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总碳分布与储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贾宇平 马义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19,23,共4页
以位于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内土壤分层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流域土壤总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运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流域土壤总碳含量空间分布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土壤碳储量估算模型,估算出... 以位于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内土壤分层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流域土壤总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运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流域土壤总碳含量空间分布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土壤碳储量估算模型,估算出流域土壤总碳储量。结果表明,砖窑沟流域土壤总碳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同一深度层内土壤总碳含量沿梁峁顶部→梁峁坡→沟坝地依次减少;流域内0—100 cm深度内土壤总碳储量占0—200 cm深度内土壤总碳储量的51.8%。100—200 cm深度的土壤碳储量在0—200 cm深总碳储量中仍占较大比重。因此,在研究黄土高原土壤碳储量时,100 cm深度以下的土壤碳储量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小流域 土壤总碳分布 土壤总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氧化法与直接燃烧法测定土壤总碳之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桂花 叶小兰 +4 位作者 杨森 温云杰 黄金生 刘云霞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1,共5页
土壤碳库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组成。选择黑土和潮土两种不同类型土壤,分别通过直接燃烧和催化氧化方法测定土壤总碳含量,以揭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及其差导显著性,每个样品每种方法重复测定5次。结果表明:催化氧化法和... 土壤碳库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组成。选择黑土和潮土两种不同类型土壤,分别通过直接燃烧和催化氧化方法测定土壤总碳含量,以揭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及其差导显著性,每个样品每种方法重复测定5次。结果表明:催化氧化法和直接燃烧法测定的黑土总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10±0.03)g/kg和(15.38±0.32)g/kg,t检验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催化氧化法测定的潮土总碳含量为(15.07±0.06)g/kg,直接燃烧法测定潮土总碳含量为(15.76±0.18)g/kg,t检验结果差异明显。两种仪器土壤总碳测定结果精密度均较高,相对偏差均小于5%。为采用仪器方法测定土壤总碳含量及土壤碳库量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总碳 测定方法 催化氧化法 直接燃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地类型转变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密度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李坤 杨垒 +2 位作者 孙云利 汪鹏 简兴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3-90,123,共9页
为研究城市绿地类型转变对绿地土壤碳汇的影响,运用相邻样地法和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了生态保育绿地转变为公园绿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密度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层中有表聚性。(2)生态保育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 为研究城市绿地类型转变对绿地土壤碳汇的影响,运用相邻样地法和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了生态保育绿地转变为公园绿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密度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层中有表聚性。(2)生态保育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0 cm土壤剖面为49.668±2.520 t·hm^(-2),在转变为公园绿地后,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了16.99%。(3)土壤轻组有机碳对绿地类型的变化较敏感。(4)生态保育绿地转变为公园绿地后,0~20 cm土层的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生态保育绿地向公园绿地转变会导致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碳损失主要发生在碳稳定性高的土壤重组组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类型 土壤有机 轻组有机 重组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土壤有机碳和总碳的空间异质性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阳春 张振华 +3 位作者 赵学勇 连杰 童非 张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4-1300,共7页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套永济灌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TOC)和总碳(TC)的空间异质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平均含量为6.96 g/kg,TC平均含量为21.06 g/kg,TOC占TC的33.05%,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TC=13.169xTOC+1...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套永济灌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TOC)和总碳(TC)的空间异质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平均含量为6.96 g/kg,TC平均含量为21.06 g/kg,TOC占TC的33.05%,二者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TC=13.169xTOC+1.252(F=142.846,P<0.001)。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TOC含量差异非常显著(F=13.136,P<0.001),林地和农田中TOC含量显著高于荒地(P<0.05)。TOC和TC的半方差拟合结果分别为高斯模型和球型模型,空间相关度分别为16.73%和0,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TOC和TC含量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以永济干渠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增高。虽然土壤受到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小尺度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TOC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含量差异显著,然而却未达到破坏其原有空间格局的程度,TOC和TC的空间变异均由土壤母质、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引起,可能与海拔、地形起伏等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降水格局及植被覆盖等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土壤总碳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吴秀坤 李永梅 +2 位作者 李朝丽 王自林 范茂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1,共6页
近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循环备受关注。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可以作为土壤碳变化的指示指标。文章以自然林、玉米地、水稻田、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土... 近年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循环备受关注。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可以作为土壤碳变化的指示指标。文章以自然林、玉米地、水稻田、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可溶性总碳(DOC)、土壤易氧化碳(ROC)以及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之自然林(ck),玉米地的TOC、SMBC、DOC、ROC以及POC质量分数分别显著下降了35.04%、42.86%、42.33%、34.39%以及45.91%(P<0.05);水稻田的TOC、SMBC、DOC、ROC以及POC质量分数分别显著下降了38.46%、57.90%、58.56%、27.14%以及39.94%;1、5、10、15、20 a以及25 a橡胶林TOC以及SMBC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TOC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29.05%、24.78%、20.08%、20.08%、23.07%以及34.18%,SMBC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53.44%、43.17%、66.68%、23.84%、30.96%以及27.25%;1、5、10 a以及15 a橡胶林DOC质量分数分别显著下降了47.24%、27.91%、71.35%以及21.77%;一年以及五年橡胶林ROC质量分数分别显著下降14.35%和22.81%;1、5、10、15、20 a以及25 a橡胶林POC质量分数分别显著下降了29.39%、38.54%、22.48%、22.42%以及23.71%;水稻田、1、5 a以及10 a橡胶林SMBC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了31.36%、34.16%、24.20%以及58.18%;水稻田、玉米地、1 a、5 a橡胶林DOC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了32.92%、11.55%、25.91%以及64.28%;玉米地以及5 a橡胶林POC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了16.74%以及18.29%。