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3 位作者 林超文 丁恩俊 张坤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77,共9页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团聚度,降低了坡耕地土壤小粒级微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程度,优化了土壤大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坡面分布。紫色丘陵区植物篱-农作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反映了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肥力与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坡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昌顺 范少辉 +1 位作者 漆良华 刘广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0-175,共6页
以中亚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为对照,对闽北典型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5mm和0.05~O.01mm颗粒含量越高,0.25~0.05mm,0.005-... 以中亚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为对照,对闽北典型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5mm和0.05~O.01mm颗粒含量越高,0.25~0.05mm,0.005-0.001mm和〈0.001mm颗粒含量越低,分形维数越小。土壤肥力与土壤分型维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上述颗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分形维数还与20个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指标)中的11个指标存在极显著负线性相关,与土壤容重极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水解氮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问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很好地表征试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项综合性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肥力 土壤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蔬菜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质状况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靓 梁成华 +2 位作者 杜立宇 刘桂琴 陈新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1-335,共5页
以长期定位施肥的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中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是10~50μm,次优势粒级是50~250μm。与对照比较,施用化肥各处理土壤<10μm微团聚体含... 以长期定位施肥的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中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是10~50μm,次优势粒级是50~250μm。与对照比较,施用化肥各处理土壤<10μm微团聚体含量略有增加,10~250μm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与施用化肥比较,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10μm微团聚体含量减少,10~250μ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结构系数提高,<10μm和>10μm的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显著降低,以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变化最明显。长期施用化肥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易氧化有机质和难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易氧化有机质和难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以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增加最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10μm微团聚体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保护地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7,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0.001 mm 粒级所占比例最小,为5.80%~8.71%,随植茶年限增加,0.25~0.05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升高,0.05~0.01 mm 和0.01~0.005 mm 粒级含量变化不明显,而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含量则显著降低;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值、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0.005 mm)/(0.25~0.05 mm)值均逐渐减小,而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值则逐渐增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长期植茶可促进土壤较小粒级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微团聚体转化,从而提高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可作为定量化描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微团聚体 组成特征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建梅 何联君 +1 位作者 何丙辉 田太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4-1300,共7页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2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黄荣珍 王金平 +5 位作者 朱丽琴 黄国敏 申思佳 李燕燕 万鸿宇 吴昊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红壤区土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关系,为该区域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林分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不同粒级微团聚体胶结物中铁铝氧化物含量、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微生... [目的]探究亚热带红壤区土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关系,为该区域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林分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不同粒级微团聚体胶结物中铁铝氧化物含量、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并分析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微团聚体中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游离结晶态(Fe_(d),Al_(d))>>无定形(Fe_(o),Al_(o))>络合态(Fe_(p),Al_(p))。从总体上看,铁铝氧化物含量随微团聚体粒径的减少而逐渐增大,络合态铁(Fe_(p))和游离态铝(Al_(d))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络合态铝(Al_(p))含量则是底层远高于表层。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是该林地的主要微生物,各类微生物PLFAs在土壤表层受粒径影响最大,且在粒径为50~200μm的微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微团聚体中微生物丰富度、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总体上均是表层土壤最高,粒径最小的微团聚体微生物丰富度、香农指数最高。冗余分析(RDA)显示,放线菌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革兰氏阳性菌PLFAs含量、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与游离态铁(Fe_(d))含量呈极强负相关关系,细菌PLFAs含量与Al_(d)含量、非晶型铝(Al_o)含量呈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真菌、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s含量与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物[Fe(Al)-SOC]含量均呈负相关。[结论]杉木林红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受土层和粒级影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与不同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和结合态有机碳的相关性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铁铝氧化物 生物群落 杉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姜强 夏建国 刘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7-243,共7页
