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磷素吸收特征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
作者 尚磊 杨栗恒 +1 位作者 王孟雪 王鹏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为探究连续秸秆还田后,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大豆对施磷水平的反应及黑土供磷潜力,在2016—2022年连续7年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点,于2022和2023年选用黑河43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处理,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于2种不同土壤... 为探究连续秸秆还田后,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大豆对施磷水平的反应及黑土供磷潜力,在2016—2022年连续7年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点,于2022和2023年选用黑河43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处理,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于2种不同土壤肥力处理水平上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2022年分别设置0,50.2,71.8和86.1 kg·hm^(-2)P_(2)O_(5)4个施磷水平(P0、P1、P2和P3),其中71.8 kg·hm^(-2)P_(2)O_(5)(P2)为当地推荐磷肥用量,2023年分别设置0,50.2和71.8 kg·hm^(-2)P_(2)O_(5)3个施磷水平(P0、P1和P2),研究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磷水平对大豆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秸秆离田相比,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到17.59%~22.55%;秸秆还田后土壤全磷、H2O-P、NaHCO3-Pi、NaOH-Pi、NaOH-Po和残余-P的含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31.68%~43.12%、44.05%~78.82%、148.03%~223.66%、23.84%~37.92%、80.67%~97.32%和67.44%~76.04%,NaHCO3-Po和HCl-P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5.58%~28.63%和22.65%~39.57%,其中土壤中等活性磷的比例增加了3.37%~4.95%,稳定态磷的比例降低了4.42%~5.04%。两年两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3处理较P2处理大豆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了8.89%~15.75%。不同施磷水平在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表现为大豆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过高的施磷水平对大豆生长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有降低的趋势,同时也不利于磷素向籽粒中的转移分配,P3处理磷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为54.45%~59.74%,显著低于P0、P1和P2处理。综上所述,经过连续6~7年秸秆还田后,秸秆还田较秸秆离田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提高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稳定态磷百分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有效性,土壤供磷能力得到增强;在连续秸秆还田6~7年的基础上,高肥区施用磷肥对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磷肥较当地推荐磷肥用量降低30%不会降低低肥区大豆产量,并且过高的磷素供应水平无益于大豆产量的增加,并存在减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大豆 土壤磷组分 素吸收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张鹏飞 杨娜 +4 位作者 王珂 杨志国 王慧 王晓民 张建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1-1708,共8页
为探讨耕作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07年布设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耕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磷素分级方法,系统研究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耕+化肥(NT)和免耕+鸡粪+化肥(NTM) ... 为探讨耕作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07年布设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耕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磷素分级方法,系统研究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耕+化肥(NT)和免耕+鸡粪+化肥(NTM) 4种农艺措施下麦田0~20 cm土层有效磷、全磷和磷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NT处理有效磷含量较T处理提高58.37%,有机肥处理(NTM和TM)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NT和T),NTM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较T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43%和43.41%。2)与T处理相比,NT、NTM和TM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0~20 cm土层活性无机磷组分NaHCO_(3)-Pi以及中活性无机磷组分NaOH-Pi含量,尤其以NTM和TM处理效果最好。3) NT处理的NaHCO_(3)-Po和NaOH-Po较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3.07%和55.56%,NTM处理的这2种组分含量较T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0.84%和60.31%,Residual-P NT处理较T以及NTM处理较TM分别提高12.90%和36.60%。4)长期定位试验地每年施入的磷肥在土壤中有盈余,残留的磷主要以NaHCO_(3)-Pi、D.HCl-Pi、NaHCO_(3)-Po和C.HCl-Po形态存在,免耕增施有机肥促进了稳定性磷(C.HClPo)向活性磷(NaHCO_(3)-P)和潜在活性磷(NaOH-P)的转化;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aHCO_(3)-Pi和NaOH-Pi是最有效的磷源,对小麦产量的提升贡献较大,NTM处理对这2种磷组分积累的促进效果最明显。综上免耕增施有机肥是发展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值得推广的农艺措施,同时在推广应用时需要考虑减少化学磷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有机肥 土壤磷组分 土壤有效 黄土高原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梯度对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雪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对黄山松林土壤磷(P)组分的影响。将亚热带黄松山林作为研究的分析对象,选取海拔1300m和海拔1600m黄山松林,对比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林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磷组分情况。