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的体系压力论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博一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49-69,161,共22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是新时代中国主张的具有多文明包容属性与“和合共生”交往互动意识的新型国际合作理念与国际合作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新型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交往合作的理念指引,新时代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是新时代中国主张的具有多文明包容属性与“和合共生”交往互动意识的新型国际合作理念与国际合作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新型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交往合作的理念指引,新时代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理论和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程度的体系压力。其体系压力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是国际维度的现实压力,主要体现在霸权型国际合作观念仍然在国际社会中大行其道;国际社会中仍存在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解和曲解;西方传统大国“污名化”中国正向的国际合作实践等。二是国内维度的现实制约,主要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的学理支撑——国际合作理论的中国学派,由于其正处于初步建构阶段,从而制约着中国在推动西方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和国际合作秩序变革、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建构性作用。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以多文明背景知识资源和跨文化意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理念,要由中国知识、中国理念规范化为国际社会中不同层次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交往合作提供共同知识和价值导引,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元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理念指引的基础上,以高度的主体间意识来共同推动构建国际合作文明新形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作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
2
作者 陈一兵 赵长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44-346,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他们都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平等互利,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呈现出不同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他们都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平等互利,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突出表现在国际合作的方式、对象、侧重点等方面有所差异。他们的国际合作理论,无疑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国际合作观 邓小平国际合作观 国际合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新时代向度
3
作者 李博一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92-109,共18页
推动构建以多元文明共生与全球共同发展为理论诉求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并将之具化为相应的外交实践,是新时期中国尝试突破国际合作叙事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使命。其集中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构的多元一体与和... 推动构建以多元文明共生与全球共同发展为理论诉求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并将之具化为相应的外交实践,是新时期中国尝试突破国际合作叙事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使命。其集中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构的多元一体与和合共生型的国际合作关系。从理论上看,多元文明交流交融互鉴意识建构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正以观念性力量重构西方“一”文明背景建构的等级分化型国际合作秩序。这种观念维度的规范性力量正在转化为具体的国际实践。从实践中看,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要由中国倡议扩散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进而凝聚起国际社会中推动国际合作体系转型的历史合力,需要当代中国继续以自立自强意识夯实参与国际合作实践的能力基础,以义利平衡理念重塑国际合作进程的价值导向,以外交范式创新重构多元国际合作主体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多元主体共治重建未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以国际合作理论中国学派增强推动国际合作体系转型的话语基础。如此,基于多元文明共生文化基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才有可能使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维度转化为国际共同体成员的共有文化,从而利于多元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国际实践中,使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理念得到国际共同体成员更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进而更好展现出时代变局下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合作观 国际合作关系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与源探析--兼论其对《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拓新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春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脉相承性。《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根本最直接的理论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遵照了《共产党宣言》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脉相承性。《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根本最直接的理论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遵照了《共产党宣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遵循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与动力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端于《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本源,既承扬了"两个自由发展"的价值原则,又趋同于"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性意识,现代性转换其国际合作观念,拓展了《共产党宣言》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的观测视角、全球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追求,以及国际合作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期待上都有时代化、具体化的创新性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合作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