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建立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宏艳 姚秀荣 +5 位作者 侯彦林 刘书田 米长虹 黄治平 王农 蔡彦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5,共9页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性"关系理论,定义了土壤模式、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图谱等概念,确定了土壤模式的划分方法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最近30年来中文期刊发表的土壤镉含量与水稻和小麦镉含量关系作为案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同一部位镉吸收量随土壤镉含量增加而增加,水稻和小麦吸收镉能力顺序为根>茎>叶>籽粒,水稻和小麦籽粒镉吸收量在同一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 土壤模式-作物系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地图”模式的乐山市区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2
作者 任自力 郝丽宁 +3 位作者 颜学海 朱峻加 刘嘉诺 冯琨宁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42-146,151,共6页
为掌握乐山市区“土壤地图”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对农田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及变化规律,连续9年对乐山市区15个乡镇开展定位监测,获取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数据,分析了各养分指标的变化... 为掌握乐山市区“土壤地图”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对农田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及变化规律,连续9年对乐山市区15个乡镇开展定位监测,获取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数据,分析了各养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土壤pH值在6.23~6.91之间波动变化,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逐年波动增加趋势,且土壤各养分指标等级均有明显提升。可见,“土壤地图”模式指导下的配方施肥有效提高了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对于提升农田地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有积极作用。经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土壤pH值与有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为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含量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为显著负相关;有效磷含量与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图”模式 土壤养分 含量 相关性 四川乐山 2007—2015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重盐碱地土壤改良利用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42
3
作者 郗金标 邢尚军 +3 位作者 张建锋 宋玉民 刘德玺 马丙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101,共3页
对重盐碱地几种改良利用模式的应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后认为 ,深松土壤。
关键词 重盐碱地 土壤改良 土壤利用模式 化学改良 耐盐牧草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唐海明 李超 +6 位作者 肖小平 汤文光 郭立君 程凯凯 潘孝晨 汪柯 孙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以紫云英-双季稻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以紫云英-双季稻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应用常规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各处理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期,水稻植株的群体根系和地上部总干质量及茎、叶、穗群体干质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稻和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质量占总干质量的比例均表现为CT>RT>NT>RTO;齐穗期和成熟期,茎的比例均以RTO处理最高;苗期和分蘖期,叶比例均以NT和RTO处理最大,CT处理最小;早稻和晚稻的成熟期,穗的比例分别以RT和NT处理最大。不同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2个不同年份CT、RT和NT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733.3,534.1,300.5kg/hm^2和731.1,556.9,276.2kg/hm^2;晚稻产量分别比RTO处理增加582.5,399.8,282.9kg/hm^2和717.6,558.9,345.1kg/hm^2。总的来说,土壤翻耕和旋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措施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稻区 土壤耕作模式 秸秆还田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白云岩坡地土壤异质性特征与土壤保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永彬 张信宝 李豪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1,共5页
在"石漠化"相对较低的白云岩典型坡地上,对石质地块、石土质地块、土石地块和土质地块的土石结构、土壤厚度、土壤颗粒结构等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测量分析。随着坡长与坡位的变化,样方内出现受侵蚀后搬移堆积的土壤数量增... 在"石漠化"相对较低的白云岩典型坡地上,对石质地块、石土质地块、土石地块和土质地块的土石结构、土壤厚度、土壤颗粒结构等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测量分析。随着坡长与坡位的变化,样方内出现受侵蚀后搬移堆积的土壤数量增加,同时土壤厚度的变异系数由1.7降低到0.63,但是>2mm的土壤颗粒比例从13.66%增加到23.48%,土壤侵蚀致使土壤颗粒结构出现"粗粒化"趋势。结合与侵蚀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不同土壤异质性特征坡地地段的土壤保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质性 土壤保育模式 喀斯特白云岩坡地 研究
原文传递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少强 杨菲 +2 位作者 刘爽 罗维均 彭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该类土壤分析的适用性。主要结果为:1)整体上,pXRF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有较好的分析能力;2)检测时长为120 s时能够兼顾精密度与检测效率;3)粒径从10目减小到200目时,Cu、Nb、Ba、Ce和Th的数据质量等级得到提高,其余15种元素不受影响;4)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显著提高了pXRF对同类土壤的分析能力,但对碎屑岩和玄武岩的风化壳土壤适用性低。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类型丰富,异质性大,单一检测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分析工作,亟需针对特定类型土壤构建检测模式,提高分析精确度,充分发挥pXRF的优越性能,助力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同时,本文还为优化pXRF分析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XRF 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 质量等级 土壤模式
原文传递
利用工程措施改变地下滴灌土壤湿润模式的试验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伟 李光永 +1 位作者 段中琐 孙新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24,共3页
