数目对应的模型证据,确定最可能土层数和最可能的土层界面深度,计算界面深度的标准差作为土层界面不确定性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站基坑开挖现场的Ic数据和模拟Ic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划分的土层合理地反映了不同土层Ic的统计特性。相邻土层Ic的统计特性差异越大,界面深度的标准差越小,识别出的土层界面越可靠,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划分 土类指数 贝叶斯方法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黄土场地原位试验及液化势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林 严武建 +2 位作者 夏坤 李少华 刘琨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0-958,共9页
目前,主要依靠室内动力试验对黄土液化势进行评价。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室内试验对其饱和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与实际场地饱和黄土差异明显,导致室内黄土液化试验结果并不能代表现场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本文选取兰州市西固区寺儿沟村... 目前,主要依靠室内动力试验对黄土液化势进行评价。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室内试验对其饱和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与实际场地饱和黄土差异明显,导致室内黄土液化试验结果并不能代表现场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本文选取兰州市西固区寺儿沟村某饱和黄土场地进行钻孔测试,现场实施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剪切波速测试。应用Robertson的土类指数分类图对该场地不同含水率黄土的土类进行了界定,确定了饱和黄土属于类砂土,有液化势。应用NCEER推荐方法,计算了3组原位试验数据的饱和黄土循环抗力比(CRR),通过与1976年唐山地震和1999年集集地震液化土CRR对比,得出了饱和黄土抗液化强度很低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T 土类指数 原位试验 循环抗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代原位测试CPTU的土体液化势统一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伟 蔡国军 +3 位作者 刘松玉 赵泽宁 董晓强 陈瑞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443,I0003,共10页
静力触探(CPT)测试是国际上常用的砂质土液化判别技术,但无法反映孔隙水压力(孔压)对液化行为的影响。能够测试孔压的现代原位测试技术孔压静力触探(CPTU)对砂质土、粉质土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灵敏度,因此在砂质土、粉质土液化评价方面... 静力触探(CPT)测试是国际上常用的砂质土液化判别技术,但无法反映孔隙水压力(孔压)对液化行为的影响。能够测试孔压的现代原位测试技术孔压静力触探(CPTU)对砂质土、粉质土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灵敏度,因此在砂质土、粉质土液化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编译的CPTU液化案例数据库,在简化应力框架下,通过粒子群优化核极限学习机算法、稳健搜索技术和非线性拟合优化分析建立了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液化阻力比(CRR_(7.5))模型,该模型包括修正的锥尖阻力(qt1N)和土类指数(I_(c,BJ));其中I_(c,BJ)采用Jefferies和Davies提出的形式,包含了孔压参数比(B_(q))。这样所提模型中土壤类型信息直接包含在液化判别公式中,无需根据土壤细粒含量进行贯入阻力的修正,更直接、更符合力学框架,适用于砂质土、粉质土等较广范围的土体;并通过内含Bq的土类指数I_(c,BJ)将砂质土和粉质土液化判别统一起来。最后用中国唐山地震液化案例证明所提模型的准确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 粉质 液化 土类指数 孔压参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桥静力触探在雄安地区土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游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3期105-107,118,共4页
静力触探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广泛应用,国内外存在多种利用静力触探数据进行土层划分的方法。为探究双桥静力触探数据土层划分方法在雄安地区的适用性,根据雄安地区某场地典型静力触探曲线,采用土类指数法以及土分类图法进行土层的辨... 静力触探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广泛应用,国内外存在多种利用静力触探数据进行土层划分的方法。为探究双桥静力触探数据土层划分方法在雄安地区的适用性,根据雄安地区某场地典型静力触探曲线,采用土类指数法以及土分类图法进行土层的辨识和分类。将划分结果与钻孔分层结果对比可知,土类指数法对粉土与粉质黏土有较好的辨识性,通过调整土类指数法的划分界限,土类指数法能够较好地对雄安地区的地层进行辨识和分类。将土分类图法的粉土与粉细砂的界线进行调整后可以较好地区分雄安地区的粉土与粉质黏土,但粉土与粉质黏土不易通过线性方程进行区分。在土层的划分过程中,综合土类指数法与土分类图法,能更准确地对雄安地区的土层岩性进行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层划分 土类指数 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的CPTU土分类方法在大丰海上风电勘察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冬冬 《勘察科学技术》 2023年第6期29-34,共6页
将Robertson土类指数分类图和江苏省《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土分类方法分别用于大丰某海上风电场,结果表明两者虽都能较好地划分无黏性土和黏性土,准确率超过90%,但无法进一步划分粉质黏土、粉土以及砂土,基于此,该文提出一种先初步... 将Robertson土类指数分类图和江苏省《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土分类方法分别用于大丰某海上风电场,结果表明两者虽都能较好地划分无黏性土和黏性土,准确率超过90%,但无法进一步划分粉质黏土、粉土以及砂土,基于此,该文提出一种先初步分类再二次分类的划分方法。将土类分布图先划分为4个区域,其中2区和3区为过渡性区域,再分别对落于2区和3区的测试点采用锥尖阻力和孔隙水压力进一步划分,该方法初步分类平均准确率达96.2%,二次分类准确率接近80%,分类准确率较高。对于场地揭露的淤泥质土夹有较多粉土或粉砂,锥尖阻力失真,无法有效划分,建议将锥尖阻力小于0.7MPa的黏性土划分为淤泥质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TU 土类指数 土类指数 锥尖阻力 孔隙水压力
原文传递
天津地区扁铲侧胀试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司鹏飞 《铁道勘察》 2015年第6期53-56,共4页
在对扁铲侧胀试验工作原理、标定方法、现场试验及数据处理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地区某工程实例,对扁铲侧胀试验的部分成果进行分析,将扁铲侧胀试验与室内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的试验成果进行对比。
关键词 扁铲侧胀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 土类指数 静止侧压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osition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in Red Soil Hilly Region,Southern China 被引量:8
15
作者 LI Zhong-wu NIE Xiao-dong +3 位作者 CHEN Xiao-lin LU Yin-mei JIANG Wei-guo ZENG Guang-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626-636,共11页
Labile organic carbon (LOC)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CMI), which are sensitive factor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can improve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nges on soil quality. The... Labile organic carbon (LOC)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CMI), which are sensitive factor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can improve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nges on soil qua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types and landscape positions on soil quality as a function of L0C and CMI. A field study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was conducted,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typical lands (pine forest (PF) on slope land, barren hill (BH) on slope land, citrus orchard (C0) on terrace land and Cinnarnornum Camphora (CC) on terrace land) at a sampling depth of 20 cm. Soil nutrient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L0C and CMI were measur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0C and CMI correlated to not only soil carbon but also soil nutrients, and the values of LOC and CMI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followed