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TOC与POC之间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SMBC与DOC之间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ROC与POC之间极显著正相关;SMBC以及DOC均与土壤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OC、ROC以及POC均与土壤表层5 cm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由自然林向农用地(玉米地和水稻田)和橡胶林的转变降低了土壤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可溶性 土壤易氧化 土壤颗粒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14年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杰 李玲玲 +4 位作者 谢军红 邓超超 彭正凯 Yeboah Stephen Lamptey Shirley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3,共6页
依托于2001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于2014年测定了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处理下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 依托于2001年布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于2014年测定了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处理下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中表层土壤(0~5、5~10、10~30 cm)总有机碳(S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在作物生育期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传统耕作T,NTS和TS处理能显著提高0~30 cm土层中SOC、LFOC的含量,在作物播种前较T分别提高了19.51%、64.58%和13.36%、42.08%,在收获后分别提高了28.00%、85.37%和18.61%、77.82%,而SOC、LFOC含量NT和TP处理与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作物播种前至收获后,各处理下0~30 cm土层SOC含量均有减小趋势,其中NTS和TS处理变化量最小,NT和TP处理加大了作物生育期间SOC和LFOC的消耗;LFOC可以灵敏地反应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因此,在该区推行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碳的积累和土壤质量的改善,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 轻组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冰 张鹏杰 张秋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45,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特征及其与理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在兴安落叶松林内,依据林龄不同(幼龄、中龄、近熟、成过熟)设置样地,分别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不同林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特征及其与理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在兴安落叶松林内,依据林龄不同(幼龄、中龄、近熟、成过熟)设置样地,分别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不同林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体积质量、pH及总有机碳、有机磷、总磷、无机磷、NH_(4)^(+)-N、速效钾、有效磷、Na_(2)O、MgO、Al_(2)O_(3)、K_(2)O、CaO、Fe_(2)O_(3)含量,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1)兴安落叶松林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13.42~142.18 g/kg,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V”字型变化特征,不同林龄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表现为幼龄林(64.49 g/kg)>成过熟林(55.34 g/kg)>中龄林(53.22 g/kg)>近熟林(46.81 g/kg)。(2)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体积质量和速效钾、Na_(2)O含量也呈“V”字型变化趋势,有机磷、MgO和Al_(2)O_(3)含量呈倒“V”字型变化趋势,pH及CaO、Fe_(2)O_(3)含量增加,NH_(4)^(+)-N、有效磷和K_(2)O含量减少。(3)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及NH_(4)^(+)-N、速效钾、有机磷、CaO含量均呈正相关,与土壤体积质量、pH及Na_(2)O、MgO、Al_(2)O_(3)、K_(2)O和Fe_(2)O_(3)含量呈负相关。(4)土壤含水量、pH、NH_(4)^(+)-N、有机磷、Na_(2)O、CaO、Fe_(2)O_(3)和Al_(2)O_(3)及其共同作用是影响兴安落叶松林整个生长周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林龄的增加,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由土壤养分转变为金属氧化物。【结论】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土壤理化指标对总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林 林龄 土壤有机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土壤总碳变化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师晨迪 李娟 程杰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年第10期26-29,共4页
通过对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0~60cm)土壤总碳含量变化及整治后耕作近10年土壤总碳变化情况研究分析,探究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及多年耕种对土壤总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土壤总碳含量在0~20、20~40、40~60c... 通过对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0~60cm)土壤总碳含量变化及整治后耕作近10年土壤总碳变化情况研究分析,探究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及多年耕种对土壤总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渭北台塬区废弃宅基地土壤总碳含量在0~20、20~40、40~60cm三个土层上依次为18.25、17.45、17.51g·k^(-1);经过10年的耕种,0~2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最高,为23.44g·kg^(-1),各层土壤总碳含量总体呈现0~20cm>40~60cm>20~40cm,总碳含量增幅呈现20~40cm>40~60cm>0~20cm,其中0~20cm,相比5年前呈现出降低趋势;澄城县成熟耕地土壤总碳平均含量在三个土层上分别为20.74、28.60、15.18g·kg^(-1),相比成熟耕地,20~40cm土层土壤总碳含量增幅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台塬区 废弃宅基地 土壤总碳 土地整治
原文传递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何舢 韩少杰 +3 位作者 王丹彤 张扬 付玉 陈祥伟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坡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耕地各坡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6.57~38.61 g/kg,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85~5.67 g/kg。3种地貌类型区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不同。漫川漫岗区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坡上和坡中显著大于坡下、坡上和坡中无显著差异;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则以坡中最高坡下最低,且不同坡位之间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丘陵漫岗区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并表现为坡下显著大于坡上、坡上显著大于坡中;高活性有机碳和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呈现坡上和坡下显著大于坡中、坡上和坡下无显著差异。