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0
篇文章
<
1
2
…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七大老生四大须——浅谈京剧前四大与后四大须生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
1
1
作者
苏笑神
《大舞台》
2006年第3期34-35,共2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京剧四大须生的流派风采,却仍然活跃于戏曲舞台.人们听到或看到老生(须生)戏时,便会津津乐道的谈论:"某某是四大须生中的某位正宗传人或继承人或人室弟子."然而,四大须生即分前、后却有七人.那么,既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京剧四大须生的流派风采,却仍然活跃于戏曲舞台.人们听到或看到老生(须生)戏时,便会津津乐道的谈论:"某某是四大须生中的某位正宗传人或继承人或人室弟子."然而,四大须生即分前、后却有七人.那么,既然是四大须生为什么会有七人、怎么又分前后呢?后四大须生的形成是如何而来?前、后四大须生艺术风格的区别又在哪里?恐怕除了戏曲界的行家外,当今的人们也许就不太清楚了.为了使大家对京剧四大须生更为明了,下面笔者把他们的情况作一简单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生
京剧
平剧
戏曲
艺术风格
四大须生
高庆奎
杨宝森
马连良
谭富英
言菊朋
余叔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大须生”的由来与成形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伟品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103,共7页
"四大须生"是京剧史上一个代表性演员群体,包含前后相连续之两个阶段的两个群体。前"四大须生"由徐凌霄所提出的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再加上言菊朋所组成。"四大须生"之说,无...
"四大须生"是京剧史上一个代表性演员群体,包含前后相连续之两个阶段的两个群体。前"四大须生"由徐凌霄所提出的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再加上言菊朋所组成。"四大须生"之说,无论前后,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以前均已出现,且均在社会上获得一定认同。"四大须生"是"四大名旦"的引申产品。但在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以及代表性等方面,与后者都有着较大差异。"四大须生"的代表性,总体上已转向观众趣味。同时,在业内又代表着京剧固有传统的延续。在个体上,则分别代表着不同审美趣味和戏剧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史
四大须生
四大
名旦
老生
原文传递
“四大须生”与天津
3
作者
王永运
《中国京剧》
1993年第4期35-38,共4页
“四大须生”,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前“四大须生”与后“四大须生”之别。二十年代中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病嗓退出舞台,谭富英声誉鹊起,有一时期,谭代高进入“四大须生”行列。...
“四大须生”,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前“四大须生”与后“四大须生”之别。二十年代中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病嗓退出舞台,谭富英声誉鹊起,有一时期,谭代高进入“四大须生”行列。到了四十年代,言、余先后谢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一定声望,于是,又演变为“马、谭、杨、奚”后“四大须生”,直至今日。这两届“四大须生”都以其独具风格的精湛技艺,开创了京剧老生行的锐意求新的道路。他们对全国京剧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天津也不例外。 对于马连良在天津的演出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须生
高庆奎
余叔岩
杨宝森
马连良
谭富英
奚啸伯
《四郎探母》
生行
言菊朋
原文传递
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4
作者
管蠡
《乡音》
2013年第11期38-39,共2页
奚啸伯(1910~1977),第三届河北省政协委员。11岁时拜"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为师学戏,后下海成名,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京剧"四大须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京剧团四团团长、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谊会...
奚啸伯(1910~1977),第三届河北省政协委员。11岁时拜"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为师学戏,后下海成名,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京剧"四大须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京剧团四团团长、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谊会委员、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等职。奚啸伯是北京人,原名承桓,乳名小白。祖姓喜塔腊氏,满族。正白旗人。5岁开始在家塾念书,六七岁时曾跟父亲看过一次堂会,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奚啸伯
四大须生
言菊朋
北京京剧团
言派
马连良
谭富英
杨宝森
尚和玉
尚小云
原文传递
苍劲醇厚 独树一帜——浅谈周信芳声腔艺术
被引量:
1
5
作者
连衡
《大舞台》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9,共4页
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自谭鑫培以后,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变化。由实大声宏、变化简单的直腔直调,发展为讲究韵味,变化多端的花腔。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个变革的带头人,就是谭鑫培,而他的追随者,先是余(叔岩)...
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自谭鑫培以后,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变化。由实大声宏、变化简单的直腔直调,发展为讲究韵味,变化多端的花腔。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个变革的带头人,就是谭鑫培,而他的追随者,先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信芳
谭鑫培
麒派
四大须生
刘鸿声
辕门斩子
斩黄袍
唱念
内廷供奉
杨宝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点眉妆
6
作者
朱琳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第6期5-5,共1页
所谓丰满的形象,就是能给读者留下鲜明鲜活、有血有肉、意蕴深厚、立体多面印象的形象。而要塑造丰满的形象,就要调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比如,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又比如在表现人物特点时,并不是概念化、脸谱...
