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忠朝 范丽苑 +2 位作者 蒋俊强 蔡炜 丁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用于口腔常见细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本实验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法为标准对照。实验通过改变比色的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细菌菌龄等... 目的探讨噻唑蓝(MTT)法用于口腔常见细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本实验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法为标准对照。实验通过改变比色的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细菌菌龄等实验条件,获得MTT法测量常见口腔细菌的一系列参数,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进行活菌计数,并与CFU法所测的细菌数量相比较。结果 MTT法在测量变异链球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10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5×105~1.0×107CFU·mL-1。MTT法在测量血链球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45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5×105~2.0×107CFU·mL-1。MTT法在测量伴放线菌嗜血菌时,最佳的检测波长为557nm,最佳的测定细菌范围是1.0×106~5.0×107CFU·mL-1。MTT法与菌落形成单位法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并且对于不同菌龄的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均适用。结论 MTT法可以用于检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等口腔常见细菌的活菌数量,并且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变异链球菌 血链球菌 伴放线菌嗜血菌 活菌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化学物皮肤致敏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国群 黄琼 +2 位作者 黄俊明 郑穗生 黄健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1007-1008,共2页
目的:研究噻唑蓝比色法在检测和评价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中的应用。方法:将致敏物质肉桂醛、DNCB和化妆品纤体精华液、防晒型营养水分别对BALB/c小鼠双耳进行连续3 d染毒,第5天取小鼠耳部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淋巴... 目的:研究噻唑蓝比色法在检测和评价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中的应用。方法:将致敏物质肉桂醛、DNCB和化妆品纤体精华液、防晒型营养水分别对BALB/c小鼠双耳进行连续3 d染毒,第5天取小鼠耳部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同时采用传统实验方法-局部封闭涂皮法对DNCB、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肉桂醛与DNCB能引起淋巴细胞的显著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未引起淋巴细胞明显增殖,经传统实验方法检测证实,DNCB引起75%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而纤体精华液与防晒型营养水未引起动物皮肤变态反应。结论:噻唑蓝比色法具有评估化学物皮肤接触致敏性的能力,对化妆品皮肤致敏性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淋巴细胞 皮肤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建清 刘晓波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1-363,共3页
建立了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检测的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将S .aureus和E .coli菌以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量 ,将一定数量细菌或经煮沸处理细菌加入微孔板 ,同时加入MTT ,于 36~ 37℃培养 ,加入DMSO溶解 ,于 51 0nm波长处测定A值 ... 建立了细菌生长和存活状况检测的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将S .aureus和E .coli菌以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量 ,将一定数量细菌或经煮沸处理细菌加入微孔板 ,同时加入MTT ,于 36~ 37℃培养 ,加入DMSO溶解 ,于 51 0nm波长处测定A值 ;将一定数量活菌 ,加入不同数量MTT ,孵育不同时间 ,用不同量DMSO溶解 ,于不同波长处测定A值 ,以优化细菌MTT比色分析法条件。结果表明 :(1 )MTT能被活细菌利用 ,形成的fomazan数量与细菌浓度成线性关系 ;(2 )细菌经煮沸后MTT显色 ,A值明显降低 ,与煮沸时间成正比例 ;(3)MTT加入后在 0~ 2h内A值与作用时间成正相关 ;(4)MTT浓度增加 ,A值有一定程度增大 ;(5)以DMSO为Formazan溶解剂 ,其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 51 0~ 530nm ;(6)以菌液体积的 2、3、4倍量加入DMSO均可较好地溶解Formazan颗粒。MTT比色分析法能反映活细菌的生长 ,存活状况 ;其较适宜的参数 :MTT终浓度0 3mg ml,作用时间 2h ,溶解剂DMSO量为菌液量 2倍 ,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 51 0~ 53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检测 细菌生长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与~3H─TdR释放法检测人LAK细胞活性的比较
4
作者 秦北宁 沈丽英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年第6期476-477,共2页
噻唑蓝比色法与3H┐TdR释放法检测人LAK细胞活性的比较秦北宁沈丽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噻唑蓝比色法3H-TdR释放法LAK细胞活性中图号R446.01噻唑蓝(MTT)比色法是一种... 噻唑蓝比色法与3H┐TdR释放法检测人LAK细胞活性的比较秦北宁沈丽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噻唑蓝比色法3H-TdR释放法LAK细胞活性中图号R446.01噻唑蓝(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生长和存活情况的新方法,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3H-TdR释放法 LAK细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用于乳腺癌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5
作者 吴惠 宋福林 +2 位作者 杨原 张旭 秦海明 《沈阳部队医药》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乳腺癌 化疗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蓝比色法用来研究人淋巴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的活性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哲生 孙明杰 +2 位作者 刘振龙 张力平 沈海中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69-271,317,共4页
我们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来研究人淋巴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的活性。应用中药多糖、人工合成多糖、细菌多糖、有丝分裂素,升高cAMP浓度的药物直接活化人淋巴细胞;应用中药多糖、人工合成多糖、细菌多糖和升高cAMP浓度的药物,直接活化小... 我们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来研究人淋巴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的活性。应用中药多糖、人工合成多糖、细菌多糖、有丝分裂素,升高cAMP浓度的药物直接活化人淋巴细胞;应用中药多糖、人工合成多糖、细菌多糖和升高cAMP浓度的药物,直接活化小鼠巨噬细胞。结果显示黄芪甙和两种升高CAMP浓度的药物对上述两种细胞有直接活化作用,尤其是两种药物相加,呈现明显地协同作用。阐明人淋巴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活化与胞内cAMP浓度上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淋巴细胞 活性
