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嘴距及混合室喉部长度对喷射器性能综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谭丽萍 陈洪杰 +1 位作者 葛敬 卢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采用变几何喷射器是提高喷射器性能的重要途径。基于喷嘴距可调式的喷射器实验测试平台,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无量纲混合室喉部长度下,无量纲喷嘴距对喷射器的性能及不可逆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测...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采用变几何喷射器是提高喷射器性能的重要途径。基于喷嘴距可调式的喷射器实验测试平台,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无量纲混合室喉部长度下,无量纲喷嘴距对喷射器的性能及不可逆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喷射器的临界喷射系数随着喷嘴距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达到最佳无量纲喷嘴距5.83时,临界喷射系数达到最大值0.45,合理的喷嘴距应避免激波链出现在混合室收缩段;喷射器的临界冷凝压力随喷嘴距的增加逐渐下降,当无量纲混合室喉部长度为4时,其临界冷凝压力下降7.36%,下降速度最慢,原因是较大的射流冲量提高了扩压室的压力恢复能力,使流体动能衰减速度有所减缓;当无量纲混合室喉部长度为4,无量纲喷嘴距为5.83时,热力学完善度达到最大值0.21;由喷嘴距引起的喷射器熵产主要来源于两股入口流在混合室收敛段的混合和第二冲击波向扩压室出口的移动,提高扩压室的压力恢复能力能有效避免熵产的急剧增加。研究结果对喷射器的结构及综合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以减小喷射器不可逆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室喉部长度 喷嘴距 临界喷射系数 临界冷凝压力 热力学完善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距对水蒸汽喷射泵工作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林丽生 廖国进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8期1043-1047,1056,共6页
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水蒸汽喷射泵的工作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合理的模型假设与简化,对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与求解,从而得到水蒸汽喷射泵的内部流体流动形态和引射系数。保持工作参数和其它几何参数不变,仅改变喷嘴距的大小... 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水蒸汽喷射泵的工作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合理的模型假设与简化,对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与求解,从而得到水蒸汽喷射泵的内部流体流动形态和引射系数。保持工作参数和其它几何参数不变,仅改变喷嘴距的大小,模拟计算出水蒸汽喷射泵在不同喷嘴距下的引射系数,根据引射系数和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影响规律,从而找出较好的喷嘴距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汽喷射泵 FLUENT 数值模拟 喷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距对喷射器及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史海路 刘华东 +2 位作者 魏新利 李春何 张羽翔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1-328,共8页
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变喷嘴距喷射器,在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实验平台上,研究了喷嘴距对喷射器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器存在一个最优喷嘴距能使引射系数(μ)、升压比(PLR)、系统性... 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变喷嘴距喷射器,在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实验平台上,研究了喷嘴距对喷射器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器存在一个最优喷嘴距能使引射系数(μ)、升压比(PLR)、系统性能系数(COP)和压缩比(CR)均达到最大值;在所研究的工况范围内,最优喷嘴距为?5 mm,与喷嘴距为+15 mm相比,μ最大可提高24.56%,PLR最大可提高7.34%,COP最大可提高11.5%,CR最大降低了3.47%;在不同冷却水进水温度和冷媒水进水温度下,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比传统压缩制冷循环性能更优,COP最大可分别提高33.97%和24.73%。研究结果可为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喷射器设计和系统运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距 喷射器 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冷轧机组基于油膜形成机理的喷嘴距离设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秀军 崔亚亚 +2 位作者 刘亚星 钱承 白振华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0-294,共5页