研究表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海... 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对黄山松林土壤磷(P)组分的影响。将亚热带黄松山林作为研究的分析对象,选取海拔1300m和海拔1600m黄山松林,对比不同海拔梯度黄山松林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磷组分情况。研究表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海拔1300m黄山松林地淋溶层土壤温度、总氮(TN)、有机碳(SOC)、硝态氮(NO_(3)^(-))含量高于海拔1600m(P<0.05);海拔1300m黄山松林淀积层pH值、含水率(M)、铵态氮(NH_(4)^(+)-N)、TN、SOC、NO_(3)^(-)含量高于海拔1600m林地;土壤磷组分:除淋溶层土壤Resin-P外,海拔1300m林地淋溶层、淀积层易分解态磷(NaHCO_(3)-Pi、Na HCO_(3)-Po)、中等易分解态磷(NaOH-Pi、NaOH-Po)、难分解态磷(Residual-P)、总磷(TP)所占比例均高于海拔1600m林地(P<0.05)。亚热带地区黄山松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磷组分受海拔影响比较大,为黄山松林地土壤磷调控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黄山松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胡一帆 刘宣 +9 位作者 李宇 熊仕臣 张璐瑶 李济宏 袁春阳 徐振锋 游成铭 谭波 徐红伟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6-698,共13页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龄 土壤深度 柳杉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生物质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小敏 高冠女 +2 位作者 张文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7-1268,共12页
为改善我国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磷(P)供应不足的状况,该研究利用生物质炭(BC)作为土壤改良剂,以桉树人工林(林龄为15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别加入不同用量[0(CK)、2%、5%、10%和20%]的BC,重点探究不同用量BC对土壤P组... 为改善我国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磷(P)供应不足的状况,该研究利用生物质炭(BC)作为土壤改良剂,以桉树人工林(林龄为15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别加入不同用量[0(CK)、2%、5%、10%和20%]的BC,重点探究不同用量BC对土壤P组分及转化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CK相比,2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NO_(3)^(-)-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pH值(P<0.05),而2%、5%和10%的BC添加量仅显著提高了MBP和pH值(P<0.05),对其他土壤理化指标无显著影响。(2)与CK相比,2%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易利用性磷(LP)(P<0.05),5%和1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速效磷(AP)和LP(P<0.05),2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AP、LP和难利用性磷(OP)(P<0.05),但中等程度利用性磷(MP)在4种BC添加量下均无显著变化。(3)与C、N和P转化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蛋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在10%和20%的BC添加量下显著高于CK(P<0.05)。(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n(BG)和ln(NAG+LAP)均与ln(ACP)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pH、TN和TP是驱动桉树人工林土壤P组分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进一步表明,pH、C∶P和N∶P是驱动土壤P转化的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不同用量BC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与C、N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P供应潜力,其中以高浓度BC添加量(20%)的效果最佳。该研究对指导我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桉树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酶活性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 凋落物 细根 酸性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陇中旱农区小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生忠 王林林 +1 位作者 司佳昂 李玲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旱农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研究四种耕作措施[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T)]对小麦农田0~60 cm土层Resin-P、NaHCO_(3)-P... 【目的】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旱农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研究四种耕作措施[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T)]对小麦农田0~60 cm土层Resin-P、NaHCO_(3)-P、NaOH-P、HCl-P和Residual-P磷组分含量。【结果】随着土层加深,各处理磷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残留磷含量变化不明显。0~20 cm土层NTS处理土壤总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较T分别显著增加了9.95%和22.14%,但在20~60 cm土层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结论】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积累与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可能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和pH,促进土壤磷的活化,提高作物对磷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磷组分 有机 无机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8