原文传递
小鼠局部淋巴结分析试验噻唑蓝比色法实验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珊 马玲 +3 位作者 童英 聂燕敏 郑珊 赵超英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0-192,193,共4页
目的研究并初步制定小鼠局部淋巴结分析试验噻唑蓝比色法(LLNA-MTT法)评价化学品致敏性的判定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对LLNA(MTT法)试验的3个关键因素各设3个水平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水平,并对小鼠淋巴结重量、淋巴细胞计数、吸光度值... 目的研究并初步制定小鼠局部淋巴结分析试验噻唑蓝比色法(LLNA-MTT法)评价化学品致敏性的判定标准。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对LLNA(MTT法)试验的3个关键因素各设3个水平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水平,并对小鼠淋巴结重量、淋巴细胞计数、吸光度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正交试验结果的最佳水平进行试验,2,4-二硝基氯代苯(DNCB)与对照组比较,小鼠淋巴结重量,淋巴细胞计数及吸光度值均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指数大于3,提示具有致敏性。结论初步制定了小鼠局部淋巴结分析试验评价皮肤变态反应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淋巴结分析实验 噻唑蓝比色法 致敏性 判定标准
原文传递
纤蛇纹石石棉及代用纤维粉尘的光谱研究与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甘四洋 董发勤 +2 位作者 曾亚丽 邓建军 赵磊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2,共6页
以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岩棉、硅灰石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染毒72h后V79细胞的存活率,并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不同浓度ρ/(μg.ml-1)的矿物粉尘(100,200,400,600,800,1000)作用72h后,V7... 以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玻璃纤维、岩棉、硅灰石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染毒72h后V79细胞的存活率,并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不同浓度ρ/(μg.ml-1)的矿物粉尘(100,200,400,600,800,1000)作用72h后,V79存活率下降,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出现大量细胞衰亡,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且细胞毒性大小为玻璃纤维>纤蛇纹石石棉>陶瓷纤维>硅灰石>岩棉;形态学观察发现染毒细胞出现空泡、肿胀、裸核、黑褐色颗粒以及胞浆胞核模糊、形态变化等现象,且不同的粉尘对V79细胞的影响不同。总体而言,岩棉是五种粉尘中毒性最低的石棉代用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蛇纹石石棉 噻唑(MTT)比色法 形态学 中国仓鼠肺细胞(V7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T比色法检测赖氨酸、蛋氨酸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喜艳 王加启 +3 位作者 魏宏阳 卜登攀 胡菡 周凌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3-148,共6页
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赖氨酸、蛋氨酸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赖氨酸和蛋氨酸在培养基中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0.05、0.2、0.4、0.8、1.6、3.2、6.4、12.8、25.6mmol/L和0、0.025、0.1、0.2、0.4、0.8、1.6、3.2、6.4、1... 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赖氨酸、蛋氨酸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赖氨酸和蛋氨酸在培养基中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0.05、0.2、0.4、0.8、1.6、3.2、6.4、12.8、25.6mmol/L和0、0.025、0.1、0.2、0.4、0.8、1.6、3.2、6.4、12.8mmol/L;培养期为24、48和72h。结果表明,赖氨酸在0.8-1.6mmol/L、蛋氨酸在0.4-0.8mmol/L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且在48h时增殖作用最强(P<0.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 蛋氨酸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噻唑蓝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噻唑蓝法初步研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的条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生成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8年第2期3-4,共2页
应用噻唑蓝法研究了PHA-P引起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化的最适条件,培养时间为48h,PBMC密度为5×1012/L,PHA-P的终浓度为0.5mg%。并测定了在此最适条件下的吸光值(OD),为0.27... 应用噻唑蓝法研究了PHA-P引起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化的最适条件,培养时间为48h,PBMC密度为5×1012/L,PHA-P的终浓度为0.5mg%。并测定了在此最适条件下的吸光值(OD),为0.276±0.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细胞培养 PB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昔洛韦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绍庆 顾小海 +3 位作者 陈慧娟 李继安 叶亮英 郑意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199-202,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体外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作用方式。方法: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3种作用模式来观察更昔洛韦对HCMV的抑制作用:模式Ⅰ将病毒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药物;模式Ⅱ将药物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病毒;...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体外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作用方式。方法: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3种作用模式来观察更昔洛韦对HCMV的抑制作用:模式Ⅰ将病毒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药物;模式Ⅱ将药物与细胞混合后,再加入病毒;模式Ⅲ将药物与病毒混合后再加入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确定该药物治疗指数。结果: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1 685.23 mg/L。在模式Ⅰ中,更昔洛韦对HCMV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255 mg/L,治疗指数为47.8;在模式Ⅱ和Ⅲ中,更昔洛韦对HCMV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更昔洛韦对HCMV感染细胞后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同时,体外实验显示,更昔洛韦对人胚成纤维细胞感染HCMV无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人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噻唑蓝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首草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旭东 朱国福 +3 位作者 崔文霞 范圣洁 钟伟才 姜晓燕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8-1519,共2页