所谓丰满的形象,就是能给读者留下鲜明鲜活、有血有肉、意蕴深厚、立体多面印象的形象。而要塑造丰满的形象,就要调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比如,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又比如在表现人物特点时,并不是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蕴深厚
刻画人物
出生活
后堂
人生百态
回老
不知道
沈奇
四大须生
马连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戏曲演员的临场发挥
7
作者
刘玉来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33,共3页
[临场发挥的必要性]戏谚云:十年磨一戏。是说一出戏成为精品需在多年舞台实践中不断切磋琢磨。大凡一个剧本成为演出实体,并不意味着它的成功,只意味着它开始了走向成功的磨砺的旅程。它只有在临场中不断的刮垢磨光,去芜炼纯,才能使角...
[临场发挥的必要性]戏谚云:十年磨一戏。是说一出戏成为精品需在多年舞台实践中不断切磋琢磨。大凡一个剧本成为演出实体,并不意味着它的成功,只意味着它开始了走向成功的磨砺的旅程。它只有在临场中不断的刮垢磨光,去芜炼纯,才能使角色逐渐鲜明生动,主题意蕴逐渐深化。这是因为以美为表演原则的外部造型活动与戏的主题渐至统一谐调,唯有通过临场不断的磨砺;程式化极强的造型表现手法与人物性格特征达到水乳交融,唯有经过临场千锤百炼之功。戏曲剧本与戏曲表演间存在着先天的复杂的挂结难度。形象思维性极强的剧本,寥寥几字都需演员在舞台上付出艰苦的劳动;以表演为主的舞台形式,唱念做打都有严格的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戏曲
一出戏
戏曲剧本
思维性
唱念做打
外部造型
主题意蕴
性格特征
白娘子
四大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议越剧十个老生九个张
8
作者
偶文
《文化艺术研究》
1997年第6期72-,共1页
关键词
张派
商芳臣
徐天红
上海越剧院
地方戏曲
尹桂芳
四大须生
徽班
谭富英
谭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京剧“音配像”的启示
9
作者
草楷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4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地方剧种
四大须生
竺水招
筱丹桂
施银花
姚水娟
地方戏剧
张君秋
筱芳锦
傅全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里洋场的评剧家——旧上海剧坛杂记(二)
10
作者
秦瘦鸥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2,共1页
上海从七百年前开埠之初起,一直就是一座五方杂处的大都市,不仅居住着英、美、德、法、意、日等各国的洋人,而且由于当时国内战乱频仍,四方不靖,又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来了大量的外省人士。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造成了工商业的畸形繁荣,...
上海从七百年前开埠之初起,一直就是一座五方杂处的大都市,不仅居住着英、美、德、法、意、日等各国的洋人,而且由于当时国内战乱频仍,四方不靖,又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来了大量的外省人士。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造成了工商业的畸形繁荣,一方面又在文化上具备了“兼收并蓄”的条件。正因为这样,当京剧逐渐成长,取得了全国最大剧种的地位之后,上海也很快成为除北京之外,京剧事业最有作为的据点,对所谓“京朝大角”,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化龙池”,凡艺术确实不错,已露头角的演员,一旦又在上海唱红,那简直就上天了。无论梅、程、荀、尚四大名旦,谭、余、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上海
四大
名旦
徐慕云
前开
马富禄
四大须生
中国戏剧史
周信芳
芙蓉草
盖叫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京剧:涅槃随想录
11
作者
徐城北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17,共2页
一、我对京剧现状做过一些调查,北京每天演京剧的剧场平均只两三处,上座率一般三四成,总共一千多人,其中还包括许多外地来京出差、晚上没处去的人。但是与此成鲜明对照,北京各种自发的群众自娱活动的场所,在春夏秋三季不下三四十处,每...