平原低地区总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各坡位间的差异均为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地貌间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活性最差的坡位分别是坡下和坡中,而平原低地区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黑土坡耕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的针对性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坡耕地 生态建设与保护 土壤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石亚攀 陈立新 +3 位作者 段文标 张雪 徐非 刘晓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6-192,共7页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针阔混交林 林隙 土壤有机 土壤易氧化有机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琪瑶 李云红 +3 位作者 刘延坤 陈瑶 田松岩 刘学 《森林工程》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间伐强度下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及理化性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的管理森林土壤碳库和制定合理的营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间伐强度下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及理化性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的管理森林土壤碳库和制定合理的营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呈显著垂直递减特征,且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p<0.05)。(2)随着间伐强度的降低,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强度间伐和轻度间伐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显著高于中度间伐(p<0.05)。(3)对三种间伐强度下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土壤碳素与氮素在土壤中转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密度 间伐强度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俊第 林威 +3 位作者 王玉哲 姜婧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74-5382,共9页
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 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中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火烧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p H值明显升高(P<0.05),土壤总碳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降低17.5%(P>0.05)。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2)相比对照,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显著降低(P<0.05),土壤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颗粒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26.4%、30.9%和2.69%,但无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两个土层土壤不稳定有机碳含量和粘粒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火烧 土壤酶活性 土壤总碳 土壤有机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被引量:29
13
作者 罗海波 刘方 +2 位作者 刘元生 何腾兵 苏英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28,共5页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森林退化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减少、流失量增加;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有机总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存在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坑>石沟>石缝>石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第1主要因子由植被类型决定,第2主要因子由小生境类型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小生境 土壤有机 腐殖酸 土壤水溶性有机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3 位作者 黄召存 赵琳璐 杜娟 贾会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6-231,252,共7页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raditional tillage,T)、垄作(ridge tillage,R)、平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和垄作+秸秆覆盖(ridge tillage+straw mulching,RS)4种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T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可矿化有机碳(Mineralized organic carbon,MOC)以及微生物量有机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不仅增加了表层土壤的TOC,也有利于20cm以上的耕层TOC的增加,而垄作对TOC的影响很小。秸秆覆盖处理下各土层POC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而单纯的垄作处理对5cm以下土层的POC没有影响,却显著地降低了0-5cm土层POC含量。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表层0-5cm土壤中,5cm以下土壤的DOC含量不易受到耕作措施的影响。TS、RS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0-5cm土层的ROC含量,R与T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表层ROC影响很大。T、R、TS、RS处理全年日均土壤呼吸分别为1.84,1.65,2.22,2.21μmol/(m2·s),年土壤呼吸总量分别为696.31,624.41,840.12,836.33g/m2。与对照相比,垄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秸秆覆盖加速了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MBC含量,而垄作处理的影响不大。MB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2介于0.756~0.919之间,P〈0.05。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OC、POC、DOC和ROC在0-5cm土层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TOC、POC、DOC、ROC和MB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对垄作处理的响应不显著,而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很大,其中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35.74%~49.66%,二者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有机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香榧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雨洁 王斌 +3 位作者 李正才 黄盛怡 原雅楠 秦一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7-1525,共9页
该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5个树龄段(0~50、50~100、100~300、300~500和500a以上)的香榧(Torreya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 该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5个树龄段(0~50、50~100、100~300、300~500和500a以上)的香榧(Torreya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轻组有机质(LFOM)及土壤养分含量,探讨不同树龄香榧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为香榧林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持续利用,以及香榧古树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香榧土壤的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均随香榧树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300~500a生的数值最大,但易氧化碳与轻组有机质含量在各树龄间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树龄香榧土壤中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总体表现为:50~100a>0~50a>100~300a>300~500a>500a以上(0~20cm土层除外)。(3)各树龄段香榧土壤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树龄段香榧土壤总有机碳、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全氮(TN)、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之间的相关性较好(0~50a生除外),与速效钾(AK)、交换性钙(Ca)和交换性镁(Mg)之间的相关性较差(500a以上除外);500a以上香榧土壤总有机碳、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龄 香榧 土壤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控制技术对湿地土壤有机碳保留能力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艳丽 王磊 +4 位作者 张文佺 张士萍 王红丽 付小花 乐毅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29-1534,共6页
