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粉碎氨化还田对土壤体积质量及持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增丽 王珍 冯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1-215,共5页
为尝试解决秸秆还田中秸秆分解缓慢、易诱发病虫害及与作物争氮等问题,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程度及秸秆不同C/N值对自身分解速率、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秸秆粉碎程度对秸秆分解速率影... 为尝试解决秸秆还田中秸秆分解缓慢、易诱发病虫害及与作物争氮等问题,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程度及秸秆不同C/N值对自身分解速率、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秸秆粉碎程度对秸秆分解速率影响不大,但粉碎秸秆在试验后期分解速率明显高于长秸秆,氨化措施可显著加快秸秆的分解速率;粉碎秸秆对土壤体积质量的减小作用明显较长秸秆为好,在整个试验期,粉碎氨化秸秆处理的土壤体积质量均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处理;各处理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大,但粉碎氨化秸秆能明显增强土壤耐旱性。该结果为探索一种能最大效益发挥秸秆改良土壤作用的秸秆还田新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分解 土壤水分 氨化 土壤体积质量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入渗表层土壤体积质量和饱和导水率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娟娟 孙西欢 +1 位作者 毕远杰 郭向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43,共5页
表层土壤体积质量和导水率是影响土壤入渗及水分运动的重要物理参数。该文采用土壤切片技术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蓄水坑灌条件下入渗水头对砂壤土表层土壤体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入渗水头、土壤体积质量对砂壤土表层土壤饱和导... 表层土壤体积质量和导水率是影响土壤入渗及水分运动的重要物理参数。该文采用土壤切片技术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蓄水坑灌条件下入渗水头对砂壤土表层土壤体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入渗水头、土壤体积质量对砂壤土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试验研究,并对蓄水坑侧向水平入渗湿润锋变化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试验条件下(土壤体积质量为1.345g/cm3),入渗水头对土壤体积质量和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有较明显的影响。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大,其作用下的表层土壤体积质量趋于增大,土壤结构趋于密实,表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趋于减小;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入渗水头和土壤体积质量之间呈乘幂关系,且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对土壤体积质量的变化较为敏感,当土壤体积质量达到某一程度时(1.466g/cm3),入渗水头对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甚微。研究成果揭示了入渗水头影响蓄水坑土壤入渗的微观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蓄水坑灌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灌溉 数值模拟 土壤体积质量 饱和导水率 蓄水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海涂围垦区表层土壤体积质量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姚荣江 杨劲松 +1 位作者 陈小兵 邹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9-663,共5页
针对不当开发利用导致滩涂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实状况,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表土层体积质量这一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表现出紧实趋势,各植被类型下表土层体积质量均为弱变异强... 针对不当开发利用导致滩涂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实状况,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表土层体积质量这一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表现出紧实趋势,各植被类型下表土层体积质量均为弱变异强度;表土层体积质量的分布总体表现为各向同性,较好地符合指数模型;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表土层体积质量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Moran’sI系数分析表明,表土层体积质量呈较弱的相关关系,随机性因素是引起其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原因。水稻种植区表土层体积质量要明显高于棉花种植区,其空间分布格局不仅与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密切相关,土壤质地差异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该研究为海涂围垦区中、低产地及障碍土壤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 海涂 土壤体积质量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水过程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吸力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聂卫波 邢旭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51,共5页
【目的】分析土壤脱水过程中的收缩特性。【方法】采用离心机法测定了辽宁砂壤土(LN)、云南黏壤土(YN)、陕西黏壤土(SX)和山东壤土(SD)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采用Brooks-Corey模型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脱水过程中土壤收缩特性进行了研究,... 【目的】分析土壤脱水过程中的收缩特性。【方法】采用离心机法测定了辽宁砂壤土(LN)、云南黏壤土(YN)、陕西黏壤土(SX)和山东壤土(SD)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采用Brooks-Corey模型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脱水过程中土壤收缩特性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吸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于LN、YN、SX和SD土样,(1)在土壤脱水过程中,含水率随吸力增加而减小;当土壤较干和接近饱和含水率时,减小速率较小,而在二者之间时减小速率较大;(2)基于Brooks-Corey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和土壤收缩线性模型,土壤体积质量和吸力呈幂函数关系;(3)土壤脱水过程导致含水率降低、体积质量增加,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收缩过程大致可分为伪饱和段、结构段和超正常段等3个直线型收缩段;Logistic模型具有较高拟合精度且可以使得土壤收缩特征拟合曲线具有连续性。【结论】土壤脱水过程中,其体积质量与吸力呈现幂函数关系,而含水率与体积质量可采用Logistic模型量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含水率 吸力 Brooks-Corey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及光谱反射率的关系模型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1,共6页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湿胀干缩型土壤含水率,该文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含水率分析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黄棕壤、潮土、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Ocean Optic公司的NIR256-2.5微型光纤光谱仪在暗室环境下对不同含水率下的土壤...