针对带钢二次冷轧机组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缺陷问题,充分结合二次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征,在分析了带钢表面油膜形成机理、建立了带钢表面乳化液润滑油膜厚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二次冷轧过程中带钢表面所能形成的最大油膜厚... 针对带钢二次冷轧机组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缺陷问题,充分结合二次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征,在分析了带钢表面油膜形成机理、建立了带钢表面乳化液润滑油膜厚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二次冷轧过程中带钢表面所能形成的最大油膜厚度,考虑到油膜厚度形成所需时间和带钢运行速度的影响,开发出一套二次冷轧机组喷嘴距离设定技术,实现了乳化液直喷系统喷嘴距离的最优设定。相关技术被应用到现场之后,出口带钢的乳化液斑迹封闭率从优化前的平均14.936%下降到优化后的平均0.6745%,有效的改善了出口带钢的表面质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冷轧 乳化液 油膜 表面质量 喷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喷嘴距的CO_(2)两相引射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西平 邓建强 +1 位作者 李亚飞 何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7,共8页
为研究引射器结构、性能及其内部流动机制对引射系统性能提升的影响,本文设计加工了具有压力测点的不同喷嘴距可视化引射器,并在跨临界CO_(2)引射膨胀制冷实验装置上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喷嘴距下CO_(2)两相引射器的引射系数和压力恢复性... 为研究引射器结构、性能及其内部流动机制对引射系统性能提升的影响,本文设计加工了具有压力测点的不同喷嘴距可视化引射器,并在跨临界CO_(2)引射膨胀制冷实验装置上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喷嘴距下CO_(2)两相引射器的引射系数和压力恢复性能,利用压力传感器测量了主动流喷嘴、混合段和扩压段内的压力分布,利用高速相机拍摄得到了主动流膨胀角度、膨胀长度和相变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喷嘴距会通过膨胀轮廓来影响引射器性能系数:喷嘴距为4 mm时,膨胀长度短,膨胀角度大,压力恢复系数高但引射系数低;适当增大喷嘴距为6 mm和8 mm时,主动流的欠膨胀程度减小,膨胀长度变长,膨胀角度减小,引射系数得到提升;喷嘴距为10 mm时,膨胀角度开始增加,引射系数和压力恢复系数均较低。在本文实验工况下,引射器的最优喷嘴距在6~8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引射器 可视化 膨胀轮廓 喷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喷射器喷嘴距的优化设计及CFD分析
6
作者 龙俊安 宋霞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5,共7页
结合湍流射流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一个两相喷射器喷嘴距的设计方法:在给定引射流量下,当射流外边界的半径增长至混合段半径时,射流行进的距离为最优喷嘴距。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喷嘴距分别为3、5、7.5、10、15 mm时两相CO_(2)喷射器性能。结... 结合湍流射流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一个两相喷射器喷嘴距的设计方法:在给定引射流量下,当射流外边界的半径增长至混合段半径时,射流行进的距离为最优喷嘴距。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喷嘴距分别为3、5、7.5、10、15 mm时两相CO_(2)喷射器性能。结果表明:喷嘴距为5 mm时射流发展正好符合上述设计条件,此时喷射器升压性能最优,为0.69 MPa,相对15 mm时提升46.8%。对比引射腔内不同截面上的射流速度分布可知:当喷嘴距大于最优值时,引射腔内的射流外边界将超过混合段半径,一部分射流无法进入混合段,引射腔的壁面附近形成涡流区,导致射流动能耗散,升压性能下降;当喷嘴距小于最优值时,引射过程在混合段内完成,混合段有效长度减小,升压性能比最优时下降1.5%。根据射流速度分布特性,结合本文案例拟合了最优喷嘴距的关联式,预测结果与CFD相差4.2%,可用于优化设计时预估最优喷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喷嘴距 优化 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结构参数对压力旋流喷嘴雾化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付文锋 蔡泽萍 +1 位作者 王蓝婧 董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应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VOF(Volume of Fraction)两相流模型对某压力旋流喷嘴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旋流室锥角、旋流孔角度及喷嘴入口压力变化对雾化锥角、雾化粒径及分布、液滴速度分布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雾化锥角受旋流室... 