一、我对京剧现状做过一些调查,北京每天演京剧的剧场平均只两三处,上座率一般三四成,总共一千多人,其中还包括许多外地来京出差、晚上没处去的人。但是与此成鲜明对照,北京各种自发的群众自娱活动的场所,在春夏秋三季不下三四十处,每晚同时活动的超过万人。自娱的主要方式是清唱,但清唱的目的和作用又很不同。一些体力劳动者,不唱心里不痛快,唱过了睡觉也踏实。文化档次较高的人。则主要钻研流派,听唱片,搜集轶事,经常交流心得,潜移默化,自得其乐。还有一些迷戏的大学生,带着某种寻中国文化的愿望“进入”京剧,有所得又有所失,将来到底怎样(是去是留,是膜拜还是戟指)还说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剧种
中国文化
《四郎探母》
四成
地方戏剧
四大须生
谭鑫培
京昆
新编历史剧
齐如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行当、角色中的“我”
12
作者
庄永志
《民族艺术研究》
1989年第6期39-41,共3页
说起京剧的旦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雍容华贵的梅,悲怆哀怨的程,缠绵俏丽的荀,刚劲婀娜的尚。提到上知天文、下晓地里的诸葛亮一角,我们就会津津乐道于马的潇洒,谭的清畅、杨有沉着、奚的凝重。梅、程、荀、尚均工旦行,却如花开四季、...
说起京剧的旦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雍容华贵的梅,悲怆哀怨的程,缠绵俏丽的荀,刚劲婀娜的尚。提到上知天文、下晓地里的诸葛亮一角,我们就会津津乐道于马的潇洒,谭的清畅、杨有沉着、奚的凝重。梅、程、荀、尚均工旦行,却如花开四季、各领风骚;马、谭、杨、奚同饰诸葛,可神采各异,风韵有别。为什么同一行当、同一角色、却能表现出如此多样的审美情态?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名家名流在行当与角色间发现了自我,塑造了自我又超越了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旦行
舞台形象
尚均
穆桂英
戏曲舞台
梅兰芳先生
雉尾生
四大须生
创作经验
梅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派与麒派
13
作者
卫明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9,共4页
(一)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衰亡,盛极一时的正宗的京派京剧,面临着危机。最主要的标志是当时执京剧之牛耳,被称之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的趋于下坡。1911年(民国元年)秋,谭鑫培第六次来到上海,在二马路大新街新舞台演出...
(一)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衰亡,盛极一时的正宗的京派京剧,面临着危机。最主要的标志是当时执京剧之牛耳,被称之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的趋于下坡。1911年(民国元年)秋,谭鑫培第六次来到上海,在二马路大新街新舞台演出,时年六十六岁。一代宗师,演玩笑戏《盗魂铃》,反串猪八戒,本想耍个噱头,不从高台上翻下来,而爬下来,不料却被喝了倒彩。当然,演员在台上,难免有失误或者是不被观众理解的时候,谭鑫培吃倒彩,是属于后者。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遇到这种情形,而且并非新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麒派
谭鑫培
盗魂铃
周信芳
舞台演出
四大须生
潘烈士投海
徐策跑城
大新街
民国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博物馆戏剧”是赝品艺术
14
作者
吴乾浩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15,共2页
在戏曲分类中有同志把博物馆型剧目、探索型剧目与市场型剧目并列,要予以不同的策应。我觉得其中的博物馆型剧目严格来讲是不存在的;由此而派生的博物馆戏剧更是一种脱离现实基础的赝品艺术。戏曲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如不用影视、录音...
在戏曲分类中有同志把博物馆型剧目、探索型剧目与市场型剧目并列,要予以不同的策应。我觉得其中的博物馆型剧目严格来讲是不存在的;由此而派生的博物馆戏剧更是一种脱离现实基础的赝品艺术。戏曲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如不用影视、录音等工具加以纪录,只能由当代人加以导演处理,当众表演,再由同时代人予以观赏。即使是若干年前的经典作品,一旦搬上今天的舞台,由于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也不能不打上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离现实
同时代人
市场型
探索型
二十世纪末
四大
名旦
四大须生
整旧
见组
王瑶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张建国一颗正在闪亮的京剧明星
15
作者
吴岱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9-40,共2页
不久前,石家庄地区京剧团来沪,由奚派老生新秀张建国领衔主演四出奚派名剧:《白帝城》《范进中举》《打金砖》(唱功重场戏为《上天台》)《杨家将》,其唱念做表俱佳,翻扑摔跌之技艺非凡,尤为可喜的是他能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性情各异的人物...