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4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名山河流域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全土及微团聚体(2~0.25,0.25~0.053,0.053~0.002,<0.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性,并分别运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 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4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名山河流域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全土及微团聚体(2~0.25,0.25~0.053,0.053~0.002,<0.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性,并分别运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土及0.25~0.053mm微团聚体最大吸附量关系为林地>旱地>茶园,2~0.25mm微团聚体最大吸附量大小几乎一致,0.053~0.002mm与<0.002mm微团聚体最大吸附量关系为茶园>旱地>林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土及微团聚体对Pb2+吸附量均随初始Pb2+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均向最小粒径富集,并与土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CEC含量分布特征一致。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吸附容量的大小关系为:林地>旱地>茶园,且Pb2+吸附均以非专性吸附为主,专性吸附为辅,及部分未知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土地利用方式 吸附解吸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对蒙山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欣雨 夏建国 +2 位作者 黄江伟 李琳佳 宋承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9-245,共7页
以蒙山茶园土为对象,运用平衡液吸附法以及NaNO3溶液解吸法探讨了柠檬酸对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特性,以期明确柠檬酸对土壤吸附解吸铜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柠檬酸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原土和各粒径... 以蒙山茶园土为对象,运用平衡液吸附法以及NaNO3溶液解吸法探讨了柠檬酸对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特性,以期明确柠檬酸对土壤吸附解吸铜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柠檬酸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原土和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有所增加,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2~0.25)mm>(0.25~0.053)mm,与土壤微团聚体中游离氧化铁、阳离子交换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柠檬酸对Cu2+的吸附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低浓度(0~1mmol/L)的柠檬酸促进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而高浓度(>1mmol/L)的柠檬酸则降低其吸附,吸附量在柠檬酸浓度为0.5mmol/L时达到最大;Langmuir、Freundlich、Temkin 3种方程对其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说明加入柠檬酸后的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随着铜浓度的上升,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易解吸率不断增加,柠檬酸的进一步加入使得土壤微团聚体对Cu2+的解吸率上升,而解吸大小顺序与吸附顺序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土壤微团聚体 CU2+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室内培养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殷程程 李志洪 +2 位作者 矫丽娜 于磊 辛士颖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0期50-53,共4页
采用秸秆还田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4%不同形态玉米秸秆和根系进行室内培养腐解转化,探讨不同土壤圈对微团聚体的作用。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不同圈数,从内层(0)到外层(7),粒径为0.05~0.02mm和0.02~0.002mm依次增加,而<... 采用秸秆还田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4%不同形态玉米秸秆和根系进行室内培养腐解转化,探讨不同土壤圈对微团聚体的作用。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不同圈数,从内层(0)到外层(7),粒径为0.05~0.02mm和0.02~0.002mm依次增加,而<0.002mm及>0.25mm则表现为依次降低。可知:添加有机物降低了粒径0.05~0.02mm和0.02~0.002m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了<0.002mm及>0.25mm团聚体含量;相同圈土壤,不同处理间,团聚体变化最为明显的为N2处理,故各处理间比较,添加秸秆粉末对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可知,添加秸秆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具有明显作用,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室内培养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10
作者 张治伟 朱章雄 文志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研究岩溶山地主要用地类型(灌丛草地、退耕地和旱地)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灌丛草地转为旱地后,土壤微团聚体总量和粗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细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上升。灌丛草地土壤〈0.25mm... 研究岩溶山地主要用地类型(灌丛草地、退耕地和旱地)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灌丛草地转为旱地后,土壤微团聚体总量和粗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细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上升。灌丛草地土壤〈0.25mm微团聚体总量最高(71.02%),退耕地和旱地土壤则降低至65.72%和67.28%;0.25~0.05mm粗粒径微团聚体也以灌丛草地土壤最高(40.43%),退耕地和旱地则降低(25.53%和35.14%);〈0.0lmm细粒径微团聚体则以灌丛草地土壤最低(11.49%),退耕地和旱地分别高达22.25%,18.17%。土壤质量指数与〈0.0lmill和〉0.01mm微团聚体的比值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肥力土壤含有更多的粗粒径微团聚体,而低肥力土壤则含有更多的细粒径微团聚体。灌丛草地土壤分散系数和分散率显著低于退耕地和旱地,而团聚状况和团聚度显著高于退耕地和旱地。灌丛草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黏粒减少,铁氧化物伴随黏粒流失,是引起石灰岩土壤微团聚体总量和粗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下降,抗蚀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壤微团聚体 影响因素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抗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素萍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郭素萍(河北林学院林经系保定071000)关键词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肥力,土壤粘粒,腐殖质,能量中图分类号S714.1SOILMICRO-AGGREGATEANDSOILENERGYGuoS...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郭素萍(河北林学院林经系保定071000)关键词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肥力,土壤粘粒,腐殖质,能量中图分类号S714.1SOILMICRO-AGGREGATEANDSOILENERGYGuoSuping(Hebei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能量 森林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12