应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VOF(Volume of Fraction)两相流模型对某压力旋流喷嘴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旋流室锥角、旋流孔角度及喷嘴入口压力变化对雾化锥角、雾化粒径及分布、液滴速度分布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雾化锥角受旋流室锥角的影响幅度随压力增大而减小,雾化粒径及分布受旋流室锥角影响不明显,当旋流室锥角为90°时雾化范围广且雾化稳定性好;雾化锥角随旋流孔角度增大先增后减,当角度为45°时雾化锥角最大,平均粒径及其分布更佳;当喷嘴入口压力逐渐增大时,雾化锥角与雾化粒径均逐渐减小,液滴速度区间逐渐缩小,当入口压力达到0.4 MPa时,Sauter粒径及液滴粒径分布趋于稳定,液滴速度分布最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旋流喷嘴 数值模拟 雾化特性 旋流室锥角 旋流孔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双层管井下水力举升的双喷嘴射流泵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8
作者 唐洋 徐嘉庆 +2 位作者 张吴镝 熊浩宇 王国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目的研究双喷嘴射流泵在井下水力举升过程中的冲蚀磨损特性,探究影响冲蚀磨损特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方法结合固液两相流的冲蚀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射流泵泵芯在流场中的冲蚀磨损行为进行模拟,预测易发生冲蚀磨损的区域,并通过... 目的研究双喷嘴射流泵在井下水力举升过程中的冲蚀磨损特性,探究影响冲蚀磨损特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方法结合固液两相流的冲蚀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射流泵泵芯在流场中的冲蚀磨损行为进行模拟,预测易发生冲蚀磨损的区域,并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探究颗粒直径、质量流量、动力液流量等参数对泵芯冲蚀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射流泵泵芯的易冲蚀区域为喉管入口内壁面、喉管出口内壁面、扩散管入口附近内壁面等3个位置,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控制单因素变量条件下,粒径从0.05 mm增大到1.1 mm时,喉管入口锥面冲蚀位置由闭合圆环状变为三角状,扩散管入口处冲蚀区域面积逐渐减小。质量流量从0.005 kg/s增至0.01 kg/s时,易冲蚀区域最大冲蚀率和冲蚀面积随之增大,喉管入口锥面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2倍,喉管-扩散管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93倍。动力液流量从11 L/s增至15 L/s时,易冲蚀区域的最大冲蚀率随之增大,喉管入口锥面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4.2倍,喉管-扩散管的最大冲蚀率增大了1.3倍。结论对最大冲蚀率的数值和增长倍数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动力液流量是冲蚀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能够为双喷嘴射流泵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举升 喷嘴 射流泵 固液两相流 冲蚀磨损 冲蚀率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扇形喷嘴结构优化对射流打击力影响
9
作者 刘文广 周新健 +2 位作者 李启才 高伟 阳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7-1474,共8页
扇形喷嘴是高压水除鳞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内部结构参数直接影响射流性能。利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喷嘴流场进行分析,选取喷嘴出口段直径,锥形段收缩角,出口收缩角为参考因素,以射流打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喷嘴结构参数。... 扇形喷嘴是高压水除鳞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内部结构参数直接影响射流性能。利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喷嘴流场进行分析,选取喷嘴出口段直径,锥形段收缩角,出口收缩角为参考因素,以射流打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喷嘴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单因素出口段直径与锥形收缩角的改变会影响内流场速度分布,对喷嘴流量影响较小;出口段直径与喷嘴出口收缩角的变化影响着喷嘴静压降,喷嘴锥形段收缩角对压降的影响可以忽略。当出口段直径为3.15 mm、锥形收缩角为26.17°、出口收缩角为40.93°时,通过建立外流场,运用气液两相流模型仿真计算,发现喷嘴打击力由原始的94.91 N提升至143 N。研究成果为优化喷嘴结构以提升射流打击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优化 扇形喷嘴 高压水除鳞 中心复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混合自振磨料射流喷嘴固液两相流仿真分析
10