不久前,石家庄地区京剧团来沪,由奚派老生新秀张建国领衔主演四出奚派名剧:《白帝城》《范进中举》《打金砖》(唱功重场戏为《上天台》)《杨家将》,其唱念做表俱佳,翻扑摔跌之技艺非凡,尤为可喜的是他能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性情各异的人物形象,令人刮目相看。如此老生人才难得。奚派传人,更为罕见。自从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先生于62年来上海献艺后(77年病故),一别28年,奚派艺术几成绝响。且不说青年观众对奚派艺术毫无感受,茫然无知,就是中老年观众也颇感生疏了,往昔的印象也渐渐淡漠起来。今年正值奚啸伯诞辰8周年,张建国在沪举行奚派剧目展演的成功,使奚派艺术在90年代又重放光采。32岁的张建国,潜心钻研奚派艺术才数年光景。他原本有一条宽亮的好嗓子,曾随心所欲地学唱谭、余、言、杨等各派老生艺术,杂而不精,进取的方向不明。76年他跨出了戏校的大门,分配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在剧团里,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演员,总是演些配角,如《红灯记》中的王连举,《勘玉钊》里的院子,跑跑龙套而已。一块璞玉,未经雕凿,何以成才?那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奚啸伯
四大须生
上天台
唱念
领衔主演
石家庄地区
《红灯记》
范进中举
脑后音
反西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杨宝森先生表演点滴
16
作者
陆振声
《上海戏剧》
1986年第6期47-,共1页
在京剧老生流派里,杨宝森是在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驾齐驱的“四大须生”之一。杨派形成于三十年代末,而真正被人们承认则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因为那时候他的嗓音特别好,...
在京剧老生流派里,杨宝森是在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驾齐驱的“四大须生”之一。杨派形成于三十年代末,而真正被人们承认则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因为那时候他的嗓音特别好,舞台经验也更加丰富,无论在表演方面还是唱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宝森
四大须生
谭富英
舞台经验
马连良
奚啸伯
杨派
洪羊洞
同台演出
失空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庆奎传(十)
17
作者
李舒
余久久
《上海戏剧》
2015年第10期45-47,共3页
1933年,高庆奎43岁,此时他与梅兰芳一起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他的名声扶摇直上,他的表演得到了各个阶层观众的喜欢,他的新戏编排事业如火如荼,他与余叔岩、马连良被并称为京剧老生"三大贤",是四大须生之一。程长庚唱到68...
1933年,高庆奎43岁,此时他与梅兰芳一起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他的名声扶摇直上,他的表演得到了各个阶层观众的喜欢,他的新戏编排事业如火如荼,他与余叔岩、马连良被并称为京剧老生"三大贤",是四大须生之一。程长庚唱到68岁,谭鑫培唱到70岁,孙菊仙更是90岁高龄还有演出……高庆奎和前辈们比起来,还正是戏曲生涯的上升期,还有好多年的戏可以唱。但就在1934年,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庆奎
天蟾舞台
余叔岩
孙菊仙
四大须生
马连良
谭鑫培
高盛麟
战宛城
童芷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京剧杨派老生《文昭关》“叹五更”唱腔赏析
18
作者
周小川
《人文天下》
2019年第16期50-52,共3页
京剧《文昭关》是京剧老生的经典作品,是京剧前三鼎甲程长庚,小三鼎甲汪桂芬的代表剧目,他们以高亢激越、黄钟大吕、气势恢宏为表演特色,唱腔走高不走低,该剧技术含量高,演绎难度大。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先生尤为钟爱《文昭关》这...
京剧《文昭关》是京剧老生的经典作品,是京剧前三鼎甲程长庚,小三鼎甲汪桂芬的代表剧目,他们以高亢激越、黄钟大吕、气势恢宏为表演特色,唱腔走高不走低,该剧技术含量高,演绎难度大。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先生尤为钟爱《文昭关》这出经典剧目,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该剧唱腔进行了新的诠释,创造了一种走低不走高的演唱风格,在调门上结合自身条件,降低了调门,充分发挥了自身中低音好的优势,形成了别具一格,最具杨派表演特色的剧目,把原来一出调门高、音域宽,以气势恢宏取胜,业内人士望而却步的一出传统剧目,改变成了一出中正平和、质朴厚重、韵味纯正、以情取胜、脍炙人口、业内业外广为传唱的经典剧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剧目
四大须生
汪桂芬
杨宝森
演唱风格
表演特色
杨派
中低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戏曲人才四题
19
作者
方月仿
《上海戏剧》
1981年第1期13-16,共4页
戏曲要兴旺发展,除了有一批思想、艺术性较高的剧目外,关键在于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没有一批名副其实的优秀演员,什么繁荣戏曲、提高艺术质量云云就只能是纸上谈戏,一句空话。戏曲人才何在?十年浩劫之后,不少老一辈的艺术家被迫害致死...