作者 吴乐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7-179,共3页
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淋洗能够增加土壤中大于0.050mm微团聚体的数量,减少小于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团聚作用;微咸水淋洗区的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下降,且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咸水 苏打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核桃幼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伍家辉 罗永飞 +6 位作者 龚伟 王景燕 杨文龙 唐海龙 李灵聪 周楷玲 刘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9-76,共8页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 【目的】筛选核桃林下适宜的复合种植模式,并分析其对培肥土壤和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雅安市大渡河干热河谷区,于核桃林下设置了4种种植模式,即核桃+甘蓝+甘蓝(HGG)、核桃+甘蓝+马铃薯(HGM)、核桃+白菜+大豆(HBD)、核桃纯林(HCK),并以农地(玉米+马铃薯,NCK)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维数(D)、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并探讨D和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微团聚体各粒级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与NCK相比,4种复合种植模式林下土壤中的粒径>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粒径<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不同种植模式林下土壤的D和PCM值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NCK>HCK>HBD>HGM>HGG。与NCK相比,HGG、HGM、HBD、HCK种植模式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2.2%~50.4%,2.4%~14.8%,2.8%~29.1%和2.6%~23.1%,体积质量降低4.6%~17.6%;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和25.1%~112.5%;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相关分析表明,D和PCM值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体积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渡河干热河谷区采用"核桃+甘蓝+甘蓝"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核桃幼林林下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D和PCM,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是该地区最佳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幼林 种植模式 林地效益 土壤微团聚体 土壤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团聚体对镉吸附-解吸特性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孟庆欢 梁成华 +1 位作者 谢飞 尹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1-236,共6页
选取沈阳近郊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液等温吸附法和NH。OAc、EDTA溶液溶解法,研究土壤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土壤组分前后,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特性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原土和... 选取沈阳近郊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液等温吸附法和NH。OAc、EDTA溶液溶解法,研究土壤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土壤组分前后,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特性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0.002mm)〉0.053~0.002mm〉原土〉0.25~0.053mm〉2~0.25mm,吸附量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和CE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未去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的原土相比,原土和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量减小,吸附减小量大小关系为:去除有机质〉去除游离氧化铁〉去除无定形铁。去除各土壤组分后,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专性吸附降低,非专性吸附上升,降低了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缓冲能力,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田间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微观尺度的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Cd2+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阎亭廷 张玉龙 +1 位作者 李爽 祁金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8-282,共5页
以连续13年沟灌、滴灌和渗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的保护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以渗灌处理最高,且0-10cm土层灌溉... 以连续13年沟灌、滴灌和渗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的保护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以渗灌处理最高,且0-10cm土层灌溉处理间差异大于10-20cm土层;各灌溉处理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均以0.01~0.05mm粒级为优势粒级,0.05~0.25mm粒级为次优势粒级,而<0.01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最少;灌溉处理间0-10cm和10-20cm土层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布的总体趋势是滴灌高于沟灌和渗灌,且颗粒越小、这一处理间差异越明显,而处理间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总碳含量差异不明显;0-10cm土层某粒级土壤微团聚体总碳和全氮含量高于10-20cm土层同粒级土壤微团聚体,而在同一土层微团聚体粒径越小、其总碳和全氮含量越高。从土壤结构及养分性状考虑,滴灌和渗灌比沟灌更适合于保护地蔬菜栽培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灌溉方式 土壤微团聚体 碳、氮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文旭 李建红 +1 位作者 郭灵辉 高江波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7,共11页