鉴于多种技术被用于控制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蔓延,为了选择更好的互花米草控制技术,首先比较不同控制技术作用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差异,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以分析土壤中总有机碳的输出能力,进而分析土壤总有机碳... 鉴于多种技术被用于控制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蔓延,为了选择更好的互花米草控制技术,首先比较不同控制技术作用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差异,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以分析土壤中总有机碳的输出能力,进而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保留能力。结果表明,经过刈割/翻耕、刈割/翻耕/水位调节、刈割/生物(芦苇)替代等控制措施后,湿地土壤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可培养微生物菌落数、土壤转化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均高于对照,而通过DGGE技术对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后发现,修复后的湿地土壤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在几种不同的控制技术中,刈割/翻耕/水位调节模式由于增加了土壤的滞水时间,其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对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表明采用该修复技术后土壤的碳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该修复技术更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保留。相对其他控制技术而言,刈割/翻耕/水位调节模式可在控制互花米草蔓延的同时有效地保留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互花米草 物理控制 保留 土壤有机 微生物活性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2 位作者 张仁陟 齐鹏 张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8-736,共9页
为了探明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进行17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 为了探明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进行17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40 cm各土层,各处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54.02%~76.78%)均高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1.78%~46.11%)。较之T处理,TS和NTS处理均不同程度提升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其中NT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显著,TS处理次之。虽然NT、TS、NTS处理可提升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T处理下的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NT、TS和NTS处理。耕作模式和秸秆添加模式均对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但秸秆添加模式的效应高于耕作模式。同时,免耕模式仅对0~1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提升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对0~20 cm各土层土壤碳组分的提升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而添加秸秆对0~4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均发挥着显著提升效应。综合来看,免耕配合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土壤活力,促进土壤固碳,有利于该区构建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 颗粒态有机 矿质结合态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蓉蓉 王俊 +1 位作者 毛海兰 付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7-192,共6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冬小麦地4种覆盖方式下(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M1)、全生育期4 500kg/hm^2秸秆覆盖(M2)和夏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SM))土壤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秸秆覆方式对冬小麦...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冬小麦地4种覆盖方式下(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M1)、全生育期4 500kg/hm^2秸秆覆盖(M2)和夏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SM))土壤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秸秆覆方式对冬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以及各组分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CK(无覆盖对照)处理,M1(全生育期9 000kg/hm^2)、M2(全生育期4 500kg/hm^2)和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均显著增加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p<0.05),而20—40cm土层差异不明显,其中M1(全生育期9 000kg/hm^2)处理效果最佳,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作用相对较弱。(2)不同覆盖方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96%~3.31%,2.83%~3.78%,18.13%~37.25%。(3)各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都随着土层的逐渐深入而下降,且土层越深,变化越趋于缓慢。(4)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两两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潜在矿化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47,0.700,0.614,可见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颗粒有机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有机碳的贮存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具有增加效应,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方式实际运用价值较高。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是土壤肥力变化更加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土壤有机 微生物量 潜在矿化 颗粒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造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下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畅 任艳林 贺金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1-518,共8页
为了解天然草地造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以河北塞罕坝的羊草草甸草原以及在草甸草原上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表层0—30 cm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等指标。结果表... 为了解天然草地造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以河北塞罕坝的羊草草甸草原以及在草甸草原上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表层0—30 cm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草甸草原,天然草地营造人工针叶林40年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都有所下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异质性低于草甸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造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有机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岳芳 孙国峰 +4 位作者 周炜 胡宇容 王鑫 陈留根 郑建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 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0~5、5~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还有利于提高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但保护性耕作对20~30 cm土层土壤碳库特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短期内少免耕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及改善土壤有机碳活度来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 活性有机 库管理指数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