戏曲要兴旺发展,除了有一批思想、艺术性较高的剧目外,关键在于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没有一批名副其实的优秀演员,什么繁荣戏曲、提高艺术质量云云就只能是纸上谈戏,一句空话。戏曲人才何在?十年浩劫之后,不少老一辈的艺术家被迫害致死;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亦大多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他们虽有“老骥嘶风,英心不退”之志,却无“冲锋陷阵,攻克难关”之力;各级戏曲学校虽陆续恢复,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已成为舞台上下共同关心的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可是,戏曲人才既不能向文化发达的国家“引进”,也不能向曾经人才辈出的京剧“富连成”科班再去要,更不能“守株待兔”,消极等待。怎么办?这里将自己思考后的一孔之见写在下面,就教于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连成
老骥嘶风
艺术质量
中国京剧院
闯王旗
四大须生
周信芳
裘盛戎
吊金龟
刘长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剧花旦流派艺术浅说
20
作者
宁威
《戏剧之家》
2014年第3期56-56,共1页
流派艺术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它不仅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的艺术命...
流派艺术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它不仅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一、评剧花旦流派艺术的地位评剧花旦流派艺术,在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世戏社
成兆才
奉天落子
天津人
旦行
四大须生
战宛城
李金顺
戏曲剧种
喜彩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大老生四大须——浅谈京剧前四大与后四大须生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
1
1
作者
苏笑神
出处
《大舞台》
2006年第3期34-35,共2页
文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京剧四大须生的流派风采,却仍然活跃于戏曲舞台.人们听到或看到老生(须生)戏时,便会津津乐道的谈论:"某某是四大须生中的某位正宗传人或继承人或人室弟子."然而,四大须生即分前、后却有七人.那么,既然是四大须生为什么会有七人、怎么又分前后呢?后四大须生的形成是如何而来?前、后四大须生艺术风格的区别又在哪里?恐怕除了戏曲界的行家外,当今的人们也许就不太清楚了.为了使大家对京剧四大须生更为明了,下面笔者把他们的情况作一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
老生
京剧
平剧
戏曲
艺术风格
四大须生
高庆奎
杨宝森
马连良
谭富英
言菊朋
余叔岩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大须生”的由来与成形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伟品
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出处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103,共7页
基金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成果
文摘
"四大须生"是京剧史上一个代表性演员群体,包含前后相连续之两个阶段的两个群体。前"四大须生"由徐凌霄所提出的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再加上言菊朋所组成。"四大须生"之说,无论前后,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以前均已出现,且均在社会上获得一定认同。"四大须生"是"四大名旦"的引申产品。但在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以及代表性等方面,与后者都有着较大差异。"四大须生"的代表性,总体上已转向观众趣味。同时,在业内又代表着京剧固有传统的延续。在个体上,则分别代表着不同审美趣味和戏剧观念。
关键词
京剧史
四大须生
四大
名旦
老生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四大须生”与天津
3
作者
王永运
出处
《中国京剧》
1993年第4期35-38,共4页
文摘
“四大须生”,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前“四大须生”与后“四大须生”之别。二十年代中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病嗓退出舞台,谭富英声誉鹊起,有一时期,谭代高进入“四大须生”行列。到了四十年代,言、余先后谢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一定声望,于是,又演变为“马、谭、杨、奚”后“四大须生”,直至今日。这两届“四大须生”都以其独具风格的精湛技艺,开创了京剧老生行的锐意求新的道路。他们对全国京剧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天津也不例外。 对于马连良在天津的演出经历。
关键词
四大须生
高庆奎
余叔岩
杨宝森
马连良
谭富英
奚啸伯
《四郎探母》
生行
言菊朋
分类号
J825.1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4
作者
管蠡
出处
《乡音》
2013年第11期38-39,共2页
文摘
奚啸伯(1910~1977),第三届河北省政协委员。11岁时拜"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为师学戏,后下海成名,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京剧"四大须生"。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京剧团四团团长、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谊会委员、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等职。奚啸伯是北京人,原名承桓,乳名小白。祖姓喜塔腊氏,满族。正白旗人。5岁开始在家塾念书,六七岁时曾跟父亲看过一次堂会,从此。