目的探讨藏药翼首草总皂苷(CYS)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CYS对肿瘤细胞株SGC-7901、HepG2、AGS、MBA-MD-231增殖的影响。结果 CYS对4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2.2... 目的探讨藏药翼首草总皂苷(CYS)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CYS对肿瘤细胞株SGC-7901、HepG2、AGS、MBA-MD-231增殖的影响。结果 CYS对4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2.22,1.01,1.27和10.03μg/m l。结论 CYS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首草 总皂苷 抗肿瘤 四甲基噻唑蓝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对中国仓鼠肺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庞慧民 高久春 邢沈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3-905,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形态学、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以葛根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葛根在不同作用时间对CHL相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葛根(12.50、50.00、100.00、2... 目的:观察葛根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形态学、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以葛根为受试物,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葛根在不同作用时间对CHL相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葛根(12.50、50.00、100.00、200.00和400.00 mg.L-1)作用一定时间后,CHL存活率下降,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出现细胞脱落,呈现出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接触受试物48 h后,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82.00 mg.L-1。结论:葛根可以抑制CHL生长,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噻唑蓝比色法 肺细胞 中国仓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蒙 李静 +3 位作者 魏晴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8期1260-1262,共3页
目的:对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与6种不同的人肿瘤细胞株相互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硅胶、ODS等柱色谱与1D、2D-NMR波谱学测试技术结合,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并确定4个松香... 目的:对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将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与6种不同的人肿瘤细胞株相互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硅胶、ODS等柱色谱与1D、2D-NMR波谱学测试技术结合,从狼毒大戟中分离并确定4个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jolkinolide A(1)、jolkinolide B(2)、17-hydroxyjolkinolide A(3)、17-hydroxyjolkinolide B(4)。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分别测定其与6种人肿瘤细胞株:肝癌Hep G-2、乳腺癌MCF-7、胃癌SGC-7901、胃癌BGC-823、胃癌MGC-803、宫颈癌Hela相互作用结果,并计算抑制率与半抑制率(IC_50)。结果:化合物2对肝癌Hep G-2、乳腺癌MCF-7、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著得抑制作用IC50均<25μmol·L^-1,化合物4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30μmol·L^-1。结论: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大戟 松香烷型二萜内酯 噻唑蓝比色法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81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会明 刘仁刚 +1 位作者 罗贤雯 周洁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研究抗CD81抗体在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6组,加入不同浓度抗CD81抗体,其浓度依次为0、0.1mg/L、0.5mg/L、1mg/L、5mg/L、10mg/L,以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在此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选... 目的研究抗CD81抗体在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6组,加入不同浓度抗CD81抗体,其浓度依次为0、0.1mg/L、0.5mg/L、1mg/L、5mg/L、10mg/L,以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在此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选出3个有意义的浓度组,加入浓度分别为0、0.5mg/L、5mg/L的抗CD81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抗CD81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CD81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加入抗CD81抗体培养24 h后,实验组的星形胶质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指数减少,S期细胞指数增多。结论抗CD81抗体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使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周期受阻,阻滞于S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1 星形胶质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四甲基噻唑蓝比色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花紫珠颗粒体外抗肠道病毒71型及幽门螺杆菌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路路 田景振 +3 位作者 耿巧玉 刘金安 刘帆 侯林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10期851-855,共5页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颗粒体外抗肠道病毒71型(EV71)和幽门螺杆菌(Hp)的活性。方法:以人肌肉横纹瘤细胞(RD)作为受试细胞,用EV71病毒感染RD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裸花紫珠颗粒抗EV71病毒的作用;采用幽门螺杆菌ATCC43504国...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颗粒体外抗肠道病毒71型(EV71)和幽门螺杆菌(Hp)的活性。方法:以人肌肉横纹瘤细胞(RD)作为受试细胞,用EV71病毒感染RD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裸花紫珠颗粒抗EV71病毒的作用;采用幽门螺杆菌ATCC43504国际标准菌株,将100、50、25、12.5、6.25 mg/mL不同浓度的裸花紫珠颗粒药液进行琼脂打孔法试验,测定不同浓度药物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结果:裸花紫珠颗粒可抵抗EV71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治疗指数为35.26;裸花紫珠颗粒对Hp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100 mg/mL和50 mg/mL浓度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7±0.45) mm和(10.8±0.26) mm。