作者 李昌航 高冠女 +6 位作者 黄海梅 李佳君 肖纳 廖树寿 黄雪蔓 招礼军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6,共11页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进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磷(P)组分和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改造的杉木纯林(PP)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后的杉木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组分,并采用高通...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进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磷(P)组分和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改造的杉木纯林(PP)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后的杉木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组分,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96孔荧光微孔板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极易利用性磷(RP)、易利用性磷(LP)、中等程度利用性磷(MAP)和难利用性磷(OP)分别显著提高9.43%、9.20%、11.64%和11.71%,磷素活化系数(PAC)显著提高27.13%。(2)MP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较PP分别极显著增加13.52%、31.11%和55.78%,MP的微生物共现网络节点数、边数和平均加权度均高于PP。(3)和PP相比,MP中与碳(C)代谢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175.58%(P<0.01)和21.81%(P<0.05),与氮(N)代谢相关的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土壤酶活性增加113.30%(P<0.001),与P代谢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CP)土壤酶活性增加71.49%(P<0.01),C、N和P代谢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细根生物量(FR)是驱动土壤P组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性质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中各P组分含量和与土壤C、N和P相关的代谢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P的转化,提高其可利用性。该策略将为有效缓解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P限制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共现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山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9
作者 曲别三约 骆晓 +6 位作者 樊戢 康雨诗 林润哲 刘梦丹 肖欢 周世兴 黄从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21,共8页
【目的】旨在探究营建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柏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上由抛荒地营建的香樟×乌桕混交林、栾树×香樟混交林、乌桕×柏木×龙爪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旨在探究营建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柏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上由抛荒地营建的香樟×乌桕混交林、栾树×香樟混交林、乌桕×柏木×龙爪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柏木纯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磷组分含量(全磷、微生物磷、速效磷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不同混交林类型土壤磷组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究影响土壤磷组分的主控因子。【结果】①3种混交林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速效磷和全磷的含量。在3种混交林中,香樟混交林提高土壤全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栾树混交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②3种混交林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H。③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含量的主要因子,解释度分别为49.8%和27.6%。【结论】3种混交林总体上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来提高土壤全磷、微生物磷和速效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柏木纯林 土壤磷组分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孔猛 黄明镜 +3 位作者 张冬梅 贺亭峰 李洁 李凤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7-1388,共12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磷肥梯度[0 kg(P)·hm^(−2)、9.7 kg(P)·hm^(−2)、19.2 kg(P)·hm^(−2)和28.8 kg(P)·hm^(−2)],研究了覆膜和施磷在不同处理年限(3年和9年)对紫花苜蓿草地不同活性土壤磷组分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第3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显著增加52.4%,土壤Olsen-P、活性较高的NaHCO_(3)-Po和NaHCO_(3)-Pi以及中等活性的NaOH-Pi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5%、20.2%、10.2%和27.9%;覆膜处理第9年土壤NaHCO_(3)-Po和NaHCO_(3)-Pi含量显著增加37.3%和24.3%,而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Olsen-P和NaOH-Pi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与不覆膜相比,无论处理年限长短,覆膜均显著降低了活性较低的稀HCl-Pi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Na-OH-Po、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而对浓HCl-Pi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磷相比,除施磷处理第3年土壤残留态磷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外,施磷处理第3年和第9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全磷、Olsen-P以及所有磷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冗余分析显示,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第9年显著降低土壤pH。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pH,在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综上,覆膜可通过降低土壤pH和提高磷酸酶活性促进低活性磷组分向中、高活性磷组分转化,所以将覆膜和施磷结合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有效性和供磷潜力,且随着处理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紫花苜蓿 土壤PH 土壤酸酶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及植株磷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殷小东 齐鹏 +4 位作者 焦亚鹏 王晓娇 张燕江 薛江龙 李华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植株器官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土壤磷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氮添加增大了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2019年增幅为1.02%~4.93%、2020年增幅为1.31%~4.92%;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降幅分别为0.74%~4.92%(2019年)和2.50%~4.92%(2020年)。