关键词
奚啸伯
四大须生
言菊朋
北京京剧团
言派
马连良
谭富英
杨宝森
尚和玉
尚小云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苍劲醇厚 独树一帜——浅谈周信芳声腔艺术
被引量:
1
5
作者
连衡
出处
《大舞台》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9,共4页
文摘
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自谭鑫培以后,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变化。由实大声宏、变化简单的直腔直调,发展为讲究韵味,变化多端的花腔。京剧老生行当的声腔艺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个变革的带头人,就是谭鑫培,而他的追随者,先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关键词
周信芳
谭鑫培
麒派
四大须生
刘鸿声
辕门斩子
斩黄袍
唱念
内廷供奉
杨宝森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点眉妆
6
作者
朱琳
机构
江苏省天一中学
出处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第6期5-5,共1页
文摘
所谓丰满的形象,就是能给读者留下鲜明鲜活、有血有肉、意蕴深厚、立体多面印象的形象。而要塑造丰满的形象,就要调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比如,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又比如在表现人物特点时,并不是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关键词
意蕴深厚
刻画人物
出生活
后堂
人生百态
回老
不知道
沈奇
四大须生
马连良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戏曲演员的临场发挥
7
作者
刘玉来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33,共3页
文摘
[临场发挥的必要性]戏谚云:十年磨一戏。是说一出戏成为精品需在多年舞台实践中不断切磋琢磨。大凡一个剧本成为演出实体,并不意味着它的成功,只意味着它开始了走向成功的磨砺的旅程。它只有在临场中不断的刮垢磨光,去芜炼纯,才能使角色逐渐鲜明生动,主题意蕴逐渐深化。这是因为以美为表演原则的外部造型活动与戏的主题渐至统一谐调,唯有通过临场不断的磨砺;程式化极强的造型表现手法与人物性格特征达到水乳交融,唯有经过临场千锤百炼之功。戏曲剧本与戏曲表演间存在着先天的复杂的挂结难度。形象思维性极强的剧本,寥寥几字都需演员在舞台上付出艰苦的劳动;以表演为主的舞台形式,唱念做打都有严格的尺寸,
关键词
论戏曲
一出戏
戏曲剧本
思维性
唱念做打
外部造型
主题意蕴
性格特征
白娘子
四大须生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议越剧十个老生九个张
8
作者
偶文
出处
《文化艺术研究》
1997年第6期72-,共1页
关键词
张派
商芳臣
徐天红
上海越剧院
地方戏曲
尹桂芳
四大须生
徽班
谭富英
谭派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京剧“音配像”的启示
9
作者
草楷
出处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4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地方剧种
四大须生
竺水招
筱丹桂
施银花
姚水娟
地方戏剧
张君秋
筱芳锦
傅全香
分类号
J89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里洋场的评剧家——旧上海剧坛杂记(二)
10
作者
秦瘦鸥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2,共1页
文摘
上海从七百年前开埠之初起,一直就是一座五方杂处的大都市,不仅居住着英、美、德、法、意、日等各国的洋人,而且由于当时国内战乱频仍,四方不靖,又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来了大量的外省人士。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造成了工商业的畸形繁荣,一方面又在文化上具备了“兼收并蓄”的条件。正因为这样,当京剧逐渐成长,取得了全国最大剧种的地位之后,上海也很快成为除北京之外,京剧事业最有作为的据点,对所谓“京朝大角”,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化龙池”,凡艺术确实不错,已露头角的演员,一旦又在上海唱红,那简直就上天了。无论梅、程、荀、尚四大名旦,谭、余、杨。
关键词
旧上海
四大
名旦
徐慕云
前开
马富禄
四大须生
中国戏剧史
周信芳
芙蓉草
盖叫天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京剧:涅槃随想录
11
作者
徐城北
机构
戏曲理论家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17,共2页
文摘
一、我对京剧现状做过一些调查,北京每天演京剧的剧场平均只两三处,上座率一般三四成,总共一千多人,其中还包括许多外地来京出差、晚上没处去的人。但是与此成鲜明对照,北京各种自发的群众自娱活动的场所,在春夏秋三季不下三四十处,每晚同时活动的超过万人。自娱的主要方式是清唱,但清唱的目的和作用又很不同。一些体力劳动者,不唱心里不痛快,唱过了睡觉也踏实。文化档次较高的人。则主要钻研流派,听唱片,搜集轶事,经常交流心得,潜移默化,自得其乐。还有一些迷戏的大学生,带着某种寻中国文化的愿望“进入”京剧,有所得又有所失,将来到底怎样(是去是留,是膜拜还是戟指)还说不准。
关键词
古老剧种
中国文化
《四郎探母》
四成
地方戏剧
四大须生
谭鑫培
京昆
新编历史剧
齐如山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当、角色中的“我”
