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式国际生产网络的运行模式 |
刘德伟
李连芬
|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
2015 |
2
|
|
2
|
华商式国际生产网络的运行模式 |
刘德伟
|
《创新》
|
2016 |
0 |
|
3
|
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 |
李娇
陆晓丽
|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4
|
从国际生产网络角度比较美日企业模式 |
王静文
吕昕娱
|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
2007 |
2
|
|
5
|
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框架 |
刘德伟
李连芬
|
《创新》
|
2015 |
2
|
|
6
|
东亚贸易模式转变——基于国际生产网络的视角 |
李娇
|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7
|
“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生产网络重构与中国对外投资策略 |
丁宋涛
马野青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8
|
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及意义 |
赵文丁
|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9
|
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利益与局限——基于发展中国家视角的分析 |
赵文丁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国际生产网络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取何策略? |
卢进勇
温丽琴
|
《中国经贸》
|
2013 |
0 |
|
11
|
国际生产网络的理论脉络 |
刘德伟
李连芬
|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5 |
0 |
|
12
|
基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的中美轮胎特保案经济原因分析 |
甘梅霞
|
《金融经济(下半月)》
|
2010 |
0 |
|
13
|
国际生产网络: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的思考 |
岳宏杰
冯祯
|
《现代商贸工业》
|
2007 |
2
|
|
14
|
中美商品贸易特征的变迁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 |
肖爱华
|
《中国外资》
|
2011 |
0 |
|
15
|
国际生产网络与新国际分工 |
徐康宁
陈健
|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0
|
|
16
|
国际生产网络与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的经验研究 |
陈丰龙
徐康宁
|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7
|
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
陈建
杜薇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8
|
日本式国际生产网络的运行模式及其借鉴 |
刘德伟
李连芬
|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9
|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生产网络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重构 |
赵明亮
杨蕙馨
|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
CSSCI
|
2012 |
3
|
|
20
|
国际生产网络的空间布局与组织选择 |
刘德伟
李连芬
|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