与对照处理相比,N115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无机磷组分Ca_(8)-P分别降低了8.55%和19.53%,Al-P分别降低了9.26%和12.88%,Fe-P分别降低了10.34%和39.21%,Ca_(10)-P分别降低了2.87%和16.27%;有机磷组分MROP分别降低了18.18%和16.53%,MLOP分别降低了23.29%和14.59%。氮添加导致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2.85%~5.54%(2019年)和8.54%~15.35%(2020年),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0.47%~0.83%和1.85%~2.42%。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90.26~1961.91、1886.19~2263.42 kg·hm^(-2)(2019年),4726.41~5905.79、5283.62~5755.19 kg·hm^(-2)(2020年),均在N0处理最小,N115处理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Ca_(2)-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磷MLO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机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氮添加可能通过增加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无机磷Al-P、Fe-P、Ca _(8)-P、Ca_(10)-P的含量,促进有机磷MLOP、MROP的矿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有效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春小麦 耕层土壤磷组分 植株分布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变化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磊 贾淑娴 +3 位作者 李啸灵 陆宇明 林伟盛 郭剑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6-666,共11页
植物残体添加和去除试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是研究地上凋落物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及机制探究的一种试验设计。于2012年6月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常绿阔叶天然... 植物残体添加和去除试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是研究地上凋落物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及机制探究的一种试验设计。于2012年6月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常绿阔叶天然林,设置5种处理:对照(CT)、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去除凋落物与根系(NI)、添加双倍凋落物(DL),在2018年12月对各处理不同土层(0—10cm、10—20cm)土壤磷组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0—10cm土层中DL处理总磷含量显著大于NL处理,NI处理无机磷含量最低,在10—20cm中DL处理有机磷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2)DL处理活性磷(Resin⁃P、NaHCO^(3)⁃Pi、NaHCO^(3)⁃Po)含量在0—10cm土层中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在10—20cm土层中NR处理活性磷以及中等活性磷显著大于NL处理。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最高,但在各处理与土层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3)酸性磷酸酶在0—10 cm土层不同处理间的变化趋势明显,CT处理活性最高,NI处理活性最低。NR与NL处理在10—20cm土层的差异并不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主要受酸性磷酸酶、土壤含水率、可溶性有机氮以及总氮的影响。凋落物的输入对促进土壤磷素增加,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则对土壤磷的活化与稳定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凋落物 根系 碳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与典型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磷吸附特性比较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威 李晨曦 +3 位作者 谭玲 明安刚 何友均 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7-1024,共8页
土壤磷是制约南亚热带人工林生产力的关键因子,但至今对该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吸附特征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外来速生桉树人工林和典型乡土树种(马尾松、红椎)人工林... 土壤磷是制约南亚热带人工林生产力的关键因子,但至今对该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吸附特征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外来速生桉树人工林和典型乡土树种(马尾松、红椎)人工林不同土壤层次中(0~20、20~40和40~60 cm)磷组分含量及吸附性能。结果表明,3种林分土壤有机磷是全磷的主要形态,其含量(91.51~257.45 mg/kg)占全磷的46.25%~71.58%。桉树林土壤全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明显低于马尾松林和红椎林。同时,桉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2种乡土树种人工林,而其土壤磷酸铝盐、磷酸铁盐、闭蓄态磷和磷酸钙盐含量均低于2种乡土树种人工林。另外,桉树林土壤潜在最大磷吸附量低于2种乡土树种人工林,而土壤磷吸附饱和度却高于2种乡土树种人工林。因此,就土壤磷素供应水平和吸附性能而言,马尾松和红椎比桉树更适于作为当地的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吸附特征 桉树人工林 乡土树种人工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不同水平氮添加对华北盐渍化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慧 薛江博 +4 位作者 郝杰 刁华杰 陈晓鹏 王常慧 董宽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2-720,共9页