12
作者
庄永志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1989年第6期39-41,共3页
文摘
说起京剧的旦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雍容华贵的梅,悲怆哀怨的程,缠绵俏丽的荀,刚劲婀娜的尚。提到上知天文、下晓地里的诸葛亮一角,我们就会津津乐道于马的潇洒,谭的清畅、杨有沉着、奚的凝重。梅、程、荀、尚均工旦行,却如花开四季、各领风骚;马、谭、杨、奚同饰诸葛,可神采各异,风韵有别。为什么同一行当、同一角色、却能表现出如此多样的审美情态?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名家名流在行当与角色间发现了自我,塑造了自我又超越了自我。
关键词
旦行
舞台形象
尚均
穆桂英
戏曲舞台
梅兰芳先生
雉尾生
四大须生
创作经验
梅先生
分类号
J021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派与麒派
13
作者
卫明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9,共4页
文摘
(一)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衰亡,盛极一时的正宗的京派京剧,面临着危机。最主要的标志是当时执京剧之牛耳,被称之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的趋于下坡。1911年(民国元年)秋,谭鑫培第六次来到上海,在二马路大新街新舞台演出,时年六十六岁。一代宗师,演玩笑戏《盗魂铃》,反串猪八戒,本想耍个噱头,不从高台上翻下来,而爬下来,不料却被喝了倒彩。当然,演员在台上,难免有失误或者是不被观众理解的时候,谭鑫培吃倒彩,是属于后者。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遇到这种情形,而且并非新的改革。
关键词
麒派
谭鑫培
盗魂铃
周信芳
舞台演出
四大须生
潘烈士投海
徐策跑城
大新街
民国元年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博物馆戏剧”是赝品艺术
14
作者
吴乾浩
机构
<中国京剧>杂志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15,共2页
文摘
在戏曲分类中有同志把博物馆型剧目、探索型剧目与市场型剧目并列,要予以不同的策应。我觉得其中的博物馆型剧目严格来讲是不存在的;由此而派生的博物馆戏剧更是一种脱离现实基础的赝品艺术。戏曲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如不用影视、录音等工具加以纪录,只能由当代人加以导演处理,当众表演,再由同时代人予以观赏。即使是若干年前的经典作品,一旦搬上今天的舞台,由于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也不能不打上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烙印。
关键词
脱离现实
同时代人
市场型
探索型
二十世纪末
四大
名旦
四大须生
整旧
见组
王瑶卿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建国一颗正在闪亮的京剧明星
15
作者
吴岱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9-40,共2页
文摘
不久前,石家庄地区京剧团来沪,由奚派老生新秀张建国领衔主演四出奚派名剧:《白帝城》《范进中举》《打金砖》(唱功重场戏为《上天台》)《杨家将》,其唱念做表俱佳,翻扑摔跌之技艺非凡,尤为可喜的是他能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性情各异的人物形象,令人刮目相看。如此老生人才难得。奚派传人,更为罕见。自从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先生于62年来上海献艺后(77年病故),一别28年,奚派艺术几成绝响。且不说青年观众对奚派艺术毫无感受,茫然无知,就是中老年观众也颇感生疏了,往昔的印象也渐渐淡漠起来。今年正值奚啸伯诞辰8周年,张建国在沪举行奚派剧目展演的成功,使奚派艺术在90年代又重放光采。32岁的张建国,潜心钻研奚派艺术才数年光景。他原本有一条宽亮的好嗓子,曾随心所欲地学唱谭、余、言、杨等各派老生艺术,杂而不精,进取的方向不明。76年他跨出了戏校的大门,分配在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在剧团里,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演员,总是演些配角,如《红灯记》中的王连举,《勘玉钊》里的院子,跑跑龙套而已。一块璞玉,未经雕凿,何以成才?那时。
关键词
奚啸伯
四大须生
上天台
唱念
领衔主演
石家庄地区
《红灯记》
范进中举
脑后音
反西皮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宝森先生表演点滴
16
作者
陆振声
出处
《上海戏剧》
1986年第6期47-,共1页
文摘
在京剧老生流派里,杨宝森是在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驾齐驱的“四大须生”之一。杨派形成于三十年代末,而真正被人们承认则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因为那时候他的嗓音特别好,舞台经验也更加丰富,无论在表演方面还是唱腔方面。
关键词
杨宝森
四大须生
谭富英
舞台经验
马连良
奚啸伯
杨派
洪羊洞
同台演出
失空斩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庆奎传(十)
17
作者
李舒
余久久
出处
《上海戏剧》
2015年第10期45-47,共3页
文摘
1933年,高庆奎43岁,此时他与梅兰芳一起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他的名声扶摇直上,他的表演得到了各个阶层观众的喜欢,他的新戏编排事业如火如荼,他与余叔岩、马连良被并称为京剧老生"三大贤",是四大须生之一。程长庚唱到68岁,谭鑫培唱到70岁,孙菊仙更是90岁高龄还有演出……高庆奎和前辈们比起来,还正是戏曲生涯的上升期,还有好多年的戏可以唱。但就在1934年,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关键词
高庆奎
天蟾舞台
余叔岩
孙菊仙
四大须生
马连良
谭鑫培
高盛麟
战宛城
童芷苓
分类号