土壤微团聚体是土壤水分和养分保储与释供的关键载体。本研究以太行山绿化先锋树种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思想,综合采用分形维数(D)、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等指标分... 土壤微团聚体是土壤水分和养分保储与释供的关键载体。本研究以太行山绿化先锋树种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思想,综合采用分形维数(D)、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等指标分析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微团聚体变化特征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油松人工林恢复,0.25~0.05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0.02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减少后增加。33~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PCM、D分别增加65.57%和3.44%,而MWD与GMD分别减小约26%和3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微团聚体D与MWD、GMD及PCM显著相关,而且与碱解氮和全磷相关紧密,说明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状况及土壤养分状况,可作为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五台山典型植被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杨波 刘楠 +3 位作者 韩进斌 郭勇强 李变华 申彦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7,共7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微团聚体的作用,为影响林线附近土壤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五台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草甸、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云杉(Picea meyeri)覆盖下...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微团聚体的作用,为影响林线附近土壤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五台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草甸、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云杉(Picea meyeri)覆盖下的土壤,通过土柱野外原位培养,测定不同时期土壤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分形维数(D)。[结果]在培养期内,3个样地的2~0.25mm和0.25~0.05mm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0.05~0.02mm(先降后增再降),0.02~0.002mm(先降后增,华北落叶松样地除外),<0.002mm(先增后降)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初冻期和融化期,季节性冻融导致3个样地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深冻期无显著变化(p>0.05)。生长季同样发生了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显著变化(p<0.05)。不同样地植被组成的差别造成了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p<0.05),体现在初冻期和融化期。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逐渐增加,而此时云杉样地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最低;生长季期间,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逐渐降低,草甸样地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最低,但在生长季末期,则是华北落叶松样地最低;但3个样地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仅在生长季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培养期结束时的土壤分形维数与开始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季节性冻融对3个样地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都具有显著影响,且3种植被下土壤结构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也明显不同,主要发生在初冻期和融化期;在培养期内,虽在冻融作用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增加,但进入生长季后都逐渐减少至培养前水平,3个样地土壤结构性和团聚能力均呈周期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林线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 五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红壤施用PAM后的垂直迁移特征及其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洪康 林金石 +4 位作者 黄炎和 蒋芳市 葛宏力 陈锦芬 古芸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171,共5页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保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AM在茶园土壤中的适宜性研究较少,而有关PAM在茶园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更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在南方红壤茶园中设置不同浓度PAM处理的小区,分析PAM在茶园红壤中...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保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AM在茶园土壤中的适宜性研究较少,而有关PAM在茶园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更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在南方红壤茶园中设置不同浓度PAM处理的小区,分析PAM在茶园红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以及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试验设计的PAM施用量为(0g/m2,1.5g/m2,3g/m2,4.5g/m2,6g/m2,7.5g/m2)6个浓度处理,分别在5月,7月和10月3个月份采集土样来分析在施用不同浓度的PAM条件下,红壤茶园施用PAM后的垂直迁移特征以及红壤茶园施用PAM后对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AM处理小区,土层中的PAM在间隔3次取样后,残留量逐渐减少。在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土壤颗粒的优势粒级在不同浓度PAM处理下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次不同时间段取样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和土壤组成粒级愈大,不同PAM处理对它们颗粒含量的影响愈快,粒级愈小,影响愈慢。土壤中的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PAM措施下,较之对照略有提高,分散系数较之对照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残留量 土壤微团聚体 土壤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江敏 何丙辉 +5 位作者 苏锋 李少华 冯梦蝶 毕赟斐 谢荣仙 黎俊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115,共7页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分形维数D在2.62~2.64之间;逆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0.05~0.01 mm,分形维数D在2.64~2.66之间。顺向坡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逆向坡,其余粒径含量均小于逆向坡(P<0.05),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比逆向坡好。2)顺向坡林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花椒地和灌草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逆向坡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灌草地>林地>花椒地;逆向坡为花椒地>灌草地>林地。3)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 mm粒径拟合度最好(R2=0.974),与0.05~0.01 mm粒径拟合最差,且与<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0.005~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并随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全钾、有机质、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随MWWSA的增大而显著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抗蚀性评价和肥力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林草措施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闫洪亮 王胜楠 +5 位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于CK和DT处理3.4%~32.7%和16.4%~53.7%,土壤分散系数较CK和DT处理显著降低,均以秸秆深还田用量12 000kg/hm2效果最好。秸秆深还田2a后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颗粒组成状况,降低土壤分散系数,提高微团聚体的团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有机质 pH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