作者 邓晓刚 黄汉杰 +2 位作者 刘长江 王晓倩 姜奇志 《科技与创新》 2025年第1期41-44,共4页
为了提高清除水下设施附着物的效率,结合前混合磨料水射流与Helmholtz自激振荡原理形成一种新型脉冲射流。分析了前混合自振磨料脉冲水射流的发生机理,对喷嘴结构进行了参数优化,对喷嘴的内部流场进行了固液两相仿真分析,得出收敛角以... 为了提高清除水下设施附着物的效率,结合前混合磨料水射流与Helmholtz自激振荡原理形成一种新型脉冲射流。分析了前混合自振磨料脉冲水射流的发生机理,对喷嘴结构进行了参数优化,对喷嘴的内部流场进行了固液两相仿真分析,得出收敛角以及振荡腔长径比对喷嘴内部湍动能和喷嘴出口速度的影响规律,以提高前混合自振磨料脉冲水射流的清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混合磨料射流 自激振荡 脉冲射流 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渣淬冷用喷嘴射流数值模拟与雾化效果评价
11
作者 赵凯 王殿新 +3 位作者 聂文海 甄常亮 张巧荣 王秀龙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在已有水淬、气淬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熔渣淬冷用双介质雾化喷嘴。使用Fluent对A型、B型两种雾化喷嘴射流行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喷嘴内外流场的速度、压强及索泰尔平均粒径SMD、雾滴粒径分布PSD,研究得出:A型喷嘴在出口截面处... 在已有水淬、气淬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熔渣淬冷用双介质雾化喷嘴。使用Fluent对A型、B型两种雾化喷嘴射流行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喷嘴内外流场的速度、压强及索泰尔平均粒径SMD、雾滴粒径分布PSD,研究得出:A型喷嘴在出口截面处轴线速度为88.62 m/s,压强为-0.004 MPa,喷嘴外射流距离较短,喷射范围小;B型喷嘴在出口截面处轴线速度为842.78 m/s,压强为-0.2 MPa,喷嘴外射流距离远,喷射范围广。A型喷嘴液滴雾化粒径分布PSD为4,SMD最小粒径范围为0.30~0.47μm;B型喷嘴液滴雾化粒径分布PSD为6,SMD最小粒径范围为0.12~0.19μm。由上可知,B型喷嘴综合性能更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 淬冷粒化 雾化喷嘴 雾化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喷嘴挡板液压放大器流场仿真与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葛声宏 王彦文 +2 位作者 杨瀚浩 张鑫宇 朱玉川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多喷嘴挡板单级电液伺服阀是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中的燃油计量部件,其由力矩马达和液压放大器组成,液压放大器采用单侧四喷嘴结构形式,喷嘴的结构参数对液压放大器性能有重要影响。利用Fluent流场仿真,研究喷嘴径向、轴向尺寸及分布方式对... 多喷嘴挡板单级电液伺服阀是飞机辅助动力装置中的燃油计量部件,其由力矩马达和液压放大器组成,液压放大器采用单侧四喷嘴结构形式,喷嘴的结构参数对液压放大器性能有重要影响。利用Fluent流场仿真,研究喷嘴径向、轴向尺寸及分布方式对液压放大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尺寸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喷嘴内径,轴向尺寸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喷嘴伸出量,分布方式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喷嘴数量。其中,增大喷嘴外径以及减小分布圆直径,均可增大喷嘴总流量并减小挡板受力;当喷嘴外径增大23.4%、分布圆直径减小37.1%时,喷嘴总流量分别增加8%和5.5%,挡板受力分别下降9%和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放大器 喷嘴挡板 电液伺服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及喷嘴结构影响规律
13
作者 薛永志 李俊 +2 位作者 丁亮亮 罗旺 赵耀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2,共11页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 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综合了超临界CO_(2)射流和直旋混合射流的技术优势,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型破岩工具。基于流-固-热耦合理论,建立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破岩机理。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兼具正向冲击、径向张力、周向剪力和热应力作用;热应力的存在显著提升岩石所受的Mises应力,但增幅会随冲击时间的延续而变弱。将冲蚀作用和漫流作用作为重要参量,分析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对射流流场特性的影响。发现螺旋槽开口角度为45°,中心孔直径为2 mm,螺旋槽个数为4个和叶轮螺旋角度为60°时,射流的流场特性呈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直旋混合射流的优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破岩 超临界CO_(2) 直旋混合射流 喷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非淹没空化喷嘴的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杜鹏 王灿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5年第1期38-39,共2页