为了解氮添加对盐渍化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省右玉县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2017年开始添加不同水平氮素(0,1,2,4,8,16,24和32 g N·m^(-2)·a^(-1))后于2018-2020年每年8月份测定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TP)、... 为了解氮添加对盐渍化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省右玉县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2017年开始添加不同水平氮素(0,1,2,4,8,16,24和32 g N·m^(-2)·a^(-1))后于2018-2020年每年8月份测定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含量,同时分析土壤磷组分与磷活化系数(Phosphorus activation coefficient,PAC)、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ST)以及CO_(3)^(2-),HCO_(3)^(-)和Cl^(-)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年短期不同水平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氮添加(>16 g N·m^(-2)·a^(-1))显著降低土壤pH值,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阴离子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磷转化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中阴离子含量的调控。综上,盐渍化草地土壤微生物较高的稳定性导致磷组分在氮添加处理下未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盐渍化草地 土壤磷组分 活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磷肥对稻-油轮作土壤磷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凤 王晓双 +3 位作者 甘国渝 李燕丽 邹家龙 李继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研究施用磷肥对稻-油轮作土壤磷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NK(-P)和NPK(+P)2个处理,按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进行采样和分析。各土层有效磷、全磷和有机磷含量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无...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研究施用磷肥对稻-油轮作土壤磷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NK(-P)和NPK(+P)2个处理,按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进行采样和分析。各土层有效磷、全磷和有机磷含量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无机磷组分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并利用Illumina-MiSeqPE 250平台进行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P处理)相比,长期施用磷肥(+P处理)能显著增加各土层总磷、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而有机磷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从土层有效磷含量来看,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磷含量;对于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磷肥会降低细菌和真菌菌群的Alpha多样性,菌群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细菌门水平上,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磷肥施用后表层土壤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在真菌门水平上,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磷肥施用后表层土壤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与对照相比,磷肥施用虽然引起耕层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在各分类单元显著降低,但从属分类水平来看,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也随之降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铝磷、铁磷含量与表层土壤优势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密切相关。可见,长期磷素亏缺会诱导微生物数量增加以活化土壤养分,而充足的磷肥供应则能够满足作物养分需求,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平衡。因此,有必要就整个轮作系统磷肥施用进行优化,促进土壤磷素活化和释放,从而减少磷肥用量,提高其吸收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土壤磷组分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土壤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和杂交蟛蜞菊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锋 曾令达 +1 位作者 彭长连 赵梦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804,共7页
为探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土壤磷转化过程与驱动机制,采用野外控制试验,比较研究了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和杂交蟛蜞菊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及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蟛蜞菊土壤易分解态磷仅占全磷的2.2%~6.3%,... 为探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土壤磷转化过程与驱动机制,采用野外控制试验,比较研究了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和杂交蟛蜞菊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及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蟛蜞菊土壤易分解态磷仅占全磷的2.2%~6.3%,且全碳与有机磷的比例大于200,表明本研究区受到磷限制。有机磷是土壤磷库的主要组分,在南美蟛蜞菊、蟛蜞菊和杂交蟛蜞菊土壤中分别占全磷的28.7%、17.6%和25.0%。相关分析表明,三种蟛蜞菊土壤有机磷组分矿化主要受碱性磷酸酶影响,受酸性磷酸酶影响较小,且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磷呈显著负相关,与易分解态磷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缺磷的亚热带地区,碱性磷酸酶对有机磷的分解可能是该地区入侵植物对磷限制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土壤磷组分 碱性酸酶 有机分解 易分解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施用量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和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晓峰 米倩 +4 位作者 刘迪 付森林 王旭刚 郭大勇 周文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57-1866,共10页
为了明确磷肥减量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与作物磷积累量关系的影响,设置3个施磷量,按纯磷计分别为150 kg·hm^(-2)(P150)、37.5 kg·hm^(-2)(P37)和0 kg·hm^(-2)(P0),经过连续2年4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采用Hedley土... 为了明确磷肥减量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与作物磷积累量关系的影响,设置3个施磷量,按纯磷计分别为150 kg·hm^(-2)(P150)、37.5 kg·hm^(-2)(P37)和0 kg·hm^(-2)(P0),经过连续2年4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采用Hedley土壤磷组分分组法,研究土壤磷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存储贡献率、输出贡献率,并采用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土壤关键磷组分及其与磷肥施用量、作物磷积累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P37处理相比,P150处理导致土壤全磷显著增加,并显著提高阴离子交换树脂态无机磷组分(resin_Pi)、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NaHCO_(3)_Pi)、NH_(4)OAc提取态无机磷(NH_(4)OAc_Pi)、Na OH-Na_(2)S_(2)O_(6)提取态无机磷(Fe_Pi)和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NaHCO_(3)_Po)等组分含量(P<0.05)。