结论:裸花紫珠颗粒有较好的体外抗EV71病毒作用,对防治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小儿手足口病有一定临床意义;裸花紫珠颗粒对Hp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有望用于治疗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胃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颗粒 肠道病毒71型 幽门螺杆菌 噻唑蓝比色法 琼脂打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对肝癌干细胞糖代谢和标志物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安玉会 王洁琼 +4 位作者 徐衍 崔海涛 马乾坤 李芳芳 何一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灵芝对人肝癌干细胞糖代谢及标志物CD133蛋白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并用灵芝L08处理,用MTT法测定细胞的成活率,用试剂盒法测定己糖激酶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D133蛋白的水平。结果:灵芝L08处理人肝癌SMMC7... 目的:探讨灵芝对人肝癌干细胞糖代谢及标志物CD133蛋白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并用灵芝L08处理,用MTT法测定细胞的成活率,用试剂盒法测定己糖激酶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D133蛋白的水平。结果:灵芝L08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细胞的成活率及己糖激酶活性都有所降低。同时,肝癌干细胞的CD133蛋白水平也降低。结论:灵芝L08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细胞中己糖激酶的活性和CD133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肝癌干细胞 己糖激酶 蛋白质印记 噻唑蓝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骨木籽油挥发性成分及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伟国 吕慧 周兆丽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接骨木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接骨木籽油对L02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接骨木籽油含有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物质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81.57%;当接骨木籽油的质量浓度大于100 mg/L时,细...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接骨木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接骨木籽油对L02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接骨木籽油含有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物质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81.57%;当接骨木籽油的质量浓度大于100 mg/L时,细胞毒性较大,L02细胞活度低于50%;接骨木籽油对L02细胞毒性的半数抑制浓度为94.8 mg/L,细胞毒性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木籽油 挥发性成分 细胞毒性 噻唑蓝比色法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抗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机制中p38激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文勇 刘奕志 +1 位作者 曾骏文 吴明星 《Eye Science》 CAS 2003年第4期236-238,247,共4页
目的:研究p38激酶在绿茶提取物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抗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比色法)研究p38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EGCG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目的:研究p38激酶在绿茶提取物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抗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比色法)研究p38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EGCG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研究EGCG对p38激酶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结果:(1)预先加入25μmol/L,50μmol/L的SB203580孵育1h后,100μmol/L EGCG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但这种差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00μmol/L EGCG组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磷酸化的p38基础水平很低。p38的磷酸化水平随EGCG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而非磷酸化的p38的水平与基础水平一样保持不变。以200μmol/L EGCG作用15min来研究其对p38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影响的时-效规律发现,加药后初期,p38的磷酸化水平很高,随后逐渐下降。同时,非磷酸化p38的水平保持不变。 结论:(1)EGCG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p38通路;(2)EGCG对p38影响主要在于调节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水平,不影响总蛋白含量。眼科学报 2003;19:236-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G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作用机制 P38激酶 噻唑蓝比色法 蛋白激酶 绿茶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华彬 魏润新 +1 位作者 马莹 乔婧 《中国药业》 CAS 2011年第10期23-25,共3页
目的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探讨大肠癌细胞对肿瘤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36例患者的大肠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利用MTT法测定6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抑制率。结果 36例大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丝裂霉素(MMC)、顺... 目的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探讨大肠癌细胞对肿瘤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36例患者的大肠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利用MTT法测定6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抑制率。结果 36例大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丝裂霉素(MMC)、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依托泊苷(VP-16)、奥沙利铂(L-OHB)、阿霉素(ADM)。其中18例结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MC,DDP,5-FU,VP-16,L-OHB,ADM;18例直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MC,DDP,5-FU,L-O-HB,VP-16,ADM。结论对于大肠癌,MMC,DDP,5-FU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药物;对于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有相似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蓝比色法 大肠癌 化学治疗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