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湿胀干缩型土壤含水率,该文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含水率分析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黄棕壤、潮土、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Ocean Optic公司的NIR256-2.5微型光纤光谱仪在暗室环境下对不同含水率下的土壤样本进行光谱反射率的测定和特征分析,并同时测量相应的土壤体积质量,研究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采用2种土壤含水率表示方法与3种土壤光谱反射率表示方法反映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之间关系的对比试验分析,消除土壤其它性状对土壤反射率反演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得到较适宜地进行土壤光谱反射率反演土壤含水率的匹配表示方法,构建三者之间关系的曲面模型和体积质量变化的土壤体积含水率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关系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3种土壤的曲面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977,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光谱反射率与体积质量的偏回归系数检验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采用指数模型表述1400、1900nm波长处的归一化减土光谱反射率与体积质量变化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其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对模型进行验证,其预测误差在0.3左右,精度较高,所建模型拟合效果好。该研究可为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体积质量变化的土壤含水率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近红外光谱 含水率 反射率 湿胀干缩型土壤 土壤体积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黄绵土体积质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邓超超 李玲玲 +5 位作者 谢军红 彭正凯 王进斌 颉健辉 沈吉成 Eunice Essel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3-1031,共9页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均可降低0~3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提升土壤孔隙度;其中NTS显著降低0~1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并显著提升该土层土壤孔隙度,且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效果更为突出。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播种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NTS和NTP效果最佳。与传统耕作相比,NTS和NTP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NTP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持续改善。因此,长期施用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保护性耕作 土壤体积质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专用有机肥及配套施肥技术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收益的影响
7
作者 许佳琳 白平 +2 位作者 陈江生 张海 李世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7-1713,共7页
旨在比较桃专用有机肥及配套施肥技术与化肥、农家肥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鲜桃产量及效益的影响。在10 a生桃园(品种:浅涧白桃)基肥设置为,化肥(CK)、农家肥(T_(1))、桃专用有机肥及配套施肥(T_(2))3个处理组(各处理追肥相同)。结果显示... 旨在比较桃专用有机肥及配套施肥技术与化肥、农家肥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鲜桃产量及效益的影响。在10 a生桃园(品种:浅涧白桃)基肥设置为,化肥(CK)、农家肥(T_(1))、桃专用有机肥及配套施肥(T_(2))3个处理组(各处理追肥相同)。结果显示,T_(1)和T_(2)处理与CK相比均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中有机质较CK分别提高36.77%和33.73%;T_(2)处理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其0~60 cm土层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较CK提高7.34%、9.05%、5.90%;各处理桃年均产量为T_(2)>T_(1)≥CK,T_(2)处理的果实含糖量达到23°,糖酸比为33.23;专用肥及配套施肥技术能显著提高鲜桃的产量和品质,改善桃园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专用有机肥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贮水量 土壤养分 产量 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化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冬小麦产量 被引量:41
8
作者 余坤 冯浩 +1 位作者 王增丽 丁奠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65-173,共9页
为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秸秆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用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2a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粉碎、氨化秸秆以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并氨化秸秆施入... 为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秸秆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用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2a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粉碎、氨化秸秆以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并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能显著(P〈0.05)降低耕层(0~15 cm)土壤的体积质量,增加土壤孔隙度,但对耕层以下(〉15~30 cm)土壤体积质量及孔隙度改善效果不明显;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较未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增加0~15 cm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粉碎并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0~15 cm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各项评价指标。此外,穗粒数、1 m2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地上部总干质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P〉0.05)、0.76(P〈0.01)、-0.89(P〈0.01)和0.88(P〈0.01),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或地上部总干质量可能是增加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粉碎并氨化秸秆还田较秸秆覆盖能显著(P〈0.05)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粉碎并氨化秸秆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提高冬小麦产量效果最为显著,在冬小麦2个生长季较长秸秆覆盖还田分别增产11.12%和17.85%,较长秸秆翻压还田分别增产7.39%和16.59%,是该试验最佳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结构 秸秆 粉碎 氨化 土壤体积质量 团聚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莉莉 王得祥 +2 位作者 张宋智 王兆杰 吕婧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1-149,共9页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持水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密度为2 617株/hm2的林地土壤体积质量较小(1.14g/cm3),总孔隙度较大(62.57%),有机质含量较高,为1 367株/hm2林地的1.63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1 251.40t/hm2)。【结论】油松人工林在适宜密度条件下,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使林地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在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为2 617株/hm2左右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体积质量 孔隙度 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化肥或不同有机物对土娄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史银光 李花 +2 位作者 李平儒 李志军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4-130,共7页