P0处理与P37处理相比,土壤磷及其组分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的存储贡献率分别为72.6%和23.8%。土壤盈余磷主要存储在HCl提取态无机磷(HCl_Pi)、Fe_Pi、NH_(4)OAc_Pi、resin_Pi和HCl提取态有机磷(HCl_Po)等组分中。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输出贡献率为41.0%,有机磷组分的输出贡献率为56.4%。其中HCl_Po、Fe_Pi和NH_(4)OAc_Pi的输出贡献率分别为39.44%、17.36%和13.06%。HCl_Pi和resin_Pi的输出贡献率仅为1.91%和0.40%。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施磷量对Fe_Pi、HCl_Pi、NH_(4)OAc_Pi、resin_Pi、NH_(4)F_Po、NaHCO_(3)_Pi和NaHCO_(3)_Po等组分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078、0.077、0.061、0.036、0.018、0.015和0.012。Fe_Pi、NH_(4)OAc_Pi和HClPo等组分对作物磷积累量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355、0.334和-0.039。上述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中,Fe_Pi、NH_(4)OAc_Pi和HCl_Po是关键磷组分,其中Fe_Pi和NH_(4)OAc_Pi在不施磷时易消耗,但也易通过施磷得到补充;HClPo有效性高,不易更新。HCl_Pi有效性低,是磷肥当季有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建议磷肥施用量的决策应以关键磷组分的存储贡献率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土壤磷组分 结构方程模型 减量施 输出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亚热带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巧玉 曾泉鑫 +6 位作者 元晓春 崔琚琰 谢欢 林惠瑛 李伟鹏 杨庆波 陈岳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78,共9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背景下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磷组分变化的驱动因素,为黄山松林如何适应未来氮沉降持续加剧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建省戴云山黄山松林进行短期氮添加试验,测定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酸性... [目的]探究氮沉降背景下黄山松林土壤磷组分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磷组分变化的驱动因素,为黄山松林如何适应未来氮沉降持续加剧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建省戴云山黄山松林进行短期氮添加试验,测定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酸性磷酸单脂酶(ACP)、磷酸二酯酶(PD)和磷脂脂肪酸,探究氮沉降对亚热带土壤磷组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驱动土壤磷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与对照相比,高氮添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层中等易分解态磷和难分解态磷含量(p<0.05),对易分解态磷的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ACP、PD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影响。总体上,10~20 cm土层磷组分变化趋势与0~10 cm土层一致,但变化不显著。高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显著提高ACP、PD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此外,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p<0.05)。冗余分析表明,可溶性有机碳和丛枝菌根真菌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短期低氮添加下通过磷组分转化(如中等易分解态磷的矿化)维持了土壤磷有效性。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短期氮沉降下贫磷生态系统土壤磷有效性和生产力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磷组分 酸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低山坡地营造梯田对土壤磷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波 王超 +2 位作者 田海山 李博 卢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74-83,共10页
【目的】探明粤北低山坡地营造梯田对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该区域花岗岩发育的自然林地(FL)、旱作梯田(UT)和稻作梯田(PT)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剖面不同土层理化性质、磷组分含量及有效性进行测定。【结果】与... 【目的】探明粤北低山坡地营造梯田对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该区域花岗岩发育的自然林地(FL)、旱作梯田(UT)和稻作梯田(PT)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剖面不同土层理化性质、磷组分含量及有效性进行测定。【结果】与自然林地FL相比,旱作梯田UT和稻作梯田PT土壤0-20 cm土层有效磷和磷活化系数(PAC)明显增加,以PT最高;3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在剖面中总体表现为“C”字型变化趋势,且均以表层土壤含量最高;与FL相比,UT和PT土壤以IP为主,Fe-P和O-P所占比例较高,其中O-P的比例从7.69%-13.58%上升到22.97%-41.96%;通径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OP是该区域土壤磷有效性的敏感磷源,而游离铁和有机碳是驱动土壤磷组分转化的关键性因子。【结论】粤北低山坡地营造梯田改变了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配格局,提高了磷的有效性,也增加了土壤无效态磷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梯田 土壤磷组分 有效性 利用方式 通径分析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对林业苗圃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金旺 《林业科技开发》 2007年第3期61-63,共3页
对林业苗圃地连作、轮作条件下土壤磷组分进行了3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情况下,连作培育杉木苗、酸枣苗、厚朴苗以及杉木与酸枣、厚朴轮作土壤全磷基本不变,而杉木连作土壤有效磷降幅最大。连作土壤中土壤无机磷组分O-P、Al-P、F... 对林业苗圃地连作、轮作条件下土壤磷组分进行了3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情况下,连作培育杉木苗、酸枣苗、厚朴苗以及杉木与酸枣、厚朴轮作土壤全磷基本不变,而杉木连作土壤有效磷降幅最大。连作土壤中土壤无机磷组分O-P、Al-P、Fe-P略有增加,轮作土壤略有降低。连作土壤有机磷组分略有降低,轮作土壤略有增加。由于施用了有机肥,杉木与烟草、水稻、萝卜轮作土壤有机磷组分增幅较大,O-P、Al-P、Fe-P组分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苗圃 轮作 连作 土壤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