通过滴灌带下铺设阻水塑料布 ,明显地改变了地下滴灌湿润体的形状和湿润体内部的土壤水分分布。与普通地下滴灌比较 ,增大了沿毛管纵向的湿润宽度 ,提高了湿润锋向上的运移高度 ,减小了水分向下的入渗深度 ,同时 ,增大了滴灌带上层土壤... 通过滴灌带下铺设阻水塑料布 ,明显地改变了地下滴灌湿润体的形状和湿润体内部的土壤水分分布。与普通地下滴灌比较 ,增大了沿毛管纵向的湿润宽度 ,提高了湿润锋向上的运移高度 ,减小了水分向下的入渗深度 ,同时 ,增大了滴灌带上层土壤的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水分分布 土壤湿润模式 阻水塑料布 湿润体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与中国西南土壤中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 被引量:49
8
作者 成杭新 彭敏 +16 位作者 赵传冬 韩伟 王惠艳 王乔林 杨帆 张富贵 王成文 刘飞 周亚龙 唐世琪 李括 杨柯 杨峥 成晓梦 陈子万 张华 莫春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9-191,共33页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和互动过程。结果发现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地资源中化学元素的自然状况,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重塑了表层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驱动了土地质量的演化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矿业活动)破坏了元素分布的自然演化规律。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提出将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知识体系构建和土地资源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技术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 驱动机制 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板栗园土壤管理模式及施肥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善江 陈思源 +3 位作者 王乃红 徐海珍 吴海生 付晓茹 《河北果树》 2012年第5期4-6,共3页
2009~2011年在京东板栗主产区的几个有机板栗园,进行了栗园生草、夏季压青、树下覆盖、栗药间作、栗菌间作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平地栗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可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板栗产量及栗果含糖量。山地... 2009~2011年在京东板栗主产区的几个有机板栗园,进行了栗园生草、夏季压青、树下覆盖、栗药间作、栗菌间作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平地栗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可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板栗产量及栗果含糖量。山地栗园夏季压青可明显提高栗园土壤肥力,提高板栗产量24.38%,单粒质量增加21.93%。缓坡地板栗园宜覆盖麦秸,连续两年覆盖麦秸后,可提高板栗产量和栗果含糖量,栗园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3.33%、17.7%和14.19%,但速效磷含量降低15.56%。树下种植黄芪,不仅对土壤起到保湿恒温作用,还能提高栗园前期经济效益1倍以上,是缓坡地板栗园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之一。平地和梯田地板栗园树下种植灰树花,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有机栽培 土壤管理模式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对土壤肥力、果树树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加红 王运香 王建岭 《山西果树》 2004年第4期11-12,共2页
果园采用全园种绿肥、行内种绿肥行间种花生、行内清耕行间种花生及全园清耕不同的土壤管理模式 ,结果表明 ,以全园种绿肥对肥力和产量、产值的提高效果最好 ,以全园清耕最差。
关键词 土壤管理模式 土壤肥力 果树 树势 产量 绿肥 花生 清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生草制土壤管理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春妮 《果农之友》 2023年第8期62-65,共4页
土壤是果树生长的基础,也是果树矿质元素与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果园土壤管理的模式主要为清耕法、覆盖法、免耕法及生草法。主要从果园生草对土壤的影响、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 土壤是果树生长的基础,也是果树矿质元素与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果园土壤管理的模式主要为清耕法、覆盖法、免耕法及生草法。主要从果园生草对土壤的影响、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果园生草制土壤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虽然果园生草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果能针对不同的果园选择合适的生草品种,进行合理的种植,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的果树进行专项研究,确定最佳生草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果实品质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果园生草的广泛推广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草 土壤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对土壤肥力、果树树势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加红 王运香 王建岭 《果农之友》 2003年第1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土壤管理模式 土壤肥力 果树 树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模式对铁尾矿复垦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文昊 王岩 +2 位作者 于清芹 李剑飞 李玉灵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8-163,共6页
为全面了解不同土壤改良模式对铁尾矿复垦效果的影响,在邢台市南沟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种土壤改良模式(客土改良模式、半客土改良模式),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模式下铁尾矿复垦土壤的改良效果,并与对照铁尾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半客... 为全面了解不同土壤改良模式对铁尾矿复垦效果的影响,在邢台市南沟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种土壤改良模式(客土改良模式、半客土改良模式),研究不同土壤改良模式下铁尾矿复垦土壤的改良效果,并与对照铁尾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半客土改良模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客土改良模式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尾矿和半客土改良模式;2种土壤改良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明显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持水量减少,2种模式的改良效果相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全钾、全镁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全磷、全钙含量减少;各种速效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趋势基本一致,且均有一定的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模式 铁尾矿 土壤性质 复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下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忠志 高华端 +2 位作者 李圆玥 孙泉忠 韦海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50,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长顺县冗雷河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地类的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揭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长顺县冗雷河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地类的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揭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碱解氮增加50.86%,中层和下层(20—30cm)土壤碱解氮改善最为明显;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有效磷降低23.58%,坡耕地相比草地在全磷含量上相对较为匮乏,但用于作物吸收的有效磷素却高于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降低,pH值无变化,其中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有效钾降低37.32%;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表层(0—10cm)、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48.06%,85.58%和107.78%,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幅度大。