J803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京剧杨派老生《文昭关》“叹五更”唱腔赏析
18
作者
周小川
机构
山东艺术学院
出处
《人文天下》
2019年第16期50-52,共3页
文摘
京剧《文昭关》是京剧老生的经典作品,是京剧前三鼎甲程长庚,小三鼎甲汪桂芬的代表剧目,他们以高亢激越、黄钟大吕、气势恢宏为表演特色,唱腔走高不走低,该剧技术含量高,演绎难度大。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先生尤为钟爱《文昭关》这出经典剧目,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该剧唱腔进行了新的诠释,创造了一种走低不走高的演唱风格,在调门上结合自身条件,降低了调门,充分发挥了自身中低音好的优势,形成了别具一格,最具杨派表演特色的剧目,把原来一出调门高、音域宽,以气势恢宏取胜,业内人士望而却步的一出传统剧目,改变成了一出中正平和、质朴厚重、韵味纯正、以情取胜、脍炙人口、业内业外广为传唱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
经典剧目
四大须生
汪桂芬
杨宝森
演唱风格
表演特色
杨派
中低音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戏曲人才四题
19
作者
方月仿
出处
《上海戏剧》
1981年第1期13-16,共4页
文摘
戏曲要兴旺发展,除了有一批思想、艺术性较高的剧目外,关键在于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没有一批名副其实的优秀演员,什么繁荣戏曲、提高艺术质量云云就只能是纸上谈戏,一句空话。戏曲人才何在?十年浩劫之后,不少老一辈的艺术家被迫害致死;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亦大多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他们虽有“老骥嘶风,英心不退”之志,却无“冲锋陷阵,攻克难关”之力;各级戏曲学校虽陆续恢复,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已成为舞台上下共同关心的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可是,戏曲人才既不能向文化发达的国家“引进”,也不能向曾经人才辈出的京剧“富连成”科班再去要,更不能“守株待兔”,消极等待。怎么办?这里将自己思考后的一孔之见写在下面,就教于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
关键词
富连成
老骥嘶风
艺术质量
中国京剧院
闯王旗
四大须生
周信芳
裘盛戎
吊金龟
刘长瑜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剧花旦流派艺术浅说
20
作者
宁威
机构
黑龙江评剧艺术中心
出处
《戏剧之家》
2014年第3期56-56,共1页
文摘
流派艺术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它不仅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一、评剧花旦流派艺术的地位评剧花旦流派艺术,在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
警世戏社
成兆才
奉天落子
天津人
旦行
四大须生
战宛城
李金顺
戏曲剧种
喜彩莲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七大老生四大须——浅谈京剧前四大与后四大须生的艺术风格
苏笑神
《大舞台》
200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大须生”的由来与成形
张伟品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3
“四大须生”与天津
王永运
《中国京剧》
1993
0
原文传递
4
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管蠡
《乡音》
2013
0
原文传递
5
苍劲醇厚 独树一帜——浅谈周信芳声腔艺术
连衡
《大舞台》
北大核心
199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点眉妆
朱琳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戏曲演员的临场发挥
刘玉来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小议越剧十个老生九个张
偶文
《文化艺术研究》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京剧“音配像”的启示
草楷
《文化艺术研究》
200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十里洋场的评剧家——旧上海剧坛杂记(二)
秦瘦鸥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京剧:涅槃随想录
徐城北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行当、角色中的“我”
庄永志
《民族艺术研究》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海派与麒派
卫明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博物馆戏剧”是赝品艺术
吴乾浩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张建国一颗正在闪亮的京剧明星
吴岱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杨宝森先生表演点滴
陆振声
《上海戏剧》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高庆奎传(十)
李舒
余久久
《上海戏剧》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京剧杨派老生《文昭关》“叹五更”唱腔赏析
周小川
《人文天下》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戏曲人才四题
方月仿
《上海戏剧》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评剧花旦流派艺术浅说
宁威
《戏剧之家》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