在同样的条件下,空化射流比普通水射流具有更大的冲击强度。为扩展空化喷嘴的应用场合,现将环流层与中心体喷嘴组合成为一种新型非淹没空化喷嘴。利用fluent软件,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研究不同环流层厚度L和入口压... 在同样的条件下,空化射流比普通水射流具有更大的冲击强度。为扩展空化喷嘴的应用场合,现将环流层与中心体喷嘴组合成为一种新型非淹没空化喷嘴。利用fluent软件,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研究不同环流层厚度L和入口压力p对新型非淹没空化喷嘴射流速度、气相体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环流层后有效缓解了空泡在空气中溃灭的速度,显著增加了射流的空化能力;入口压力显著影响喷嘴最大速度核心区和气相体积分布。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有关空化射流的高效应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非淹没 空化射流 数值模拟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喷嘴内部流动与雾化特性数值模拟
15
作者 何振鹏 袁茂强 +3 位作者 黎子维 蔡猛 任金茹 甄旭东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探究不同供油压力对离心喷嘴燃油雾化场的影响,结合燃油喷嘴雾化试验研究结果与燃油雾化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离心喷嘴的雾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燃油压力的提高,液体的动量比增大,雾化锥角在低供油压力时受供油... 为探究不同供油压力对离心喷嘴燃油雾化场的影响,结合燃油喷嘴雾化试验研究结果与燃油雾化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离心喷嘴的雾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燃油压力的提高,液体的动量比增大,雾化锥角在低供油压力时受供油压力影响,后受喷嘴结构影响,整体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液体在填充过程中,在喷嘴中心气相与液相交界处形成1个中心负压区,大量空气挤入该区,致使在喷嘴内部形成1个尾部呈锥形的空气涡。在旋流室上腔与雾化锥角下游区内侧,由于空气与液体剪切力的作用,出现多个小型涡结构,这些涡的结构与供油压力大小有关。当供油压力为0.4 MPa时,韦伯数较低,在液膜表面产生一种沿液膜表面以正弦方式变化的表面波;当供油压力为2.7 MPa时,韦伯数较高,液体柱状破碎由瑞利-泰勒(R-T)不稳定性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喷嘴 燃油雾化 空气涡 柱状破碎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喷嘴雾化性能对比研究
16
作者 崔凌云 李国智 +1 位作者 王松江 刘璐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3,共6页
通过冷模试验测试了催化裂化装置喉管式进料喷嘴的雾化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喉管式、气泡雾化和旋流气泡式喷嘴的雾化性能。结果显示:喷出的雾滴粒径均随着气液质量比(简称气液比)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喷雾速度均随着气液比... 通过冷模试验测试了催化裂化装置喉管式进料喷嘴的雾化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喉管式、气泡雾化和旋流气泡式喷嘴的雾化性能。结果显示:喷出的雾滴粒径均随着气液质量比(简称气液比)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喷雾速度均随着气液比的增加而增高,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喉管式喷嘴喷出的雾滴在扇面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气泡雾化喷嘴的喷雾在扇面上出现了分区,旋流气泡式喷嘴的操作稳定性较差,布气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堵塞,而气泡雾化喷嘴和旋流气泡式喷嘴喷雾的雾滴粒径和粒径分布、喷雾速度优于喉管式喷嘴。研究结果可为开发低气液比、小粒径的节能高效雾化喷嘴提供基础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喷嘴 雾化性能 喉管式喷嘴 气泡雾化喷嘴 旋流气泡式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果树冠层卷吸效应的窄弧扇形防漂移喷嘴设计
17
作者 李毅轩 赵耀辉 汪星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针对植保无人机对果树冠层喷洒易产生的药液漂移问题,结合植保无人机对果树喷洒时产生的卷吸效应和扇形喷嘴雾化原理,设计了一种窄弧扇形喷嘴结构,并通过对不同冠层压力损失系数下的喷洒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最佳防漂移的窄弧扇形喷嘴... 针对植保无人机对果树冠层喷洒易产生的药液漂移问题,结合植保无人机对果树喷洒时产生的卷吸效应和扇形喷嘴雾化原理,设计了一种窄弧扇形喷嘴结构,并通过对不同冠层压力损失系数下的喷洒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最佳防漂移的窄弧扇形喷嘴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喷嘴内径增大,液膜与液带结构趋于稳定,液滴分布均匀,沉积率呈先降后升趋势;冠层压力损失系数降低,粒径频谱宽度减小,但沉积率总体提高;对较厚冠层果树植保时,选择内径1.3 mm、狭缝宽度0.15 mm的喷嘴,防漂移性能较好;对较薄冠层果树植保时,选择内径1.03 mm、狭缝宽度0.2 mm的喷嘴,防漂移性能较好;采用窄弧扇形喷嘴的液滴频谱宽度>0.7,沉积率>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窄弧扇形喷嘴 卷吸效应 防漂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式喷嘴气溶胶虚拟撞击采样器仿真设计及性能研究
