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烈度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夏坤 张令心 刘洁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9,共9页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不断修改烈度标准,使烈度评定更加客观与科学是地震工程界一直所追求的。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都是评定一次地震时相应烈度的宏观标志,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不断修改烈度标准,使烈度评定更加客观与科学是地震工程界一直所追求的。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都是评定一次地震时相应烈度的宏观标志,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历代地震烈度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国地震烈度表(1999)》、《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和国外较为广泛应用并具有代表性的烈度表(《美国M.M》、《欧洲EMS-98》、《日本JMA)》;对比了这七个烈度表中关于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通过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不同烈度表中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的异同点,找出了我国烈度表中缺乏的而国外烈度表中都具有的共性内容,明确了我国烈度表进一步修改的方向和相应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烈度表 人的感觉 器物的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震害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坤 张令心 刘洁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6,121,共6页
在汶川特大地震现场,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资料,在各种文献和网上又补充收集了大量此类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了各烈度区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典型现象;探讨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与烈度的关系;找... 在汶川特大地震现场,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资料,在各种文献和网上又补充收集了大量此类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了各烈度区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典型现象;探讨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与烈度的关系;找出各烈度区的共性内容。旨在使我国的地震烈度表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方面更便于地震烈度评定,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特大地震 人的感觉 器物的反应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高低层地震反应差异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夏坤 张令心 刘洁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90,共7页
建筑物高低层的地震反应是有差异的。本文对一栋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平面地震反应分析,并对一栋在汶川大地震中带有器物反应现象的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各楼层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时程曲线及... 建筑物高低层的地震反应是有差异的。本文对一栋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平面地震反应分析,并对一栋在汶川大地震中带有器物反应现象的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各楼层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反应谱曲线。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验证了"随楼层增高,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越强烈"的现象,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高低层 器物的反应 时程分析 反应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高邮-宝应交界4.9级地震震害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建达 杨伟林 +2 位作者 李丽梅 邓民宪 谭慧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14,共13页
本文根据台网监测资料及现场调查结果,介绍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4.9级地震的基本特征,给出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现场宏观调查结果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杨汊苍-桑树头断裂有关。以现场... 本文根据台网监测资料及现场调查结果,介绍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4.9级地震的基本特征,给出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现场宏观调查结果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杨汊苍-桑树头断裂有关。以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震害进行分析,提出了本地区地震烈度评价标志,并给出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根据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认为水网地区地基条件差、抗震能力差、建筑质量差和年旧失修是房屋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针对地震灾害的地区性差异,给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和加强中强地震孕震发震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震害调查和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宝应交界4 9级地震 地震烈度 震害特征 宏观现象 人的感觉 器物的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humic acids on the colonic microbiome in healthy volunteers
5
作者 Alexander Swidsinski Yvonne Dorffel +6 位作者 Vera Loening-Baucke Christoph Gille Anne Reiβhauer Onder Goktas Monika Krüger Jürgen Neuhaus Wieland Schrod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5期885-890,共6页
AIMTo test the effects of humic acids on inn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e colon.METHODSWe followed the effects of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humic acids (Activomin<sup>&#x000ae;</sup>) on concentrati... AIMTo test the effects of humic acids on inn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e colon.METHODSWe followed the effects of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humic acids (Activomin<sup>&#x000ae;</sup>) on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 of colonic microbiome in 14 healthy volunteers for 45 d. 3 &#x000d7; 800 mg Activomin<sup>&#x000ae;</sup> were taken orally for 10 d followed by 3 &#x000d7; 400 mg for 35 d. Colonic microbiot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of Carnoy fixated and paraffin embedded stool cylinders. Two sto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 week prior to therapy and one stool sample on days 10, 31 and 45. Forty-one FISH prob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bacterial groups were used.RESULTSThe sum concentration of colonic microbiota increased from 20% at day 10 to 30% by day 31 and remained stable until day 45 (32%) of humic acid supplementation (P &#x0003c; 0.001).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s in each person was due to growth of preexisting groups. The individual microbial profile of the patients remained unchanged. Similarly,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remained stable. Concentrations of 24 of the 35 substantial groups increased from 20% to 96%. Two bacterial groups detected with Bac303 (Bacteroides) and Myc657 (mycolic acid-containing Actinomycetes) FISH probes decreased (P &#x0003e; 0.05). The others remained unaffected. Bacterial groups with initially marginal concentrations (&#x0003c; 0.1 &#x000d7; 10<sup>9</sup>/mL) demonstrated no response to humic acid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ioneer groups of Bifidobacteriaceae, Enterobacteriaceae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creased but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Humic acids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healthy colonic microbiome and may be potentially interesting substa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rugs that control the innate colonic microbi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Colonic microbiota Colonic bioreactor Humic acids Healthy volunteers Oral supplem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