the order CC 〉 PF 〉 CO 〉 BH at the upper- slope, while CO 〉 CC 〉 BH 〉 PF at mid-slope and down-slope. With respect to slope positions, the values of LOC and CMI in all the lands were followed the order: upper-slope 〉 down-slope 〉 mid- slope. As whole, the mean values of LOC and CMI in different lands followed the order CC 〉 CO 〉 PF 〉 BH. High CMI and LOC content were found in the terrace lands with broadleaf vegeta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erracing and appropriate vegetations can increase the carbon input and lability and decrease soil erosion. However, the carbon pools and CMI in these lan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reference site. This suggested that it may require a long time for the soil to return to a high~ quality. Consequently, it is an efficient way to adopt the measures of terracing and appropriate vegetations planting in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LOC and CMI and controlling water and soil loss in fragile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pool index (CPI) Lability index(LI) Non-labile organic carbon (NLOC) Soil organiccarbon (SOC) Soil ero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systems (Case Study: Lake Sevan Basin)
16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6期363-370,共8页
In mountain regions such as Lake Sevan basin, landscape-ecological problems are manifested sharply. Lake Sevan basin lies in the east of the RA (Republic of Armeni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natural and econom... In mountain regions such as Lake Sevan basin, landscape-ecological problems are manifested sharply. Lake Sevan basin lies in the east of the RA (Republic of Armeni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natural and economic peculiarities. It covers an area of 4,891 km^2, or 16% of the entire territory of the country.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dynamics of the ecosystems of Lake Sevan basin through remote sensing data. To achieve the stated goal, multi-zonal satellite images Landsat ETM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and Landsat MSS (Multispectral Scanner) were applied. All satellite imagery data was geometrically and atmospherically corrected. Temporal chang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both a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and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in that time series. Supervised procedure, a hierarchical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t land cover classes in the Lake Sevan basin, Armenia. According to this system, four land cover categories exist in this area: (1) water; (2) vegetation-bare; (3) man-altered land; (4) vegetated land, which indicate that for the last 40 years the study area has displayed expansion of man-made landscapes and vegetation-bare sites, ecosystems having lower biomass and reduction of woodlands. NDVI values and the area they covered indicate that between 1973 and 2011, the area of almost non-vegetated lands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by three times. The main cause of such changes is activation of erosion processes as a result of a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ECOSYSTEMS NDVI Lake Sev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munity Soil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Sub-Saharan West Africa: Case Study of the Gourma Region in Burkina Faso
17
作者 Mamadou Traore Hema Belo +2 位作者 Barry Ousmane Tamani Souare Tiekoura Guillaume Ouattar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2年第1期24-39,共16页
A study on community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as conducted through rapid and participatory method of research in 15 villages of the Gourma region in Eastern part of Burkina Faso. These investi... A study on community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as conducted through rapid and participatory method of research in 15 villages of the Gourma region in Eastern part of Burkina Faso. These investigations aimed at determining farmers' knowledge on soil resources: local soil taxonomy and indicators of soil degradatio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capacity for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ain parameter for soil classification for all the investigated villages was soil texture composition; soil degradatio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rops yield decr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Striga sp. in 100% of the investigated villages; the use of organic manure and long term fellow were the main practices for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concerning the villages where modem technologies of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were introduced, the lack of tools and capacity building were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adoption of these improved practices at small scale farmers' level. Even if discordance between scientific and local soil taxonomy were revealed by our investigations;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scientific indices of soil degradation were noticed. With regard to the actual magnitude of soil degradation; the local techniques of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accessible to a big number of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na Faso Gourma region small scale farmers rapid and participatory method of research local soil taxonomy local indices of soil degradatio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