18
作者 王炳祺 何春雷 +3 位作者 赵亮 郭亮 徐存强 秦丹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2,共8页
通过CFD仿真发现,传统的气溶胶虚拟撞击器内层喷嘴偏转气流会与外层喷嘴加速气流形成干涉,引起外层喷嘴气流流态恶化甚至发生回流,最终导致采样效率低下。对此,设计了一种交错式喷嘴方案。对该方案气相流场及颗粒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发现,... 通过CFD仿真发现,传统的气溶胶虚拟撞击器内层喷嘴偏转气流会与外层喷嘴加速气流形成干涉,引起外层喷嘴气流流态恶化甚至发生回流,最终导致采样效率低下。对此,设计了一种交错式喷嘴方案。对该方案气相流场及颗粒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发现,内外层气流之间的干涉冲击减弱,喷嘴区域气流流动状态得到改善,且不同粒径颗粒对应的采样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5μm区间增幅较大,平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在气溶胶试验舱中进行测试发现,与原始方案相比,交错式喷嘴方案对同粒径颗粒的采样效率平均提高了约24个百分点,与仿真结果接近,这进一步验证了交错式喷嘴方案的优化效果。根据弱流比、粒径以及采样效率之间的关系,该交错式喷嘴虚拟撞击器的最佳工况为弱流比>15%且采样粒径在2~5μ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式喷嘴 气溶胶 CFD仿真 采样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气水喷嘴雾滴粒径预测数学模型
19
作者 王鑫 李文璞 +3 位作者 邵和 郑沂怡 高玉荣 陈曦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8,共7页
为了解内混式气水喷嘴过程参数和结构参数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基于自行设计的喷雾特性试验平台,使用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供气压力、供水压力、气水汇合角度、混合腔长度、出口尺寸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为了解内混式气水喷嘴过程参数和结构参数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基于自行设计的喷雾特性试验平台,使用正交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供气压力、供水压力、气水汇合角度、混合腔长度、出口尺寸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喷嘴雾滴索特平均直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气流量随着供气压力、气水汇合角度、出口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水流量随着供水压力、出口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供气压力、汇合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混合腔长度的变化对气水流量的影响不显著;索特平均直径随着供水压力、出口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供气压力、汇合角度、混合腔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各参数对喷嘴雾滴粒径影响的重要度排序依次为出口尺寸>供气压力>供水压力>气水汇合角度>混合腔长度;建立的多元非线性预测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8.0%,可用于预测气水喷嘴的液滴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喷嘴 结构参数 流量特性 雾滴粒径 数学模型 粉尘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燃料喷嘴空蚀及其防护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丁清苗 赵芳 +3 位作者 崔艳雨 茅佳兵 赵曼君 成斌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概述了喷嘴空蚀机理,喷嘴内生物质燃料与传统化石燃料的空蚀对比以及抗空蚀涂层的制备技术,简要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空蚀的发生主要是空泡破灭产生的“冲击波”和“微射流”引起的,通过对比生物燃料与传统化石燃... 概述了喷嘴空蚀机理,喷嘴内生物质燃料与传统化石燃料的空蚀对比以及抗空蚀涂层的制备技术,简要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空蚀的发生主要是空泡破灭产生的“冲击波”和“微射流”引起的,通过对比生物燃料与传统化石燃料对喷嘴的空蚀效应发现,生物燃料因其黏度较小而更容易发生空蚀现象,对喷嘴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最后总结了抗空蚀涂层常用的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 喷嘴 空化空蚀 腐蚀机理 耐空蚀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