根据18 a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关中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导水率、体积质量、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体积质量均下降,有机肥和化... 根据18 a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关中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导水率、体积质量、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体积质量均下降,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效果较好;长期配合施用不同有机物与化肥均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施用有机肥处理比对照饱和导水率显著增加;长期施用不同有机物配施化肥可以改善土壤的团聚结构,秸秆还田对非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有良好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则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娄土 导水率 土壤体积质量 孔隙度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紫色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杰炳 王子芳 +2 位作者 谭显龙 李安乐 高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丘陵紫色土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很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孔隙度... 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丘陵紫色土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很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而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相反趋势,全钾则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水田、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明显高于撂荒地、旱地,但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仅在表层(0-10cm)高于水田,而撂荒地相比于旱地虽然有提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作用,但也仅限于土壤表层。旱地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水田、撂荒地和林地全磷含量,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则以水田最大,而撂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均小于旱地和水田,特别是林地表现出极小值。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林地〉旱地〉撂荒地〉水田规律,而孔隙度则表现出相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土壤体积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文县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玲 冯茂松 +4 位作者 洪志刚 铁烈华 李太芬 李英姿 何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2-517,共6页
以柳杉人工林、柏木人工林及耕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香椿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①香椿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随定植年限的增长而减小,不同林分在0~40cm土层中,土壤体积质量以定植4年香椿林为最大,柏木人工林最... 以柳杉人工林、柏木人工林及耕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香椿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①香椿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随定植年限的增长而减小,不同林分在0~40cm土层中,土壤体积质量以定植4年香椿林为最大,柏木人工林最小,分别为1.58g/cm。和1.31g/cm。。②随定植年限增加,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增大,各林地及耕地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③在0~40cm土层中,柏木人工林的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香椿人工林次之,耕地最小;而毛管孔隙度香椿人工林最大,柳杉人工林最小。④在0~40cm土层中,各林地及耕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为柏木人工林〉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土壤贮水量为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柏木人工林。⑤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随林龄的增加而改善,明显优于柳杉人工林及耕地,仅某些指标较差于柏木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香椿人工林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杨东升 万丹 方江平 赵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0~15cm土层<15~30cm土层,人工林地(1.51g/cm^3)>农耕地(1.40g/cm^3)>草地(1.16g/cm^3)>河滩林地(1.12g/cm^3)>天然林地(0.92g/cm^3)。天然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壤体积质量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天然林地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均极显著大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除河滩林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天然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人工林地>草地。除草地外,其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渗透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有差异,其中天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人工林地较差,在进行土地利用时应减少人为干扰强度,避免对自然植被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性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晓波 马娟娟 +4 位作者 孙西欢 刘秋丽 郭向红 张凯凯 任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7,共5页
为了解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规律,通过室内垂直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体积质量(1.3、1.4、1.5g/cm3)和不同肥液浓度(300、500、700、900mgN/L)对水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0-55cm范围内同一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体积... 为了解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规律,通过室内垂直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体积质量(1.3、1.4、1.5g/cm3)和不同肥液浓度(300、500、700、900mgN/L)对水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0-55cm范围内同一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体积质量的增加而增加,55cm以下的土壤,土壤体积质量越大含水率越小,肥液浓度对含水率分布规律基本没有影响;0-60cm范围内硝态氮含量小于本底值,75cm以下,硝态氮含量为本底值的5-8倍,同一土层硝态氮含量随着体积质量的增大而降低。肥液浓度对硝态氮分布影响不大,但在湿润峰处,硝态氮含量随着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地表铵态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铵态氮含量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地表铵态氮含量大于本底值,距离地面15cm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湿润峰处铵态氮含量小于本底值。0-25cm范围内,体积质量越大铵态氮含量越高,25cm以下的土壤则相反。肥液浓度对铵态氮分布影响不大,但对铵态氮含量影响显著,肥液浓度越大,铵态氮含量越高,肥液浓度差值越大,铵态氮含量相差也越大。该研究对提高地面灌施条件下的水氮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积质量 肥液浓度 水氮运移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伟红 康峰峰 +4 位作者 韩海荣 程小琴 胡景东 韩树文 池桂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7-63,76,共8页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个土壤剖面(0~10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体积质量为1.07~1.69g/cm3,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3种林龄山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3~17.59g/kg。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5.31t/hm2,相同林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龄整个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全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10~20cm土层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20~100cm土层则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 山杨天然次生林 林龄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洋口港台田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熊亮 殷云龙 +2 位作者 莫海波 於朝广 华建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0,共6页