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最大,坡耕地最小,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是人工草地的1.09倍,是坡耕地的1.14倍,人工草地是坡耕地的1.05倍。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草地模式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板栗园土壤管理模式及施肥试验
15
作者 张善江 《山西果树》 2013年第3期57-57,共1页
2009-2011年在京东板栗主产区的几个有机板栗园,针对有机板栗园如何培肥地力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了板栗园生草、夏季压青、树下覆盖、栗药间作、栗菌间作等试验,同时进行了施蚯蚓肥和板栗专用有机肥试验。结果... 2009-2011年在京东板栗主产区的几个有机板栗园,针对有机板栗园如何培肥地力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了板栗园生草、夏季压青、树下覆盖、栗药间作、栗菌间作等试验,同时进行了施蚯蚓肥和板栗专用有机肥试验。结果表明:平地板栗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可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板栗产量及栗果含糖量。山地板栗园夏季压青可明显提高板栗园土壤肥力,使板栗产量提高24.38%,单粒重量增加21.93%。缓坡地板栗园宜覆盖麦秸,连续两年覆盖麦秸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试验 板栗园 土壤管理模式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理化性状 京东板栗 培肥地力 立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5模式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 被引量:17
16
作者 袁源 赖欣 +9 位作者 巩远发 文军 丁旭 朱丽华 张永莉 王炳赟 王欣 王作亮 孟宪红 陈金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6-690,共15页
本文利用1981~2016年的CRUNCEP资料(0.5°×0.5°)作为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1981~2016年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ERA-Inte... 本文利用1981~2016年的CRUNCEP资料(0.5°×0.5°)作为大气驱动数据,驱动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1981~2016年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GLDAS-CLM)和微波遥感FY-3B/MWRI土壤湿度资料对比验证,表明了CLM4.5模拟资料可以合理再现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而且基于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建立的较高分辨率(0.1°×0.1°)的青藏高原地表数据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化。对比结果表明:CLM4.5模拟土壤湿度与各个台站观测的时空变化一致,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和观测均显著相关,且对浅层的模拟优于深层,但模拟结果比台站观测系统性偏大。模拟与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分布特点,三江源湿地和高原东南部为土壤湿度的高值区,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区为低值区,土壤湿度由浅层向深层增加。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变干-变湿"相间的带状分布,不同层次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资料也合理地再现了夏季土壤湿度逐月的变化: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湿度明显大范围增加,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的干旱范围也明显的向北收缩,高原南部外围土壤湿度也明显增加,CLM4.5模拟土壤湿度比再分析资料和微波遥感资料更加细致地描述了夏季逐月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模式土壤 湿度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地带性分布下的典型矿区土壤修复模式 被引量:5
17
作者 兰利花 田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40-49,共10页
通过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矿区所属的水土资源禀赋下矿山自然土壤特性和地域性矿区分布匹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下的典型矿区所处的宏观条件,并在水土资源禀赋约束下提出了典型矿区土壤修复的主要约束... 通过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矿区所属的水土资源禀赋下矿山自然土壤特性和地域性矿区分布匹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下的典型矿区所处的宏观条件,并在水土资源禀赋约束下提出了典型矿区土壤修复的主要约束限制因素。根据地带性土壤的不同把我国典型矿区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草原草甸矿区、高原黄土矿区、漫岗黑土矿区、平原棕-褐矿区、丘陵红壤矿区、高原草甸矿区。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矿区下,土壤复垦具有其特有的限制因素与复垦修复重点和难点,草原草甸矿区的修复限制因素是表土资源修复,高原黄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水分重组,漫岗黑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土壤性状退化,平原棕-褐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地面塌陷,丘陵红壤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高原漠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带性分布 矿产资源地域分布 水土资源禀赋 匹配 土壤复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纸浆材林土壤管理模式研究
18
作者 吴际友 龙应忠 +4 位作者 章方平 余格非 艾文胜 刘欲晓 贺建国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11,共4页
通过对整地、施肥、抚育等研究 ,分析了林分的生长效应、效益 ,分别提出了在中、高立地条件下的火炬松纸浆材林的土壤管理模式。
关键词 火炬松 立地类型 土壤管理模式 纸浆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育苗“模式土壤”的造就和利用
19
作者 王海林 赵艳君 刘国英 《林业科技开发》 1994年第2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落叶松 育苗 模式土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探讨
20
作者 姜洪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233-233,241,共2页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土壤耕作模式 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 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 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 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 黑龙江鹤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