于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在江苏洋口港围垦区裸露台田是分层采集土样,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地0—50cm土壤pH征8.0以上。土壤盐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0—50cm各土层的年半均盐分分别... 于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在江苏洋口港围垦区裸露台田是分层采集土样,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地0—50cm土壤pH征8.0以上。土壤盐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0—50cm各土层的年半均盐分分别为2.30、2.84、4.76、6.19、8.60g/kg。此外,土壤盐分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土壤盐分的月动态变化表明,试验地在1-6月属于积盐期,而7—9月属于脱盐期。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和机械组成是影响土壤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土壤盐分 动态变化 土壤体积质量 机械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施用量对秦巴山区土壤特性及烤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白岗栓 耿伟 何登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为了改善土壤特性,减少季节性干旱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促进保水剂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设置45、60和75kg/hm^2 3个聚丙烯酸钾保水剂施用量,分析不同施用量对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土壤水分、土壤体积质量和烤烟生长状况、... 为了改善土壤特性,减少季节性干旱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促进保水剂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设置45、60和75kg/hm^2 3个聚丙烯酸钾保水剂施用量,分析不同施用量对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土壤水分、土壤体积质量和烤烟生长状况、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还苗期至团棵期施用量为75kg/hm^2的处理对土壤水分影响相对较大,旺长期至采收后则为施用量为60kg/hm2的处理,但从还苗期到采收后不同施用量均未对土壤水分产生显著影响。施用量为60kg/hm^2的处理可显著降低0~20和>20~40cm土层的土壤体积质量,而施用量为45和75kg/hm^2的处理对土壤体积质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施用量均可促进烤烟生长,提高烤烟产量、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及产值,其中施用量为60 kg/hm^2的处理显著提高了上等烟的比例,降低了下等烟比例,提高了烤烟净产值。表明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聚丙烯酸钾保水剂的适宜施用量以60 kg/hm^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保水剂 施用量 土壤水分 土壤体积质量 产量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国钊 朱云集 +3 位作者 朱慧杰 田艳云 秦一凡 王晨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6-42,共7页
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大尚村,设置农民习惯(FP)、节本高效(HE)、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4个小麦栽培管理模式,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有利于降低20... 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大尚村,设置农民习惯(FP)、节本高效(HE)、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4个小麦栽培管理模式,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有利于降低20~40cm土壤体积质量,提高大于0.25mm颗粒粒径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组分构成,且小麦籽粒产量达8945.75kg/hm。,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节本高效处理,但与超高产栽培模式间差异不显著。通过本研究可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管理模式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团聚体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博 屈忠义 +5 位作者 孙慧慧 杨威 王丽萍 刘霞 张如鑫 王麒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2-59,共8页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同一土壤深度下的差异性。【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0~40 cm深度土壤可溶性全盐量及pH值显著降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增大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三相比,尤其在20~30 cm深度的表现更为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量、全氮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量,且粒径在0.25~1.00 mm的团聚体量增加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菌落数,相比而言20~4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菌落数增加更显著。【结论】粉垄耕作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生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区半夏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诗蓉 王红兰 +3 位作者 孙辉 蒋舜媛 蒋桂华 杨玉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9-164,共6页
【目的】揭示川中丘陵区半夏连作茬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于半夏出苗期(5月22日)、茎膨大期(6月22日)及倒苗期(7月26日)分别取一茬、二茬和三茬小区的原状环刀土样及分散土样,测定分析了其土壤体积质... 【目的】揭示川中丘陵区半夏连作茬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于半夏出苗期(5月22日)、茎膨大期(6月22日)及倒苗期(7月26日)分别取一茬、二茬和三茬小区的原状环刀土样及分散土样,测定分析了其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有机质及养分元素等理化指标。【结果】(1)与一茬土壤相比,二茬及三茬土壤的体积质量和含水率均呈持续增加,土壤有机质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随着半夏连作茬数的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及全磷呈持续下降趋势,速效磷和全钾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速效钾则持续增加。【结论】半夏连作对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养分均有重要影响,半夏连作2茬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连作障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连作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含水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